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从抗疫成效出发,重识国际视野中的小而美

《顾问》本期访谈嘉宾:

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 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 王逸舟

晨报首席记者 顾文俊

尽管病毒还在局部地区反复,但是,随着全球多国对本轮新冠疫情的防控进入中后期,一些收效明显的政策与措施无疑应当成为各国政府和社会共有的知识和经验。考察全人类面对疫情付出的实践,或许还能延伸出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外交等其它领域相应的短处和长处。如何从中取长补短?

抗疫表现受关注

顾问:疫情期间,各国因地制宜,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方式,如果对其做一个阶段性的总结,哪些国家和地区的表现值得关注?

王逸舟:很多国际评级机构和研究机构都在做这件事情,我自己就收集了几十份相关的报告和论文,比较得到公认的是英国风险投资公司“深度认知集团”的报告,其对全球200个国家和地区在疫情中的安全水平进行排名,进入前十名的除中国外,还有瑞士、德国、以色列、新加坡、日本、奥地利、澳大利亚、新西兰和韩国等国。这份测评使用了100多项重要指标,不仅包括政府层面的领导力、医疗体系的应对能力,也包括社会层面的自主性、公民的自律性,还包括信息的畅通、及时、充分,以及后期复工复产的时间点、提振经济的政策,等等。

从结果来看,显然,一国抗疫成效如何并不同该国的GDP、军事实力或体量挂钩,排名前列的好些国家是国土面积或人口意义上的小国,在地理条件和自然资源方面也不占优势,特别是瑞士(山地国家)和以色列(沙漠国家)。瑞士作为国际组织云集、国际交流频繁、国际金融业务繁忙的“万国之都”,其最初的疫情扩展得也很快,但是,后期的控制非常有效,上到政府,下至社区,隔离和应对都有条不紊。德国不光在早期控制得不错,在后期稳步复苏的过程中,它的表现也很突出,在德国的主导下,欧盟也开始发力,通过决议,设立基金,投入疫苗研发,一改疫情早期的松散和颓势,同时也对外发声,力挺多边组织。以色列无疑是个小国,如同过去每场军事危机、安全危机、国际关系危机的应对,以色列此次应对疫情的动员速度非常快,另外,以色列科研人员和科学家的人口占比是全球第一,在下一步研发疫苗的进程中,以色列也很可能将处在第一梯队。前十名的国家应该说都是抗疫的优等生,包括韩国,遭受病毒肆虐的韩国一度风雨飘摇。但是和日本、新加坡一样,韩国在隔离效率、风险管控和经济应对等方面均表现出自己的韧性和特色,势将成为下一轮全球经济增长的排头兵。

小国也有大作为

顾问:长久以来,我们热衷于对标或聚焦大国,但通过这次疫情,似乎也应该去关注那些小而美的方面。您是不是想表达这个观点?

王逸舟:是的。在我们的关注视野和叙事框架中,习惯于将个别大国视为参照系,其它国家的实践就成了中间地带,甚至成了不值一提的阴影部分,事实上,中小国家身上有很多值得借鉴和汲取的长处。由疫情延伸到外交,这些在疫情中表现突出的中小国家恰恰在外交事务中也很善于运用巧实力,先以我们身边的新加坡为例,众所周知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形成背后就有新加坡的积极推动,拉美国家也曾积极倡导,但受到了美国的打压,最后是新加坡四两拨千斤发挥了重要作用。人口区区几百万的新加坡却拥有一批海洋法的法官和外交家。设在新加坡的香格里拉对话会现已成为知名度与影响力仅次于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的全球安全对话,而且,新加坡还是亚欧定期洲际对话的主要倡议者。再以以色列为例,这样一个沙漠国家不仅满足了本国国民的蔬菜瓜果需求,而且还成为欧洲最主要的菜篮子,以色列在农业等民用技术上的创新远远多于经常见诸报端的军事创新。

瑞士在外交上的巧实力就更不在话下了,拥有如此众多的国际组织常驻,出产如此丰富的国际决议,当地人在国际组织实习的机会、担任干部的比例也是全球之最。一位商业政策学的教授(施瓦布)倡议创建了一个论坛(达沃斯),现已成为讨论全球经济与世界发展最著名的平台,如今在大连和天津也开设了分论坛。瑞士在金融等领域制定的规则也被公认为全球最严谨,其银行极少出现赖账、反悔、泄露等情况。作为持久的中立国,瑞士也获得了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公信力,比如著名的《日内瓦公约》就诞生于此。北欧其它几个小国也都在国际舞台上体现出卓越的斡旋和调解能力,中东和平进程中就有“奥斯陆协议”,联合国首任秘书长是瑞典人,在冷战最为严峻的时刻出现了赫尔辛基精神。除了北欧小国,南欧的马耳他可以说是地中海上的弹丸之地,却率先提出了人类共有遗产概念,从此,任何国家都不能对大洋洋底、南极、月球、外太空等公地为所欲为。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意大利,一个由医生、记者、工程师等人定期举行的郊外沙龙(罗马俱乐部)却在1969年和1970年先后提出两份振聋发聩的报告——《增长的极限》与《人类处在转折点》,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起源。

微观还需再发现

顾问:不管是在应对疫情方面还是在外交上,小国也能有大成就。但是,在日常生活和产业发展方面,小经济体的过人之处又能给我们以何种启示?

王逸舟:对于软实力的提升,那些小而美的国家的确会对我们有所启发。以色列所在的土地曾经是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却发展出了最现代的农业,最高新的科技。瑞士无论是陆地资源、矿物资源还是水资源都很短缺,却把自己打造成了国际组织的基地。今天我们常说“工匠精神”,在工艺传承方面很需要向瑞士、德国和奥地利学习,在建筑和家居的审美方面也很需要向北欧学习,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极简的自然风未来会在中国国内更受推崇。

说到小经济体的过人之处,这里其实也应该包括我国台湾地区。台湾的小微企业很善于捕捉市场的最新动向。我早年在哈佛大学访学期间常去麻省理工学院(MIT),听到有人把MIT戏称为Made InTaiwan(台湾制造)。上世纪70年代,很多台湾年轻人和工程师赴美深造,超过全球其它任何一个经济体派出的人数,成为美国理工科院校中的一大现象,台湾电子工业和芯片产业后来之所以领先,也能从中看出征兆。90年代初期,老布什发动海湾战争,美国的军事装备到了沙漠地带很难发挥效用,台湾迅速觉察到美国的军需,开发出用于军事保养的器械,这些看似是不起眼的小配件,却占据了当时全球最大市场,而这些小技术、微技术正是我们一直以来所忽略的。大国需要重器,打造高铁和航母,登上月球和火星,都是大国的气度,但是,大国也需要用两条腿走路,另一条腿就是让日常生活更滋润,让技术创新更精细,让国际组织中的中国倡议和中国声音更有力。

伴随国家的发展,我们看世界的目光不应仅限于大国关系和热点问题,也应沉下心来从微观的层面对日常生活有一个再发现,再发现并不是闭门造车,而是睁眼看世界。对于世界的真实性和复杂性,我们的探索和了解还很不够。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发扬推己及人的传统。从高速度发展转向高品质发展,需要的不是暴发户式的骄娇之气,而是虚怀若谷的公民风范。

上一篇新闻

喜之郎、巧妈妈果冻含蒟蒻在澳洲被召回 我国尚未禁止

下一篇新闻

亲历抗疫一线,平凡的人们带给他们最多感动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