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鲁迅与许广平的“风子之爱”背后,有这样一段家国情怀世代传承……

时至今日,许多鲁迅研究者都不否认,当年鲁迅赴南国,原因之一是“因为爱情”。确切地说,是因为一个女人。

她是那个打破世俗追求“风子之爱”的女人,她是广州显赫许氏家族走出的后人,她的根在潮汕沟南村……

鲁迅与许广平的“风子之爱”背后,有这样一段家国情怀世代传承……

鲁迅与许广平合影。

她就是许广平。

因缘殊胜,携手十年,许广平与鲁迅志同道合、相濡以沫、甘苦与共。

甚至在鲁迅逝世后,许广平为抢救鲁迅文化遗产而不懈努力。她曾出任过政务院副秘书长、中国民主促进会主席、全国妇联副主席等重要职务,她把自己奉献给了国家,也把鲁迅完整地交给了国家。

今年是鲁迅诞辰140周年。连日来,南方日报、南方+记者,走访位于广州文明路的广州鲁迅纪念馆、位于高第街的许地和位于现汕头(原澄海县)的沟南村……试图揭开这个女子及其家族背后的故事。

名人鲁迅的爱人:

打破旧俗追求“风子之爱”

广州市文明路215号,有一座淡黄色的钟楼,在历史的时光里,静静矗立。

这里是广州鲁迅纪念馆所在地。

鲁迅与许广平的“风子之爱”背后,有这样一段家国情怀世代传承……

广州鲁迅纪念馆。

时间回到1927年1月,鲁迅从厦门来到广州,任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其间,他忙于中山大学的教学教务、在岭南大学等地发表演说、编辑了旧作《野草》《朝花夕拾》、在芳草街开了书店促进南北文化交流……

1927年,鲁迅携许广平到上海后不久,还收到邀请,给暨南大学学生演讲。鲁迅为暨大学生作了三次演讲——《关于文艺创作和读书方法》《政治与文学的歧路》《发牢骚》。最后一次演讲稿亦有收录在《暨南周刊》中。

广东省博物馆(广州鲁迅纪念馆)广州鲁迅纪念馆管理部副主任刘丹告诉记者,在广州虽然只有短短的8个月,却成为鲁迅思想发展的转折点,并对他之后的人生,产生不同凡响的意义。其中,更不乏和改变他后半生的许广平的一段情。在展览中,有一个主题,称之为“风子的爱”。

“这是以许广平的视角,来讲述她和鲁迅之间从相识、相知到相爱的过程。”刘丹认为,鲁迅在广州期间,心态上与北京时期最大的不同点,就是有许广平的亲密陪伴。

“鲁迅刚落脚广州,去的第一个地方,就是高第街,去拜访他的‘害马’。”刘丹告诉记者,鲁迅来到广州人生地不熟,也听不懂本地粤语,这时候,许广平就成了他的助手兼翻译。“比如,鲁迅去香港做的演讲,就是许广平帮忙翻译的。”

鲁迅与许广平的“风子之爱”背后,有这样一段家国情怀世代传承……

鲁迅与广东展览。

根据广州鲁迅博物馆的资料梳理:

1923年7月,鲁迅与许广平相识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课堂上,彼时鲁迅为师,许广平是学生。

1926年初,许广平写下《风子是我的爱》,大胆表达自己的心迹,成为她和鲁迅的爱情宣言。“风子”指的就是鲁迅。

鲁迅从北京南下厦门,许广平则回到广州,这期间他与许广平相隔两地,通信频繁。

“1927年1月18日,鲁迅来到广州,1月19日,许广平帮助鲁迅,从长堤大马路的宾兴旅馆搬到了大钟楼安顿下来。”刘丹说,她和鲁迅也因此告別了,厦门与广州之间,鱼雁传书的两地相思。

“后来,两人离开广州定居上海,许广平本想出去工作,但是考虑到留在家里照顾好鲁迅的饮食起居,协助鲁迅抄稿、校稿,更能发挥自己的作用,最后还是选择留在家里,忘记自己。”刘丹说。

在上海和许广平一起生活的10年,鲁迅虽然已进入多病的晚年,但是创造力不减反增。每出一书,鲁迅都看作是与许广平的共同成果。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向妻子诀别。鲁迅跟许广平说:“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但是许广平怎会忘记,她要抱着“把一切还给鲁迅”的信念,继续鲁迅的事业,为保存鲁迅遗物、手稿,作出巨大贡献。

“广州鲁迅纪念馆复原了鲁迅钟楼兼工作室的旧貌,也保存了鲁迅的卧具、衣物和藤箱等原物。这些都离不开许广平的支持。”刘丹说。

广州许地的女儿:

崇尚进步思想彰显民族精神

高第街,距离广州鲁迅纪念馆约1.5公里,步行只需十几分钟。

鲁迅与许广平的“风子之爱”背后,有这样一段家国情怀世代传承……

高第街夜景。

这里就是清代和民国时期,显赫的广东许氏家族聚居地。鲁迅先生为其题写对联:“文且武安邦兴国古今今胜古,史与俗昌社旺稷先后后承光。”

原许地庭院五进深,三十六边阔,包括有家庙、戏台、圣人厅、藏书室等。日前,记者来到许地探访,这里巷子窄,大多只能通过一人,有种庭院深深之感。昔日的庭院、假山早已不见踪影,如今成了民居。

时间回到1898年,一个女婴在这里呱呱坠地。她就是许广平。

“许广平自小就表现出与当时女孩不一般的性格。8岁那年,母亲为她打了耳洞,佩戴耳环。但是当她看到关于不戴饰物等关于妇女解放的知识后,立即摘下耳环,不再佩戴。甚至不惜与其父亲翻脸。”刘丹告诉记者,一个耳环足以看出她“叛逆”的潜质,并在后来逃脱了父母订下的婚约,投奔天津的姑母,从此走上了一条不一样的道路。

许广平堪称“女中豪杰”。她考入天津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后,开启了人生的新起点。她在校期间不仅编写刊物,还参加学生活动。毕业后,1922年许广平考入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与鲁迅的相遇,便是次年7月,鲁迅受聘为该校讲师,讲授“中国小说史”。

1925年3月11日,许广平给鲁迅写了第一封信,就“女师大风潮”的人和事向鲁迅请教,开启了他们的“缘”。

目前许广平故居,还保留着一扇高3米的镂空木门,既是标志,也是那个年代辉煌的见证。

许必传的太爷许应鑅,便是许广平的爷爷。许必传总打趣道,“必传必传,就是必须把家族文化传承下去”。这么多年来,他一直用心地收集各种家族资料。在家族众长辈族人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已经有5本家族史籍出版,以弥补他父亲还没有看到第一本书就去世的遗憾。

许氏家族非常重视教育,私塾教育成了家族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据许必传介绍,许拜庭之母许夫人黄氏出身官宦人家,是他们家族的灵魂人物,非常有思想、有见地。“在她看来,教育才是一个家族兴旺发达的根本,于是不惜重金聘请名师,严苛治理家学。”

“100多年来,许氏族中子弟都是免费领学费,直到1957年以后才停止。”许必传回忆,他领过1年学费,故印象深刻。

正是在良好的家族教育下,广州四大盐商之首的许拜庭,其子许祥光在中举12年之后,成为许氏家族第一位进士。后来,许祥光的十子之中,又出现了许应锵、许应銮、许应锴等“七子中举”的盛况。

鲁迅与许广平的“风子之爱”背后,有这样一段家国情怀世代传承……

广州许地家庙修复前照片。

“田而田,宅而宅,念先人创业艰难,翼汝子孙克勤克俭,永垂不朽”“亲其亲,长其长,顾汝辈居家和睦,勿忘乃祖厥功厥德,勿堕家声”。——在拜庭许大夫家庙里,记者看到了这两块刻着家训的牌匾。这里也是许氏的宗祠所在。

多年来,许地走出许多著名人物——三次出任中山大学校长的许崇清,“红色英烈”许卓,有“许青天”之称的许应鑅……

许崇清是家族涌现出的近代著名教育家。他是中国最早接触马克思主义的学者之一,广开风气之先,并在研究院讲授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除此以外,他也是第一位向国内读者介绍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学者。

千秋家国梦,世代赤子心。

近现代史上,广州“许地”走出了一批杰出的爱国志士,名垂青史。

例如被称为孙中山麾下的“许氏三杰”——许应骙的侄孙许崇智在民国年间曾任粤军总司令,与堂兄弟许崇灏、许崇济三人追随孙中山参与二次革命、护法战争、北伐战争等。许崇灏是辛亥革命元老,孙中山的重要军事幕僚。许崇济是有“铁血将军”之称的东征名将。三人均在辛亥革命中立下显赫功劳。

生于1902年的许卓,则是一位杰出的红军将领。他于1924年在广州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去法国勤工俭学,结识了周恩来、邓小平等人。后回国参加北伐战争、广州起义以及百色起义,不幸牺牲。

还有,潜入敌军心脏、为解放军渡江战役作出重大贡献的共产党员许锡缵,“潮汕七日红”烈士“沟南许地”许怀仁等,充分彰显了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许氏一族代代传承,前仆后继,当仁不让。

沟南村的后代:

耕读世家传承优良家风

出版于1991年的《澄海文史资料》第8辑《许广平祖籍及许氏精英纪略》一文中,提及潮汕籍作家许美勋曾回忆许广平。

上世纪30年代,许美勋在上海和陈卓凡、王鼎新开办南强书店,与鲁迅有联系。每逢春节,鲁迅的夫人许广平总要说几句潮汕话,做几道潮汕菜,以示不忘故乡情。

许广平之所以对潮汕有深厚的感情,是因为她祖籍为澄海县沟南村(现汕头市)。

据沟南许氏族谱记载,“沟南”古地名为“紫菔陇”,原居于潮州韩山,第十世祖许兆基第四子许弘烈于南宋末年到此创基,并逐渐形成现在的沟南村。

许永名于清代乾隆年间,迁居到广州。第十六世孙许拜庭选址高第街作为居住地,就是后来的“许地”。更有后代到香港、新加坡等地发展。

广州“许地”历史上名士辈出,根自“沟南”。据史料记载,700年来,共出举人20名,进士3名,翰林1名,以及1人获颁圣旨。

清代高第街许氏凡中举入仕者,均来沟南竖旗杆,以示光宗耀祖。例如,有三墩旗杆刻有许应骙,从府城的院试、京城的乡试、殿试连中举人、进士、翰林并授予庶吉士的官职。历史上,许应骙曾升至工部尚书、礼部尚书。因此,沟南村素有“尚书里”之称。

走进沟南许地,先要通过“尚书里”墙门,进入主干道“尚书街”。 村内民居大多是“四点金”组成的“驷马拖车”式建筑,登科第、大夫第、文林第等宅第至今保存完好。

鲁迅与许广平的“风子之爱”背后,有这样一段家国情怀世代传承……

许氏宗祠门外的墙壁的光宗碑。

最特别的是,许氏宗祠门外的墙壁刻有36道旗杆(“光宗碑”),上面铭刻了许氏子孙登科进仕的荣耀,也记载了他们爱国爱民的美德。

这些与许氏家族“诗书耕读,忠君爱国,敬祖归宗”的祖训是分不开的。

老厝的门楼、窗棂、墙上还可见当时刻下的家训:颜子家训、治家格言,以及《爱莲说》《弟子规》《千字文》《三字经》等经典诗文。

据沟南许地后人回忆,目前沟南村在世的老人,都有上私塾的经历。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初,沟南村里还留有10多处私塾。

从“耕读世家”走出来的学子们,“边耕边读”, 以“耕读世家传祖德”为荣。崇尚学而优则仕,重视教育、善修德行,许氏先人不断创造功绩,许氏“耕读传家”的精神不断延续。发展至今,每年高考,沟南村都会走出多名大学生,而获得村里的奖励。

如今的“沟南”,已经成为许地文化创意旅游村,在新时代延续着它新的历史使命……

【记者】沈丛升

【作者】 沈丛升

南方探针

来源:南方+ - 创造更多价值

上一篇新闻

年度豪宅标杆

下一篇新闻

那么多女生为之疯狂的爱马仕到底有什么魅力?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