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高中辍学的沉香雕刻师,如何用实力证明“朽木可雕”?

如果说一棵木头在活着的时候被雷劈虫蛀,倒下之后被埋进沼泽,千年之后被人挖掘。

那么,这无疑是个烧炭都价值很低的朽木,作为木头,它一辈子基本上也就这么地了。

可是,这段“朽木”偏偏是沉香,它的使用和价值在两千多年前便有记载,宋代时便有“一片万钱”的记录,成为了“植物钻石”。

如果说一个长在改革开放春风下的祖国花朵,年少时多动而不安分课堂学习,高中没念完就辍学。

那么,他无疑会是个没有搭上时代巨轮的人,作为花朵,他应该会沦落为一株野草。

可是,这个人偏偏有着坚定的信仰,通过12年的努力终成雕刻师,他创作的沉香精雕、微雕作品远销国内外,28岁便有了“老师傅”称号。

如此年轻有为,他便是莆田林德通。

作为沉香雕刻师,林德通说必须能究其所以然。因为沉香雕刻是一门因缘分而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古有“沉檀龙麝”的香料说法,沉香居香料之首,排在檀香、龙涎香、麝香等名贵香料之前。

关于沉香的记载和价值历史久远,近代沉香市场的崛起也让我们对其不再陌生。

但因为历史传承和经济波动的原因,沉香文化在大陆有很长一段时间的空白期,改革开放初期台湾同胞和日本人对沉香收藏趋之若鹜,可惜的是沉香在台湾乃至日本一直是被当作一种香料来收藏,并没有对其做更深的开发。

直到后来,不少台湾收藏家才意识到沉香作为具有极高自然价值的天然材质,要提升其收藏升值空间和人文价值的话不能仅仅依靠材质。

于是,沉香雕刻在整个华夏工艺圈开始热起来。

众所周知,福建莆田手工雕刻技艺数来以“精微透雕”闻名遐迩,而沉香材质多为精细状,质地软硬不一,雕刻难度极高。

从雕刻技艺上来讲,它与精微透雕的雕刻手法不谋而合。

台湾的收藏家对莆田的沉香雕刻更是趋之若鹜,于是,沉香雕刻品就在妈祖的故乡同妈祖文化一起,连起了两岸的文化与交流。

林德通作为莆田雕刻技艺的传承人之一,他在年少时便耳濡目染沉香雕刻,动手能力很强的他早早地辍学,选择了走上雕刻的道路,勤学雕刻工艺。

因不满足与单一的雕刻工艺,他又拜访名师游历各地,十余年的学习和创作生涯,刀尖走过黄杨木、小叶紫檀、海南黄花梨、印度老山檀、沉香……脚步踏遍仙游、莆田、福州、台湾、日本、东南亚诸国……

很多周围的年轻人问到在社会大学上学的这几年,有什么体会,谦一经常会说这样的一些感慨:“过去没交的学费,现在还是带着五毛利都交了”

“过去不肯读书浪费的时间,现在还是要用每天准备高考的态度来学习着”

“也没什么后悔的,没有这十几年,我也不会像现在这样渴望和热爱学习”

“如果你做不到这样能吃苦,那还是现在好好读书吧,好好读书是捷径”……

2016年,林德通在中国工艺美术城莆田,创办了全国首家“长物随园”,此名见于《长物志》中“长物”二字,意在以匠心制“长物”引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追溯古代士大夫阶层的物质生活面貌重塑现代人生活格调。

“随园”取自大观园的原型南京“随园”,寄寓未来能创作更多的优秀作品,成为一座非遗文化大观园。

有趣的是“长物”中的“长”本是多音字zhang(第四声),现在用的少许多人会念成chang,于是长物随园也就有了“藏物随缘”这样随缘的谐音。

长物随园是传承,而它接起这根传承的接力棒却是一批年轻人。

譬如长物随园的视觉设计师文地,92年出生的他,便深谙中华传统文化和雕刻样式元素,负责长物随园作品的设计、拍摄以及直播时对作品元素的解读。

正如名与字一样,取天文地理之名,择通元识微之字。

再如长物随园开脸师、修光师姚志军,91年出生于新加坡,后归国学习沉香雕刻,同林德通师承一脉,是长物随园海外沉香原料市场的沉香猎人,对人物的开脸及作品修光造诣天赋极高。

就是这样的一群年轻人,他们练就了在沉香这样的“朽木”上完成雕刻创作的绝活,也在人们的口口相传里树立起了榜样形象,但对于长物随园的所有人来说,随之而来的责任也更加重。

对于这样的一份责任,林德通只说了四个字:“不忘初心”。

| 林德通 (东家ID:长物随园-谦一),沉香雕刻师

作者:六子

来源:东家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