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0日 星期五

看完新加坡第二波爆发原因,家长们还盼着开学吗?

疫情稳定以来,有些不堪神兽折磨的父母们早就翘首以盼开学了(其实很多学生网课上的不错),甚至有的家长提出一种论调:我们早就解禁了,每天都坐公交地铁正常上班,餐馆也早就堂食了,公园里大爷大妈早就不戴口罩溜达了,景区也可以开放,但还不让孩子们开学,那我们每天回家见孩子,这和开学有什么区别?是啊,现在各地大多是无风险区域,何必为难家长和孩子?

今天看到新加坡疫情数据,不由得心头一紧。可能很多家长已经不太关注海外疫情了,这边风景独好,国外好像和咱们关系不太大吧。但是分析下新加坡二次爆发的原因,对我们还是会有重要的警示意义。

新加坡疫情很有“第二波爆发”的感觉,作为一直被视作“抗疫典范”的国家,新加坡4月20日新增确诊人数1426人,21日新增1111人,总数激增到9125人。无论是从确诊病例数还是每10万人口的感染率来看,新加坡都已是东南亚疫情最严重的国家。那么,新加坡抗疫经历了什么过程呢?

1.遏制期。新加坡在疫情刚开始时也存在病人快速增加的现象,但在1月2日,新加坡就启动近900家公共卫生防范诊所,类似于我们的“发热门诊”。新加坡大力追踪并找到所有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实施了严格的隔离和监控措施,成功遏制住了第一波疫情。

2.稳定期。此后,新加坡的疫情一直比较稳定,单日新增确诊病例保持在两位数左右。并且逐步恢复了社会的相对开放和正常运转。但是新加坡一直存在一个防控疫情的短板。

3.缓慢扩散期。在疫情稳定期间,新加坡对社区传播的防范是非常重视的,作为一个严重依赖他国的国家,随着境外国家疫情发展,它同时也加强了境外输入人员的管控。见下图。

看完新加坡第二波爆发原因,家长们还盼着开学吗?

新加坡对入境人员的隔离要求

你发现什么问题了吗?就是对航空入境的一些国家的人员实施隔离。而从陆路和海陆特别是马来西亚入境的人员不必隔离。

因为新加坡是一个生活依赖进口的国家,特别是马来西亚等周边国家的外来务工人员(新加坡简称客工)很多,因此它没有采取隔离的措施。这些客工有多少呢?有100万,其中,集中居住在大型宿舍的有32万。

看完新加坡第二波爆发原因,家长们还盼着开学吗?

集中居住的劳工宿舍区


对如此巨大数目的集中居住的工人,新加坡也不是没有防控,但是根据资料,直至4月15日,卫生部门在客工宿舍开展的仍是针对性的检测,而不是全面的筛查。我的理解,有针对性的检测,应该主要是对发病的工人采取核酸及血清检测,以及严格的流行病追踪。

但是,如果是其他的病毒也算可以,但我们现在知道,我们面对的是一个非常狡猾的对手,新冠病毒感染者有些没有明显症状,尤其大量无症状感染者,更是一个个能够完美隐蔽的定时炸弹。

4.重新爆发期。新加坡的客工很多是年轻人,他们有一部分感染者症状不明显,或是轻症,为了不影响赚钱,并不想耽误时间去医院就诊,同时这些人卫生习惯也不太好,就这样病毒在客工中悄然传播起来。从3月份确诊人数逐步增加到上百例到4月下旬的上千例,这个过程应该持续酝酿了两个月。

最终这导致了潜伏期感染人群的大爆发!目前,新加坡最大的聚集发病区是实里达北连路S11榜鹅客工宿舍感染群(至少979人确诊)。

以上,就是新加坡二次爆发的“复盘”。确实有些触摸惊心的感觉。说实话,前期新加坡无论是检测、还是追踪隔离,公开信息等各方面以及治疗等方面一直做的很好。但是,仅仅一个短板,就导致了前功尽弃。

这里,我想改用张文宏医生的一句话:疫情什么时候结束,不取决于疫情控制最好的环节,而是疫情控制最差的环节。也就是说,找到漏洞,补住短板更重要。

看到这里,不知道许多父母还盼着开学吗?你每天在家见孩子和孩子们去学校,环境完全不一样。学校也是人员最为密集的地方之一。而防控学校安全的不仅在于学校,更在于学校以外的短板。

疫情很可能在人们最放松的时候、最安全的地方进行偷袭,人员的聚集,流动和超长的潜伏期、无症状,就是创造条件。

由此分析,在疫苗和特效药没有出现前,各国的防控都是一个长期过程。未来很可能卷土重来的爆发地点,预计不是在严阵以待的大城市社区和单位,而是在

1.大城市的棚户区,一些久久平静的中小城市的工地、集市、农村、社区、医院,而无数个着火点,甚至可以改变整体形势。

2.二次爆发不是体温中出现的发烧者引起,而是更多轻微的咳嗽、腹泻以及无症状感染者的长期酝酿引发。

希望新加坡早日控制疫情,我们也加大检测力度,守好每个关口。

部分资料借鉴了虎嗅,新加坡眼等媒体。

#我要上头条# #全球疫情# #无症状# #开学#

喜欢请关注@金树木 ,欢迎评论,转发。

上一篇新闻

意大利华侨抵杭州最新消息:咳嗽儿童两次检测皆为阴性

下一篇新闻

新加坡近日社区病例增多,中使馆提醒在新中国公民加强疫情防范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