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媒体如何看待中国贫困地区的早期养育项目?
即将到来的金秋九月,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卢迈将代表“一村一园计划”赴美国纽约领取“教育界诺奖”世界教育创新峰会(WISE)教育创新项目奖。
但基金会关注的儿童早期发展远不止“一村一园计划”一个项目。
我们以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促进社会公平为己任,将儿童早期发展项目做成了互相支持、有逻辑联系的完整链条。
今年8月,新加坡联合早报和海峡时报的记者找到基金会,希望了解“慧育中国”儿童养育干预项目。
该项目通过对6-36个月儿童家庭提供每周一次的入户养育指导,对儿童早期养育进行干预。
联合早报的记者林子恒在采访基金会秘书长卢迈、项目专家和实地探访项目地儿童家庭后,写出了下面这篇报道。
右一为林子恒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有贫困人口全部脱离贫困,是中国官方对人民的庄严承诺。为达到这个目标,今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扶贫资金将达1061亿元(人民币,下同,约212亿新元),比去年多出200亿元,推出包括易地搬迁、产业扶贫、转移就业、兜底保障等政策。
这些都是能立竿见影的脱贫手段,问题是政策一旦停止,已脱贫的人口会不会又重返贫困的日子?
带着这样的疑问,一群人默默远赴中国西北部地区,开展了贫困儿童早期教育工作,希望从根本上解决中国贫困人口的贫困代际传递难题。
“ 阿姨!阿姨!玩具!”家访员谷巧梅手里拎着新玩具,掀开窑洞门帘时,两岁多的徐启睿兴奋地从炕上(北方人取暖睡的床)跳起来,扑上去向谷巧梅伸手讨玩具。
谷巧梅(33岁)脸上挂着大大的笑容,搓揉启睿肥嫩的双颊,牵着他的小手让他先坐在炕上。
新玩具是谷巧梅用废弃塑料瓶制成的小汽车,瓶盖是车的轮子,车里坐着一个“袜子娃娃”。她把系在小车子上的绳子交给启睿,说:“启睿,拉着小车子,走!……很棒!走快点儿……很棒!好,停,回来!”
小启睿玩得不亦乐乎,谷巧梅则在一旁向奶奶任红女(46岁)解释活动的目标,是要教会孩子“走、停、快、慢、远、近”六个词的意思。
任红女抱起小孙子,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这孩子特聪明,一教他就会。”
任红女一家住在甘肃省华池县乔川乡,属于黄土高原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离最近的县城也要两小时车程。
许多农村地区的幼童无法获得高质量的早期教育,和城市孩子相比,一开始就输在了起跑点。(林子恒摄)
在接触谷巧梅之前,任红女对“儿童早期教育”全无概念:20多年前照顾儿子的方式,竟是用一米多的绳子把他拴在炕上,不让他四处跑动。
任红女告诉《联合早报》:“以前也不晓得怎么照顾孩子,只管把儿子放在家里,就出门种田去了。把孩子拴起来,他才不会乱跑,才不危险。”
刚开始照顾小启睿时,她也只是随手给他买了些玩具,或让他看电视解闷,“以为只要吃好穿好、孩子不哭不闹就行”,也没给孩子看书识字。
和任红女一样,中国许多农村普遍缺乏基本的早期养育和看护照料知识,幼童无法获得高质量的早期教育,和城市孩子相比,在人生道路上一开始就输在了起跑点。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卢迈告诉本报:“很多父母都相信小孩应该自然成长,不需要太多的拔苗助长。”
杨晓霞(右一)是聋哑人,丈夫方亮亮(左一)只有初中学历,也不善言语。家访员张筱霞(左二)因此在孩子方文哲的早期教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但实际上,研究已经表明,0岁到3岁是幼童大脑发育和能力形成的敏感期。如果有充分的营养、有早期教育的刺激,就能成长得很好。所以不能自由放任,而要有特别精心的关爱。”
为了给贫困地区孩子更平等的学前教育机会,2015年9月基金会在华池县开展了“慧育中国”儿童早期养育首个试点项目,在当地聘用35岁以下女性、具有初中以上学历的家访员,每周进行一小时的拜访,与幼儿及看护人共同玩游戏、绘画、唱歌,学习新词汇、学习从一张图做联想扩展(看图说话)等。同时,家访员也会向看护人灌输儿童营养和卫生健康等知识。
智力提升 儿童情绪与适应力更稳妥
评估显示,该项目实施三年来,已显著提升儿童智力发育,参与项目的儿童情绪较为稳定,面对陌生人的反应也更积极。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郭良菁告诉《联合早报》:“从长远看,优质的学前教育将为人的语言、认知、情绪,以及社会适应等领域发展奠定良好的根基。”
在‘慧育中国’儿童早期养育项目下,家访员每周进行一小时拜访,与幼儿及看护人共同玩游戏、绘画、唱歌、学习新词汇等。(林子恒摄)
除了华池县,慧育中国项目也在新疆、贵州、四川、湖南和青海的部分地区实施,截至今年7月,一共聘用300多名当地人担任村级家访员,受益儿童近4000人。
中国提出要在2020年全面消除贫困,但要确保此后脱贫人口不再返贫,关键还是要从娃娃抓起。
卢迈指出:“要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还是要投资于人,为社会底层儿童提供学前教育机会,让他们可以在同样的起跑点上竞争。这将更有效地破除贫困的恶性循环,实现社会公平。”
朱堡子村的方文哲,才14个月大就已经开始学会说话。
他的母亲杨晓霞(23岁)是聋哑人,父亲方亮亮(28岁)只有初中学历,又患有癫痫症,也不善言语。家访员张筱霞(30岁)因此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方亮亮说,教育让他们一家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他说:“我希望孩子长大后成才,考到大学文凭,到大城市工作,成为科学家,为国家做出贡献,对自己、对家人、对社会都有用。”
破解男女教育与发展机会不均
中国扶贫事业的一个重要任务,是确保贫困地区孩童获得平等的教育机会,其中扭转女童多年来的劣势地位更是关键。受访村民和专家都说,男女幼童之间受教育机会的差距已在逐步缩小。
在中国,男女的教育和发展机会向来并不均等。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北京师范大学公益研究院和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在2015年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女童失学高峰期出现在小学三到六年级,早于男童的初中三年级;而且,女童受家庭经济情况影响而辍学的概率也更大。
失学女童有近四成是家庭贫困所致,而男童失学的原因更多是主观原因,包括自己不爱念书、主动退学等。
乡村女学生教育协会创始人兼主席田青青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在农村传统的家庭观念中,儿子的地位非常重要,男孩一般会获得家里所有的资源,而女孩的责任则是照顾父母和兄弟。
她说:“即使女生上了学,只要家里有什么事、需要钱,肯定还是先让女孩退学来帮助家里。”不过田青青指出,重男轻女的观念正在慢慢改变,在许多高校,男女比例已几乎平等。
总部位于加拿大的乡村女学生教育协会,旨在为中国贫困地区女童提供经济资助,帮助她们顺利完成学业。协会至今已在甘肃、贵州和青海资助超过800名女学生的高中和大学教育。
田青青说:“现在有越来越多农村家庭开始意识到,女孩毕业后经济独立了,她们绝大部分都很有责任感,也会帮助家里,这是个好的观念转变。”
张丽丽则说,当地男女不平等的情况较过去有了很大改善,她本身负责家访的11名孩童当中,就有七名是女童。她说:“不论男女,孩子的教育都是最重要的。我们要脱离贫困的恶性循环,不管男孩女孩,都要做出贡献。”
从试点扩大 盼能让2000万幼童受益
包括“慧育中国”在内,许多农村学前教育项目都由非营利组织负责,靠社会捐款来维持运作。参与者希望,0岁到3岁儿童早期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案能尽快上升到政策层面,得到财政部门的长期投入。
事实上,中国政府在2010年就已出台发展学前教育的政策文件,明确指出要加大政府投入,新建、改建和扩建一批安全适用的幼儿园,以各种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办园。
中央政府实施推进农村学前教育项目,将把重点放在支持中西部地区;地方各级政府也要安排专门资金,重点建设农村幼儿园。
卢迈说,政府有了明确的政策目标,是个好的开始。接下来就要敲定执行细则,以及划定发改委、财政部、教育部、卫计委、民政部、全国妇联等部门的职责,还处于摸索的阶段。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作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起成立的组织,既是公募基金会,也是服务中国发展的智库,扮演特殊的“谏言”角色。
卢迈说:“我们可以下到基层去做试点试验,发现问题、评估风险、总结收益,再扩大实行范围。这是比较科学、以证据为基础的试验方式,可以为决策者提供很好的政策依据。”
根据基金会发布的《2017年中国儿童发展报告》,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约有2000万名0岁到6岁儿童;“慧育中国”目前覆盖的4000名儿童,只是沧海一粟。
据了解,项目每年直接投入每名儿童的成本约3000元(人民币,下同,约600新元),大部分来自社会捐赠。由于儿童早期教育无法收获即时成效,因此很多机构都不愿把钱投进去。
家访员是骨干
专家普遍认为,学前教育是社会公共事业,应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参与和家长分担为辅,全社会都要以“功在眼前、利在长远”的精神参与进去。
郭良菁说:“只有真正着眼于‘人’的长远发展对社会建设的意义,才能不吝惜对学前教育的投资,把钱花在对持续提升学前教育质量有增益的地方。”
卢迈则指出,“人”有两层含义:一是农村孩子,二是家访员。如何吸引和留住家访员,也是基金会面对的问题。
据了解,华池县家访员平均月入1500元,低于县城里平均2000元至3000元的蓝领收入。卢迈说:“家访员今天在你这儿,明天她觉得待遇太低就出去打工了,我们对她的培训就都白费了。”作为“慧育中国”第一批家访员,张丽丽希望项目能一直办下去。
她说:“我也挺担心以后如果没了资金,是不是就不能做了?这样的话,影响最大的还是孩子的未来。为了下一代,我们应该尽力把这件事做好。”
北京学前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张燕则提醒,当局在决策过程中应该调研和发掘民间其他的好做法、好经验。“我们也不能指望政府一出钱,学前教育的所有问题就全解决了。不是这样的。我们还需要每一个人发挥能动性,做一点是一点,这个社会才会更美好。”
让看护人明了生活处处是教材
“慧育中国”项目的一个特点,是通过有目标性的游戏,把教学融入玩乐中。家访员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学习需求,亲手制作相应的小玩具。
卢迈说:“每星期一小时的家访,如果单靠家访员的力量肯定不够,所以我们把重点放在教导看护人。如果看护人学会了教学的道理和概念,就可以在后续时间里跟孩子一起玩。”
家访员张丽丽(右二)向看护人强调关爱式教育和灵活教学的重要性。
华池县悦乐村家访员张丽丽(34岁),鼓励家长以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为题材,教导孩子学认新事物,并强调关爱式教育和灵活教学的重要性。
她以常见的民间童玩波浪鼓为例:“很多家长只知道在孩子眼前晃动波浪鼓,咚咚咚地,哄孩子入睡。其实,我们也可以把波浪鼓在孩子左右耳边摆动,训练孩子的听力,引导他去寻找声音的来源。”
家访过程中,两岁多的饶妙馨突然对张丽丽带来的新游戏失去兴趣,把玩具到处乱扔,还拿起钢笔在活动纸上乱画。张丽丽索性把玩具收走,鼓励妙馨画出心中所想。
她说:“要经常给孩子表扬和鼓励,不要打骂,如果孩子不听话,可以换个方式跟他说,或改换新的游戏,这样孩子才不会排斥学习。”
(来源:联合早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