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董姿彦泪水背后的新加坡式纠结

董姿彦泪水背后的新加坡式纠结

过去一周在北京采访《中国新歌声2》,有幸与过关斩将杀入总决赛的本地歌手董姿彦进行了三次访问。董姿彦是那种让记者心存感谢的采访对象,她态度友善平易近人,回答礼貌得体却不敷衍,中英语表达能力都非常强。也因为形象正面阳光,让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反而是她对“没自信”这回事的坦然。

如果说去年的新加坡选手向洋引发的更多是“红毛派也能学好华语”的讨论,董姿彦今年带动的则是更尖锐的话题——新加坡人有信心走出去,尤其是走到中国吗?

她赛前接受《联合早报》专访时说的一句话,将她阳光外表下的脆弱表露无遗:“我觉得新加坡人往往对自己没什么信心,包括我自己。可能因为我们是小国,我觉得新加坡人跟我一样,缺乏一种自信 ,觉得要有人家认可,我们才相信自己。”

谈到个人经历,她更是潸然泪下,哽咽说道:“我很多年前已经意识到,我跟别人是不一样的 ,其实可以站上更大的舞台,可是我一直没有信心走出去。”

是不是所有新加坡人都缺乏自信,当然不能一概而论,但至少对我而言,董姿彦道出了不少新加坡人对走出去,尤其是走向中国那种既向往却又惧怕的纠结。

向往,是对更好发展机会的憧憬;惧怕,来源则似乎较复杂。以董姿彦为例,一些观众可能觉得奇怪,以她的纯熟唱功,为何对“走出去”还有莫名的害怕?实际上,自信与能力不一定成正比。更何况,董姿彦在《中国新歌声2》绽放光芒前,曾在本地爵士乐、舞台剧和主持界耕耘多年,但或许碍于这些艺术形式在新加坡的受众群少,她获得的认可一直不多,以致欠缺自信。

显然的,“新加坡市场小”不仅是爵士圈面对的问题,哪怕歌手或商家,“走出去”向来都是本地各行各业克服市场太小困境的路径。关键在于,是否一定要先获得认可,才能排除惧怕走出去?

董姿彦此次风光出征提醒我们的或许是:与其先得到认可才走出去,不如先走出去才寻找认可,后者似乎更符合当下的时代精神,尤其在中国市场无限扩大并提速发展的时代。

过去几天回看董姿彦走红前一些小型场所的表演片段,不禁感叹,明明同个人同把嗓音,为何与《中国新歌声2》的效果差这么远?可见董姿彦淋漓尽致发挥的爵士改编曲,背后还需要高水平制作团队和阵容坚实的乐队支撑,这些相信都是她跨出国门后,才更能认清并展现的潜在实力。或许,她正是一鼓作气先跨出去了,才意外发现外界对爵士乐原来比她想像中包容。

如果将目光聚焦中国,新加坡人的纠结,或许还包含对这个崛起大国实力与影响力日益增加的焦虑。毕竟,市场大也意味着它更复杂并竞争激烈,让人更害怕比不过别人,甚至在庞大人才市场中被淹没。

我相信董姿彦和许多走入中国的国人一样,心中都有这样一份惧怕。但换个角度看,是否到了另一国度,方能更清楚看见自己的优点?董姿彦就说,自己加入周杰伦战队后,原本不想过分强调新加坡人身份,只想把自己当“周杰伦的人”。但她后来发现,新加坡选手和其他人真的不太一样,对音乐的认识较广泛,诸如放客(funk)、R&B、拉丁乐等都接触过,这方面鉴赏与融合能力,是新加坡歌手的强项。

比赛结束,节目和过去一样都遭中国内外的观众怀疑或批评公众投选的公正性,不过董姿彦、向洋和其他本地选手在过程中获益匪浅,给了其他新加坡歌手一剂强心针,也是不争的事实。

虽说音乐无国界,但单凭《中国新歌声》这一节目名称,或许早已注定会激起关于国籍身份认同的讨论和反思。对我而言,董姿彦此次参赛带来的感动不仅来自一首首美妙的爵士歌曲,也在于她身为新加坡歌者的一番坦诚反思;希望这场比赛后,她的憧憬多了、恐惧少了,能更不卑不亢地往音乐道路继续走下去。

上一篇新闻

这所摇滚学校,带着掀翻屋顶的狂野,热烈又诙谐,很燃很硬核!

下一篇新闻

新加坡华乐比赛四十年:培养多名华乐人才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