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安:传统手工锡器与白铁件
锡器是以锡为原料加工而成的金属制品,多为生活用品、传统嫁妆、仪仗道具、佛事法器、酿酒作坊的蒸馏器等。诏安位处福建省最南端,毗邻广东省,饮食、用具、风俗习惯等与潮汕地区相近,民间迎来送往、嫁娶、祭祀等礼节甚为讲究,离不开锡器。
早期,居家住户或多或少都有些锡制生活用具如:暖锅、酒壶、酒杯、温酒具、锡碗、锡盘、茶壶、茶杯、茶叶罐等,还有祭祀用的香炉、烛台、豆油灯等锡制品。最常见的就是锡暖锅、锡酒壶。
锡制品的需求量多了,便有了“打锡铺”作坊,以前,打锡铺主要在县城的灯笼街及中山路,前店后坊。另外,山区及乡镇圩场所在地也有个别打锡作坊。
锡器为何能被广泛使用?原因是锡具有良好的特性,首先,锡对人体的危害甚小;第二,锡制品密封性好,可长期保持储物的色香味;第三,锡具有优美的金属色泽,还有良好的延展性和加工性能,能体现每一道加工的细节;第四、锡制品格调清新、高雅动人……。人们对锡器素有“盛水水清甜、温酒酒甘醇、贮茶色不变、插花花长久”的赞誉。
锡艺盛行始于明代永乐年间,主要流行于云南、山东、广东、福建等地。据记载,民国时期,诏安有杨春记等锡器作坊2家,万成、万武等锡铝冶炼作坊,主要制造暖锅、酒瓶、茶叶罐。1954年成立白铁、锡器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1955年,成立手联白铁社、锡器组。一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锡器制作在诏安都很风行。
锡器制作采用的材料多为高纯度精锡,其手工制作过程处处体现技术。制作流程主要有熔化、压片、裁料、造型、捶打、焊接、刮光、錾花、雕刻、嵌铜等多道工序。需要木槌、铁锤、剪刀、圆规、钳子、刻刀、松香、烙铁(俗称“火鸡”)、泥炉、量尺等工具。大概的制作过程:
1、取锡板。锡放入锅内,加热熔化成了液状,迅速地把锡水倒入压板内(两块相扣红砖),把锡水压成厚薄均匀的锡片。
2、取样加工。利用剪刀、圆规、木槌、铁锤等工具,裁去毛边,焊接(抹上松香,点锡)、辗、打(拍)、剪的方法,制成胚胎(个别制品可通过用木制模具塑型),再反复多次锤打。
3、刮光。刮光是细活,用传统的脚蹬转动轴承的方法,把已定型的锡器固定到转轴上刮、磨,锡器的光亮度就是这道工序。
4、焊接配件,在制品表面刻上花纹字句,并用钢印打印字号。
5、再打磨、上漆,根据需要或用铜镶上,鎏金,这样的制品更显得高档、精美。
锡器的精美,在于外形,也在于图案,成功的雕刻能赋予器具更多的内涵和灵动之美。这个环节,需要独具慧心,心手配合,因为,锡器不是平面,它有一定的弧度。
锡器加工的过程中还有许多技术要求,如焊接的温度要适中,太热了会焊出窟窿,太冷了,焊得不结实,这其中拿捏的适度是长期的经验积累。老师傅制作的锡器,表面根本看不出有接缝,手指头伸到壶里面才能摸到细小的焊接缝。锡器粗坯锤打过程中,力度要均匀,要反复锤打,不然,制品壶壁会厚薄不均。刮光要先用车刀,再用粗布,一把锡器需要打磨多遍,直到表面光亮。
当笔者来到杨国雄师傅的锡器加工行时,店内的柜子,红布为景,里面摆满了用锡制成的暖锅、酒壶、酒杯、茶叶罐、烛台、豆油灯等物件,在灯光的照射下,器具显现出平整光滑的线条和金属特有的闪点,这些都是杨师傅的作品。他从艺至今已几十年,是打锡的行家里手。杨师傅是家传手艺,从其爷爷杨粦图,到他父亲杨佛宝,再传至他已三代,铺号为“杨家广和春记”。同样的,打锡工艺精湛的林汉武师傅也是家传手艺,从其爷爷林金发,到他父亲林隆华,再传至他已三代,铺号为“诏安顺隆金记”。另外,还有梅塘的温浩生、温国章父子师傅等。这些师傅的祖籍皆为广东省大埔县。
笔者印象中,打锡师傅也会制作白铁件。以前县城及乡镇有多家白铁作坊,其中较大型的工场有:七街“广美庙”前的白铁社,六街“纯良巷”巷口的白铁社修配工场等,不过,白铁制作的鼎盛持续时间也就二、三十年之久。
白铁是镀锌铁皮的俗称,厚度一般在1毫米左右。它有不易生锈和耐腐蚀的特点,曾广泛地用于制作铁桶、吊桶、水壶、烟囱、漏斗、管道等生活和生产用具。
师傅靠着几样简单的工具,通过画图、裁剪、接缝等一系列工序,将一张张普通的白铁皮制作成一件件精致的白铁成品。师傅使用的工具有大小剪刀、锤子、尺子、木槌、铁砧垫、烙铁等,大剪刀一尺多长,剪铁就象剪纸一样。
师傅制作白铁件多是冷拼,少动炭火焊接。制作过程中,画图剪裁是重点,一刀下去,要准确无误,剪多了,浪费;裁少了,成不了型。白铁制品的每一处衔接需要用手工折压,剪、切、敲、锤……,相互扣接而成;工夫要做到“线直面平”。师傅的手艺好坏,体现在敲打上:敲打过了,伤了铁皮不经用,还容易生锈;打得不够,不仅接不稳固,而且会漏水漏气。比如做铁桶,需要剪边,翻边,扣边,压缝,焊接等工序,制作时,师傅娴熟地将一铁片剪好,然后放在砧垫上顺着边缘用锤子敲打成型,再配上其他配件。
再如浇水壶,圆弧形的壶外周,得一点一点靠手掰。手艺越是老到的老师傅,弯出的弧度越规整。
杨国雄师傅与白铁皮也打了40多年交道。一把剪刀裁出轮廓,一把木锤敲打成形,制品既美观又实用。
采访时,师傅告诉笔者,现在仍在从事打锡的师傅较少,但锡器仍旧有一定的市场,只是它的功能从实用逐渐转变为收藏和观赏。诏安旅居新加坡、台湾等海外乡亲,探亲时,常会带上一两件手工打造的锡器,以聊慰他们思乡思亲的情怀。
至于白铁作坊,县城、农村圩场还有多家,不过,白铁制品已逐渐被塑料等制品代替,目前还的从事打白铁的师傅有:沈贵发、沈建聪等多位师傅。
但不管是打锡还是白铁,富有经验的师傅老龄化严重,而年轻从业者甚少,传承不容乐观。
本文来源 | 福建南大门官网 林惠聪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