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4日 星期四

全文干货!研究生怎样写好学位论文?

点击上方蓝字,开启你的学术路~

每年的毕业季都是“黑五月”,但是在五月论文答辩集中期之前,则是各种各样的论文评审。最近断断续续花了几天时间,评审了30多篇学位论文,包括5篇博士论文,8篇学术型硕士论文,15篇专业硕士论文,还有英文硕士学位论文5篇。既有教育部学位办委托的,也有本校的,还有其他学校的。

出国前,和我指导的几位研究生进行了多次当面指点和网络沟通,探讨学位论文的撰写和修改。有些甚至需要我亲自上手帮忙去修改,所以花了不少精力。预计今年有四位在职研究生毕业,希望他们的论文可以顺利通过。

回国工作三年多了,陆陆续续参加了许多研究生的论文评审和答辩。这既包括中国人民大学的,也有很多其他大学的。既有中文的,也有英文的。既有博士研究生和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也有在职的MPA和同等学力的同学。加上教育部学位中心指派的学位论文评审,以及一些朋友发来的学位论文,林林总总差不多翻阅和评审了超过两百篇学位论文。

有些论文的精辟论断和研究发现让人掩卷长思,还有一些论文马马虎虎勉强过关,但是也有一些则是让人有种“秒杀”乃至想要当面呵斥的想法。学位论文中出现的问题,有和特定领域相关的具体问题,但是更多的则是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

作为慈悲之人,当然也是为了避免惹是生非,评审专家哪怕是在匿名评审的情况下,也一般不希望为难学生。毕竟为难了学生,他们反过来找你,无异于自讨苦吃。评审太过严格,学位项目办不下去,以后也不找你评审了。很多学生都要找工作和谈婚论嫁,一些甚至挺着大肚子来答辩,为难他们于心不忍。

但是,论文质量放水,却于情于理都让人在良心上和职业素养上过不去。况且学位论文的规范和质量同导师、答辩委员会、院系乃至学校的声誉都有个莫大关系,甚至到了“连坐”的地步。所以,丑话说到前头,评审时如果落到我们的手上,既是学生的幸运(因为会提供详细的修改意见,还有修改完善的机会),也是学生的不幸(为什么我这么倒霉?)。

那么,作为公共管理的学术研究生和专业研究生,应该如何写好学位论文呢?如下方面是我在指导和评审学位论文时经常遇到的问题点,也是特别值得关注的关键领域。我基本上把评审这些学位论文时发现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了总结,按照篇章结构的顺序来一一介绍。

选导师与选题

俗话说,题好文一半。选择一个合适、恰当、讨巧和可行的研究主题和论文题目,对于学位论文而言至关重要,有时候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选题和很多因素有关,这既有学生本人的阅历和观察力,也和导师的指导不无关系。

选题推崇小而美,切忌过大过空,如“**管理体制改革研究”、“我国应急管理研究”,就是典型的大而空和言之无物的题目。这样的题目不仅博士论文需要避免,硕士论文更加不能介入。很多论文的选题过于笼统,完全是照着一本书去研究,这使研究的深度不够。当然,大问题也可以研究,但是仍然要以小见大,能够做出实质性的贡献和创新点。

做研究要有气场,在论文选题方面要底气十足,让评阅人和答辩人员都能感受到你的气场,即你是这个选题当仁不让的专家。这就需要搞清楚和你的研究选题紧密相关的方方面面,做到了然于胸和对答如流。特别是对选题有关的政策背景、历史背景、关键理论、核心学者、主要症结、地方创新、国际趋势等充分积累,使自己成为选题领域名副其实的专家。

特别是对在职研究生而言,通常来说对自己的工作领域非常熟稔。此时就要选择比较有意思、让人眼前一亮的问题进行研究。比如,民政部门的政策性离婚、公安部门的警民纠纷、信访部门的心理压力、“放管服”改革的授权和跨部门协调等,都是可以考虑的选题。

评审和答辩老师往往也有“猎奇”的心理,希望了解这些他们不清楚、平时没办法了解但又特别渴望认识的问题。所以,选择一些自己擅长和能够成为专家的题目,基本上能够确保学位论文可以立得住和走得通。

不同研究生的取向和合作可能

对于学术型研究生而言,往往缺乏对现实公共管理世界的“体感”,所以在选题立意方面,常常难以有令人眼前一亮的新意。这时候往往需要导师发挥更大的主导乃至支配作用,在循循诱导的同时,也要为学生做主,明确未来有潜力和能够发挥学生优势的研究问题。

对于同等学力和在职研究生而言,如何做研究?就在职研究生来说,往往不得不兼顾工作、家庭和学业,在研究和论文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一般不够。如何巧妙出彩地做研究,将研究与工作相结合,是特别需要关注的问题。

实际上,在职人员有很强的优势将研究与工作、研究与实践相结合。与脱产研究生相比,在职研究生有更强的优势开展实地研究。他们本来就身在实践之中,所以不存在研究者“入场”的问题。

但是,恰恰因为他们身在其中,反而无法超脱其中。这时候,往往需要导师作为“旁观者”和“局外人”来提供指导意见,把他们视为理所当然的问题提出来,或者把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包装”为学术问题。

当然,现在MPA论文开始分类指导,所以究竟是做成一篇学术论文,还是凸显实践取向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自由度。我通常采取的做法是学术与在职研究生的搭配组合,即学术型与在职研究生搭班子,实现优势互补。比如,学术研究生可以在理论基础、文献检索、研究综述和数据分析等方面提供支持,而在职研究生则为前者提供实地调研的便利条件和机会,并帮助其理解现实问题的来龙去脉。

研究综述和文献评估

研究综述的写作普遍存在述而不评的问题,即长篇累牍地堆砌已有研究,张三李四地一个个罗列已有文献,但是却缺乏总结、概括、批判和启发的能力。

研究综述既要述也要评,要对已有研究有一个统揽性的概括和评价。要厘清研究综述的边界,凸显论文的定位和潜在贡献,而不是人云亦云。

很多论文缺乏必要的理论基础,也没有对现有的文献进行很好的检讨和回顾。根据已有文献的成熟程度,研究综述可以在第一章绪论或引言简要概括,也可以专列一章分门别类地讨论。

研究综述很重要的能力就是能够有概括和提炼的能力,论文万千篇,但是你要能够合并和概括为几个流派、若干视角和几大阵营,这样就可以指点江山,而不是“见木不见林”。

研究综述要聚焦,但也要发散,能够使自己的研究和许多领域对话。比如,围绕某个主题,首先可以改善相关的背景和核心概念,然后对主要的观点进行总结,并结合研究主题予以批判性地提炼。最后的落脚点是自己的研究问题,即“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让已有文献为你的研究服务。

研究综述要真正抓住已有文献的关键,而不是连门都没摸清。比如,研究某个问题,谁是最有代表性和最有影响力的,如果连这个都不清楚,就等于没有入门。所以,有关该问题的最经典文献、里程碑文献和最新文献都要一网打尽,并且能够说清楚文献发展和演变的脉络。

理论、理论、理论

理论、理论、理论,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无论在职与否,学位论文都要有理论的关切。要恰当地选择可用的理论,而不是为理论而理论,结果理论与论文成了“两张皮”。

理论就像是一个架构,可以很好地用于组织后面的证据展示,以及证据之间的关系。如果没有理论,就会感到是一盘散沙而拎不起来。

不应选择太过空泛的所谓的“理论”,比如新公共管理很难说是一种理论。一些理论的使用太过频繁,好像没有其他理论可以使用。比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已经误用和滥用到了令人讨厌的地步。再如,如果使用“木桶”理论,可能就令人啼笑皆非了。

目前学位论文很大的问题是,理论与分析“两张皮”,不理解和不会应用理论。论文中往往会列举几个所谓的理论,而后文则只字不提,好像就是为了凑字数或者满足论文规范。

所以,要选择恰当合适的理论,能够真正用于你的研究,而不是简单罗列和拼凑。这方面可以请教导师和授课教师,或者从已有文献去梳理和总结。

比如,如果研究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那么交易成本理论、契约理论、制度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公共产品理论等就是备选的理论。既可以专注于一种,也可以结合起来,但是都要自圆其说。

你使用了什么研究方法?

论文使用的研究方法不要堆砌,而要说清楚和讲透使用的研究方法。比如,许多同学把文献分析作为一种研究方法,这是不恰当的,因为任何一篇论文都要与已有文献对话。再如,没有认识到研究方法的层次性和功能性,一些同学把访谈、问卷等数据收集技术同案例研究法等研究方法量齐观。另外,一些论文说自己使用的是矛盾分析法、比较研究法、辨证分析法,我们就更不知所云了。

合适的研究方法包括行动研究、参与式观察、问卷调查、深度访谈、个案或比较案例研究、实验研究等,也包括二手资料分析等研究方法。比如,你可以说你开展的是个案研究,但是可以进一步说自己使用了访谈、观察和档案等数据来源。

目前一些学位论文的不足在于,在研究方法上以已有文献和二手资料为资料来源,缺少一手资料的深入分析。但是,实际上任何研究都有一定的定性研究成本,比如访谈或走访,所以可以适当补充,并凸显自己的研究有混合研究方法的价值和优势。

如果是实证研究,无论是定量还是定性研究,都需要专列一章来说明研究设计,详细解释为什么选择这个地区和案例、为什么这样抽样、为什么这样测量、为什么这样使用分析技术,等等。

证据、证据、证据

现在的学位论文已经完全不同于过去天马行空的空对空,而是要真正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据。无论是量化分析还是质性研究,都要有证据基础。不仅要有证人证词,而且要有多源证据。

很多学生收集了不错的数据,但是数据分析过于简单,往往都是简单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缺乏列联表、相关关系分析、回归分析等进阶分析。这在很大程度上会限制论文的研究深度,也等于是浪费了辛苦收集的数据。所以,无论是“购买服务”还是自学成才,都要能够对数据有必要恰当和有深度的分析,不能让明眼人一看就是破绽百出和经不起推敲。

对于二手资料,要使用权威和最新的数据,体现出较强的资料性。这也能反映作者是否是该领域的专家,因为如果连最权威的资料来源都无法获取,而依靠微信公众号、百家号这样的资料来源,就很难令人信服。对于资料的分析也要翻过来调过去,从多个维度、层次和角度去分析,而不是一股脑都倒出来。

对于质性研究,也要体现你的证据基础。如果是案例,可以有一个表,把相关案例都列出来,并具体说明案例的关键内容和异同。如果是涉及某个地区的案例,可以用地图来反映其环境特征。可以将拍摄的照片和座谈会照片等放在文中,作为证据的支持。

如果使用访谈法,那就要有直接援引的访谈对象的原话,引用一些有价值的访谈原话会增加现场感和真实感。此外,标注访谈对象(匿名)、职位和日期,把访谈对象和时间列一个清单作为附录,这样就有依据了。否则,论文的实地访谈和调研就无法很好的体现,比如访谈了谁,有哪些观点,这样就很难令人信服。

论文的组织与工作量

学位论文至关重要的是创新点,即提出具有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或研究发现。但是,在创新点可遇不可求的情况下,要做足工作量,毕竟“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如果一篇学位论文干巴巴的只有两万字,厚度只有不到50页,核心部分只有几千字的话,那么就很难让人接受。所以,尽可能地体现出工作量,让人一看上去就有“厚重感”,而不是觉得读了几年却没有什么成绩。

论文的组织也至关重要,在篇章布局方面要有战略眼光,而不是一盘散沙和毫无关联。“学术八股文”有其特定的套路和逻辑,可以按照这种格式来组织论文。如果一章不足5页,一般不推崇独立成章。章节的关系也需要考虑清楚,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搞不清章节的层次和递进关系。

此外,如前所述,可以把论文的样本框、访谈提纲、访谈摘录、问卷原文等放在附录,作为工作量的反映。

政策建议要不要?如何写?

公共管理研究是应用学科,特别注重实践导向和政策启示。所以,一般来说都希望有一些政策建议,哪怕是学术研究生也如此,更何况是专业硕士。但是,很多学位论文的政策建议存在的问题是,论文的政策建议和前文分析没有什么直接关系,不做这个研究也能得出。有很强的“两张皮”感觉。

所以,要对政策建议进行提炼,特别是结合论文的核心研究发现进行有针对性的提炼。可以根据研究结论去拓展,结合研究结论去提出政策建议。比如,如果研究发现财政投入不足是影响某个问题的主要因素,那么就可以考虑如何从多种来源增加财政投入。

专业硕士论文在这方面的问题,主要是大量借鉴境外或国内的经验做法。这些方面的借鉴较多,往往不是本文的核心贡献,需要尽可能避免或压缩。如果确实需要,也要言之有物,体现自己的贡献,比如用一个更好的框架去组织和比较。

论文的结论主要是理论价值和政策建议,所以不能一笔带过而虎头蛇尾。实际上论文的很多部分都是前后呼应和重复的,只不过是换一种说法罢了。

参考文献在哪里?

参考文献要以期刊论文为主,而不是教材和学位论文。参考文献要以较新的文献为主,要选取最相关且最有价值的文献。文献的多寡和优劣,可以反映一篇论文背后作者的品味和品位。如果都是看的陈旧、二流和不相关的文献,特别是教科书,那么可以说明作者是不认真和没有入门的,也很难说是规范严谨的求学治学态度。

参考文献内要有一定的英文文献,体现作者的阅读能力。特别是一些特定领域的关键期刊和作者,一定要有意识地去阅读和引用。比如,研究电子政务,如果连《电子政务》和GIQ等期刊没有看过,那么很难说是认真的。

百度百科这样的资料来源尽量不要引用,因为本身这类来源的权威性就存疑。

参考文献的体例大致就分两派,一派是作者—年份法,另一派是顺序引用法(无论是脚注还是尾注,尾注是目前的国标)。很多论文的参考文献引用不规范,某些是作者—年份,但又夹杂脚注,这都需要修改。

参考文献的引用要规范,因为细节决定成败。英文文献要分得清作者的姓和名,注意区分大小写。文中引用一般是只有英文姓氏,而且不要说是教授或博士,直呼其名即可。脚注和尾注的差别要明确,不能混用。

有条件的可以考虑使用Endnote等文献管理软件,这样可以在引用时规范统一和前后呼应。当然,如果只是这一次做学位论文,完全可以不用。

写作、写作、写作

和多位导师有沟通,一个共同认识是学位论文的写作水平不敢苟同。我们不期望风花雪月的文采斐然,但是至少要语句通顺、没有错别字、标点符号准确、逻辑清晰和组织井然。可惜的是,很多学位论文却连这些基本点都做不到,更不要说写好了。比如,顿号不会用,语法错误,错别字满篇,字号不统一(包括中文和英文符号是不同的),半角和全角傻傻分不清,等等。所以,请对语言润色锤炼,尽量避免错别字和语法错误。

标题的主标题和副标题是服务于不同的目的,不能颠倒,也不能混淆。尽量避免标题内的同义反复,如主副标题之间重复。题目特别是副标题存在语病,也是经常出现的问题。一些学生对于“基于”、“以***为例”、“面向”等关联词的使用不当,也是常有的问题。各个章节的标题也要精心选择,尽量在目录上不要跨行。这就意味着标题要短小精悍,能够凸显所指的意涵即可。

论文的摘要是写作的重灾区,因为很多作者不清楚摘要是干什么的。很多摘要过于简单,没有体现论文的核心发现和价值,往往需要大幅修改。摘要需要尽量压缩研究背景,一段话概括即可,不要大篇幅介绍研究背景,而要突出研究发现和启示。摘要不是用来说明篇章结构的,而是凸显核心研究发现和启示。所以,删除篇章结构,不用在摘要报告论文分几章和每章是什么内容。摘要的核心是重点说明研究发现和启示,做到读者不看全文也能获得论文的大部分研究发现。

标题和摘要的英文翻译也是值得一提的问题,虽然不是很重要,但也不能糟糕到“令人发指”的地步。在英文翻译方面,不能犯低级错误。比如,中国翻译为“china”。一般来说,标题的“研究”可以不翻译为英文,不是生搬硬套地逐字逐句翻译。

很多论文的写作缺乏逻辑思维,往往是前言不搭后语。一般来说,一段话要独立成段,第一段是总概括,后面递进论证。请注意断句断行,尽量用短句子,目前很多论文的长句子太多,往往一页纸一段话,甚至一段话两页纸。

要尽量在文中使用图表来呈现论文的证据和研究发现,这会有很强的可视化效果。文字三千不如图表一张,所以尽可能地用图表呈现核心观点。当然,一些一目了然的结果就不用图表堆砌了,比如样本的性别比例没必要多加一张饼图。

此外,统计软件的输出不能直接贴,而是要按照一般期刊论文的规范重新整理。统计软件很多都是输出英文说明,这就需要翻译和解释。不是所有统计量和输出结果都要罗列,而是要根据情况来呈现。

这就是所谓的“三线图”,即表头和主体内容之间用横线隔开,不需要竖线,除非表格很复杂。一些学生使用保护色的屏幕显示,结果直接截图就很难看。实际上绘图要用白底,这样便于可视化。图表应该是可编辑的,这样转换为PDF等格式就易于读取。

态度至关重要

不要心存侥幸心理,因为翟博士已经为学术界做出了“巨大贡献”,学术界人人自危,没有人是救世主,只有自己下功夫才可以。

不要抄袭,不要剽窃,这样害人害己。如果确需这样做(怎么可能?!),按照电影《引爆者》的台词,要做得专业,不要用十几万块钱,去解决十几亿元的买卖。

未雨绸缪,要把功夫下在平时,不要临阵磨枪,因为明眼人基本上一打眼就能露出破绽。所以,可以较早地确定选题,每天花一点时间思考、查资料和写作,这样日积月累,很快一年半载就有洋洋洒洒一本学位论文。

主动和导师沟通研究选题和论文进展,不要反过来让导师跟着屁股催促。不要犯低级错误,不要重复犯低级错误,否则不仅是浪费导师的时间,也是浪费自己的时间。

做事尽量想到一石三鸟或一举两得,使论文的产出可以是多方面的。把工作和论文适当结合起来,这样找工作的话论文有帮助。比如,恰恰论文的主题是自己对口的行业。在职研究生也可以不用每天“换脑”思考,而是可以选择切题的研究,利用工作条件和资源来服务于论文写作,并且反过来因为论文而使工作进步。

试着提前做一下答辩PPT,并不断锤炼和完善。比如,控制在10分钟或7分钟,如何能够讲清楚论文的核心内容。这样有利于自己去组织论文,并更好地呈现论文的创新点。

狡兔三窟,对论文的相关资料和不同版本进行备份很重要。无论是云计算还是物理备份,不在于使用什么方法,而在于勤备份和多备份,不要等到系统崩溃或电脑丢失时欲哭无泪。

论文答辩时不要和答辩委员“争辩”,永远记住答辩老师是对的。有问题可以私下沟通,避免答辩现场的场面尴尬。

【作者简介】

马亮,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2006年、2008年和2012年先后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并获管理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曾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南洋公共管理研究院研究员(2012-2015)、高级研究员(2015-2016)。研究方向为:公共组织创新、政府绩效管理。出版英文专著、中文专著和中评论集各一部,在Public Management Review、Public Administration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社科学术圈整理。

社科学术圈

35万+社科学者关注

学术路上 · 与你同行

长按扫码可关注

上一篇新闻

选题决定论文成败!英国毕业论文应该如何选题?

下一篇新闻

怎样写出高水平 SCI 论文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