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7月01日 星期一

永不褪色的流动旗帜———记闽粵赣边纵队文工团

永不褪色的流动旗帜

———记闽粵赣边纵队文工团

永不褪色的流动旗帜———记闽粵赣边纵队文工团

文工团初建

1949年5月31日,闽粤赣边区党委组织部组织科长刘大夫,突然出现在文工班驻地,与曾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的人民艺术家温涛相见。随后温涛立刻通知全体人员紧急集合,召开大会。

永不褪色的流动旗帜———记闽粵赣边纵队文工团

  闽西文工学习班(含边纵文工团新团员培训)毕业典礼留影

文工班的小伙子和姑娘们来自于广州、潮汕以及闽粤赣边区党委所在地大埔等城市。这些带着和平梦想的青年学子,小的只有十四五岁,大的也不过二十挂零,他们都是温涛自国统区辗转进入粤东游击区后,受命举办文工班培养文艺干部招收的学员。他们好奇地打量着这位素未谋面的陌生人。只见来者身穿蓝色军服,头戴红星帽,两眼熠熠闪光,自有一派儒雅之风。温涛向大伙介绍说:“同志们,这位是边区党委《前驱报》原主编钟骞烈士的弟弟钟声同志,也是一位诗人,我们的同行。1936年他参加革命工作后,化名刘大夫,现任边区党委组织部组织科长,这次奉命前来宣布区党委的重要决定。”

刘大夫站立起来,清了清嗓门,用浓重的潮汕口音高亢地说:“我是一名传令兵,边区党委书记、边纵政委魏金水同志,派我前来宣布区党委的决定,成立闽粤赣边纵队文工团,温涛为团长,张毅为副团长,杜边为艺术部主任,杨村为生活部主任。”

年轻人听到这振奋人心的消息都跳跃起来鼓掌、欢呼,刘大夫用手势请大家安静下来,然后以诗人的热情说:“同志们,闽粤赣边区原属中央苏区,自从主力红军长征后,我们经历了三年游击战,以后组成新四军二支队北上抗日,留下的部队经历了王涛支队、粤东总队,在全国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形势下,1949年1月,毛主席、朱总司令颁布命令,正式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以游击英雄刘永生将军为司令员,边区党委书记魏金水为政治委员,区党委决定建立一支能够配合部队作战和开展战地群众工作的宣传队伍,成立闽粵赣边纵文工团,属边纵政治部领导。希望你们继承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者之一瞿秋白在中央苏区创办工农剧社的光荣传统,在战斗中去迎接新的中国、新的工农兵文艺的时代!”

一番话说得文艺战士们热血沸腾。温涛和刘大夫热烈拥抱,又引他和副团长张毅和杜边、杨村两位主任交谈。文工团员们也围拥上前。刘大夫一一询问,得知这些青年才俊大都来自当地的艺专和政工队,赞叹道:“你们是边区的文化精英啊!”

烽火里成长

边纵文工团成立后的第二天,立即奉命开赴前线,随边纵主力进到饶(平)、丰(顺)、潮(州)交界的风凰山,参加了打脂隍的战斗。

永不褪色的流动旗帜———记闽粵赣边纵队文工团

  福建军区第八军分区政治部文工团建团

虽然初次参加战斗,文工团员们毫不畏惧战场上的硝烟弥漫,更加团结一心,发挥自己的光热。风凰山区是潮语地区,和闽南话相通。文工团员大多是客家人,只有主任杜边是厦门人,他用闽南方言写了《兄弟呵,姐妹呵,合力打白军》,由林幼华、萧青谱曲,立刻在战地和群众中传唱开来;女团员温刚、杨珍、萧斌参加了战地救护工作。她们冲上前线,为负伤的战士紧急包扎,抬下来后为他们涂伤口、洗血衣,这是她们第一次看到流血,一个个红着眼圈儿,心痛地沉默着。杨村对她们说:“你们是文工团员,要为战士们唱歌,这是对战士们最好的慰藉!”于是,他操起二胡,三位女团员轻轻地唱起:

“星光映着韩江,

月色迷着铜鼓幛,

我们雄壮的粤东解放军

领导人民求解放。

……”

战士和伤员们跟着唱起来,士气高涨,战地上洋溢着一片豪迈的情怀。战斗的间隙,文工团还在凤凰圩首演了杜边编导的小话剧《村边小景》,剧中人物的不幸遭遇、团员们精彩的演出引起了台下战士和群众的共鸣,他们纷纷走上台来,伸出援助之手……

7月7日,边纵部队一举攻克饶平县城,文工团分两路人马,一路沿街刷写标语,一路演出活报剧《活捉蒋光头》。萧青扮演蒋介石穿上一套刚缴获的呢子军服,去掉上尉肩章,用色纸剪成特级上将军衔贴上,杨珍扮演蒋夫人,借了一件旗袍穿上,可惜找不到高跟鞋,只好委屈“蒋夫人”穿草鞋了。锣鼓一响,由两位武装游击队员押着,演员们唱着温涛团长依据四季调填写的唱词:

“春季里来桃花红

宋美龄逃难走西东,

离南京,奔上海,走浙江,溜广东,

魂飞魄散好可怜,

哎呀呀,无处可藏身。

蒋光头紧紧随后跟,

东躲西藏为求生,

解放军实在太厉害,

打得我屁滚尿流难脱身,

哎呀呀,上帝快显灵!”

当时的饶平城里士农工商,男女老少,满街塞巷,人潮涌动,人群中高呼“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有的人以为真的捉到蒋介石了,满城奔走相告:“捉到蒋光头啦!”

进军中壮大

饶平之战后,文工团奉命到北区开展工作,区党委从梅州公学抽调曾春梅、古奕清等十多名学员和战斗部队的杨志刚、杨瑛等,充实到文工团来。演出的节目形式多样、精彩纷呈,有歌曲、舞蹈、小舞剧以及木偶戏、活报剧、民歌联唱、器乐演奏等,团员们出神入化的每一场演出博得满堂喝彩,深受游击区战士和群众的喜爱。

永不褪色的流动旗帜———记闽粵赣边纵队文工团

边纵文工团进入龙岩演出剧照

永不褪色的流动旗帜———记闽粵赣边纵队文工团

边纵文工团进入龙岩演出剧照

不久,文工团奉命从饶平向大埔的西岩山进发,当地群众依依不舍地送行。西岩山下有一座古庙,文工团住下来整训,这时候接到纵队的命令,指示文工团进军闽西。南下汕头准备逃台的胡琏兵团,此刻正沿着闽粤赣边游击区四处乱窜,文工团是非战斗部队,行军中必须巧妙地避开他们。当文工团下了西岩山,走进乌岭村,附近几个村的群众都挤拢前来,要求文工团演节目,刚刚敲起锣鼓,村口响起了枪声,温刚跳下舞台时,把脚脖子扭伤了,不能走路,四十开外的团长温涛立刻背起她,朝乌石岩迅跑,追上队伍,进入南山村。

在南山村,意外地遇到也向闽西行进的华南文工团第一队和儿童队,杨珍还见着参加了儿童队的妹妹,大家欣喜万分。两支兄弟文工团会师后,汲取乌岭村的教训,不敢搭台演出,而是决定先入驻在村政府门前的一座院落里,然后分散到群众中去做宣传。

清晨,文工团员在院子里练歌。杜边是惯于早起的,一早正有灵感准备写作,发现笔尖堵塞,就跑去小河边洗钢笔。忽见有几个头戴红星帽、身穿游击队服装的人走前来问道,却是北方口音。杜边直觉到不对头,他胡乱地向山上一指,然后急急走回院里,一举手把歌声止住,下令:“有敌情,背起背包,冲过小河,往西走,分散隐蔽。”话音未落,枪声骤起,村干部和民兵发现那几个“游击战士”是敌人伪装的,双方对打起来,村长当场牺牲,敌人也被民兵击毙,对岸华南文工团的武装保卫班也和村外敌人接火了,掩护两个文工团撤往山里。

边纵文工团继续向闽西行进,8月进入福建省永定县下洋镇,接到命令要随边区党委机关前往龙岩。下洋的群众一再要求文工团演出。这里是1928年永定暴动的革命老区,团员们的精彩演出深受百姓们的欢迎,效果空前热烈。

在下洋,团长温涛的胃溃疡严重发作,组织上决定派杨志刚、杨延舜、罗守城三人护送他去梅县住院治疗。任命杜边代理团长继续率团向龙岩进发,8月底行进到龙岩县东肖镇,这里是邓子恢领导后田暴动的革命老区。边纵独五团和东肖工作团出面和文工团取得了联系,文工团就地深入群众进行宣传演出。

9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独五团的部队,解放了闽西首府龙岩城,不久,闽粤赣边区党委机关移驻龙岩,边纵政委魏金水特地接见了文工团全体人员。而后,从边区机关部队抽调丘虎、郑恒、罗华林、罗赛渊、陈治和马来亚归国青年方松、余超华、叶国书等充实进来,又招收了龙岩的青年学生张惟、谢剑夫等人,文工团人员骤增至近百人。组织上正式任命杜边为团长,杨村为副团长,政治指导员由年轻美丽的知识女性陈丹云担任。

不久,梅县传来了温涛病逝的噩耗,深深地刺痛了同志们的心。温涛是边纵文工团的创建人和卓越的领导者,他的逝世是正在发展壮大的文工团的一大损失。

建国后分流

边纵文工团进入龙岩城后,人员扩大了,艺术力量雄厚了,在庆祝边纵部队和南下大军胜利会师、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热烈气氛里,排练演出了大型秧歌舞《全国人民大团圆》,舞剧《五里亭》,小话剧《村边小景》《故乡》,大型话剧《升官图》《百战百胜》,大型歌剧《白毛女》《血泪仇》等,还演出自己创作的各类小型歌舞演唱节目。当时华南文工团和福建文化服务团也途经龙岩,三支文艺队伍会师,闽西剧坛极尽一时之盛。

入城后,边纵文工团曾一度改称闽西文工团,归属地委领导,后据中央军委命令,会师后的边纵部队系统,分别归属广东、福建军区建制,文工团番号正式改为福建军区第八军分区政治部文工团,随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长汀军事代表团(团长刘大夫)赴长汀,对参加修建机场民工组织进行宣传工作。

当时十兵团宣传部长、作家吴强(长篇小说《红日》作者)调任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文化部副部长,加以杜边和曾在新加坡认识的华东局宣传部文艺处长夏衍通信联系上了,华东局和华野都知道龙岩有一支很有战斗力的文艺队伍,拟将文工队调赴南京,组建华东军区伞兵旅文工队。但由于修建机场的任务紧迫,长汀松毛岭遭受国民党残匪的阻击,致延误了行期,伞兵旅已开赴抗美援朝前线了。

永不褪色的流动旗帜———记闽粵赣边纵队文工团

  政治指导员陈丹云(前排左四)与文工班女学员合影

永不褪色的流动旗帜———记闽粵赣边纵队文工团

  文工团的女兵们

永不褪色的流动旗帜———记闽粵赣边纵队文工团

边纵文工团开赴南京前在龙津河畔留影

华东军区仍电令北上,文工队先行整编,谢剑夫、简浪喜等调入军分区战斗部队;章玉山、翁逸民等转到地方工作。团长杜边因病留岩,他和老团员温刚、杨瑛、廖德麟等曾组织业余戏剧队,演出了话剧《美国人民的声音》《思想问题》、歌剧《王秀驾》、现代汉剧《陈客嫲》等。不久,杜边偕温刚到了上海电影制片厂工作,这样,原边纵文工团改编的福建第八军分区文工队,赴南京华野机关报到的人数为51人,分配在华东军区政治部文化部直属单位16人,三野文工团6人,华东军区特种兵纵队文工团29人。边纵文工团的种子撒向了大江南北。(游京红 整理)

(摘自《红色文化周刊》)

上一篇新闻

花了108亿都买了啥?天猫双11给山东“剁手族”画像

下一篇新闻

双十一 新疆这五个城市排最败家能手前五!亲,你贡献多少了?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