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女红军谢飞来到浙东,任特务营政委,为何人们却称她“谢团长”?


引子


有这样一位女红军,在她86年的革命生涯中,用她的双脚几乎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她从海南岛走出来,在香港、南洋、福建、天津、北京、河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辽宁等地,都留下了红色而坚定的足迹。


她曾是海南早期妇女武装的领导者;她从16岁起就在高层领导身边工作;她是红一方面军长征30位女性中的最后一位离世者;她是拿起笔能教书,扬起枪能战斗的巾帼英雄;她曾是刘少奇的夫人......她跌宕曲折的传奇经历,在女红军中是少有的。她就是谢飞。



谢飞



1913年2月3日,谢飞出生于广东省文昌县(今海南省文昌市)茶园村,原名谢琼香。


1926年9月,考入广东省立第六师范学校(琼台学校前身)读书。1927年2月,在哥哥谢冠洲的影响下,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8月,转入中国共产党,年仅14岁。


谢飞出身在革命家庭,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谢飞的父母兄嫂等12 个亲人相继惨遭敌人毒手,她家的房屋同时被烧为废墟。



谢飞故居(重建)



在参加长征之前,她是海南岛最早的革命活动家之一,曾任文昌县溪尾、湖山联区区委委员兼区委妇委书记等职。1928年10月起,在香港广东省委、新加坡南洋临时委员会机关做秘书工作;1932年回国后,先后在福州、厦门中心市委做文秘工作。1934年6月,来到江西瑞金,担任苏区国家保卫局机要秘书。10月,随中央红军长征。


谢飞在长征路上结识了刘少奇。刘少奇当时任红三军团政治部主任。他的妻子何宝珍1933年3月在上海被捕,次年秋天,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红军到达陕北后,经邓大姐牵线,谢飞和刘少奇成为革命伴侣。结婚后,改名为谢飞,但人们还是习惯地叫她阿香。



陪同刘少奇赴北方局工作的点滴



1936年1月中旬,谢飞随刘少奇抵达天津。夫妇俩先住进了北洋饭店,但觉得每天2元5角的房费太贵,只住了两天,便转到了一家房费是1元6角一天的普通旅馆。十多天后,刘少奇夫妇租用了法租界石教士路惠兴德成衣铺(现黑龙江路隆泰里 19号)楼上的一间住房。刘少奇公开身份是"周教授",谢飞是"周太太"。


刘少奇去天津时,是中央驻北方代表,任务是传达、贯彻瓦窑堡会议精神,并重新组建北方局。北方局管辖北平、天津、山西、山东、河北、热河、察哈尔等黄河以北各个省、市党的工作。谢飞的职责是保护刘少奇的人身安全;替他抄写管理机要文件;照顾好他的生活。


当时,刘少奇夫妇每人每月的生活费是10元,吃、穿、用都在内。为了节省开支,夫妇俩一天只吃两餐,不吃早餐。谢飞在邻近的一家小饭店订了一份饭,两人同吃。谢飞担心刘少奇吃不饱,影响身体,常常自己吃一小半,大半分给刘少奇。


同时谢飞还肩负—重任:交通联络员。刘少奇给地下负责人柯庆施的信,由谢飞按约定时间、地点,与柯庆施爱人李超接头,转递刘少奇给柯庆施的信,从未有过闪失。



年轻时的谢飞



1937年12月,谢飞随刘少奇回到延安,进入中央党校学习,毕业后又在马列学院深造。1939年4月,谢飞任中原局组织科科长。不久她主动请缨上抗日前线,穿上了新四军军装。谢飞先后任舒(城)无(为)地委常委兼组织部部长、路西特委宣传部长,战斗在大别山余脉,转辗到皖东西路。


1940年秋,谢飞受刘少奇重托,在两名战士护送下过了长江,到皖南给项英急信,因日伪封锁交通, 谢飞回去过不了江,被阻隔在江南,从此与刘少奇中断了联系。


1941年3月后,谢飞出任苏南区地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苏南区党委干训班主任、路东特委宣传部长兼江南社副社长、《大众报》负责人 。 她领导的《大众报》、《江南》半月刊,对苏南地区的抗日运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待烈士子女视同己出



1938年5月,谢飞见到了刘少奇失散多年的长女刘爱琴。刘爱琴一出生就寄养在汉口的一个工人家庭,1938年4月长江局寻找到了她,派人送来延安。谢飞“看到眼前11岁的爱琴,又黑又瘦又小,心里一阵心酸,弯下腰将她轻轻搂在怀里,禁不住泪水直往下掉。”


谢飞对烈士的后代倾注了全部的母爱之情,她对刘爱琴倍加细心呵护,视同己出。



刘爱琴



刘爱琴上学的时候,谢飞给她做了一条在延安流行的蓝布工人背带裤子,还有一件白布的衬衣。刘爱琴生病,胃口不好,不想吃饭,谢飞坐在炕沿,将小米粥一勺一勺喂入爱琴的口中。渴望得到母爱天性的刘爱琴,觉得谢妈妈很亲切。


在延安,谢飞和刘允斌、刘爱琴共同生活了近一年。


刘爱琴曾回忆说:“当时我母亲不在了,谢飞妈妈对我很好。她是一个革命老妈妈,她的感情完全是对待革命后代的感情。她自己没有孩子,把我当成自己的孩子。”



主持开办第一期浙东区党员培训班



1943年2月,由新四军军部派遣,在新四军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张凯的带领下,谢飞、陈洪、舒文、黄源、江岚等一批新四军军部干部来到浙东。


谢飞在浙东区党委主持党员培训班工作。


1943年3月,谢飞在巴一熔的协助下,自编教材、教案,第一期浙东区党训班在慈南陆家埠杜徐香正式开学。


60多位来自三北、四明山、宁波、舟山、会稽山等地的党员干部,以及来自新四军浙东纵队的南渡干部,以竹林、树林当课堂,门板当黑板,背包当凳子,膝盖当课桌,学习政治理论、时事政策等课程。


谢飞把延安中央党校和马列学院办学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经验,应用到培训班中。当年4月23日,狮子山一场战斗解放了四明山重镇梁弄,谢飞就带着学员们到狮子山上,请何克希司令员讲解战斗的过程,攻克梁弄对建立和发展浙东抗日根据地的重大意义。学员们听了觉得很容易接受和理解。


同时,她请组织部长杨思一讲《党的建设》,请宣传部长顾德欢讲《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而系统地把“党的建设、统一战线、武装斗争”三大法宝传授给浙东的干部。学员们通过学习,在政治上、思想上、工作方法上,都得到很大的提高。谢飞自己也向学员们讲《反对自由主义》、《保守党的秘密》等课。谢飞主持下,办了两期党训班。



谢飞在浙东



1944年6月,谢飞任三北地委委员兼宣传部长。她身穿当地的土布衣服,脚穿圆口布鞋,和组织部长黄知真等人一起,在敌伪据点林立的广大农村中开展工作。


1944年11月,为培养宁波本地干部,她主持举办了三北地委党训班,抽调了沈宏康、苏菲、项耿、董静芝、叶靳等 30 余名区乡的党员干部参加学习。后来成为宁波地区专员的沈宏康曾回忆说:“谢飞同志对每个学员充满期盼,临别前她亲笔为每个学员题词:‘坚定不移跟党走’。”



与群众贴心的谢政委



1945年1月,三北地委任命谢飞为余(姚)上(虞)县委书记兼组织部部长、余上县自卫大队政委。5月任新四军余上特务营政委,9月任三北中心县委副书记。


张光是谢飞的副手,任余上县长兼特务营营长。在张光的眼里,谢飞善于调查研究,善于做思想工作。以前县委和下属区委领导常常为一些人事调动而争论不休。谢飞就在做出决定之前,先进行调查,在深入各区、乡、村检查工作时,总不忘召集一些同志座谈,了解某些同志的特长、能力、群众印象等,都记在本子上。到了要调动人员时,她会根据掌握的情况提出方案,而且她事先会征求张光的意见。这样,大家心服口服,争论就大大减少了。


谢飞非常注意与驻地百姓的关系,经常教育部队不得损害群众利益。1945年5月,特务营夜袭五夫日伪据点后,为防止敌人杀回马枪,当晚她在十六户驻地亲自巡查岗哨,发现有两个哨兵在偷吃民田里的甘蔗。她严厉批评了他俩违反部队纪律的行为,并向蔗农”负荆请罪“。两人还各赔付了20支甘蔗钱。



威震敌胆的“谢团长”



余上县地区内,五夫、余姚是日军据点,周巷、庵东是伪中央税警团的据点,马渚,临山、长河、崧厦、小越、沥海驻着地方伪军。沿曹娥江一带,还有国民党的杂牌军。当时,余上自卫大队只有 200多人,除步枪、手榴弹外,只有一挺轻机枪。敌强我弱,形势十分严峻。


谢飞十分重视部队工作,经常带着余上特务营到县与县的边缘地区活动。她对张光说:“现在敌强我弱,主力部队又不在余上,所以我们要注意保护武装实力,尽量在县与县的边缘地区活动,这样敌人不容易发现我们,即使发生意外情况,也便于灵活打击和迅速隐蔽撤退。”


至今在余姚黄家埠镇十六户村,提起谢飞无人不知。当年谢飞在指挥攻打日军在谢家塘设立的据点大捷后,率部队进驻十六户村,一直到北撤。十六户村地处余姚、慈溪、上虞交界点,特务营利用地理位置优势,与日伪军展开拉锯战,屡打胜仗。



余姚十六户村红色纪念馆



1945年5月17日,绍兴顽军一个大队300余人偷渡曹娥江,妄图消灭我余上大队。张光当时不在,谢飞立即和中队长鞠振滨、指导员郁忠等商讨对策,大家认为这股顽军系国民党杂牌部队,战斗力不很强,既然来犯,就一定要把它们消灭。她亲自带一部去抄敌后路,从敌人背后首先开火,敌人一下子就晕了头,谢飞再指挥三面合围,迎头痛击,打得敌人惊慌失措,拼命往回逃。谢飞率部一直追击到10里外,半天结束战斗,结果大获全胜。毙伤顽官兵 100多人,俘30余名,缴获轻机枪一挺、步枪 40多支、子弹1000余发。被俘的副大队长喟然长叹:“想不到我会败在一个女子手里!”


当晚,在沥海所召开庆祝大会。闻讯而来的乡亲们,拿着鸡蛋、猪肉赶来慰问,还有节奏地喊着:“谢团长了不起,打得敌人丢了魂。”渐渐地她这个政委被老百姓改称为团长了。以后敌人只要一听到是“谢团长”的队伍,就闻风丧胆,不敢轻举妄动。


同月下旬,谢飞得到情报,驻五夫日军据点将举行寿宴。晚上,谢飞率特务营袭击日军据点,炸毁日军岗哨、军用卡车和三轮摩托车,吓得日军不敢轻易扫荡。

谢飞出色的组织指挥才能,在第泗门(今余姚泗门镇)和许岙(今上虞岭南乡)战斗中尤能表现出来。


1945年5月下旬,浙东纵队决定对三次投敌叛国的伪军田岫山部发起歼灭战,由参谋长刘亨云率领第三支队一部分、第五支队和余上特务营先攻打敌人盘踞的第泗门。第泗门四面有河,敌人在三个方向有三个中队重兵把守,而且四周的制高点都被敌人占据,我部队缺乏攻防克坚的重武器,所以进攻和打援都需要集中更多的兵力,刘亨云要求地方武装尽可能增加战斗人员。


谢飞提出的以区为单位,按区的大小、距离远近,确定每个区的增调人员任务,而且必须准时赶到的方案,得到张光的完全同意。结果,仅半天时间,便集中了余上地区的民兵、自卫武装2000余人。显示出谢飞不凡的组织能力。


29 日拂晓,战斗全面打响,田岫山部利用有利地形死守顽抗。特务营担任打援任务。谢飞带领余上特务营第二中队,在第泗门西南的青港宣朗岙,阻击从上虞丰惠前来增援的伪军。张光指挥特务营第一中队,在第泗门以东的水阁周、皇封桥一线阻击从周巷方向赶来增援的日伪军。他们分别击退从上虞和周巷前来增援的伪军。确保了主力部队对田岫山部的全力进攻。


经过一天激战,第泗门之敌大部分被歼灭。余上特务营的神勇表现获得了纵队首长的夸奖。张光后来回忆说,打田岫山一仗,是与谢飞出色的组织能力和正确的指挥能力分不开的。谢飞不愧为“长征女英雄,浙东女豪杰”。



上虞南岭许岙战斗纪念馆



6月上旬,浙东纵队乘胜发起许岙山战斗。田岫山在许岙山筑了28座坚固的碉堡,其中一座主碉堡,号称“锦锋堡”,迫击炮都无法炸毁。碉堡内住着田岫山的父亲、大小老婆、儿女。


6月18日,浙东纵队在何克希司令员指挥下,锦锋堡周围高地被一举攻下,但锦锋堡久攻不克。在战术会议上,谢飞提出使用“辣椒战”计,即在锦锋堡四周燃起干柴和干辣椒,用火攻烟熏,迫使敌军投降。这一妙计得到刘亨云参谋长赞同。


谢飞随后命令十六户村支部加紧收集干辣椒。装了20多麻袋的干辣椒由十六户民兵分别送往惠丰城外的指定地点。待风向适宜时候,我军30多名敢死队员,提着干柴、干辣椒,在重机枪掩护下,冲过敌军火力网,在碉堡旁边的伙房墙下,点燃了干柴,并把干辣椒倒向干柴上面。火起一股股浓烟,伴随着强烈的辣味,随风吹入到碉堡内,熏得守敌咳嗽流泪一片混乱,失去了战斗力。20日早晨,田岫山的父亲只好举手投降。重点一突破,纵队主力多路进攻,取得了许岙山战役的全面胜利,为解放惠丰城奠定了关键性基础。


谢飞率领的特务营,与日伪军战斗20余次,特务营由200多人发展到600多人,还调给主力部队40多名骨干。1945年8月,日本投降,余上特务营配合主力部队解放了三北地区的崧厦、马渚、庵东等乡镇。10月浙东纵队奉命北撤,她才向浙东人民挥手依依惜别!



新中国第一代法学教育家



解放战争时期,谢飞先后任华东妇委会常委兼组织部长,华东局驻大连办事处处长、东北纺织工业部职工学校校长。1949年5月,谢飞调任华北革命大学三部副主任,继任中国人民大学专修科主任。1953年谢飞考入人大法律系研究生班深造,毕业后的1957年2月,周总理签署任命书,任命谢飞为中央政法干部学校副校长。成为新中国第一代法学教育家。



着制服的谢飞



1978年,谢飞恢复工作,仍任政法干校副校长。1982年1月,任中央人民公安学院副院长。同年,中国法学会成立,谢飞被选为第一届理事。1984年,谢飞任中国人民公安大学顾问。她还担任公安部咨询委员、海南归国华侨联谊会名誉会长、中国宪法学研究会顾问、北京新四军研究会顾问、浙东分会名誉会长等。


1991年9月,为表彰谢飞对公安、法学教育工作做出的卓越贡献,公安部授予谢飞人民警察一级金盾荣誉章。2005年9月,被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 周年纪念章。






谢飞传奇般的一生,光明磊落,生前她说:“我从14岁投入党的怀抱,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追随党,天南海北,几乎走遍了祖国大地。抚今追昔,无限欣慰。我把火红的青春贡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战争,随后又将我的年华用在社会主义事业上。”


刘少奇的长女刘爱琴评价她的“亲爱的妈妈”时说:“谢飞的气质、思想作风非常正,没有自己的一点东西。”


2013年2月14日,谢飞在北京逝世。虽然她离开了人世,但人民不会忘记她!




主要参考书目:《长征女红军谢飞》、《长征女英雄 浙东女豪杰》、《理想之光》、《长征女红军谢飞在浙东》


本文配图部分取自网络,侵权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