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国际观察」新加坡媒体评价,美头号竞争对手和宿敌联手会否撼动国际政治格局?

原题:中伊关系拉近威胁美国影响力

中国和伊朗酝酿超过四年的《中伊25年全面合作协议》上月底签署后,持续引起国际社会关注。在中美和美伊关系持续紧张的背景下,美国头号竞争对手和宿敌联手,在横跨经济、军事等领域进行重磅合作,会否撼动国际政治格局?其中的重点内容又透露出中国和伊朗的哪些战略考量?

「国际观察」新加坡媒体评价,美头号竞争对手和宿敌联手会否撼动国际政治格局?

中国外长王毅(左)与伊朗外长扎里夫签署协议后,双方至今都未公布协议的具体内容。(法新社)

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与伊朗外长扎里夫3月27日签署了备受瞩目的《中伊25年全面合作协议》;中国外交部随后在新闻稿中,仅以50多字低调宣布了协议的签署,中伊两国官方至今都未进一步公布协议的具体内容。

在这份协议正式签署前,国际上已出现不少担忧的声音,认为美国的头号对手和宿敌联手,展开横跨经济、军事、能源等领域的全面合作,可能预示以中伊为首的轴心已逐步形成,并将进一步把世界推向中美各自为首的两极分裂;如今这份重磅协议“轻声落地”,内容犹是雾里看花,更为中伊之间的合作增添了神秘色彩,也加剧了外界、尤其是西方社会对中伊合作的戒心。

「国际观察」新加坡媒体评价,美头号竞争对手和宿敌联手会否撼动国际政治格局?

“中伊协议”最初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6年1月访问伊朗时提出;去年7月,网上开始流传一份18页的波斯文协议草案。在协议签署后,《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伊朗通讯》等媒体均称看过协定的最终版,并报道了协议中的重点合作内容。《纽约时报》引述消息人士称,中国未来25年将对伊朗投资高达4000亿美元(5340亿新元)。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余虹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分析,在中美和美伊关系紧张的背景下,中国和伊朗通过25年协议的签署,向美国发出了明确的信号。

他认为,中国由此表明自己已是崛起的大国,不会因惧怕美国的制裁压力,而牺牲与伊朗的合作关系。“美国正在联合盟友和伙伴,要打出同盟牌抗衡中国,中国同样也在采取这样的战略,要扩大自身的朋友圈。”

伊朗目前则急需突破美国的制裁和经济孤立,中伊协议将为其提供喘息的空间,避免因为美国的施压而被迫重返谈判桌,在核武计划上作出妥协,为伊朗突破美国的制裁提供了可能。美国政府显然不乐意看到中伊签署协议,这料将强化美国国内对中国的反对声音,为美国国内保守派提供推进反华政策的弹药。

不过,余虹也强调,面对美国制裁和伊朗石油出口禁令的压力,中伊协议在推行过程中将面对不少挑战,因此最终有多少内容能被实施仍有待观察。

长期研究中国、中亚与中东课题的新加坡国立大学中东研究所首席研究员阿敦诺(Alessandro Arduino)则认为,国与国之间签署合作协议是很正常的事,这并不意味着“中伊轴心”已经成型;加上长达25年的合作协议料将有很多灰色地带和很大的弹性,因此其中合作项目的发展空间仍有许多未知数。

  • 伊朗优惠价石油引发削价战

综合媒体报道的协议内容,伊朗将在下来25年以高度优惠的价格向中国供应石油;在经济合作方面,两国计划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展开近100个合作项目,并且设立联合银行;两国也将加强军事支援、情报分享、军训等方面的军事合作,中国也提出在伊朗设立数个港口,其中一个将坐落在波斯湾港口,该地点是美国海军第五舰队的一个重要通道。

余虹认为,石油合作是协议中最重要的一环,对中国而言也是“一箭双雕”;一方面加强了中国石油来源多元化的战略,另一方面,伊朗的优惠价格也能对其他石油输出国造成压力,降低中国整体的石油成本。

根据路透社报道,目前已有迹象显示,中伊的合作已开始压低其他地区的石油价格。中国从伊朗购买的石油,在3月达到新高点,从1月的337万吨增至375万吨。而其他依赖中国市场的石油出产国如巴西、安哥拉和俄罗斯,已经感受到伊朗优惠价石油带来的压力,纷纷削价。以中国第四大石油供应国巴西为例,中国今年1月至2月间进口的巴西石油和去年同期相比,减少了36%;巴西出口至中国的图皮原油每桶价格,则从去年12月的超过1元美元降至本月初的3角至4角美元。

中伊石油合作可能带来的另一个效果,是缓冲美国对伊制裁的作用。阿敦诺指出,对经济高度依赖石油出口的伊朗而言,中国的石油合作为伊朗经济提供了“救生索”。彭博社汇总的数据显示,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在2018年退出伊核协议,并且收紧对伊朗石油出口的限制后,伊朗石油出口量几乎减半,从每日平均260万桶,降至190万桶,其中大部分出口到中国。

但阿敦诺认为,这不代表中国一定会违反美国对伊朗石油出口的限制。他举中国对伊朗的境外投资额为例解释,即便在2019年中美关系急速恶化的时间点上,中国仍遵守美国对伊朗的制裁;当时美国对伊朗制裁力度达到最高点,中国对伊朗的境外投资额只达到15亿美元,相较下,中国当时对沙特的境外投资达到53亿美元,对阿联酋的境外投资也达到37亿美元。

在经济合作方面,余虹相信,在中伊两国都面对西方经济制裁的背景下,中伊成立联合银行计划的部分原因是为了绕过美元体系,直接用人民币进行两国之间的交易,打破美国的金融制裁。但中伊石油出口还涉及其他第三方国家,加上中国的人民币未实现完全的可自由兑换,因此不太可能规避美元。

  • 协议经济合作项目 包括中国助伊朗建设5G设施

值得注意的是,协议列明的近100项经济合作项目中,也包括由中国协助伊朗的5G设施建设。阿敦诺预计,尽管有关中伊5G合作的细节不多,但中国下来料会在伊朗,甚至是整个中东地区的电信网络建设中扮演越加重要的角色;随着中美科技竞争白热化,这可能会成为中美另一个突出的摩擦点。

此外,协议中也明确提出,中国会尽可能推动伊朗加入上海合作组织。上合组织普遍被视为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抗衡的机制,成员国也包括俄罗斯。阿敦诺指出,这项协议内容显示,协议已经超越了中伊关系本身,中国也有意把伊朗纳入更大的国际合作框架中;从伊朗的角度而言,若最终加入上合组织,也能显示伊朗已突破了西方的孤立。

有学者认为,中伊协定中明确提出加强对彼此的军事支援,显示中伊已进阶到“准同盟”的阶段。这意味着,若中美关系恶化,下来有可能出现中国、俄罗斯、伊朗的“三角轴”,加剧中西之间的对立。

  • 不视彼此为外交首要考量

中伊之间存在诸多分歧,即便面对共同的对手,“敌人的敌人”不一定是彼此最好的朋友。

布鲁塞尔管理学院兼职教授伯顿(Guy Burton)认为,中国和伊朗都不把彼此视为外交上的首要考量。

他以同心圆比喻中国领导人的关注课题,最核心的是中国大陆和新疆、台湾、香港、西藏的外围地区的课题,接着是包括朝鲜半岛、南中国海、日本在内的临近地区,以及南亚和中亚,之后才是中东。

伯顿说:“中国没有什么理由要过于重视和伊朗的关系,尤其当中伊关系威胁到它和美国这类大国的关系时。”

历史证明,为了改善与美国的关系,中国愿意淡化和伊朗的关系。伯顿举例解释,1997年当美国向中国释放善意,中国便终止为伊朗提供核帮助,结束中伊1980年代至1990年之间的核能合作。若美国政府此次也愿意向中国伸出橄榄枝,中国和伊朗之间的关系也会淡化。

相较于中伊关系,伊朗也更重视美伊关系。伯顿说,对伊朗而言,说服美国重返《联合全面行动计划》比签署《中伊25年全面合作协议》更重要,这能让伊朗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投资者更具吸引力。

伯顿也认为,中伊之间存在关系不对称的问题,伊朗处于劣势,而伊朗领导人深知这点。中国在中伊关系中有更大的选择权,能决定是否继续深化与伊朗的关系;但在西方市场受阻的情况下,伊朗没有太多选择,这提升了中国的筹码,伊朗因此愿意以优惠价格向中国提供石油。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余虹指出,虽然中伊的合作协议已签署,但仍缺乏必要的民意基础。

在中伊协议拟定至签署的过程中,伊朗国内出现强烈的反对声浪,有部分批评者斥责伊朗政府签署协议是“卖国”行为,国内也出现抗议游行。

伊朗是拥有近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也是中东第二大国。余虹认为,伊朗历史上的辉煌给予现代伊朗人极强的民族和国家自豪感,因此他们长期以来既不倒向西方也不倒向东方。“这是个很重要的背景,即便伊朗签署了中伊协定,这不意味着伊朗会完全倒向中国。”

  • 学者:中东国家不会轻易得罪中国

不少分析担心,中伊协议可能导致以沙特为首的反伊朗国家倒向美国,加剧中东的紧张局势;但受访学者认为,中东国家不会轻易得罪中国这个“最大的石油客户”。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余虹说:“不论怎么说,中国是中东最大的石油进口国,所有的海湾国家都不得不考虑这个因素。对中东国家而言,它们的经济依赖石油出口,因此不可能得罪你最大的客户。”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东研究所首席研究员阿敦诺以“平衡与模糊”(balance and vagueness)概括中国在中东的外交策略。

他指出,中国在中东的外交由经济投资主导,因此中国会确保它与某个国家的关系,不会令它与其他国家产生摩擦。同样地,各个中东国家也在中国的经济势力和美国的安全体系之间寻求平衡。

阿敦诺提醒,必须把中伊关系视为中国整体中东策略的一部分。中国在区域内和沙特、阿联酋、埃及等国都有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而中国外长王毅此次也是在对中东六国展开访问行程时,签署了中伊协议。这都显示中国在处理与该区域的关系时非常谨慎。

阿敦诺认为,中国无意取代美国在中东留下的军事真空,中东在安全架构逐渐转变的过程中,将须要多国的参与;俄罗斯目前已越加积极地参与中东事务,土耳其、印度等国也能在其中发挥作用,中东下来的局势料将更加多极化(multipolar)。

  • 中国在中东事务上面对两难

中国外长王毅上月到中东六国访问时,提出五点倡议;推动中东在不受外部干预下,通过对话推进区域的安全和稳定;其中排除美国干预的意味甚浓,也有分析认为,这显示向来不愿卷入中东地缘政治的中国,有意更积极地参与中东事务。

布鲁塞尔管理学院兼职教授伯顿分析,中国长期以来在中东的地缘政治中并不活跃。这个策略成功使其与积极参与中东事务的美国区别开来,让它能加大在中东的经济影响力,在不选边的情况下,同时和伊朗、沙特、以色列这几个中东对手开展商业合作。

不过,随着一带一路的发展,原本在中立策略下受益的中国,可能会被迫越加积极地参与中东政治,令其陷入两难的处境。

伯顿说:“除非中国愿意改变现有的不干涉姿态,更积极地扮演区域调解员的角色,五点倡议将成为政治论述,难以发挥实际作用。但如果北京积极扮演调解员角色,它将面对和美国一样的难题,被卷入中东政治,无法解决也无法脱身。”(稿源:新加坡《联合早报》/作者:黄小芳)

上一篇新闻

从新马高铁协议的终止来聊聊新马两国恩怨从何而来?

下一篇新闻

新加坡教育优秀在哪里?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