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城商海 | 橡胶大王创伟业,兴学报国育万家——李光前传奇纪事
01 一文不名成学霸
1893年10月,李光前出生于中国福建省南安县芙蓉乡的一户贫苦农家。8岁时母亲离世,两年后迫于生计,他跟随父亲背井离乡,下南洋谋生。家中虽不富裕,重视教育的父亲还是将李光前送至新加坡一所英印学校读书。那里学费低廉,学生都是一些同样出身的印度孩子。英语的教学环境配上说印度语的同学,李光前慢慢掌握了包括中文在内的三种语言。
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内外交困。1906年,在清末新政的影响下,清政府在南京创立了第一所专供华侨读书的学校——暨南学堂(现暨南大学前身)。1909年,勤奋好学、名列前茅的李光前得到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主席吴寿珍的资助回国,迈入了这所中国华侨教育的摇篮。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国内局势动荡,李光前的学业也被迫中断。他返回新加坡后半工半读,考上了新加坡政府测量局附设的测量专科学校,同时选修了美国一所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函授课程,为他从小立志要当工程师的梦想不断努力着。
02 事业爱情两开花
1914年,经友人介绍,通晓中英文的李光前进入了福建籍华侨庄希泉创办的中华国货公司,负责英文文书及部分涉外工作。李光前干练精明、做事机灵,没两年便在众人之中脱颖而出。
那时,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的橡胶事业遇到瓶颈,他试图打破英国商行垄断出口局面,急需一位精通中英文的员工。通过熟人推荐,李光前被委以重任,跳槽到了陈嘉庚的谦益公司。
陈嘉庚与李光前
自1916年起,李光前在谦益公司踏实奋斗了11年。在这期间,他接手橡胶业务,打通欧美市场,协助陈嘉庚和胞弟陈敬贤将橡胶事业做到顶峰,这也为他日后创办南益公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不仅事业成功,深受陈嘉庚赏识的李光前还收获了一段圆满的爱情。1920年,27岁的李光前与陈嘉庚的长女陈爱礼步入了婚姻殿堂,两人白头相并、风雨共度,携手走过了一生。
李光前与陈爱礼的婚礼
03 金融实业两不误
1927年,已有十足经验的李光前开始筹备自己的事业——南益橡胶公司。他看准时机,在马来西亚麻坡以低价买下一片胶园,取名“芙蓉园”,以纪念他的家乡福建省南安县芙蓉乡。一年后,政府在芙蓉园附近修建公路,李光前转手时胶园的价格翻了2-3倍。前后一年的时间,他便净赚30万新币,这笔钱使南益橡胶公司终于在麻坡落地。
可惜好景不长,南益橡胶公司开张3年便赶上全球经济大萧条。资本薄弱、经营惨淡,李光前凭借之前累积的强大人脉才得以勉强支撑。1931年,经济产生复苏的苗头,李光前再次果断出手,一面扩大经营渠道,发展对外贸易;一面开展多种经营,橡胶黄梨(菠萝)两手抓。功夫不负有心人,多年后,南益的业务已拓展到泰国、印尼等国家,李光前也成了家喻户晓的橡胶、黄梨大王。
还未离开谦益公司时,李光前就已涉足银行业。1933年,李光前投资并担任董事的华商银行,与华侨、和丰两家华资银行合并为新加坡华侨银行(OCBC),李光前出任副董事主席,1937年被选举为董事主席。任职期间,李光前除旧布新,增设民信部,扩大国际版图,银行业务日益兴隆,分行遍布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尼、缅甸、越南、中国等地。事业版图一再扩大,李光前也被尊称为“华侨银行之父”。
04 兴学育人重教育
虽然大半生的心血都挥洒在南洋,李光前却也一直挂念著祖国。他始终以“科学救国”为己任,并通过亲身经历相信教育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力之大。抗日战争之后,李光前决定“兴学报国”,他先后在家乡福建南安创办了四所国专小学、国光中学、国专幼儿园、国专医院(今为泉州市光前医院)和影剧院。
华侨大学
为支持家乡教育事业,李光前多次为陈嘉庚创办的厦门大学、集美大学慷慨解囊,提供经费援助。校舍受战乱摧毁,他都义不容辞在第一时间汇款组织修复。据华侨大学校史记载,李光前在1961至1963年期间,共捐资140.29万元人民币,并为“陈嘉庚纪念堂”的建立做出贡献。
李光前自然历史博物馆
在新加坡,李光前的“李氏基金”也在教育领域举足轻重,许多校园里都能找到以李光前命名的学院或教学楼。南洋理工大学的李光前医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李光前自然历史博物馆,新加坡管理大学的李光前商学院,无一不记录著这位老人对教育事业的奉献和支持。1962年,李光前被任命为新加坡大学首任校长。
05 结语
1965年,已是古稀之年的李光前因为健康原因回国医治,周恩来总理得知后亲切接见了他和夫人,并为其安排治疗事宜。两年后,李光前在新加坡逝世,举国震悼,万众同悲,享年74岁。
这位老人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不仅为后人留下硕果累累的物质财富,他的精神遗产更是造福了一代又一代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