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2日 星期五

夜经济,秀出新活力

来源:经济日报

夜经济,秀出新活力

图① 新加坡餐饮业十分发达,人们形成了外出就餐的习惯。蔡本田摄 图② 夜幕降临,伦敦街头车水马龙。马翩宇摄 8月21日,参观者在新加坡举行的《仲夏夜空》灯光艺术展预展上拍照。(新华社发) 晚上吃羊肉串就着青岛啤酒,已成为很多韩国人喜爱的聚餐方式。白云飞摄

“夜经济”是衡量一座城市活力的重要指标。在现代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的基础上,夜晚的时间被“拉长”,夜间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多彩,由“夜经济”塑造的消费模式、生活方式,让夜间生活有了全新的“打开方式”。“夜经济”打造的亮丽风景线,在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的同时,甚至成为一座城市极具辨识度的新标签。

伦敦:黄金时段消费忙

马翩宇

一座城市的经济是否真正有活力,夜晚热闹与否绝对是很重要的一项参考指标。在忙碌的白天过后,喧嚣热闹的夜晚是都市生活的另一片天地,更是凸显城市经济增长潜力的“黄金时段”。

在发展“夜经济”理念推动下,伦敦从2014年便开始制定相关发展规划。其中,包括加开了专门的地铁和公交夜间线,充分利用夜间空置的商店和公共建筑,为夜间经济发展提供丰富的基础设施,带动英国High street(高街,类似于国内商圈)零售业的夜间繁荣,以促进消费。在城市中心区和诸多商业街道,人们不仅可以在晚间聊天聚会,小酌一杯,丰富社交生活,还可以欣赏音乐会、歌剧、舞台剧等艺术表演。

伦敦拥有夜间经济增长的重要资源——“夜生活人群”,夜间经济和产业增长速度快于整体城市经济增长。据统计,三分之二的伦敦人下班后会在晚上参加活动。其中,42%的人选择购物、参与社交和娱乐活动。

为加强夜间经济发展整体规划,伦敦市专门设立了英国首个夜间管理机构,以支持伦敦的夜间文化繁荣和经济发展。该机构与夜晚零售行业、服务行业,以及伦敦地区议会,伦敦警察局、伦敦交通局和公众合作,将伦敦打造成为一个24小时不夜城。同时,还成立夜间委员会,为伦敦夜间经济发展提供发展规划和指导,以充分激发夜间市场活力,促进伦敦夜间经济多样化发展。

伦敦市长萨迪克·汗表示,夜间经济发展是伦敦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夜晚在伦敦人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吸引更多游客参与体验伦敦的夜间文化生活。伦敦夜间经济为城市经济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

London First分析预计,随着伦敦24小时经济日益成熟,每年将额外创造20亿英镑的价值,仅夜间交通服务就可以创造2000多个新工作岗位,到2029年每年将持续创造7700万英镑价值。

伦敦夜间经济在促进消费的同时,更创造了新的就业岗位。统计显示,有160万人在夜间经济发展中找到了兼职或全职的工作机会,这一规模占到伦敦劳动力的三分之一,为伦敦经济增长直接贡献了数十亿美元。

研究表明,夜间经济可以带领高街零售业走出衰退,伦敦可以从更好地利用这些沿街空间受益,包括举办公共艺术展览、跳蚤市场、街头表演、文艺演出等。公园、博物馆、图书馆和市政厅也可以为夜间活动提供更多场所,通过延长开放时间吸引更多人群驻足,增加夜间市场的消费人群。目前,伦敦1万多家酒吧、餐馆雇用了超过20万人,每年为伦敦经济贡献约50亿英镑。随着夜生活人群规模不断扩大,晚间营业的餐馆、咖啡馆和外卖店还将继续增加,由此带来的附加经济贡献将持续扩大。

夜间经济发展促进了城市消费的多样化增长,在满足人们多种夜生活方式的同时,带动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了城市宜居性。在接下来的20年里,夜间经济将保持持续增长,特别是在文化活动和休闲经济上,伦敦将在市中心和名胜古迹所在区域重点打造夜生活区和文化创意区。从博物馆、音乐厅、电影院、画廊到体育场、艺术工作室,以及餐馆、酒吧和街头摊位等都可以成为夜间经济的孵化单元。

未来,伦敦还将为夜间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包括持续营造良好的治安环境、管理和协调垃圾分类收集、处理等环境清洁服务、合理的噪音管理等。

首尔:活动丰富氛围浓

白云飞

首尔是一座夜生活非常丰富的城市。每到夜晚,路边“灯红酒绿”,街道车水马龙,人群熙熙攘攘,热闹程度一点都不亚于白天,甚至比白天还多了一份喧嚣和欢乐。

首尔夜间经济种类很多,餐饮业是绝对主力。无论是大街道还是小胡同,无论是写字楼还是小平房,无论是大商圈还是居民区,都有各式各样的餐厅,每到晚上,热闹非凡。

在韩国的社会文化中,夜晚一起吃饭喝酒既是合作伙伴之间联谊的契机,也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更是朋友聚会的难得机会。韩国人爱喝酒,不分男女,而且流行转场。在一家餐厅吃完晚饭后,还会转场喝第二顿、第三顿。韩国只有5000多万人口,可却生生把真露、初饮初乐等烧酒品牌喝进了世界销量“第一梯队”,韩国餐饮业到底有多发达可想而知。

夜间发达的餐饮业也同时带动了其他消费。例如,一顿吃喝之后,很多人会去便利店买点饮料、冰棍之类用来解酒,这使得首尔夜晚的便利店一点都不冷清。夜晚聚餐见人之前,有时需要准备礼品,又带动了商场、花店、水果店等消费。餐厅为了招揽更多顾客,还会雇用兼职员工发广告,解决了一部分人赚外快的需求。喝完酒后回家,又带动了出租车和代驾行业,每晚九点、十点钟出租车和代驾司机都十分抢手。

另外,韩国国内的文化和运动氛围也很浓,晚上除了吃吃喝喝,还有很多人会选择去健身房或者学习一门新运动技能,也有不少人会去观看演出接受艺术熏陶或是去游戏厅娱乐一番。

多种多样的生活方式搭配发达的夜间餐饮业,使首尔形成了很多具有鲜明特色的夜间商圈。弘大的青春气息、江南的小资情调、明洞的外国游客、麻浦的传统饮食,还有大学路的舞台演出和梨泰院的外国风情。风格鲜明的商圈特色,使人们在选择夜间去哪消费时,变得更具目的性。例如,想看小剧场演出,就会去汇集了诸多小剧场的大学路商圈,看演出和吃饭两不误。想趁着年轻释放激情,往往会去餐馆、酒吧及夜店非常集中的弘大商圈。

韩国之所以夜生活丰富,与当地社情民情密切相关。夜间吃喝玩乐既是应酬,也是和朋友联络感情的机会,近几十年已经成为韩国社会生活和职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晚上不和同事或朋友们出门相聚,是很难在韩国社会立足的。而且,韩国职场生活压力很大,很多人纷纷把各种夜间消费当作重要的解压方式。

有人会问,夜间活动这么丰富,会不安全吗?在首尔,很多顾客去餐厅时,其占座方式就是把手机或背包往桌子上一放,然后人就离开了,并不担心丢失。很多女子深夜喝醉了酒,独自回家也是常事,很少听说出危险的。有时会见到喝多了酒,情绪激动在街上起争执的,但很少见到有人大打出手,还有很多好心人出来调解规劝。良好的治安为首尔夜间经济发展保驾护航,民众敢于仗义执言、见义勇为,也有效维护了治安环境。

新加坡:文化多元乐缤纷

蔡本田

每当夕阳西下,灼热渐退,来到夜色朦胧的傍晚时分,新加坡各类购物场所、蜿蜒逶迤的大街小巷内各色餐饮店、闻名遐迩的各种旅游景点,不同国度和肤色的人们熙熙攘攘、摩肩接踵,一派热闹景象。

上班族经过一天的辛勤劳作,旅游者经过白天的游览之后轻松下来,开启了品尝美食、逛街购物、愉悦观光的夜生活。

新加坡人喜欢夜生活,一定程度上是由其所处地理位置和生活习惯决定的。新加坡地处赤道位置,四季如夏,白天炎热,空气湿度大,晚上随着海风徐徐吹来变得较为凉爽,适宜人们外出活动。

多年来,新加坡政府以人为本,着力规划布局商业设施。现在,星罗棋布的小贩中心、五彩缤纷的夜景照明、风采各异的夜游景观,既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休闲娱乐方式和消费场所,也形成了新加坡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夜色经济”模式。

民以食为天。由于餐饮业十分发达,绝大部分餐饮店饭菜性价比高,新加坡人形成了外出就餐的习惯。用“遍地开花”来形容新加坡餐饮业之发达一点都不为过。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有购物和娱乐的地方,就有众多餐饮店可供选择,高中低档共存共生、各具特色,美味佳肴品种繁多,充满诱惑。

从街头小吃到高档餐馆,无论口味和收入如何,都能在新加坡按个人喜好享受到精致的美味。用餐,可以选择只花几新元购买特色的小食裹腹,可以选择享受几十新元、色香味俱全的美食,也可以花数百新元有滋有味地品尝饕餮盛宴。

新加坡的多元文化,荟萃了东西方古今传统饮食精华,尤其以中国南方、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印度等国家菜肴居多。从“老字号”小贩行家精心烹制的特色美食,到本土大厨打造的创意美味,数不胜数。

如果说,海南鸡饭、肉骨茶、福建炒虾面、辣椒螃蟹、印度煎饼、叻沙、炒萝卜糕、咖喱鱼头、咖椰吐司、椰浆饭、罗惹等传统美食深受当地人和游客喜爱的话,近几年进入新加坡的中国餐饮则代表了现代美食,如蟹老宋、小尾羊、海底捞、大妙火锅、马兰拉面、舌尖尖等,也深受当地顾客喜爱,给新加坡餐饮业注入了新活力。

每当夜幕降临,用餐黄金时间就到了,食客络绎不绝,知名餐馆和美食摊位座无虚席,门口经常排起大队。与白天迥然不同。新加坡夜景美轮美奂,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滨海湾婀娜多姿的金沙酒店,充满艺术气息的大莲花,缓缓转动的摩天轮,熠熠生辉的金融保险业建筑群,设计优美的双螺旋大桥,具有标志性的鱼尾狮雕塑,浑然天成,相得益彰。

以环保为主题的灯光艺术节,是新加坡一年一度的夜游盛会,利用可循环材料,向人们倡导环保节约理念。夜间野生动物园,有近千种夜行动物,从落叶林到热带雨林的景观,利用现代声光电技术围绕动物互动要素打造的特色表演,让游客充分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生命力和无限魅力。大街小巷独具匠心和西式风格的特色建筑物,在璀璨灯光映衬下,使整座城市别有一番风情。

夜晚的餐饮、购物、娱乐、旅游项目,构成了新加坡独具特色的夜色经济,在丰富当地人多彩生活的同时,也让游客们兴致盎然、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上一篇新闻

速看!南阳中州路这条消息,轰动全城!

下一篇新闻

小时候那些乡村气息满满的品牌 现在比LV还潮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