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华人亲述感染确诊经历:高烧10天检测堪称酷刑,靠莲花清瘟
一场新冠疫情,改变了人们的2020,也彻底颠覆了全世界人们的生活。每天疯狂上升的全球确诊人数、医院里穿着防护服彻夜抗疫的身影、病房里此起彼伏的咳嗽声,离我们很近,却又很远。
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根本不懂新冠的可怕,不懂那种被命运扼住喉咙的恐惧。
一位在新加坡求学的中国留学生,就亲身体会了新冠肺炎的恐怖。一个月前的他,还是健康男青年一枚,每天4餐,外加零食水果不在话下。
3月19日,他出现症状,浑身不舒服,整晚都没睡着。20日早上,开始有轻微感冒的症状,但没多想。到下午,他感觉肌肉和关节刺痛,直觉告诉他,风雨将至。
不好的预感永远不会出错,20日晚上,他开始发烧,伴随全身无力、毫无食欲。正值学校考试假期,宿舍剩他一人。
烧到连离宿舍100米远的小超市都走不到了,靠着外卖和自备的退烧药,他硬是撑了3天。3天后,他收到学校发的紧急通知:校园出现一例校工感染。
他当下决定去附近的发热门诊就诊,虽然自己不记得有接触过什么病源,但既然学校出现病例,自己就有可能感染。
新加坡的规定是,根据可疑病患的接触史,判断其感染风险。他既没有去过重大疫区,身边亦无确诊,加上诊所没有病毒检测能力。医生给他开了点退烧药,就放他回学校了。
23日,他体温烧到了38度以上,晚上忽冷忽热,大汗淋漓,给自己接杯水都困难。半夜醒来,发现自己身上盖的两床被子和身下的床单床垫全部湿透。退烧药的药效不到4小时,之后的每分每秒,都是煎熬。那是他病程中最难的第一个晚上。
好不容易撑到了天亮,他很庆幸自己看到太阳,身体却没有丝毫好转,甚至失去了味觉。
24日,人生第一次,他给自己叫了救护车,实在没有力气自己走到医院了。随后,他被送到新加坡陈笃生医院。
由于发烧只算轻症,他被带到了医院的新冠筛查大厅,进行病程和接触史调查。他被分到低风险区域,一人一张桌。医生轮流为他们做抽血、胸部x光片检查。
检查结果显示,他有肺炎症状,于是安排做了核酸检测。医生开了一些退烧药,就让他回家等通知。
25日下午,他接到电话:阳性,救护车两个小时到,收拾东西准备住院,陈笃生医院的NCID国家传染病中心。
一个人在外,他并没有太多时间去恐慌、宣泄情绪,默默地扔掉宿舍里的新鲜食物,收了收期末考试的复习资料,简单带了点换洗的衣物和盥洗用品。他戴好口罩,坐在大门口等救护车来。
整个过程,他没有太多情绪,又或许是现实并没有给他时间去害怕,只在脑子里一遍遍过着,将最好和最坏的情况都想一遍,如何应对。
25日至28日,短短4天,他经历了一场与死神的搏斗。他住的是轻症病房,从入院开始,每天的生活就在发烧、吃退烧药、昏睡、退烧、发烧中度过,体温基本维持在39度以上,每四小时吃一次退烧药,清醒的时间很少。
医院每天测量血压心率血氧和体温,治疗就是靠吃退烧药。26日,他抽血和X光片显示,肺炎轻微加重,白细胞到了2400,淋巴细胞低且贫血。
日子就在浑身无力和人事不省中这么过着。每吃一次退烧药,一小时起效,他只能清醒两小时。全天倒在病床上,能躺着清醒几分钟,已经是最幸福的事情了。
看不见尽头的高烧,像海水一样,吞没了他。昏迷中,他已经分不清白天和黑夜了。
27日,病程中第二个最难过的夜晚,退烧药不起效、昏沉混沌、恶心想吐,难受到无法入眠,闭眼咬着牙硬挺,一小时一小时地熬,能挺过一天是一天。
除了退烧药之外,他决定吃莲花清瘟,一共两盒,八天的量。医院伙食很差,他每天就靠着同学给的莲花清瘟和一点水果,撑到了28日。
28日,他发烧频率和热度开始降低。30日,正式进入病程第二阶段:退烧,但仍有肺炎、贫血,血象好转,白细胞上升。他开始恢复力气和食欲,还可以清醒准备几小时的期末考试。
在轻症患者中,他这样还算是幸运的,没有呼吸困难的症状,也没有第二、第三波症状。扛过了十天高烧,持续了几天咳嗽有痰,他就进入无症状期,但依然是阳性。
4月5日,他从NCID转院到Mount Elizabeth Hospital。这里算是隔离医院,大多住着无症状,等待核酸转阴的病人。大家就这么隔离着,每周测两次,直到出现阴性。
要说第一病程最难熬的是发烧,第二病程他最害怕的,就是核酸检测,堪称酷刑。
新加坡采用的检测试剂,是通过一个十余厘米长的细棍,顺着鼻孔整根捅进去,直到触及呼吸道为止。一边捅完,再捅另一边,每次做检测,他都直接飙泪,久久不能平复。特朗普之前也说过,病毒测试根本就跟一场手术一样。
熬过了高烧,熟睡中朦胧看见医生带着一票护士风风火火进屋开灯,然后爽喊一句“Morning!Swab test!”成为他的新梦魇,但也只能乖乖接受现实,祈祷早日结束这场酷刑。
在经过七次核酸检测后,连续两次呈阴性,医生宣布他初步痊愈,16日出院。4月底再接受二次检查,方能判断是否痊愈。
不管怎样,他算是熬过来了。一次大病过后,他开始觉得世间可爱且可贵。人生仅有3万天,如果还有机会,积极防疫,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共同熬过这场名为新冠的灾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