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声音造梦:在《流金岁月》中,藏着一段金子般的旋律
近日大火的电视剧《流金岁月》再一次让不少人为上海而惊艳,除了剧情吸引人,石库门弄堂、郁郁葱葱的法国梧桐、美轮美奂的外滩灯光……剧中太多熟悉的画面,都是上海人的生活日常。其中,《流金岁月》剧中主角蒋南孙家的别墅取景地,正是位于上海愚园路的一幢英式独栋老洋房。而这幢老房子,曾经是我国著名指挥家、上海交响乐团老团长黄贻钧的住所。
黄贻钧生前居住在愚园路865弄32号。愚园路865弄内有5幢建于1920年代的英式建筑风格的乡村别墅,被列入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黄贻钧旧居便是其中之一。漫步这一片住宅区,曲径通幽,一派悠闲清雅,正如这位曾居于此的交响乐指挥家的为人,有成就却谦逊不外显,虽曾遇不公却不卑不亢,坚韧镇定,儒雅祥和。
黄贻钧旧居(摄影:基诺)
舞台上:新中国第一代交响乐指挥家
指挥大师黄贻钧是我国交响音乐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曾作为上海交响乐团团长、首席指挥,应邀指挥中国中央乐团、德国柏林爱乐乐团、苏联国家交响乐团等不少国内外有影响的顶级乐团,为乐坛留下了不朽的艺术风范。
黄贻钧
1915年,黄贻钧出生于一个音乐世家,他从小接受系统严格的音乐教育,随父亲学习小提琴、风琴,又自学口琴、二胡、京胡、扬琴、月琴、钢琴,甚至学唱京剧和昆曲。1934年秋,他只身来到上海,进入上海百代唱片公司百代国乐队任演奏员,后来随我国早期著名音乐家黄自学习作曲。三年后,黄贻钧考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上海音乐学院的前身),学习小号、大提琴和中提琴。1938年10月,他进入上海工部局交响乐队(上海交响乐团的前身)任演奏员,是最早加入该团的四位中国音乐家之一。
上世纪30年代,工部局交响乐队在大光明戏院演出
1953年,黄贻钧成为上海交响乐团团长及首席指挥。从那时起,他的命运就与上海交响乐团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黄贻钧是首位指挥一线国际名团的中国指挥家,这一切始于1955年。当年,芬兰是第一批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新成立的“芬中友好协会”派出拉蒂交响乐团总监斯米拉(Martti Similä)访问中国,指挥上交。作为回访,黄贻钧1956年随中国文化部派遣的艺术家代表团出访芬兰,指挥了芬兰首屈一指的赫尔辛基爱乐乐团。次年,赫尔辛基爱乐总监哈尼凯宁(Tauno Hannikainen)受邀访问中国,指挥上交。作为礼节性回访,中国的另一位指挥大师李德伦也在1958年访问芬兰,成为第二位指挥赫尔辛基爱乐乐团的中国指挥家。
1951年,上海市文化局派黄贻钧、罗浪等接收上海交响乐团令(上海市档案馆藏)
黄贻钧在上海交响乐团门前留影
黄贻钧与李德伦同为中国指挥的开拓者,两人各居上海、北京,彼此惺惺相惜,而且在诸多重大历史事件中都有殊途同归的交集。而黄贻钧1981年得以指挥柏林爱乐乐团,也有李德伦背后的力挺。
1979年10月下旬,柏林爱乐在总监卡拉扬带领下首次访华,在京连演三场音乐会,负责陪同的正是中央乐团指挥李德伦。耶鲁大学音乐学院教授蔡金东所著《红色狂想曲——西方古典音乐在中国》一书记载,卡拉扬当时从中央乐团抽调了36名30岁出头的乐师一起出演贝多芬第七交响曲,并为这些年轻人的优异素质打动,主动邀请李德伦次年访德指挥柏林爱乐。
1979年卡拉扬访华
当时文化部对于外方直接将邀请函转交给李德伦本人颇有微词,认为外方有越界嫌疑。李德伦于是主动将邀请函上交给领导,文化部权衡再三后,决定派遣黄贻钧出访。黄贻钧起初有些担心,但在李德伦的劝说下打消了顾虑,来到柏林。
1981年2月1日,黄贻钧在柏林爱乐大厅聆听了卡拉扬指挥乐团演出的勋伯格《升华之夜》和贝多芬第七交响曲。同年2月3日至5日,黄贻钧一连指挥了柏林爱乐三场音乐会,曲目包括鲍罗丁《在中亚西亚草原上》、吴祖强的琵琶协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自新世界”》。
这是中国指挥第一次指挥柏林爱乐,黄贻钧也是第一位在柏林爱乐奏响中国作曲家作品的指挥家,分量之重可想而知。
1981年,黄贻钧应邀赴德指挥柏林爱乐乐团
影音梦:用声音造梦的配乐宗师
在邓丽君《中华歌女》专辑中,一首《莫忘今宵》以其凄婉缠绵的旋律,打动着无数有情人。《莫忘今宵》是拍摄于1943年的老电影《浮云掩月》的插曲,也许你早已忘记了电影中的剧情,但哼起这首歌的瞬间,仿佛又回到了那段微微泛黄的旧时光。可能连邓丽君本人都不知道,这首《莫忘今宵》原作曲竟是黄贻钧,因为在诸多可见的版本中,《莫忘今宵》的曲作者几乎清一色地被注错。
《莫忘今宵》原为电影《浮云掩月》插曲,图为影片剧照
众所周知,舞台上的黄贻钧是新中国第一代指挥。但鲜为人知的是,于胶片后,他也是一位用声音来造梦的配乐宗师。从1935年首次“触电”影坛,参与电影《天伦》的配乐,到1987年为纪录片《蔡元培生平》作曲,半个多世纪的光阴里,黄贻钧参与配乐的电影多达六七十部。这些电影配乐作品中,《莫忘今宵》便是他早期电影歌曲创作上赢得最高声誉的一部作品。
黄贻钧曾参与电影《天伦》的配乐。图为影片海报
有意思的是,为电影配乐纯属黄贻钧无心插柳之作。上世纪三十年代,正逢上海抗战爆发,颠沛流离之际,电影配乐成了黄贻钧的避风港,在我国老一辈电影艺术家和戏剧家——费穆的带领下,黄贻钧走进电影和话剧之门,参与了电影《天伦》、话剧《杨贵妃》的相关配乐工作。从配乐工作中所得的收入虽不多,但黄贻钧却能在养家糊口之余,资助友人。不仅如此,他还资助了音专的同学,组织他们共同为电影录音,解决他们的燃眉之需。
1942年,工部局乐队由日寇直接管辖,黄贻钧毅然退团。此时,中华联合影片公司(简称“华影”)成立,黄贻钧加入了该公司并且进入了为电影配乐的“黄金时代”。
此后,他参与了电影《浮云掩月》的配乐制作,并创作了电影插曲《莫忘今宵》。据资料记载,当时在新加坡流行的华语歌曲中,龚秋霞所演绎的《莫忘今宵》是最受欢迎的歌曲之一。当年的 “金嗓子”周璇也力挺龚秋霞所演唱的《莫忘今宵》,她说“是很好的,我最喜欢听”。这首歌曲不仅在当时十分流行,几十年后在港台仍受到欢迎,在香港有“万能歌后”之称的静婷和“甜歌天后”邓丽君在20世纪60年代与80年代都翻唱过这首歌,可见《莫忘今宵》影响力之大。
黄贻钧《莫忘今宵》手稿。图源见水印
除了《莫忘今宵》,另一首家喻户晓的《花好月圆》也出自黄贻钧之手。据黄贻钧的儿子黄天熊回忆:“父亲告诉我,他创作《花好月圆》时心中充满喜悦,刚来到大上海,内心充满激情,一气呵成完成了曲调。那时他还没有学作曲法,不懂作曲规范,却写得很快。写完后他请同事陈中听并题名,《花好月圆》就这样诞生了。”因为人民大众喜爱它,1992年,《花好月圆》被推荐和提名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
1935年百代唱片“花好月圆”乐谱。图源见水印
好老师:实用的“黄门特技”
除了指挥家、交响乐团团长、电影配乐大师的身份,黄贻钧还是一位在音乐界有口皆碑的好老师。作为上海音乐学院指挥系特聘的名师,他从事指挥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实用,从不拘泥教条与理论。他上课时既不吹嘘自己,也从不责难或说重话批评学生,始终都是循循善诱、与人为善的谦谦之风。他那略带苏州腔的讲话,听来似平淡无奇,其实妙不可言。他教给学生的许多指挥技术与音乐处理,都是他几十年丰富的实践中积累而成。
1957年《新民报》刊发的《黄贻钧谈苏联马戏的音乐伴奏》(上海市档案馆藏)
以“起拍”这项指挥技术中的最大课题为例,其中固然有指挥的个人素质因素,但也是经常令许多指挥界同行头痛的技术难题,甚至“一失足成千古恨”,以一拍之错,铸成台上之大乱,以致不可收拾的局面。在这个问题上,学院派的“权威”们一贯坚持一拍起拍的标准,这在理论上是正确的,但在实践中经常令乐队感觉准备不足,尤其对于某些复杂的乐句或乐段。
对此,黄贻钧曾教学生叶聪一招“黄门特技”,“他教我用左手弹指作预示,用右手给起拍,这样乐队实际上得到了两拍预示,但指挥并未真正给予两个连续起拍。这个聪明而变通的办法被我已成功地运用了三十年之久。”著名华裔指挥家叶聪如是说。
当时,上海音乐学院指挥系学生可以到上海交响乐团听排练,为了指挥系学生能增长见识,黄贻钧常常会提前把指挥同行,如曹鹏、黄晓同当年在莫斯科留学时的老师阿诺索夫、高克等前苏联指挥家,请来上交执棒,在他力所能及的范围为培养学生做出最大的努力。
黄贻钧(右)与曹鹏(中)向应邀来沪与上交合作的美国小提琴家赠送国画
赵家圭就是上音指挥系的一名学生,机缘巧合下与黄贻钧相识。1978年6月,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首次应邀来华,在北京指挥中央乐团举行音乐会,上海市文化局组织了黄贻均等六位指挥家赴京观摩学习。回沪后,黄贻钧特地送赵家圭三份从北京带回来的资料,其中小泽征尔的讲话谈到了一系列指挥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对提高青年指挥水平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1983年前后,赵家圭应上海音乐出版社委约,为《音乐欣赏手册》撰写数十条条目,其中绝大部分是作品分析,另有近十位中国指挥家的介绍。黄贻钧顺理成章也被列于其中。写完介绍黄贻钧的初稿,赵家圭去他家征求意见,黄贻钧看后只字未改。后来,一次拜访,赵家圭表达了自己想要为黄贻钧好好写点什么的意愿。
黄贻钧和家人举行的家庭音乐会
黄贻钧听后第一反应是谦虚地表示没什么好写。沉思许久后他才说:“待空下来,请你一起来好好总结总结。”他动情地说:“人总是要老的,自然规律嘛!我也总有一天要离开指挥台,但愿能早点摆脱繁杂的行政事务工作,抽空写些什么。若能如愿,我准备:一、改编江南丝竹和承德离宫音乐为管弦乐;二、撰写《一个乐队指挥的工作札记》和《音乐生活五十秋》。”
由于种种原因,协助黄贻钧的“总结”一事未能进行下去,所以我们无法看到黄贻钧想要书写的作品。然而故人虽逝,艺德犹存,那一首首流金岁月中流传下来的金子般的乐曲,让他的精神活在了美妙的旋律中,也使上海交响乐团变得更加精彩。
2015年,上海交响乐团举行“纪念黄贻钧诞辰百年”专场音乐会
(本文据“新民惠游”“朝花时文”“爱乐者”“上海交响乐团”公众号以及澎湃新闻综合整理而成)
综合整理:梁莉莉、李滨芳
编辑:一茶、小瀛洲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