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5日 星期三

古典:少点工作,开始玩吧


今天看到大家在聊一个话题:“努力工作多年,还是原地踏步,生活并没有变好,你会怎么办?”


翻了翻留言,有的扎心,说生活不易;有的充满力量,说会继续奋斗。我很敬佩,也很感动。


这两天,恰好读了世界数据银行的一个报告——《我们如何用自己的时间》。


借着这个资料,说说我对“工作”的观点。




01中国人的平均工作超长


各国人们的生活方式在许多方面都相似:我们都睡觉、工作、吃饭和享受休闲。但也有重要的区别。


中国人的平均工作和睡眠时间(统计里)最长。


古典:少点工作,开始玩吧


工作时间长好理解,但睡眠时间长呢?


我觉得这恰恰证明这个调研挺全面。很多非一线城市的居民,每天会睡很长时间。


如果平均数据是这样,可能中国大城市的平均工作时间,和三四线城市的睡眠时间会更长。


但我们的休闲时间,比如看电视、抖音、见朋友,其他休闲活动(228min),全球垫底,仅仅比墨西哥穷兄弟们(172min)好。连南韩是(258min)都比不上,和德国人(331min)更是没得比。


简单来说,我们用了更多时间工作、睡眠,但投入在真正的让自己快乐的比例很少。


生活质量未必高。




02更累,但未必更有价值


苦点累点无所谓,我们创造更多价值了吗?

也没有。


看看下面这个:人均工作时间——人均生产总值的图。


可以看到,在左上角这个领域,有我们很担忧的竞争对手,缅甸、柬埔寨,以更长时间的工作和更少收入在工作。


古典:少点工作,开始玩吧


不过,似乎华人是热爱工作的,香港的人均收入是4w,新加坡是7w,也还是保持着2000多小时全年的工作量。他们并没有因为收入高而躺平。


相比美国的1800小时,北欧民族瑞士、卢森堡、挪威的1500小时,还有德国的1400小时,实在是勤劳得有点不好意思。


综合起来看,我们似乎可以有这样的推论:高勤奋和高价值并不相干,而和工作方式、文化基因有关。


在那些有高端产业、精密制造、金融、文化领域的国家,人们的方式是:更少工作,更高价值,但平时更多休闲,而休闲的时间,也孕育着创新和创意。


这种创新和创意,在个体身上,没有体力劳动那种明确的相关性,不是说你躺平100小时一定有个好点子。


但放大到一个人的生命周期,一个国家,就会出现整体的创意不断,持续升级,价值提升。


高价值是休闲、教育、玩儿出来的。


对我们过去的30年的飞速经济增长,我们的确用搬砖的方式,强劳动力,几乎没有休闲和城市农村的巨大差异,带动了整体经济的成长。


但是未来10年,我们真的需要一代“躺平的人”,来更多闲暇、更多教育、更多交流,更多探索,去孕育更好的科技,更多的文化。让我们不再拼体力,而是拼价值。


就像一个刚上任的经理不知道自己要干嘛一样,适应一段,逼自己不要重新回到流程自己动手,重新找到自己的抓手,培养人,更好的搭建资源。


这也要求我们,暂时放下所见即所得的搬砖,“惴惴不安”地开始休闲,发呆,学习,找到自己。


正如共读会同学@纪小兰说的,

对于中年人,众多的期待者,可以真正的做自己~休闲,需要内心勇气;而且在“做自己~休闲”的同时,如果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面对期待者,内心似乎也会有涟漪。


这其中像是一场博弈,“做自己~休闲”的成果是满意的,更加会认同,并且更坚定;但如果几年后的结果并不满意,似乎会有更多的想法,有的又回重回老路,有的又开垦出新的“做自己~休闲”的想法,等等。


循环往复…… 总而言之,周旋良久……


所以,如果你看到一个人没有在苦逼的工作,却在努力的玩,认真的学习和休闲。他其实跨越了这个惴惴不安的阶段。


千万别说人家不务正业,这个才是正业。




03做你自己吧


最后,这一切,为了什么呢?


古典:少点工作,开始玩吧


这张图,非常直白。


虽然是美国人的数据,但和中国人我想差不多:随着我们年岁增长,独处的时间,会占据很长,很长,很长,很长……


自己也是这一辈子最好的伙伴。


所以,要学会和自己好好待在一起,


我,

与别人眼中的我

周旋良久,

最后还是回来做自己。


所以,

即使让别人讨厌一段儿,也没有那么重要。




你有哪些让自己放松的方式?

留言区说说看。

上一篇新闻

TVB老戏骨罕见同框:68岁"肥猫"瘦到脱相,71岁许绍雄依然健朗

下一篇新闻

10位嫁给“糟老头”的女星,最大相差49岁,到底图他啥?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