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5月20日 星期一

塔拉瓦的“新加坡炮”:贝蒂欧岛日军203毫米岸炮背后的故事

塔拉瓦的“新加坡炮”:贝蒂欧岛日军203毫米岸炮背后的故事

(温馨提示:本文约2000字,配图17幅,原创不易,感谢您的耐心阅读。)

本公号之前推送《燃烧的太平洋之血腥环礁》时,有多位网友留言提及,贝蒂欧岛上的4门英制203毫米岸炮是日军在新加坡缴获的战利品,之后被运往塔拉瓦加强防御。这个说法笔者很早之前就听过,而且一直深信不疑,直到编辑这篇文章时才被作者指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这让笔者很震惊,急忙打开电脑、扎进书堆进行求证,结果发现还真是被骗了十几年,于是决定写篇小文,为那些对“新加坡炮”还信以为真的童鞋们做个辟谣。

塔拉瓦的“新加坡炮”:贝蒂欧岛日军203毫米岸炮背后的故事

■ 贝蒂欧岛上一门保存至今的日军203毫米岸炮,堪称塔拉瓦环礁上最具标志性的战场遗迹。

对于很多军迷朋友而言,塔拉瓦日军的“新加坡炮”是一个很熟悉的梗,而且还传得有鼻子有眼的,比如说这些岸炮原本是用于来防御敌军从海上进攻新加坡的,因此都朝向大海,不能向内陆射击,结果日军从背后登陆,新加坡要塞里的岸炮一炮没放就全落到日本人手里。后来美军袭击了马金环礁,日本人决定加强吉尔伯特方向的防御,于是不辞辛苦地将4门维克斯大炮海运到塔拉瓦,安放在贝蒂欧岛上。

塔拉瓦的“新加坡炮”:贝蒂欧岛日军203毫米岸炮背后的故事


塔拉瓦的“新加坡炮”:贝蒂欧岛日军203毫米岸炮背后的故事

■ 上两图是1943年日军修建贝蒂欧岛防御工事的施工照片,日军工兵正利用滑道将203毫米火炮拖上炮台。

这种说法很富于戏剧色彩,但是笔者在翻阅资料时发现两个漏洞:首先,新加坡要塞的部分岸炮其实是具备全向射界的,可以向内陆开火;其次,英国海军在二战前没有装备过203毫米口径的岸炮!通过进一步查证,笔者发现从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的四十年间,在英国海军现役火炮序列中压根就没有203毫米火炮的影子!

塔拉瓦的“新加坡炮”:贝蒂欧岛日军203毫米岸炮背后的故事

■ 即将被安放在半开放式炮塔内的203毫米火炮。

塔拉瓦的“新加坡炮”:贝蒂欧岛日军203毫米岸炮背后的故事

■ 正在修建中的203毫米岸炮炮台的附属设施。

这还要追溯到1884年,当时英国皇家兵工厂和著名军火巨头阿姆斯特朗公司旗下的埃尔斯维克兵工厂设计了英国最早的203毫米后装线膛炮,并试制了几个型号,但是次年英国皇家海军决定将234毫米火炮和190毫米火炮选定为各型巡洋舰的备炮,弃用了203毫米口径。少量制造的早期203毫米火炮仅装备少数殖民地海军舰艇或当作岸炮,基本在20世纪初叶就退役了。直到1922年《华盛顿海军条约》签订,203毫米火炮才回归英国皇家海军,因为条约规定巡洋舰的最大主炮口径就是203毫米,此后英国海军启动了新型203毫米火炮的设计,装备条约型重巡洋舰。

塔拉瓦的“新加坡炮”:贝蒂欧岛日军203毫米岸炮背后的故事

■ 贝蒂欧岛上修建完成的203毫米岸炮,在火炮上方还搭建了一座小型瞭望台。

既然英国海军在长达四十年时间里都没有装备过203毫米火炮,那么日本人又怎么会在新加坡缴获到同口径的岸炮呢?如果日本人真的在新加坡发现了制造于19世纪80年代的203毫米火炮,估计也不可能把这些超过半个世纪的古董火炮搬到塔拉瓦,而是应该送进博物馆。那么塔拉瓦环礁的203毫米岸炮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

塔拉瓦的“新加坡炮”:贝蒂欧岛日军203毫米岸炮背后的故事

■ 在战斗中被美军炮火摧毁的日军203毫米岸炮,注意炮位一侧的混凝土堡垒被炸出一个大洞。

塔拉瓦的“新加坡炮”:贝蒂欧岛日军203毫米岸炮背后的故事

■ 战斗结束后拍摄的203毫米岸炮正面特写,可见炮塔正面有被炮弹击中的痕迹。

其实,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有人试图搞清塔拉瓦日军重型岸炮的身世。一位名叫威廉·巴奇的人特意跑到贝蒂欧岛上详细调查了那几门岸炮的残骸,发现了很多细节信息,包括火炮的制造序列号。就像现在我们扫描商品上的条形码或二维码就能获取更多相关信息一样,有了序列号就能追溯这些火炮的产地和生产信息。于是,巴奇找到了英国军工巨头维克斯公司求证,英国人从旧档案里一翻,还真发现了这些火炮的本源。根据英方记载,这些火炮是英国在1905年日俄战争时期出口到日本的,而它们的制造者正是埃尔斯维克兵工厂!

塔拉瓦的“新加坡炮”:贝蒂欧岛日军203毫米岸炮背后的故事

■ 位于贝蒂欧岛西南角的两座203毫米岸炮,呈高低背负式布局。

塔拉瓦的“新加坡炮”:贝蒂欧岛日军203毫米岸炮背后的故事

■ 从这幅照片可以观察到,203毫米岸炮周边地形平坦,射界开阔。

前文已经提及英国海军对203毫米火炮不予采用,怎么还会继续生产同口径的火炮呢?这岂不是咄咄怪事?其实不难解释。英国人不用203毫米炮并不等于其他国家也不用,比如当时美国海军就将203毫米作为海军舰炮的标准口径之一。尽管英国海军放弃装备203毫米炮,但埃尔斯维克兵工厂继续开发同口径火炮,用于对外出口赚外汇。这些销往远东的203毫米炮当然不是19世纪80年代制造的老式火炮,而是埃尔斯维克工厂在1894年设计的新型号,其正式名称为45倍径EOC 8英寸炮,于1895年投产上市,而日本是这种火炮最大的买家之一。

塔拉瓦的“新加坡炮”:贝蒂欧岛日军203毫米岸炮背后的故事

■ 从炮位后方拍摄的一座203毫米岸炮残骸,注意装填架和输弹滑道上的炮弹。

塔拉瓦的“新加坡炮”:贝蒂欧岛日军203毫米岸炮背后的故事

■ 在一个大水坑周围散落着大量的炮弹,这里之前可能是一座弹药库。

45倍径EOC 8英寸炮的全重19吨,炮身长度9.5米,身管长度7.8米(45倍径),采用分装式弹药,弹丸重量116公斤,初速790米/秒,射速2发/分,30度仰角时的射程为18000米。在19世纪末,EOC 8英寸炮是一款性能相当优良的海军炮,推出后得到不少外国客户的青睐,除了日本外还出售到阿根廷、智利、西班牙、意大利和中国,意大利和日本还购买了特许生产权加以仿制。中国在甲午战败后为了重建海军,向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订购了2艘防护巡洋舰“海圻”、“海天”号,就采用了EOC 8英寸炮作为主炮。

塔拉瓦的“新加坡炮”:贝蒂欧岛日军203毫米岸炮背后的故事

■ 在现代单车搭配二战废炮,这个混搭是什么创意。

日本海军将购入的45倍径EOC 8英寸炮命名为45倍径安式8寸炮,最早装备在1898年购入的“高砂”号防护巡洋舰上,在日俄战争前夕向外国订购的6艘装甲巡洋舰也全部采用这种203毫米舰炮作为主炮。1902年,日本取得了EOC 8英寸炮的特许生产权,由吴海军工厂进行仿制,命名为45倍径吴式8寸炮,后来日本海军对舰炮名称进行了规范,无论进口原装,还是国产仿制,都统称45口径四一式8英寸/20厘米炮。最后一种装备该型舰炮的是日俄战争后建造的“鞍马”、“伊吹”号装甲巡洋舰。

塔拉瓦的“新加坡炮”:贝蒂欧岛日军203毫米岸炮背后的故事


塔拉瓦的“新加坡炮”:贝蒂欧岛日军203毫米岸炮背后的故事

■ 上两图是今日保存在贝蒂欧岛上的一门203毫米岸炮,通过与游客的对比可见其尺寸是相当大的。

上述日俄战争前后的建造服役的巡洋舰到1922年《华盛顿条约》签订时已经老迈,被列入废弃退役行列,但它们的火炮还有利用价值,因此被保存下来,作为岸炮部署在东京湾等地的炮台上。二战时期,部分库存的四一式203毫米火炮也被日军用于加强太平洋岛屿的防御,比如威克岛和塔拉瓦环礁。现在大家终于明白贝蒂欧岛上4门203毫米岸炮的来历了吧,它们并非日本军队从新加坡要塞缴获而来,而是花了真金白银从英国人手里买来的。

塔拉瓦的“新加坡炮”:贝蒂欧岛日军203毫米岸炮背后的故事

■ 今日位于贝蒂欧岛东端的两座203毫米岸炮,远处的那门炮炮管已被炸断。


上一篇新闻

新加坡樟宜机场还有这么隐秘的好玩地儿?不知道的都OUT啦!

下一篇新闻

下个月!新加坡星耀樟宜开幕,免费报名入场进行中~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