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网贷机构全部清零,嵇少峰:我和P2P还有那些离奇的故事
嵇少峰(互联网金融知名评论者)
11月27日,中国银行保险业监管管理委员会首席律师刘福社在《财经》年会“2021:预测与战略”上表示,全国实际运营的P2P网贷机构至11月中旬已完全归零,至此,红极一时的P2P正式官宣大结局,而若非会议议程调整,作为同场嘉宾的我本该与刘首席共同见证这个历史终局,我也将成为国内第一个大声喊出P2P必将死亡并亲眼见证其落幕的那个人。
1
我与P2P的尘缘起于2014年10月,我在个人微信公众号上写了文章《为什么说99%的P2P金融平台终将死亡(上)》、《为什么说99%的P2P金融平台终将死亡(中)》、《为什么说99%的P2P金融平台终将死亡(下)》,不成想一夜爆红网络,接着《P2P金融的十大谎言与真相(上)》、《P2P金融的十大谎言与真相(下)》、《P2P金融当前的形势和2015年的任务》等系列文章纷纷被多家财经网站及巴曙松、薛蛮子等诸多大V转发,一时成为P2P界名嘴,收获的是50%以上的头部P2P平台创始人加微信好友及数万P2P投资人的骂声。
此前不久,国家开发银行下属国开金融投资设立的大型P2P平台“开鑫贷”正式成立,其公开发出的第一笔借款标,就是由我主管的小额贷款公司提供并担保的资产,借款人是一家连锁休闲食品公司,如今已修成正果。
吊诡的是,绝大多数P2P平台创始人暗地里是认可我的观点的,跟我交流颇多,不少平台要拉我入伙,给干股让我站台,全部被我拒绝;而被割韭菜的投资人却视我为死敌,网文跟贴各种谩骂。线下的投资人也差不多,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友人聚会只要谈到P2P,多数情况是一两个有知识层次的P2P投资人对我谆谆教诲,跟我大谈金融创新以及应该如何选择P2P平台,我费尽心力的劝说基本都是白费心思,不欢而散,说多了就感觉我好想抢了他们的钱。
2014年12月12日,全球最大P2P平台LendingClub(LC)周四成功登陆纽交所,IPO价格为15美元,上市首日行情火爆,市值85亿美元。当天,我写下了《P2P金融当前的形势和2015年的任务》,指出“当前P2P的繁荣,其实是一种假象,真正的P2P正在步入寒冬”,并直言“当下的这种乱象,将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即使有关部门出台规范性文件,仍将无法阻止行业的无序竞争。因为民间金融的行为非常宽泛、自由,除了法律,就只有市场能够主宰其命运。没有哪个部门愿意接手这个烫手山芋,也没有办法实现归口管理。”
2015年3月的一个晚上,在北京金融街,北京P2P行业协会秘书长郭先生和号称“中国第一众筹人”的P2P专业媒体平台“金评媒”网站董事长朱先生请我吃饭,三人就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口水四溅的辩论,一正、一反、一平台,不亦乐呼。没过几天,金评媒网站计划模仿巴菲特来拍卖网贷名人的谈话时间开出一档节目叫《名师指路》,当时我与另一知名专家都是可能的被拍品,那位老友比我正牌一点便作了第一个吃螃蟹的试验品,由此产生了数百轮的叫价和轰动行业的上海滩半日谈——付出76666元的代价买了两小时谈话时间的那个幸运儿就是后来轰动全国的美女CEO张敏——P2P平台e租宝的总裁,是的你没看错,就是获赠1.3亿新加坡别墅、1200万的钻戒、5.5亿元现金奖励和买空全国LV包包的那位。我跟那位毕业于法国佩皮尼昂大学、有着“史上最勤奋的女总裁”的江南美女欢乐的一下午擦肩而过。
接着就开了一大堆的线上专栏,新浪、财经、百度百家、头条啥的,还有网贷之家、某某财经什么的,实在没时间打理。网贷之家还给我发过一个优秀作者奖,是一支派克金笔,而我基本没供过啥稿,我还劝过几家专门做P2P金融的媒体平台早点转型,不会有什么前途。后来金评媒朱总转型去了美国,不知道我的奉劝有没有起作用,而网贷之家的徐老板最终因做P2P迷失了自己。
2015年6月我写了一篇《P2P生存宝典》,给P2P平台支招——少做经营贷,投身消费贷,打通机构投资人通道,并向优质的担保公司、小贷公司批发资金。后来莫名的就形成了一股风潮——大家都给现金贷平台提供资金了,我相信这只是巧合,这些机构并不是听了我的指导,当然我也从来没想到,我理想中的可以填补中国银行业空白的次级消费贷后来竟然变成了那么暴力、年化百分之几百高息的现金贷,我只是认为,当时的中国次级消费贷市场是一个市场,经济又是上行期,有很大一波挣钱的行情。
2
2015年9月15日,我应陆金所邀请,在上海出席其LUFAX.COM平台战略3.0发布会,作为假媒体人混在一众记者堆里,我和另一位知名金融评论家董老师一杯泯恩仇——我曾经在新浪财经写过一篇应付式的文章,实在是好久没为新浪供稿了,花了两小时写了一篇3000字的文章,不成想激起了新浪网友4万条评论,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董兄为此跟了一篇万字文章骂我,还有不知何来的水军跟贴4万条淹贴,现在想来还真是黑色幽默。
陆金所发布会,我更感受到了看剧的快乐和新思潮的教育——真是互联网思维啊,会议的纪念品是杜蕾丝和饿了么的小包装,食色性也,除此之外还有借贷,的确是90后们最直白的需求。陆金所还将域名定为LU.COM,撸点COM+杜蕾丝,实在太刺激了,这玩意跟金融的混搭实在让我这种保守的人不知西东,只是刺激归刺激,我还是认为P2P活不长啊。
陆金所战略发布会
2015年9月25日,友人推荐我为“2015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写一篇命题文章《中国普惠金融困局》,后来发表在《中国银行业》杂志上,感谢监管部门的大度,能容忍我在其官方媒体上批评他们。我还在文中表达了我对P2P的看法,“中国的P2P互联网信贷模式在普惠信贷方面也基本无效。众多的P2P平台言必称普惠,或许只是因为身处政策的边缘,需要依靠道德的宣教来获取安全感与认同感。P2P融入的资金成本加上其管理成本与风险成本,已远远超过了社会平均安全利率,以此完成高成本资金与边缘信贷客户的对接,此间风险根本是无法控制的,最终只能导致信用链条的断裂,激化社会矛盾。P2P本身盈利模式的不可持续性,决定了依靠P2P实现普惠信贷最终只能是个谎言。”
2015年9月,我撰写了《互联网金融时代或已落幕》,指出“中国的互联网金融热是在中国金融垄断+中国式浮躁+资本泡沫的形势下,被一步步催生起来的。其生长的基础并非是中国互联网经济的规模,而是中国金融官方垄断迫使民间金融资本寻找突破的另类结果。互联网金融绝大部分产品并非是革命性的金融创新,而是简单地模仿自传统金融机构及民间金融市场。随着监管牌照化的推进,种种套利行为将失去生存的土壤,在资本市场去泡沫化的过程中,互联网金融作为单独行业存在的可能性基本消失。”
2015年我为中央财大、上海财大、上海交大等几家高校的MBA金融总裁班学员上课,坦言P2P的危险,并建议多位学员总裁谨慎从事,不要刚兑、不要做现金池,或者直接放弃P2P转型其它,印象中仅有几人若有所思,多数仍是热血沸腾鼓动同学投资。如今再看,半数学员或锒铛入狱、或消失于江湖,当年义气风发,如今恍如隔世。唯一让人欣慰的是,这几年有不少平台创业者听我一言或看我的文章就此转型的人也不在少数,其中最典型的一家机构,两个联合创始人看了那篇99%P2P死亡的文章后当夜研究就此转型做产业链金融,也曾达近十亿元的估值。
2015年12月,E租宝暴雷,就此掀开了P2P的死亡大幕,美女张敏的好日子就过了一年不到。我的朋友圈中,P2P大佬们也开始陆续失联或停更。
12月末,银监会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部门出台《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就此掀开P2P整治工作。我就此撰写了《P2P监管时代下的矛盾与趋势》一文,指出“意见稿作为一个纲领性文件其积极作用不容置疑,但仔细分析后发现,通篇内容更多地体现了一种监管的妥协,笔者之前曾预言网贷监管政策有可能出现的几大核心矛盾,也同样没有得到解决。”事实证明,我们的监管动作还是太柔软,没有看到问题的本质,P2P的本质是无牌机构吸收了公众的存款,在没有能力、没有实力、没有监管的情况下强行充当了信用中介,没什么有价值的创新。
2016年4月我撰文《2016年P2P网贷的生存逻辑》,指出“2015年出台的网贷监管意见稿,无论是分层监管的思路还是监管内容的设定,整体的监管逻辑都是比较混乱的。一方面将网贷平台限制在信息中介范围,另一方面却完全没有限制平台变相吸收公众存款,仅希望用行业自律、银行托管等简单手段来防范平台监管套利,这种监管利益与监管成本的极不平衡,有可能使得不守规矩的平台更容易获得最大的利益,最终形成合规者负担沉重,违规者轻松自如的现象,从而彻底破坏了网贷市场生态的平衡。网贷协会本身并没有办法也没有能力在现行监管规则下分清优劣,希望通过全国性的互金协会来自律管理来结束网贷的乱象显然是不切实际的,也是违背金融监管规则的。为了社会的稳定,地方政府主动出台更严厉、甚至一刀切的管控措施是大概率事件”。
3
2016年到2017年我忙着组织自己的工作,当然也感觉该说的也都说了,便也没怎么写P2P。再回首时,却突然发现“现金贷”异军突起,大量P2P平台的资产都转向了现金贷,而现金贷乱象已经不可收拾,监管势在必行。接着我参加了不少现金贷的研讨会,也调研了多家公司,越发感觉监管即将出手。
2017年11月8日,我在新浪财经和财新发了《为什么说99%的现金贷都会消亡?》一文,指出高息现金贷公司的风控逻辑存在的三大硬伤,并断言“当下极高息、极不正常的现金贷市场与未来的良性的、可持续的现金贷市场其实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市场,随着利率的大幅度下调,其技术要求、风控手段、目标人群在内行人的眼中已是天壤之别。我唯一可以认定的是,市场风暴、监管风暴一定会来临,行业转型在即,风暴过后仍能用当下现金贷打法存活的机构估计不会超过1%。”
此文也与监管部门心心相印,我还为此接受了一些咨询。
11月21日,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关于立即暂停批设网络小额贷款公司的通知》开始为现金贷刹车,接着12月1日,央行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与银监会P2P网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发布《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业界称之为141号文件),明确了“现金贷”业务开展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提出了颇具针对性的整顿措施。当天我接到电话时是傍晚时分,受央行相关部门委托,承担了为媒体作政策解读的任务,并且连夜写了一篇解读文章《现金贷新规的背后》,一直写到凌晨三点,接着是第二天新华社等多家官媒的采访,这是我一直作为监管政策批评者的角色最不适应的一次。
141号文件精神与我文章、我的想法吻合度高达90%以上,我应该是难得地与监管站在同一战线上。这是我从预测到看到结果最快的一次,半个月后监管政策就落地了。
我唯一没有想到的是,现金贷新政出台后,年化36%以下的市场仍能被一众互联网巨头及消费金融公司所承接与放大,发展到今天竟然已到了数万亿的规模,这真是我大跌了我的眼镜,可能是因为我从来也不戴眼镜。
2017年12月21日,我以行业专家的身份在北京参加了国务院法制办、央行金融市场司及研究局、银监会普惠金融部等政府监管部门领导参加的《非存款类贷款组织政策与监管》内部研讨会,普惠金融的两大官方掌门人与一众互联网金融巨头、行业专家代表30余人讨论了一下午加一晚上,我至今还记得的就是整个会议没谈什么事,就剩一个杠杆率的焦点。
我也没有想到,三年后的今天,我为蚂蚁的上市操碎了心,连写了三篇关于蚂蚁的文章《蚂蚁上市,金融科技镀金时代结束》、《蚂蚁破发在即,互联网小贷套利时代结束》、《蚂蚁的出路与监管的边界》,让我再度成为金融科技界的网红,而蚂蚁的估值竟然真是倒在当年讨论的焦点——杠杆率上面。
特别是《蚂蚁上市,金融科技镀金时代结束》这篇,更是牢牢坐实了我金融黑的角色,这篇文章实际上我从看到蚂蚁的招股说明书起就计划写了,但一直懒到蚂蚁定价才发出来,三天后监管出手,三天后金融科技镀金时代真的结束了。
同样是上帝弄人,2017年那天的会议,代表蚂蚁金服的陈龙教授和黑嘴的我座位紧靠在一起,两人占据了长条会议桌的一端、手臂相接,就是蒋介石开会的那种桌子,这张照片网上还能看见。
《非存款类贷款组织政策与监管》内部研讨会
4
2018年是在P2P暴雷和我转向研究持牌信贷机构的业务中度过的,啥也没写,忙着四处调研,研究信贷产品,因为实在不知道互联网金融还能写点啥,该写的都写了,算算差不多几十万字也有了,另外的确也没时间写。
2019年5月我写了一篇《中国银行业小微信贷已到最危急时刻》,这篇文章又是一个爆品,一时间金融街银行高管加了无数,《经济观察报》竟然还在头版发了一个采访我的个人专版,全文数千字,让我一时又回到金融圈的视野。这让我很生气,因为我一直跟那个记者强调不要写我个人,只写观点,在发稿前要给我看一下,结果报纸当夜需要排版。现在想来,其实也没啥,信息时代隐私这东西的确不太值钱,报纸头版留白也是肯定不行的。
2020年来了,疫情也来了,很多东西都跟以前不一样了。我跟之前的互联网金融、现在的金融科技之间的丝丝缕缕估计还会继续下去。
本来这篇文章是一篇严肃的文章,反思P2P的来世与今生,并给行业一些建议。没成想回看朋友圈和历史文章时发现,该写的都早已写过多次了,再延伸出来一些观点已跟P2P无关。
回忆忽然变的有趣与奇怪起来,似乎我与P2P与互联网金融是一种共生,P2P让我来到了公众的面前,又推动我对金融本质的不停挖掘,又一直在指导我的金融工作。
5
几天前,我站在《财经》年会“2021:预测与战略”大会上,我坦陈了我对中国金融的思考,因有监管与从业者的两种身份,很多问题便谈的非常直白,没想到主持人还嫌不够刺激,刻意挖了个坑问我如何看待监管部门在蚂蚁上市前出台政策,我的观点是监管在上市之前出手肯定是对的,因为在上市后出手一众小散肯定赔的很惨。
我相信我是整个大会中咖级最低的嘉宾,周晓川、白春礼、朱民、GEORGE A.AKERLOF、刘永好、杨元庆等一众政经大咖都为大会加分正能量满满,而我如果不承担放炮的责任,比较对不起观众与主办方。
当然,我没想到的是,还有更响的一炮。银保监会首席刘大律师宣布——“中国的P2P已经归零”。虽然是意料之中,但没同场见证官宣这个历史,还是一个很大的遗憾。在中国,我应是写P2P最多的一个人之一,甚至没有之一。很多金钱消失了,很多故人已离去,P2P聚来散去,直至不见。“俺曾见,金陵玉树莺声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过风流觉,把五十年兴亡看饱。”
我在南京的深夜,我在读这首词。
(本文转自“嵇少峰”公众号,已获作者授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