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流文化·闲谭」舞剧《丝路花雨》诞生记
01 缘起
1979版《丝路花雨》剧照
1935年秋,画家常书鸿在巴黎街头偶然看到伯希和的敦煌图录时被深深震撼,为了探求美的源头,毅然回国。1943年他到达莫高窟,看到危岩崩塌,流沙堆积,壁画夹在断壁残垣中。常书鸿下定决心,要用生命守护莫高窟。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拨巨款对莫高窟危崖实施大规模加固保护,修复病害壁画彩塑。一批学者从万水千山之外赶来,共同拯救莫高窟。
1977年夏,中国艺术研究院考察组来到莫高窟收集古代乐舞资料,考察组由董锡玖带队。他们在史苇湘等专家带领下,日夜临摹壁画,组员吴曼英绘制了一百二十三幅敦煌舞姿图。7月,考察组返回兰州,董锡玖见到时任甘肃省委宣传部部长吴坚、副部长陈舜瑶,建议发掘莫高窟的舞蹈元素。
1977年10月11日(日期来源:王家达《奇葩》,《当代》,1981年第6期),甘肃省有关领导专家审查甘肃省歌舞团新剧《骄杨颂》,吴坚、陈舜瑶否定了走他人旧路的创作理念,提出要敢想敢干,大胆创新,发掘敦煌艺术宝库。
02复活壁画
1979版《丝路花雨》剧照
1977年11月,甘肃省歌舞团首批创作成员赴敦煌,他们是赵之洵(编剧)、刘少雄、张强、晏建中(舞蹈编导)、张聚芳(助理编导)、韩中才(作曲)。
每天清晨,段文杰先生挨个拍大伙的门,带着四川口音喊:“起床喽,去看洞子喽”,然后用钥匙打开的那一扇扇小门,如同一个通向历史的时空隧道,创作组的心随着飞天驰骋翱翔:赵之洵冲刺剧本创作;刘少雄带领年轻助理安建、徐成华收集舞蹈素材;随后而来的编导朱江、许琪投入工作……团里先后派出7批次人员赴敦煌。
经过努力,1978年1月底,创作组拿出一个三幕五场的剧本,定名《敦煌曲》。三幕戏横贯千年,第一幕写唐代,诉画工苦;第二幕写清代,说民族恨;第三幕写新中国成立后,唱光明赞。
为了集中精力排除干扰,团长易炎带着创作组成员,到临夏州开始敦煌舞姿的创作实践。墙壁上挂满吴曼英绘的舞姿白描图,大家对照着图上的形体动作逐个分析,学摆造型。
难题出现了。
壁画的人物形象是静止的,大家可以模拟所有的姿势,却无法将姿势连贯起来。这些舞姿,编导们以前从未接触,用现有各种舞蹈动作的运动方式,去串联敦煌舞姿,极其别扭。舞蹈也是一种语言,编导们遇到了一种前所未见的舞蹈语言。
面对一堆陌生的字词,编导们如同触摸天书。大家琢磨舞者的神态味道,不断组合排列,将一帧帧静止的画面缓缓连放,像疯子一样地跳来摆去。舞蹈演员贺燕云全程参与舞蹈编排,她成了编导们探索实验的“陀螺”,千百遍地舞蹈。
看得多了,摆得多了,一闭上眼睛,壁画上的舞姿就在编导们的眼前活动,舞者的神态就越是活跃了起来。编导们渐渐地感到眼前的白描舞姿活了起来,动作连起来了。大家总结出壁画静止舞姿都讲究曲线,勾脚,送胯,扭腰,手势丰富,头颈别致,表情妩媚,舞蹈基本动律是:舞姿是由头、肩、胯的弯曲形成,形成和谐的舞蹈动作。他们将敦煌舞蹈的语句简洁形象地总结为“S形”“三道弯”的曲线动律。
1978年5月创作组返回兰州。复活壁画舞姿的实践取得了成功,大家收获了美丽的舞蹈语汇,但将要这些词句编成文章,却出现了大问题。《敦煌曲》三段体的剧本结构由于年代跨度太大,在实际编排中,主题、人物、事件都无法贯穿。
舞蹈靠“三道弯”取得了成功,剧本却因“三道弯”受到了挫折。创作人员各持己见,产生分歧。
最困难的时刻,吴坚部长来到创作组,他认真听取汇报,当机立断指示:先集中时间学习,统一思想,提高对舞剧主题的再认识;重走敦煌,向专家请教,加深对历史和文化背景了解。
03花雨漫天
1979版《丝路花雨》剧照
创作组苦练内功,再走敦煌,思路逐渐明朗起来。大家将原《敦煌曲》后两幕删除,对第一幕唐朝部分进行改写扩充,开始全新创作。
老画工“神笔张”父女创作出来了。历史上虽然不曾有过这样两个人物,但却有千百个和神笔张父女同命运的画工,编导根据史料,怀着对古代无名匠师们的崇敬,歌颂劳动人民的创造,构思出了神笔张父女这样栩栩如生的人物。
波斯商人伊努思的形象创作出来了。隋唐时代,中国开放包容,与中国互通使节、友好往来的国家,约有五六十个,其中最突出的是波斯。波斯商人伊努思,作为中外友好的象征诞生了。
河西节度使正义的形象创作出来了。这个人物对内体恤百姓、剪除贪官强盗,对外维护睦邻友好。
没有冲突不成戏剧。反面人物掌管敦煌集市的市曹、强盗窦虎形象产生了。他们压迫百姓,掠劫西域胡商,严重影响丝路的畅通。
……
剧本成熟了,吴坚部长却累病了,他住进医院。病房又成了他的工作室,他和主创人员一遍遍抠细节。吴部长琢磨该给舞剧起个什么名字,经过反复思索,他将舞剧命名为《丝路花雨》。
1979年1月,甘肃省歌舞团召开动员大会,编导、作曲相继投入创作。编导分工为朱江、序幕、三场;刘少雄、安建、徐成华:一场、五场;晏建中、张聚芳:二场;张强、张聚芳:四场;许琪:六场。七场戏分给了五位编导、三位助理编导,这样保证在集体创作下,不会出现思路雷同,同时又打擂台,相互竞争较劲,比拼编剧水平。
经过艰苦磨炼,八位编导将四十来段舞蹈都编出来了,《丝路花雨》的舞蹈语言,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终于磨练成型。
作曲分工为韩中才:序幕、一场、三场;呼延天助:二场、四场;焦凯:五场、六场。他们对于中国古代音乐不熟悉,通过走访学习、收集资料,听唐代雅乐录音,开阔了艺术视野。作曲家反复研究斟酌,决定采用琵琶古曲《月儿高》做整个舞剧音乐的基调。
英娘扮演者贺燕云、神笔张扮演者仲明华等演员,挥汗如雨地排练。大家学习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背景,学习舞蹈史和唐代的乐舞诗歌,用心体会舞剧的情节和人物。舞剧的叙事和抒情充满了张力,使舞蹈艺术的表现具有了很大的空间,他们用身体的极限探索艺术的边界,将舞剧的艺术形象推向了全新的高度。
舞美师李明强设计布景,他运用民族绘画传统,采用线描和青绿山水画法;在视觉效果上将景向外伸展,打破镜框式的舞台固定程式;在色彩处理上,注重每场景保持一个基调,色调统一。
道具师丁伯江临摹壁画,设计制作了各类古乐器、刀枪剑戟、丝绸珠宝、瓜果蔬菜等几百种道具。他用布缝制驼衣,在驼衣上装饰毛发,由两个演员穿上,人的脑袋就是天然驼峰,骆驼头、颈设有机关,用手控制骆驼点头行进。
团里的木工郭福生,根据民间社火的铁芯子,设计出飞天车。正式演出时,演员高悬,身下漆黑,在观众眼里,演员真的飞起来了,有限的舞台空间变幻成无限的艺术空间。
服饰设计郝汉义担负起再现盛唐服饰的重任。他深度近视,从壁画中临摹上千张服饰图。天气太冷,颜色冻住了,他就用文字将颜色标注在速描边。他爬上梯子临摹,摔下来伤了胃,便血、吃不下饭,但放不下手中的笔。任务重时间紧,春节期间,他把自己锁在家里。不到一个月,他设计出了全剧200多套服装。
杨树云是合唱演员,原本不是专业化妆师,但他对化妆有浓厚的兴趣。他请教专家,翻阅史料,从古典文学名著中汲取人物形象素材,终于将舞剧《丝路花雨》的70多名演员、200多个饰演角色的全部头面妆饰图案设计出来。
1979年5月23日,《丝路花雨》在兰州黄河剧院正式公演,这是舞剧的生日。
1979版《丝路花雨》剧照
04国庆献礼
1979年8月,甘肃省委宣传部邀请以著名舞蹈艺术大师吴晓邦为首的观摩组来到兰州,这是16人的“豪华”专家团队。沈从文指导了舞剧的服饰,吴晓邦亲自示范印度舞蹈。专家热烈讨论,编剧听了就改,理论与实践水乳交融。经过修整,舞剧整体得到了重大提升,充满了艺术的美感,充满了对历史细节精当的展示。
1979版《丝路花雨》剧照
1979年9月,《丝路花雨》剧组赴北京,参加纪念新中国成立三十周年庆祝活动文艺会演。当时实行粮食凭票供应制,大家问时任团长胡德汉带几天的粮票,团长认真想了想说:“带够一个礼拜的粮票吧。”
1979年10月1日晚,在参加首都文艺会演的137台节目中,《丝路花雨》唯一被点名进入人民大会堂,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各国使节和首都群众,进行全本演出。
序幕开启,古乐声中,云蒸霞蔚的纱幕上,两位飞天女神,翱翔天空,撒下五色缤纷的花雨;
……
尾声,飞天撒下了吉祥的花雨,花雨化成了连云的大道,丝绸之路畅通,中外友谊长青。
1979版《丝路花雨》剧照
舞剧演毕,掌声雷动。国庆献礼演出,《丝路花雨》获文化部颁发的“创作一等奖”和“演出一等奖”,这是当时国家级文艺界的最高奖项。国庆献礼演出办公室专门为《丝路花雨》召开首都文艺界座谈会,盛赞舞剧为中国舞剧开辟了新路,在中国舞剧史上立下了新的里程碑。
时任广东省委主要领导同志在京观看了演出,邀请剧组11月去广州为四十四届“广交会”闭幕式举行演出,来自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和官员数万人观看演出。后经广东省委主要领导同志协调,1979年12月至1980年1月,剧组赴香港演出15场,香港媒体、世界媒体争相报道。由甘肃艺术家创作的《丝路花雨》轰动海内外。
05尾声
自1979年首演以来,舞剧《丝路花雨》先后赴4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出3800余场,观众超过500万人次,创中国舞剧之最。
《丝路花雨》演出大事记
1979年5月23日在兰州黄河剧场首演。
1979年10月1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庆祝新中国成立30周年献礼演出。获得创作一等奖、演出一等奖。
1979年10月30日至11月16日在北京召开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为大会演出。
1979年11月-12月,在广州演出。
1979年12月27日至1980年1月12日,剧组120人赴中国香港商业演出15场。
1980年在桂林、上海、北京及兰州等地演出数百场。
1981年6月-7月,剧组130人赴朝鲜演出23场,金日成主席观看演出并接见了全体演职人员。
1981年在北京、天津、太原、西安、兰州等地演出数百场。
1982年被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摄为彩色宽银幕艺术片。
1982年9月,剧组120人赴意大利、法国进行商业演出,在意大利米兰斯卡拉大剧院演出6场,谢幕达26次之多,中国人创造的舞剧艺术首次进入西方艺术殿堂演出成功;在法国参加“巴黎第20届国际舞蹈节”演出35场。
1983年在兰州、青岛等地演出。
1984年1月至3月赴日本商演,在日本掀起了“敦煌热”。
1984年在上海、杭州、武汉、南京、南昌、九江等地演出。
1985年6月20日,赴泰国为庆祝中泰建交10周年进行访问演出。
1985年9月至10月,赴苏联进行文化交流演出11场。
1990年9月,在北京为“第十一届亚运会”艺术节演出。
1994年在中华民族二十世纪舞蹈经典作品评比中获经典作品“金像奖”。
1995年10月,赴中国台湾演出。
1997年4月-6月,在中国“国际歌剧舞剧年”活动中赴北京、上海等19个城市演出。
1999年9月,《财富》全球论坛年会在上海召开,作为唯一歌舞类祝贺节目进行演出。
2003年在北京、成都商演。
2004年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认定为“中国舞剧之最”。
2008年创新修排《丝路花雨》,作为重点剧目晋京为第29届北京奥运会献礼演出。
2009年7月—8月,应中宣部文化部选调,新版《丝路花雨》登上国家大剧院舞台,为国庆60周年做献礼演出。
2009年获文化部“中国首届优秀保留剧目大奖”。
2011年在美国华盛顿“肯尼迪艺术中心”艾森豪威尔剧院商业演出。
2011年7月为纪念舞剧《丝路花雨》访朝演出30周年、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签订50周年,再次访朝演出。
2012年4月,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访日演出。
2013年在美国纽约“林肯艺术中心”大卫·寇克剧院商业演出。
2014年赴欧洲(英国、法国、德国)进行国际商业巡演。
2015年在韩国首尔为“中国旅游年”开幕式演出。
2016年在新加坡、中国香港演出。
2016年为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开幕在敦煌大剧院演出;创新修排《丝路花雨》。
2017年在哈萨克斯坦演出。
2018年在澳大利亚演出。
2019年,在敦煌参加中国绿公司年会专场演出。
文·图丨奔流新闻特约撰稿 陈晓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