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做一个无知的人 | 理解来访者

做一个无知的人 | 理解来访者

好奇和无知可以说是进入理解来访者入口的两大门将,不好好对待这两大门将,可能连理解的门都入不去。这篇文章,我们来聊聊“无知”。

相比好奇,无知更有趣的地方在于,它不仅是一个很重要的态度,它还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


不理所当然

把无知当作一种态度的时候,可以简单翻译为“不理所当然”。

我们太习惯很多约定俗成,比如有人告诉你“我结婚了”,你下意识回应“恭喜”;有人告诉你“我父母去世了”,你会表达“节哀,真的太遗憾了”。这些都没错,且无关对错。生活在社会,遵守社会的游戏规则你可能生活得更适应。

只是作为咨询师,可以慢一点,先放下“结婚等于开心,亲人去世等于悲哀”的预设,听听来访者怎么说。


放下预设

“无知”的态度里蕴含着尊重和信任,潜台词是来访者才是自己的专家。

来访者最知道自己经历了什么,感受到什么,想到什么,痛苦和煎熬的是什么。同样来访者最知道自己有什么样的资源,哪些资源可以怎样用才能最好地支持到自己。

咨询师的态度就是,我不预设你是什么样的人,也不预设我真的知道,我来听你说。


有个调皮的孩子小来,总是和同学起冲突,严重的时候常动起手来。某一天,Ta又和同学打了起来。老师到场时,同学在旁边嘤嘤嘤地哭。

“小来,你怎么又动手打同学了?”老师问。

“是Ta先动手的。”小来一脸倔强地回答。

“不管怎样,打人就是不对,你给我去办公室反省。”


老师的处理方式明显是“有知”的,因为小来是个调皮孩子,经常和同学打架,所以出了事,老师下意识就认为是小来动的手。就算前100次都是小来先动的手,就够下定论这第101次是小来的错吗?

若能在处理此事时,加入一点“无知”的态度,那么可以是先问清楚发生了什么,再来评对错、论奖惩。


不得不说,有些刻板印象真的太深刻,比如车技不好的,必然是女司机;流泪的男生就是软弱的;调皮的孩子总是被认为是先动手惹祸的那个……

如果你是那个被冤枉的孩子,你会希望直接被盖棺定论,还是希望有人愿意听你诉说发生了什么呢?这分别给你什么感受呢?

所以不着急下定论,慢慢来。

做一个无知的人 | 理解来访者

不要猜,要问

有时,“有知”不是因为刻板印象,反而是因为过于共情同理,所以在来访者还没有说完说透,咨询师就已经觉得自己理解到了来访者的意思,并脑补出了一部大戏。


在督导过程中,督导师询问我:“来访者对你说这个的目的是什么?”“Ta的这个行为动机是什么呢?”

我就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了一通。

督导师反问:你说的这些是来访者说的吗?

我心虚地回答:嗯……是我猜的。

督导师说:很多事情要呈现出来才有疗效,就算是猜的都要问出来,让来访者说出答案。更何况我们还不一定猜得对。


所以,不懂就要问,懂了在需要时还是可以不懂装懂地问。毕竟咨询师的目的是让来访者更懂得自己。


温馨提示:咨询室的对话很可能会打破社交规则。有些呈现可能会超越表象,会触碰到来访者所隐藏、迫切需要或不被接受的自我。咨询师会尽力表现友好亲切,但这绝非在这里要强调的。你有时可能会觉得咨询师烦人、蠢笨,有些话题让你不适,想要逃离,呈现你真实的自我、想法、感受就好。捕捉你的反应和邀请开启讨论的事,是咨询师的工作。


我不懂你,但我愿意懂你

此外,“无知”更是事实。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我们不可能知道另一个人的所有,世界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我们只能够尽量去贴近另一个人的体会和感受。

我承认我没办法懂得所有的你,但我愿意尽量去懂你,这也是一种浪漫啊。


在咨询中,常常会有来访者问:“老师,你说我该怎么办?”

“我怎么知道该怎么办?”我和很多同行交流过,这通常是大家在听到这个问题后心里的内心独白。


这个想法并非代表咨询师无能,而是这就是一个事实,咨询师也不知道怎么办,尤其在咨询的前期。咨询师不是你,没有经历过你的一切,不知道你正在经历什么痛苦,不晓得你对周围的人怎么看,也不清楚他人对你的评价和对你的影响,不清晰你的感受和想法,不明确什么对你而言是重要的,什么对你是不可割舍的……在好多未知的情况下,如果咨询师轻而易举地说出,“我建议你就这样做”,那才是不负责任。


如果这时候咨询师耐受不住无知,把自己架到了神坛的位置,那就很难办了,后续可能会迎接来自来访者的狂风暴雨,不要问我怎么知道的(微笑脸)。

做一个无知的人 | 理解来访者

坦诚面对无知

无知是事实,并不意味着同来访者坦诚这个事实就更简单。一方面咨询师需要接受自己的局限;另外需要定力面对可能的来自来访者的攻击,愤怒,不满……

为了不把自己逼入死胡同,坦白无知才是唯一的解。咨询师不可能知道所有,从神坛下来,承认自己的局限,坦诚告知“我确实不知道该怎么办,但是我愿意同你一起去面对,探索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时,表达无知带来了额外的好处——让来访者对自己负责。动力常常是此消彼长的。咨询师拿出自己的没办法,那么来访者就需要成长得有办法一点,为咨询工作多负责一点,让咨询真正成为“合作”,而不是“医生你开药,我吃药”的局面。


尾声

在写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我发现我越是想要涵盖“无知”,我就越是无知。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我们的知识就像一个圆,圆内的空间就是我们的已知领域,而圆外的空间就是我们的未知领域。因此,圆越大,我们所不解的东西就越多。


那么就让我去做一个更无知的人吧,放下预设;倾听真实的发生和想法、感受;不猜测,去提问;坦诚面对自己……不断地觉察、练习,在“有知”出来的时候,提醒自己多“无知”一点。


References:

Edward Teyber, Faith Holmes Teyber. (2016). 人際歷程取向治療:整合模式(7th ed.).(吳麗娟,蔡秀玲,杜淑芬,方格正,鄧文章,Trans.)新加坡商聖智學習亞洲私人有限公司.

上一篇新闻

中国女子新加坡遇害,凶手烧遗体3天获终身监禁!年过五十免鞭刑

下一篇新闻

选校季第2期丨 新加坡国立大学ISS学院专业推荐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