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6月01日 星期六

全球口罩使用建议一览!柳叶刀子刊鼓励研发可重复使用口罩

全球口罩使用建议一览!柳叶刀子刊鼓励研发可重复使用口罩

出品 | 搜狐健康

作者 | 吴施楠

编辑 | 袁月

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口罩成为被讨论最多的关键词之一。

《柳叶刀》子刊《柳叶刀呼吸医学》(The 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于3月20日在线优先发表了一篇题为《Rational use of face masks in the COVID-19 pandemic》的评论文章,对口罩的合理使用进行探讨并针对多个问题提出建议。

来自牛津大学、英国伦敦帝国学院、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英国约克大学等单位的多位作者在文章中指出,现在是政府和公共卫生机构就合理使用口罩提出合理建议的时候,应鼓励针对口罩保护期限进行紧急研究,鼓励研发可重复使用口罩、研究延长一次性口罩使用寿命的方法。

文章作者在比较世卫组织、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口罩佩戴建议后发现,这些建议一致认为,有症状的人、在医疗机构工作的人应使用口罩,但针对公众和社区环境中,口罩的使用建议仍存在差异:

  • 世界卫生组织:如果你是健康人,需在照顾新冠肺炎疑似病例时佩戴口罩。
  • 中国:中等风险暴露人员,建议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医用一次性口罩;较低风险暴露人员,建议佩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儿童选用性能相当产品);低风险暴露人员,可不佩戴口罩,或酌情选择非医用口罩。
  • 香港:外科口罩可以防止患者传播呼吸道病毒。有症状的人(即使症状轻微)必须戴上外科口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呆在拥挤的地方时,请戴上外科口罩。正确佩戴口罩并在戴口罩前、摘口罩后保持良好的手部卫生非常重要。
  • 新加坡:如果有咳嗽或流鼻涕等呼吸道症状,请戴上口罩。
  • 日本:戴口罩来保护自己免受病毒感染的效果被认为是有限的。如果你在密闭、通风不良的空间里戴口罩,可能有助于避免被他人散发的飞沫传染,但如果你在露天环境中,口罩的保护效果并不大。
  •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不建议身体健康的人戴口罩(包括防毒面具)来保护自己免受呼吸道疾病的侵害,包括COVID-19。美国卫生局局长在推特上敦促人们停止购买口罩。
  • 英国:口罩在医院等地方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很少有证据表明它对公众有广泛的益处。
  • 德国: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戴口罩能显著降低健康人被感染的风险。如世卫组织所说,在不建议戴口罩的情况下戴口罩会产生一种虚假的安全感,因为这可能会导致忽视基本卫生措施,如适当的手部卫生。

针对上述不同的佩戴口罩建议,作者认为,当暴露在高风险区域时,建议易感人群远离拥挤区域并合理使用外科口罩是合理的。有证据表明COVID-19可以在症状出现前传播,如果每个人,包括已感染但无症状且有传染性的人,都戴上口罩,社区传播可能会减少。

在谈到口罩需求大增的问题时,作者指出,虽然不同国家和地区佩戴口罩的建议不同,但我们已经看到,一旦某个地区新冠病毒开始流行,口罩的使用量就会大幅增加。价格飙升和普通大众使用口罩数量增加,加剧了全球口罩的供应短缺,并有可能影响一线卫生保健专业人员的口罩供应。

为此,建议卫生当局应优化口罩的分配,优先考虑一线卫生保健工作者和社区中最易受感染、感染后死亡率更高的弱势人群的需求,包括老年人(尤其是65岁以上的老年人)和有潜在健康问题的人。

在一些地区,人们选择了临时替代物或重复使用一次性外科口罩。文章作者提醒,不当使用口罩(如不更换一次性口罩)可能会影响防护效果,甚至增加感染风险。此外,还应考虑口罩使用上的社会和文化模式差异,需要进一步进行公众教育,避免出现污名化和歧视。

最后,作者指出,现在是政府和公共卫生机构就合理使用口罩提出合理建议的时候了,以作为其他预防措施(例如手卫生)建议的补充。世卫组织目前建议,如果人们有呼吸道症状或正在照顾有症状的人,应戴上口罩。如果被隔离的人因为任何原因需要离开家,建议他们戴上口罩,以防止潜在的传播可能,这或许也是合理的。此外,老年人和有潜在疾病的易感人群,应该戴上口罩。如果供应允许,可以考虑“全民”佩戴口罩。其他国家或地区有可能会将大量制造口罩视为未来“大流行”预防计划的一部分。

参考资料:

The 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

Rational use of face masks in the COVID-19 pandemic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res/article/PIIS2213-2600(20)30134-X/fulltext#%20


上一篇新闻

关于武汉肺炎,这些是你不可不知的事实

下一篇新闻

印度变种病毒或能躲过疫苗攻击,新加坡恐已出现印度病毒株感染群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