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老女中音罗天婵:人生坎坷,丈夫陪她渡难关,晚年生活怎样?
点击关注,每天都有名人故事感动您!
罗天婵
罗天婵是新中国第一位杰出的抒情女中音歌唱家,是原中央乐团国家一级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她首唱的《打起手鼓唱起歌》《一个黑人姑娘在歌唱》《思乡曲》《春光好》《歌唱农村新面貌》《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克拉玛依之歌》《向北京致敬》《孤独的牧羊人》等歌曲,影响了几代人,被誉为“不老女中音”。
罗天婵人生坎坷,父亲和弟弟很早就悲情离世了,将她推入巨大的悲痛中。挚爱的丈夫陪伴罗天婵走过最艰难的岁月,夫妻俩风雨与共。
而今罗天婵已到了晚年,她的人生状况又是怎样的呢?
01
罗天婵与女高音歌唱家陈瑜早年到工厂演出
罗天婵1934年出生于广东韶关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湖南杨梅山煤矿的总工程师,母亲是家庭主妇。罗天婵是家中长女,下面有一个妹妹一个弟弟。
抗日战争时期,为躲避战火,罗天婵跟随父母辗转迁徙广州、重庆、梅州、长沙等地。她在长沙周南女中读完了初三。
抗战胜利后,母亲带着3个孩子回到广州,父亲继续在湖南工作,父母长期两地分居。
那时候罗天婵一年之中很少见到父亲,但父亲很爱她,有时回家会给她带几粒少见的糖果,或送给她一个彩色发卡。浓醇父爱照耀罗天婵成长。
1951年,罗天婵刚升入高二,家庭就遭遇重大变故:父亲遭受不公正待遇。她与妈妈赶到湖南看望父亲,却不允许靠近。
早年罗天婵
原来父亲工作的煤矿矿主逃走了,父亲留下来配合地下党保卫矿山。解放后,相关部门安排罗父担任副矿长。罗父以矿为家,尽心尽力工作。
然而在特殊的年代里,罗父被扣上了各种帽子,悲情离世。罗天婵和妈妈眼睁睁地看着父亲的生命消逝,母亲眼前一黑瘫倒在地,罗天婵心碎地将母亲拉起。
料理完父亲的后事,罗天婵与母亲满腹悲痛地返回广州。
父亲早逝,将罗天婵一家推入巨大的悲痛中。从此罗天婵的性格发生了很大改变,她变得内向、沉默。
罗母艰难地拉扯3个儿女,一直没有再婚。在别人的歧视和白眼中,罗母撑起了这个风雨飘摇的家。懂事的罗天婵帮母亲分担生活负担,在家里做饭,照顾弟弟妹妹。
罗天婵(左)与孙家馨
罗天婵天生一副好嗓子,是师生眼里的百灵鸟。1953年,中央歌舞团在四川、湖北、湖南、广东等省招学员。当时罗天婵在广州越秀师范学校读书,全校的孩子都去报考。
最终经过层层选拔,罗天婵考入中央歌舞团合唱队。19岁的罗天婵离开广州,一个人来北京求学。
中央歌舞团将罗天婵安排在声乐研修班深造,杨金岚教授是罗天婵的第一位声乐老师。后来杨教授回到武汉音乐学院工作,罗天婵又拜张利娟为师。
张利娟是著名的抒情花腔女高音歌唱家,教学经验丰富。一段时间后,相关部门送她去保加利亚深造。罗天婵又跟随男高音歌唱家魏启贤和爱人马文芹学习声乐。
1954年,这两位老师也出国深造了,单位又安排罗天婵跟随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孙家馨学习。
02
罗天婵
罗天婵刚进团时,被定位为女高音,孙家馨发现罗天婵的低音区很好,中间声音比较宽厚,建议她唱女中音。
团里的林俊卿大夫还特意为罗天婵检查了声带,发现她的声带很长,有点薄,但比女高音厚,适合唱中音。从此罗天婵被定位为女中音。
按照国际惯例,女中音要学7年,女高音要学5年。因当时单位急需人才,罗天婵他们只学了两年,就从声乐研修班毕业了。因表现出众,她被留在中央歌舞团工作。
1956年,乐队和合唱队从中央歌舞团分离出来,成立了中央乐团,团长是李凌。罗天婵分到了中央乐团,她既独唱还唱男女声小合唱。
《向北京致敬》是罗天婵的第一首独唱歌曲,被太平洋影音公司录制后,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
舞台上的罗天婵
1957年,罗天婵随团赴广州、上海、东北和内蒙古等地演出。当时条件相当艰苦,他们带着行李住在演出后台,团里食堂的大师傅自己带着锅碗瓢盆露天做饭。
由于父亲的原因,罗天婵的事业受到了影响,团里举办音乐会不让她上台。一天周总理来听音乐会,团长李凌作陪。
这次团长安排罗天婵上台演唱,他认真向总理介绍:“罗天婵是我们团里自己培养的演员,个人条件相当好,但家庭出身不太好。有些人对我安排她上台唱歌有意见。”
总理说:“我们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建设我们的音乐事业。”从此团长李凌敢于大胆使用罗天婵了。
那时,罗天婵去参加全国音乐周大型演唱活动,她在《红军根据地大合唱》中唱女声二重唱,在社会上引起很大的影响。
与此同时,罗天婵还参加音乐周的留学生专场音乐会,及“五四”专场音乐会,她演唱的《一个黑人姑娘在歌唱》深受观众欢迎。
家庭出身像一道绳索套在罗天婵的脖子上,不久罗天婵被下放到扬州农村参加劳动。
那时她既要插秧,又要站在田埂上给农民歌唱。因为太劳累,罗天婵的双腿浮肿,嗓子唱坏了,患上了声带小结,直到半年后才恢复。
1959年,团里排练《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因为乐队的人手不够,罗天婵被从农村召回,在演出中打大鼓。
罗天婵早年演唱的部分歌曲
两年后团里经费紧缺,决定“以小养大”,罗天婵与团里几位主要演员,组成了一个独唱、独奏组,去全国各地演出,挣钱给团里发工资。
在演出中,罗天婵学习广东南音,这个曲调优美婉转,罗天婵将美声和南音相结合,让观众觉得很新鲜,演出颇受欢迎。
03
上世纪60年代中期,罗天婵结婚了,丈夫在文化部的演出处工作。当初两人谈恋爱时,罗天婵就告诉丈夫,说自己的家庭出身不好,丈夫并不计较。
在他看来,罗天婵那么善良、宽容,与人为善,歌又唱得那么好,肯定没有坏心眼。他告诉罗天婵:“我只爱你,不考虑其他因素。要是生活里有什么风雨,我愿与你一起面对。”
罗天婵知道,在那个年代,丈夫与自己相爱需要很大的勇气,她对丈夫和婚姻充满了感恩。1968年他们的大儿子降生了。
罗天婵
特殊年代里,罗天婵的弟弟也因为父亲,遭受不公正待遇。为了活下去,他离开广东去香港,结果在途中非正常死亡。
父亲和弟弟悲情离世,撕裂了罗天婵的心,而她还要忍受父亲和弟弟给她带来的歧视和压力。那时罗天婵的生活暗无天日,她没了演出机会,整日遭受白眼。
丈夫本来在文化部演出处上班,因为罗天婵受到牵连,被下放到电影院放电影。
那时罗天婵因方方面面的压力太大,心情暗淡。丈夫总是耐心开解,给她最有力的心理支撑。
著名女演员方子春亲眼见证了罗天婵与丈夫走过的那段风雨岁月。
青年方子春
方子春(左二)与哥哥方子哥(左三)在电视台做节目
方子春1953年出生于安徽桐城,是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的国家一级演员,她的哥哥是著名演员方子哥。
从艺以来,方子春主演了《一个女人的史诗》《姐姐妹妹闯北京》《珍珠翡翠白玉汤》《临时家庭》《离婚》《爱情面前谁怕谁》《居家男人》《荀慧生》等众多影视作品。
1968年,方子春被下放到河北白洋淀插队,后成为保定文工团的演员。
方子春的父亲方琯德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导演、演员、编剧,特殊年代里也遭受不公正待遇。
1970年,方子春17岁时在熟人的介绍下,跟随罗天婵学声乐。方子春唱女高音,而罗天婵是女中音。而且方子春演话剧是主项,声乐是副项,罗天婵本不愿意收方子春,但得知她的出身与自己相似,便收方子春为徒。
方子春与罗天婵夫妇
罗天婵家里没有钢琴,她每次都带方子春去中央乐团的琴房弹钢琴。上课前,罗天婵留方子春在家里吃饭。做饭、洗碗等家务活,都是罗天婵的丈夫干。
方子春称罗天婵的丈夫为“干爹”。方子春每天上完课,干爹就骑车载她去和平里的公交车站,方子春再坐108路公交车回家。
方子春跟罗天婵学声乐,没交一分钱学费,她经常在罗家吃饭也不交粮票。
04
1971年,罗天婵在北京诞下小儿子。方子春见证了罗老师与丈夫的患难与共。因营养不良,罗老师奶水不足,丈夫就晚上骑自行车去农村掏鸟蛋,给妻子补充营养。
有一次,一位同事送给罗天婵丈夫两块蛋糕,他舍不得吃,下班带回家让妻子和儿子吃。
罗天婵
罗天婵的妈妈有时从广州来北京照看两个孩子,会做些点心带过来。罗天婵的丈夫一块也不吃,全留给妻子和儿子吃。
当时家里没有冰箱,担心点心变质,丈夫每天晚上就用篮子将点心挂到院子里的水井里。
每到父亲和弟弟的生日、忌日,罗天婵心里就会很悲痛。丈夫总是耐心安慰她,给她温暖,帮她化解情绪。
当时罗天婵在团里属于受限制使用,有一次团里举行大型演出,单位破例让她参演。罗天婵非常开心,跟着同事上了单位的大客车。
罗天婵专辑封面
谁知就在汽车发动时,罗天婵又被赶了下来。看着同事们兴奋地坐车远去,她心里格外悲凉,含泪回到家。
丈夫得知这一切,忍痛安慰她:“这只是暂时的,我相信以后你的演出会多起来。现在最关键的是,我们都要好好活着,只要身体好,你将来才能上台演出。”
罗天婵与丈夫的患难真情,一次次让方子春热泪盈眶。
1974年,方子春成为保定地区文工团的演员,才终止了跟罗天婵学声乐。但这段师生情谊温暖方子春一辈子,也让她铭记一辈子。
作曲家施光南(中)同歌唱家李谷一(左),罗天婵在一起
罗天婵音乐专辑封面
最艰难的岁月里,罗天婵的事业在岩石缝里开出花来。1973年,她因演唱施光南创作的《打起手鼓唱起歌》,开始在全国成名。
此后,她又演唱了《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歌唱农村新面貌》《克拉玛依之歌》《向北京致敬》《孤独的牧羊人》等众多金曲,成为家喻户晓的女中音歌唱家。
上世纪70年代末,罗天婵的父亲和弟弟的历史问题终于得到澄清,她可以挺起腰杆做人了。
在接受采访时,罗天婵动情地说:“如果没有丈夫的支持和陪伴,我也许熬不过那段最艰难的日子。我这辈子做得最正确的事,就是认识了丈夫,与他结婚。”
罗天婵《歌曲》1983年第七期封面
罗天婵
因为耽误了太多的时光,罗天婵加倍工作,要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
此后,她相继推出了《渔光曲》《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日落西山》《吹散天上的乌云》《祝酒歌》《克拉玛依之歌》等20多张个人专辑,在海内外都有着巨大影响。
05
接下来的十多年里,她跟随中国艺术团远赴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数十个国家演出。罗天婵声音甜美圆润,咬字清楚,行腔委婉,用心用情歌唱,所到之处受到广泛欢迎。
大家所不知的是,电影《小花》的片尾曲《绒花》,最早的版本是罗天婵演唱的。后来作曲家王酩做了修改,才让李谷一唱的,罗天婵演唱的那个版本很少有人听过。
罗天婵(左二)与众多老艺术家参加演出
罗天婵
2005年5月12日至13日,名家名歌广东演唱会在广州、深圳举行,罗天婵与才旦卓玛、李谷一、胡松华、蒋大为、关牧村、于淑珍等老艺术家登台献歌,引起巨大的反响。
这时罗天婵的母亲还健在,已经90多岁了,在广州生活。罗天婵每年都要回来看望母亲,在母亲身边尽孝。
罗天婵与丈夫是患难夫妻,夫妻俩相爱几十年,感情一直很好,两个儿子孝顺懂事。
到了晚年后,罗天婵依然演出不断,2013年11月,中国交响乐团纪念李凌诞辰100周年音乐会,罗天婵登台演唱自己的成名曲《打起手鼓唱起歌》,她的歌声依然清脆甜美。
2014年,罗天婵老师已经80岁了。由于听力不太好,她推掉了很多演出,只有在北京和北京周边的演出她才参加。老伴不放心,每次演出都陪在她身边。
罗天婵
从左到右:于淑珍、罗天婵、李光曦
平时罗天婵在家里练习书法、种花养草,与老伴一起做饭。有学生来家里拜访她,罗老师会与学生一起交流。
罗天婵老师的书法作品,有着相当高的造诣。
除了听力不太好,罗老师的身体状况还不错。2019年,85岁的罗天婵老师在央视参加《中国文艺》的演出,演唱《孤独的牧羊人》《思乡曲》《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深受观众的喜爱。媒体和歌迷将她誉为“不老女中音”。
罗天婵与老伴患难与共一辈子,到了晚年夫妻俩互相照顾,互相依靠,成了谁也离不开谁的整体。
2022年1月,罗天婵老师已步入88岁高龄。晚年的她精神矍铄,气色很好,两个儿子孝顺懂事,两代人的生活都幸福温馨,罗老师与老伴乐享晚年生活。
“细品名人”点评:
罗天婵夫妇
罗天婵
罗天婵老师为人低调,很少接受采访。因此很多观众对她不太熟悉,其实她是很有名的女中音歌唱家,《打起手鼓唱起歌》《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等金曲,就是她首唱的。
后来关牧村老师演唱的版本流传得更广泛些,其实两位女中音歌唱家的演唱各有特点,各有千秋。
罗天婵老师人生坎坷,青年时代吃过很多苦,因家庭出身遭受过不公正待遇,是丈夫陪伴她走过了最艰难的岁月。
罗老师的心态很好,在接受采访时,她说自己很幸运,遇到了好丈夫,遇到了好时代,拥有一个完美的家庭。她对曾经的苦难看得很淡,一些人和事也不放在心里。
正因为心态好,罗老师才越活越年轻,80多岁了还能登台演唱。“不老女中音”罗天婵,她的甜美歌声将穿越岁月,陪伴温暖一代又一代歌迷!
-END-
原创不易,敬请点赞关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