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用黄豆粉加红糖自制“土咖啡”,六天六夜陪他写出《黄河大合唱》,一次离别,终生未再见
作者:丹颜 编辑:李津
来源:婚姻与家庭杂志
ID:hunyinyujiating99
1939年5月11日,庆祝鲁艺成立一周年的音乐晚会现场,乐声澎湃,群情沸腾。
提琴、二胡、三弦、笛子、军号、大鼓等乐器一同上阵,
“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民族危亡的痛化作一声声怒吼,随着指挥棒有力地挥动,惊天动地的歌声震撼着人们的心胸。
这是中华民族最危难的时代,这是中华民族最澎湃的乐曲,这是一群最不屈的中华儿女。
万众一心不可战胜的力量伴随着激昂的旋律喷薄而出,“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大河滔滔,气吞日月!
全场响起暴风雨般的掌声。毛主席从座位上站了起来,连声称赞“好!好!好!”
台前指挥的青年,激动地转过身来,望着观众席,眼含热泪。
攒动的人头中,一个娇俏的身影,看着他,同样泪眼模糊。
六天六夜,她为他煮红枣糖水,烤山药蛋,在白纸上画好乐谱格子。
六天六夜,她把黄豆粉加红糖,为他自制“土咖啡”,为他用笔杆自制“烟嘴”。
六天六夜,他终于谱出了震撼全中国的《黄河大合唱》。
这首歌曲是抗日歌曲的“主旋律”和时代的最强音,是他卓越才华和爱国激情的碰撞,也是他们两个爱的见证。
他是冼星海,中国近代最有才华的作曲家之一。
她是钱韵玲,冼星海生命中最激情的乐章。
在她眼中,他是大海,在他心中,她是星辰。
01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冼星海,是个浪漫的名字。
母亲怀孕时梦到自己抱着孩子坐在船头,仰望夜空,恰巧一颗流星划过夜空,落进海里。
母子俩把船划到流星落下的位置,那颗星星居然还漂在海面上,掬水入手,星光灼灼,映着母子俩惊喜的眼眸。
年轻的母亲枕着星星的梦醒来,她把梦告诉了丈夫。
朴实的渔民夫妻,决定给未出世的孩子,取名为“星海”。
这个吉祥的梦,并未给苦难的渔民家庭带来多少欢愉。
冼星海还未出生,父亲就在一次出海打渔中,葬身海底,他成了遗腹子。
幼年的冼星海随着母亲在海上飘荡,在祖父忧伤绵长的萧声中长大。6岁那年,他随着母亲下南洋谋生。
身世的坎坷,没能埋没冼星海音乐上过人的天赋。在新加坡养正学校就读时,冼星海进入学校军乐队,开始接触乐器和音乐训练。
1918年,冼星海回国,先后在岭南大学和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学习,随后又考入上海国立音专学习小提琴和钢琴。
1929年,冼星海获得公费留学的机会,赴法国巴黎深造。在巴黎,冼星海时常陷在在失业与饥饿中。他靠在餐馆跑堂、在理发店做杂役等维持生活,劳累加上营养不良,使得他在塞纳河畔梧桐树下几次晕倒,险些被法国警察送进陈尸所。
一个寒冷的冬夜,冼星海瑟瑟发抖,听寒风打着墙壁、门窗,猛烈嘶吼,他的心也跟着猛烈撼动,人生的、祖国的苦辣、辛酸都汹涌起来……对家乡的思念,对祖国的炽热情感,通过《风》展现得淋漓尽致。
凭借过人的才华,音乐大门向他敞开。1931年,冼星海以优异成绩考入巴黎音乐学院。与此同时,一位法国女青年作曲家闯入冼星海的生活,她鼓励他创作,并不时接济他。
归国前夕,女作曲家极力挽留他,可冼星海去意已决。
国将不国,个人的前途感情又系在何方?这段朦胧的情感,无疾而终。
1935年,冼星海毕业回国,在上海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他的才华很快凸显。青年诗人赛克,拿着自己的诗去冼星海住处,请他谱曲。正在吃饭的冼星海,看了一遍歌词,顾不上寻找铅笔橡皮和五线谱纸,用筷子敲着碗,边打击节奏哼唱,边用钢笔在废弃的纸烟盒上记录,塞克抽一根烟的功夫,冼星海就谱完了曲子。
“枪口朝外,齐步前进,不伤老百姓,不打自己人……”这首《救国军歌》在上海抗日救国会组织的群众大游行中歌唱后,很快在全国流传开,被誉为中国抗日救亡第一歌,鼓舞了无数抗日军民。
当局让他写一些宣扬仁爱,忠勇的歌曲,冼星海拒绝了,靡靡之音,只会亡国!他要把手中的笔,心中的曲,当做战斗的武器,走一条音乐救国的路。
02
她像一座灯塔,吸引了他的目光
这条路,冼星海走得并不孤单,他遇上了钱韵玲。
1937年,日寇全面侵华,受周恩来及郭沫若邀请,冼星海于当年10月到达当时的抗战中心——武汉。23岁的钱韵玲在武汉第六小学任音乐老师。思想进步的她也活跃在抗日救亡第一线。
1938年1月,上海暨南大学教授、社会活动家钱亦石先生病逝。冼星海听到噩耗悲痛不已,他特意为钱亦石教授写了一首挽歌。冼星海写好歌词后,歌咏队派了一位年轻姑娘来取。女孩只看了几行,便泪如雨下。冼星海被这突如其来的哭泣给吓到了,忙上前安慰。细问之下,才知道,女孩正是钱亦石先生的女儿钱韵玲。
其实,这并不是他们第一次见面。1935年,回国后不久,冼星海创作了《战歌》。录制唱片的是上海新华艺专的学生,其中便有钱韵玲。那次短暂的交集后,钱韵玲一直默默关注着冼星海。她仰慕他的才华,却无缘与他进一步相识。
这次见面,让两人的交往渐渐多了起来。1938年3月,冼星海出演电影《最后一滴血》,影片缺少一个重要角色,他毫不犹豫向导演推荐了钱韵玲。
电影拍摄期间,他们一起游武汉东湖,踩水车。冼星海看到,少女年轻可爱的面庞在轻柔的阳光下微微透明,好像一曲纯洁的音乐,他的心动了。
后来,因为种种原因,电影最终没能上映,但冼星海把为这部片子谱写的插曲《江南三月》送给她。
“江南三月好风光呀,粉蝶纷飞对对双。
水车声伴着山歌响呀,人间天上乐洋洋。
江南三月好风光呀,柳叶长垂到水塘。
牛背上牧童吹笛过呀,笛声嘹亮送斜阳。
……”
1938年7月,33岁的冼星海和24岁的钱韵玲举行订婚礼。两个月后,冼星海接到一封寄自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信,信中热情地邀请他前往鲁艺担任音乐系教授。
这是一封红色邀请函。对于共产党,冼星海非常亲近。他的岳父钱亦石教授是共产党湖北党部早期创始人,钱韵玲正是一个共产党家庭的女儿。他在武汉已读了《抗战中的陕北》,对那些充满着蓬勃的朝气和献身精神的共产党人,无比崇敬。
接到信,冼星海高兴得像个孩子,他对钱韵玲说:“我们到延安去吧。”她欣然应允。10月,在周恩来的安排下,他们以旅游结婚为名,到达延安。
在延安,夫妇俩受到了最热情的欢迎,冼星海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钱韵玲则进入学校高研班学习。
延安的条件非常艰苦,但跟心爱的人在一起,夫妻俩甘之如饴。这一方小小的窑洞,盛满了人间烟火。冼星海坐在坑上,拿着一支笔,谱写乐曲。钱韵玲则在洗菜做饭,她掀开大锅盖,里面满是热气腾腾的馍。
白天,冼星海带着一众师生上山开荒,晚上进行创作。高天厚土,幕天席地,那是他施展抱负的舞台。
如果不是钱韵玲,冼星海或许不会如此快地走上革命的道路,“韵玲所给我的慰藉,令我不能不更努力向上发展。”
她像一座灯塔,不自觉吸引了他的目光,指引着他前行。在她的协助下,冼星海很快迎来了创作的高峰。
03
黄豆粉加红糖当咖啡,她与他共同熬煮出《黄河大合唱》
1939年2月28日,旧历除夕。冼星海、光未然等人在西北旅社举行了一次小型联欢会,第一次将《黄河大合唱》歌词朗诵给演剧三队队员和作曲家听。冼星海静静地坐在门边的椅子上,朗诵结束,他兴奋地站起来,“我有把握写好它!”
1939年的延安,生活条件依然艰苦。
冼星海爱喝咖啡,延安没有,钱韵玲就自创了一种“土咖啡”,就是把黄豆磨成粉拌红糖,冼星海喝了几次居然没喝出来。冼星海的烟斗嘴坏了,在延安配不上,钱韵玲把一支竹竿毛笔的笔尖拔掉,用笔杆当烟嘴。
冼星海习惯边吃糖边创作,友人想办法给他买了两斤白糖。没有谱纸,钱韵玲就帮他在普通的纸上划好格子和小节线。就这样,冼星海坐在土炕上,架起一张小书桌,抽着超长烟斗,写几行,吃一口白糖。
每一个乐章,冼星海都用蓝色蘸水笔写好标题、表演形式、说白、给演唱者的情绪提示,并用红色笔圈出调号。在钱韵玲画好的小节线里填上分声部的简谱。有时突来灵感,他还会在写好的谱子上方贴上一张小条,补上几小节,使乐曲更加饱满。
为了照顾好他,钱韵玲煞费苦心。早春的延安夜里寒冷,用一小盆炭火取暖远远不够。后半夜炭火一熄,窑洞里冷如冰窖。为了给他增加热量,钱韵玲就煮一点红枣,烤几个山药蛋。此时的她,身体里已有了他们的骨肉,可她顾不上自己,把好的东西全都给了他。
他们苦熬六天六夜,《黄河大合唱》连总谱带合唱一气呵成。
1939年4月13日,《黄河大合唱》在鲁艺音乐系的协助下,抗敌演剧第三队在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冼星海指挥。延安只有两三把小提琴,乐器不够,搪瓷缸子、叉子、勺子都被拿来演奏。冼星海还用洋油桶和羊肠线自制了一把低音胡琴。就是这样一支简陋的乐队,演出效果却超乎寻常。
乐声响起,铿锵有力、雄壮豪放的旋律,带着中华儿女的不屈的控诉,似山呼海啸,喷薄而来,一往无前!
这首《黄河大合唱》极大鼓舞了全国民众抗日的热情,油印歌本供不应求,一时“洛阳纸贵”,不少人用手抄的方式将《黄河大合唱》带出延安。
半年后,冼星海和钱韵玲迎来了他们的女儿妮娜,冼星海也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那是他们生命中最平静美好的两年。
1940年5月,冼星海受组织派遣,赴苏联为大型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进行后期制作与配乐。这是他们婚后第一次分离,她抱着8个月的女儿,送他出村口,她最关心他的身体,创作需要激情和灵感,他状态来了,什么都顾不上,这样太伤身体。她再三叮嘱,“你要照顾好身体。”他信誓旦旦:“半年,你等我回来。”
说好的半年,变成了漫漫无期。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身在莫斯科的冼星海挂念万里之外延安的亲人,化名“黄训”,给钱韵玲写下了一封信:“两地遥隔,能不依依?时为秋凉,尤望加衣珍重……”怕她担心,他说“身体比前健壮硕大,精神健全,食欲增加。”
那是他最后的消息。此后,冼星海就像消失了一般,再无音讯。
冼星海无时无刻不在惦记着她和女儿,关山阻隔,音书难寄。
他贫病交加,流落到阿拉木图,这里靠近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边境。他一直在等,等革命胜利后,回家。
在阿拉木图,他遇到了善良的女孩莱依,在他最苦难的时候,莱伊一直默默守护他、照顾他。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莱伊的心意,冼星海明白,只是对于钱韵玲,他始终难以放下。
热切的等待渐渐冷却,变成冰冷的绝望。此时的冼星海染上了肺结核,又患有心脏病、腹膜炎、肝病等多种疾病,时日无多。他与妻子失散3年,按当时延安的规定,夫妻只要一方失联两年,另一方便可以自行嫁娶。钱韵玲独自带着女儿,孤苦无依,或许,已经改嫁。他这样安慰自己。
情深似海与相濡以沫,他注定要辜负一个。冼星海答应了莱依。这个善良的女孩陪着他,安然走过了最后的岁月。
1945年战争结束前夕,在朋友的多方斡旋下,病势沉重的冼星海被送往莫斯科医院治疗。8月15日,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消息传到病房,冼星海激动万分,用颤抖的声音对护理人员高声说:“快!快给我拿谱纸来,我要写一首《胜利交响诗》来庆祝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上天终究没给他最后的慷慨,1945年10月,冼星海在莫斯科病逝。
11月初,毫不知情的钱韵玲还打算带女儿一起到东北去迎接他归来。可她等来的,是一纸噩耗。钱韵玲悲痛欲绝,可她并未消沉,独自一人将年幼的女儿抚养成才。
钱韵玲此生未再嫁。她用一生时光,守护着心中最勇敢的战士。
爱情那么短,思念那么长。
他已化作星辰,回归大海。
她记得,他曾如流星般,划过她的天空,点燃她一生的灿烂。
参考文章:
1、人民音乐家:冼星海(新华网)
2、【红色家风故事】在信里撒了个谎——冼星海致妻子钱韵玲的信(南方网)
3、冼星海:六天六夜写出《黄河大合唱》(正北方网)
4、冼星海武汉的363天:用歌声“打鬼子” 收获爱情(人民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