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粤港最爱的早点之一肠粉是怎么来的?

相传早在唐朝时期,佛学文化鼎盛。在泷州 (今广东 罗定市 )各地遍布大大小小的佛学道场,特别是以龙龛道场最为出名。 在龙龛道场,早餐都是吃油味糍,亦称盐味糍,是用石磨把大米磨成浆后加些油盐、花生米(炒后压碎)、葱、韭菜等混在一起,然后添加到平整的容器内(薄薄的半厘米厚),然后放入锅内蒸。蒸好了就成了一层大块的米糕,然后再往容器内添加另一层生米浆,直接添加在已经蒸熟了的米糕上蒸,这样重复添加四五层蒸熟后就成了泷州当时传统美食油味糍。

粤港最爱的早点之一肠粉是怎么来的?

有一年,岭南大地出现罕见旱灾,以致农作物失收,群众粮食紧缺。 时任父母官陈普光与惠积商议决定把龙龛道场设为临时避难场所,在泷州大地进行募捐物资、粮食集中供应难民日常需求。但由于难民数量较多,日常用餐已经没有米饭,仅供应油味糍也难以维持。而偏在这时候,在厨房帮工的惠能不小心把盛满米浆的大桶弄倒了,桶内剩下的米浆不到一半。惠能如实向惠积师傅汇报,惠积师傅没有责怪他,自己来到厨房,看了一下,让惠能去生火,自己就往桶里加满了清水,重新搅拌一次。米浆变得很清稀,然后惠积师傅轻轻地往容器内倒入一勺米浆,拿起来左右摆让其平铺在容器周围,跟着就放入锅内蒸。

由于这次米浆很清稀,且比较薄,很快就熟透了。惠积师傅把蒸熟透的油味糍直接拿出来,并没有加第二层,但却发现这次的油味糍白如雪花、薄如蝉翼、晶莹剔透,惠积师傅与惠能都感到惊讶。马上尝试一下,吃起来鲜香满口、细腻爽滑、还有一点点韧劲,味道一点也不比原来的油味糍差,简直就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而这样做出来的油味糍,不但味道好,且也可以在一定原料情况下提高了产量,惠积马上分咐惠能与其他徒弟采用这种方法做食物。由于这种方法做出来的油味糍太薄了,不能像之前的可以分成一块块,所以只能全部铲回一堆然后再分切成一段段或不分。这就是肠粉做法的由来,但当时还没有叫做肠粉,为了与原有油味糍区分,大家就叫它做油味糍。

粤港最爱的早点之一肠粉是怎么来的?

再到乾隆年间,乾隆皇帝 游江南那会儿,受了吃客大臣 纪晓岚 的蛊惑,专门转到 罗定州 吃龙龛糍。当吃到这种“够爽、够嫩、够滑”的龙龛糍时,乾隆赞不绝口,并乘兴说:这糍并不算是糍吧,反而有点像猪肠子,不如就叫肠粉吧。后来他回到了京城,还对罗定的肠粉念念不忘,而肠粉亦因此在广东传开了,越开越多肠粉店。

广东肠粉主要流派有两种:一种广州西关的布拉肠粉,它是以品尝馅料为主,而肠粉浆大部分是使用粘米粉,再添加 澄面 、 粟粉 和生粉。另一种是 抽屉式肠粉,肠粉浆是使用纯米浆做成,主要品尝肠粉的粉质和酱汁调料!另外肠粉还分咸、甜两种,咸肠粉的馅料主要有:猪肉 、 牛肉 、 虾仁 、 猪肝等,而甜肠粉的馅料则主要是糖浸的蔬果。

粤港最爱的早点之一肠粉是怎么来的?

在广东、香港,肠粉亦是传统粥店中早餐常见的食品。通常早餐吃的肠粉是在表面加入虾米的斋肠;亦有炸两滑肠粉,是在肠粉内包上油条。以往经常由流动小贩在街角出售斋肠,近年已大部份转为铺位经营,一般会将肠粉切断,吃时再加入芝麻、甜酱及辣酱调味。注意,猪肠粉与肠粉并非同一类食物,但某些食客会将之混淆。猪肠粉虽然同是米浆制作,但是却与肠粉不同,味淡的猪肠粉并无馅料,是由米浆卷成卷状然后切粒,每粒的横切面有如树木的年轮般成不规则的圈状,配以不同风味的酱油而成。而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地区则多加添芝麻以及甜酱,这对于粤港的食客可能会有不习惯,但是却有不错的地方特色。

上一篇新闻

广东本土新增“5+2”!深圳地铁多站暂停服务,今起澳门入境规定调整

下一篇新闻

肠粉怎么做不粘又滑呢?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