小平,您好!那个16岁远赴法国的“油印博士”,离开25年了……
来源:微信公众号“共青团中央”(ID:gqtzy2014)综合整理自共产党员网、广安日报、中国新闻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解放日报、人民网、央广网、抖音@小平故里新青年
青年时
他曾立志
“更坚决的把我的身子
交给我们的党,交给本阶级”
老年时
他多次说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
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他就是邓小平
今天
是他逝世25年纪念日
他的一生
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
历史进程紧紧相连
同中华民族抗争、独立、振兴的
历史进程紧紧相连
是光辉的一生
战斗的一生、伟大的一生
1920年10月19日
巨大的邮轮“鸯特莱蓬”缓缓驶进马赛港
甲板上挤满了年轻的“中国脸庞”
一战后这个法国最繁忙
曾唱响过《马赛曲》的古老港口
当时并没有过多地留意他们
然而
就在人群中
有位小个子
他将成为未来中国的领袖
那一年
他只有16岁
他就是邓小平
奔赴求学之路
1919年5月
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
影响全国
5月下旬
四川广安的中小学校也予以响应
正在县城读中学的邓小平
(时称邓希贤,1927年才更名为邓小平)
参加了游行罢课、抵制日货等活动
6月因罢课和暑期将至
他离校回家
不久
正在重庆的父亲托人捎信
让他赶往重庆
报考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
于是
邓小平和远房叔叔邓绍圣
同学胡伦结伴来到重庆
三人经考试均被录取
学习一年后
都获得了赴法勤工俭学的资格
临出国前
邓小平回到广安
向家人辞别
可以想象
年仅16岁的他
要到一个如此遥远、陌生的国度
母亲有多么不舍
而这一别
竟是他与母亲的永别
1920年,16岁的邓小平在法国留学
1920年9月11日清晨
16岁的邓小平和同学们
从上海黄浦码头出发
乘坐邮船“盎特莱蓬”号奔向法国
“盎特莱蓬”号是法国往来于
欧洲、亚洲和美洲的
一艘万吨级巨型邮船
赴法勤工俭学学生乘坐的四等舱
实际上是半明半暗的
最底层的货舱
里面还堆放着各种货物
近百号人挤在如此狭小的空间里
呼吸着污浊的空气
忍受着蚊虫的叮咬
日子并不好过
9月14日
邮船经香港停留一日
邓小平虽然看到香港
“树木阴翳,商旅云集
街市宽阔,房屋整齐”
但一想到香港处在英国殖民统治下
仍不免生出屈辱感
9月18日
邮船经越南西贡(今胡志明市)
停留三日
邓小平等上岸参观
法国殖民当局规定
中国人上岸
必须经过道道关口的检查
还要到警署注册登记
9月24日
邮船到达新加坡
停留一日
邓小平上岸参观
他目睹了贫富差距
加深了对社会的认识
9月底
邮船经过印度洋时
经历了三天的风暴
当时风暴裹挟着海水
掀起山峰般的巨浪
四万吨的邮船
在这样的风暴中
犹如一叶扁舟
被反复掀上浪尖
又打下谷底
邓小平和同学们
“不但一点东西也吃不进
就连胆汁都要吐出来了”
10月初
邮船行经阿拉伯海
由于此海域有许多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留下的危险物
为防不测
邓小平和同学们
一起在船上进行救生练习
10月19日
邮船抵达法国马赛港
这时
邓小平历经39天的海上航行
行程达1.5万多公里
这段日子虽然艰苦
但也让邓小平眼界大开
次日
《小马赛人报》报道:
“一百名中国青年
到达马赛的安德列勒蓬桥上
他们的年龄在15岁到25岁之间
穿着西式和美式服装
戴着宽边帽,穿着尖皮鞋
显得彬彬有礼、温文尔雅”
就在到达法国马赛港的第三天
根据巴黎华法教育会的安排
邓小平与20多名中国学生
一起来到
距巴黎200多公里的小城巴耶
开始了在巴耶中学的
寄宿制学习生活
巴耶中学主要的课程是法语
并要求学生初步领略
法国的文化风情
学校作息管理严格
早6时起床,6时半自习
上午8时至11时
下午2时至4时为上课时间
晚8时就寝,9时熄灯
邓小平后来回忆说
“学校待他们像小孩子一样
每天很早就要上床睡觉
才上了几个月
没学什么东西
吃得却很坏”
不久
华法教育会宣布
与勤工俭学生断绝经济关系
此时
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结束两年
法国对于劳动力的需求
已经不像“一战”期间那样紧迫
这样的局面直接影响到了
勤工俭学学生们的境遇
到1920年底
在法国的一千多名中国勤工俭学学生中
能够找到工作的
不到总数的四分之一
尽管省吃俭用
但邓小平随身所带的费用
仍旧很快用尽了
勤工俭学
1921年3月13日
邓小平与其他18位同学
一起告别学校
前往法国中部城市克鲁梭
加入了打工族的行列
小平不得不开始四处寻找工作
希望能够通过劳动挣钱
继续读书
邓小平在法国唯一的
一次正规的学校教育
至此画上了句号
邓小平(右)和邓绍圣1921年3月在法国的合影
1921年3月
经过不断努力
邓小平终于获得了
在法国的第一份工作
法国最大的军工厂
施耐德钢铁厂录用了他
施耐德工厂的档案中
现在还存有当年工厂人事部雇用登记处
留下的邓小平的登记卡
上面这样记载:
“工卡号:〇七三九六。姓名:邓希贤。年龄:十六岁。出生年月:一九〇四年七月十二日(农历)。婚姻状况:单身。出生地:四川省重庆市。职业:学生。过去工作及其他有关情况:系邓文明及淡氏之子,受哥伦布市(巴黎西郊小城市)法中救济委员会派遣在巴耶中学求学。身体状况:一九二一年四月二日体检。服务部门:轧钢车间。工种:杂工。工作能力:很好。工作表现:好。日薪金:六法郎六十生丁。评语:志愿来工厂工作。”
在施耐德工厂
像邓小平这样没有技术的工人
只能当散工
散工,即杂工
他们没有固定工种
视工作情况需要而流动工作
散工的地位很低
劳动强度很大
经常遭到工头的责骂
刚进工厂的邓小平
被分配到轧钢车间
工作就是人工拖送热轧的钢材
轧钢车间内温度在40℃以上
可邓小平必须身着厚厚的工作服
为了防止火星灼伤脚背
邓小平的脚上要穿一种特制的木鞋
木鞋坚硬,不利于行走
一不小心就会摔跤
如果摔倒在钢材上
全身就会被烫伤
更可怕的是
有时轧钢机发生故障
被轧的钢条向外弹射
很容易造成伤亡事故
邓小平的夫人卓琳
谈到这段做工经历时说:
“老爷子在法国那时候
他去留学实际上是做苦工
拉红铁,就是把铁烧了
那么粗的铁,烧红了
拉出来,弄得细一点
一遍一遍最后弄成铁丝了
他就做这个工作
那时候留学是做苦工”
工作强度如此之大
劳动环境如此危险
每天却只能换来6个多法郎的薪金
连饭都吃不饱
更不要说积攒上学的费用了
邓小平肩负着家人的殷殷期望
怀着“工业救国”的美好理想
千里迢迢来到法国
然而
他在这里体验了
劳动者被压榨的悲惨境遇
和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
体验了工人受压迫
受剥削的苦难处境
恶劣的工作环境
微薄的薪水和远超出年龄的高强度劳动
让邓小平不得不作出离开的决定
4月23日
邓小平辞去在施耐德钢铁厂的工作
去了巴黎
邓小平第一次失业了
4月下旬
邓小平回到巴黎
住进华侨协社
等待做工机会
从4月26日起至10月
邓小平只能靠领取
中国驻法公使馆发放的
每天6法郎维持生活
他每天只吃两顿饭
主要是面包加自来水
在此期间
邓小平曾做饭馆招待
火车站码头搬运工
清洁工等各种杂工
他后来回忆说:
“生活的痛苦
工头的辱骂
使我直接或间接地
受到很大的影响
最初两年
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痛恶略有感觉”
接触新思想
到了1922年
法国的经济开始好转
一些工厂逐渐恢复招工
1922年2月
邓小平从巴黎乘火车
到达位于巴黎以南120公里处的蒙塔尔纪
随后又步行数公里
来到一个叫夏莱特的小城
夏莱特靠近农村
生活费用较低
中国留法勤工俭学学生
喜欢聚集于此
蔡和森、蔡畅、向警予
李维汉、李富春等近百人
先后在此做工和学习
邓小平在这里
找到了一份较为稳定的工作
在哈金森橡胶制品厂做工
哈金森橡胶厂当时是欧洲唯一的橡胶厂
以生产胶鞋和自行车内外胎出名
邓小平被分配到制鞋车间工作
工号为5370
在厂里
他遇到了王若飞
还结识了
常来进行革命宣传的赵世炎
受他们影响
邓小平阅读《新青年》等进步刊物
耳濡目染的教育加上勤工生活的磨难
他逐渐接受革命思想
工作相对稳定后
邓小平有了一点积蓄
他想继续求学
10月17日
邓小平辞掉哈金森橡胶厂的工作
11月3日
他带着做工挣得的一点钱
和家里寄来的一小笔钱
离开夏莱特来到塞纳
打算在夏狄戎中学学习
但因学费不足
最终没能入学
邓小平的求学之梦彻底破灭了
无奈之下
1923年2月初
邓小平再次回到夏莱特市
继续到哈金森工厂制鞋车间做工
一个多月后
他又一次离开哈金森工厂
档案卡上所注的离开原因是
“拒绝工作”
厂方人事部对他非常不满
在他的工卡上还写道:
“永不录用”
邓小平之所以放弃
这样一份还算不错的工作
是因为他找到了
一个新的人生目标
共产主义
邓小平加入
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
成为少共最早
也是最年轻的成员
正如小平自己所说
“最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
虽略有感觉
然以生活浪漫之故
不能有个深刻的觉悟
其后
一方面接受了
一点关于社会主义
尤其是共产主义的知识
一方面又受了
已觉悟分子的宣传
同时加上切身已受的痛苦”
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和共产主义思想
小平从此坚定自己的选择
七十多年不动摇
1923年3月
小平向孟达尼挥手作别
完成人生重大抉择的他
又要出发了
满怀豪情,充满斗志
向着祖国
向着共产主义的理想
出发!
《少年》与《赤光》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后
海外的革命青年加紧联合
团结在党的旗帜之下
1922年6月
旅欧共产主义青年组织
在法国巴黎西郊举行大会
会议确定组织名称为
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
(次年2月改称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选出中央执行委员会
赵世炎为书记
周恩来负责宣传
李维汉负责组织
8月1日
其机关刊物《少年》创刊
主要任务是“传播共产主义学理”
阐述建党建团的意义
1923年6月
邓小平来到法国巴黎
在周恩来的领导下
参加了《少年》的编辑工作
成为编辑部里最年轻的成员担负起传播共产主义团结旅欧青年的重任
起初他负责刻蜡版和油印
白天勤工俭学的他每天利用晚上时间进行刻印工作
编辑部设在小旅馆内
虽身居陋室条件艰苦但工作热情丝毫不减
周恩来把改好的稿件交给他
他会把稿件一笔一画地刻写在蜡纸上然后用一台简陋的印刷机印出再装订起来
因刻字工整
印刷清晰,装订简雅
他被大家称为“油印博士”
这既是对邓小平
辛勤劳动的赞誉和肯定
也是对年轻的革命者的鼓励
深夜工作结束后
邓小平就打地铺和周恩来
住在一起
邓小平从长他6岁的周恩来
身上学到很多
周恩来也很关心
这位年轻的伙伴
两人在通宵达旦的工作中
结下了深情厚谊
1924年1月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在广州举行
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政治纲领
宣告了国共两党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为配合国内形势
2月1日
《少年》改名为《赤光》出版
创刊号发表宣言说:
“我们所认定的唯一目标便是:
反军阀政府的联合
反帝国主义的国际联合”
因而
“改理论的《少年》
为实际的《赤光》”
他们也是这么做的
在法国多次进行反帝(包括反法)斗争
显然
在帝国主义国家反对帝国主义
是很需要勇气的
在邓小平和一众革命者的共同努力下
《赤光》办得生动活泼
形式多样
文章短小精悍
切中时弊
深受欢迎
被旅欧华人盛赞为
“我们奋斗的先锋”
1924年下半年起
邓小平开始担负起
《赤光》的编辑工作
撰写了大量文章
以手中的笔为革命工作作出贡献
对于《赤光》的封面
邓榕在《我的父亲邓小平》中
曾这样描述:
“一个正欲跃起的少年
他赤身裸体,无牵无挂
他手持号角,高擎旗帜
他背靠光芒四射的赤光
脚踩无边无际的山川……
它极好地表现出了
旅法中共党员和青年团员们的风貌和气质”
《赤光》是半月刊
(而《少年》是月刊,后为不定期刊)
16开本,每期十多页
内容活泼,联系实际
发行范围也更广泛
在华工中有较大影响
到1925年止
共出版33期
邓小平以“希贤”的本名发表过
《请看反革命的青年党之大肆其捏造》
(1924年11月第18期,是他生病期间写的)
和《请看国际帝国主义之阴谋》
《请看〈先声〉周报之第四批造谣的新闻》
(1925年1月第21、22期合刊)
此外
他用化名也发表过一些文章
邓小平还常给家里邮寄《赤光》
他的弟弟邓垦曾回忆说:
“大哥往家里寄了七八期
我当时还在念小学
只看到封面上有光身子的小孩
里面内容看不懂
到我念中学后
逐步看懂了
什么帝国主义侵略、苏维埃
为穷人谋利益等
我后来去上海找他
参加革命
最早影响我的
就是大哥寄来的《赤光》”
在革命实践中
邓小平很快成长起来
1924年7月
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五大召开
邓小平当选为执行委员会书记局成员
并正式转为中国共产党旅欧支部的党员
加入中国共产党
从此将自己的人生
同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紧密相连
12月
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六大召开
根据大会的决定
邓小平等司理工人运动事宜
萧朴生司理《赤光》事宜
需要指出的是
邓小平在《赤光》编辑部的工作
为后来他在中央苏区和红军长征期间
主编《红星报》积累了经验
回首邓小平的经历
其革命生涯
正是由办报时期的“油印博士”起步
“跟着走”的长征路
长征途中的邓小平(中排左一)
“跟着走”
是邓小平对自己长征路的评价
长征出发前
邓小平受到了“左”倾路线排挤
长征途中
他克服种种困难主编《红星报》
为战士们提供“精神食粮”
1935年6月到7月间
邓小平调任红一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部长
在艰难困苦面前
邓小平和各级宣传干部
组织动员指战员们
在草地行军中编出顺口溜和诗歌传唱
鼓舞大家的士气
他们说:
“身无御寒衣,肚内饥
晕倒爬起来,跟上去
直到宿营地”
“天上无飞鸟,地上无人烟
茫茫草原,蓝蓝的天
只有红军亲眼见”
顺口溜展示了邓小平和红军战士
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开创全国最大的解放区
邓小平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留影
1938年1月
邓小平任八路军129师政治委员
他和师长刘伯承
指挥129师以太行山为中心
先后进行了夜袭阳明堡
百团大战中的正太榆辽等
一系列著名战役战斗
向敌占区、交通线广泛出击
粉碎了日伪军的
频繁“蚕食”和残酷“扫荡”
军事斗争之外
邓小平结合晋冀鲁豫边区
经济状况和实际
对边区经济建设
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实践
在工农业生产、减租减息
商业贸易、货币金融等方面
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思想脉络
为根据地打破敌人经济封锁
战胜经济困难,发展社会生产
起到了指导性作用
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时
刘伯承、邓小平率部开创的
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
四块根据地已连成一片
成为拥有2400万人口
30万军队的全国最大的解放区
千里挺进大别山
邓小平向胜利到达大别山的刘邓大军连以上干部作报告
1947年6月30日
刘伯承和邓小平
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12万人
强渡黄河天险
发起鲁西南战役
打开了南下的通路
紧接着
刘邓大军涉过黄泛区
强渡沙河、汝河、淮河
挺进大别山
揭开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1948年4月
刘邓大军胜利走出大别山
他们一路从中原战场打到淮海战役
从淮海战役打到渡江战役
最终解放上海、占领南京
取得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
对于党的组织和党员实行严格的监督
邓小平在中共八大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
1956年9月
中共八大在北京召开
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向八大作了
《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
邓小平在报告中指出
“中国共产党已经是执政的党
已经在全部国家工作中居于领导地位”
“执政党的地位
很容易使我们同志
沾染上官僚主义的习气”
针对这种情况
党必须经常注意进行
反对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和宗派主义的斗争
经常警戒脱离实际和脱离群众的危险
要对党员进行思想教育外
“更重要的还在于
从各方面加强党的领导作用
并且从国家制度和党的制度上
作出适当的规定
以便对于党的组织和党员实行严格的监督”
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1978年12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1978年12月18日
在中华民族历史上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
都必将是载入史册的重要日子
这一天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实现了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
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南方谈话”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
1992年1月,邓小平在深圳参观
1992年1月17日
88岁高龄的邓小平坐在南行列车上
开始了他的南方之行
从1月18日到2月21日
邓小平视察了
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
并发表重要谈话
他反复讲党的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一定不能动摇
强调“发展是硬道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
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
看准了的
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南方谈话”从理论上
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
许多重大认识问题
中国自此正式步入发展与崛起的快车道!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一代人要走好一代人的长征路
邓小平同志为我们擘画的
社会主义现代化蓝图
正在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
我们伟大的祖国
正在一天天走向繁荣富强
中华民族正在一步步走向伟大复兴
栏目主编:顾万全 文字编辑:李林蔚 题图来源:新华社 图片编辑:苏唯
来源:作者:“共青团中央”微信公众号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