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钱穆张大千傅抱石程十发等对人间百态艺术体悟,发现真正的美
在今年的开拍国际秋拍中,“有美:万物生”将中国书画与20世纪现代艺术佳作深化为五个特别单元,其中“半僧堂”将呈现钱穆、张大千、傅抱石、程十发、叶浅予、关良、丰子恺、蒋兆和、孙宗慰、杨之光、刘自鸣等对人间百态的艺术体悟。
钱穆 双钩“半僧草堂”
纸本镜心
1971 年25.5×75 cm 约 1.7 平尺
释文:半僧草堂
款识:佛庭筑堂,自整自拂。堂名半僧,世出一佛。辛亥之冬,钱穆。
钤印:钱穆、宾四长寿、素书堂
著录:《中原文献》,1999 年第 2 期。
说明:吕佛庭上款。吕佛庭(1911-2005),名天赐,字佛庭,号半僧,以字行世。河南泌阳人,北平美专毕业。抗战时期,与焦元甫等人在县内组织抗敌后援会,积极发动募捐,并以身作则,将画作捐出义卖,尽捐妻儿首饰。还踊跃参加“怒吼”话剧团在全县各地演出,宣传抗日。去台北后曾任教育部美育委员会驻会委员,兼台湾艺术教育馆美术组主任。先后任教于台北师范大学、文化大学艺术研究所、艺术专科学校、台中师范学校。著有《中国书画源流》、《中国画史评传》等书。
无论古今东西,皆视“传神”为人物画的灵魂。回顾二十世纪中国艺坛,画笔最为“传神”者非关良莫属。“写照传神,俯拾即是,良公画舞台人物,可谓惟妙惟肖”,作为关良绘画最早的知音,郭沫若评其戏曲人物画带有一种“超前的现代意识”。
从中国早期现代主义西画运动的推手,到新水墨的引路人,关良将其留日时亲炙西方的自由表现形式,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写意韵味相结合,使传统媒材展现相容并蓄的现代活力,为二十世纪的中国开辟出深具民族精魂的现代美术新路,并用对艺术遗世独立的坚守缔造了一个“大巧若拙”的无我之境。
《悟空斗铁扇公主》即为构图新颖的佳作。此作创作于他的晚年 1984 年,作品画法稚拙朴实,没有丝毫娇柔的浮华,具有一种极具逗人喜爱的“稚拙美”,予人赏心悦目之感。笔墨中展现传统文人画的格调,设色之中又流露西方野兽派的色彩哲学,两源的优势皆为其所用,写意之余亦见谨慎,简逸而明快的画风称誉艺坛。
张大千 松下高士
纸本立轴
1945 年作
117×46.5 cm 约 4.9 平尺
款识:松凉夏健人,乙酉五月似镜海仁兄方家正之,大千张爰。
钤印:张爰、大千大利、大风堂
鉴藏印:成都望山堂藏大千墨迹
出版:《丹青铸史-望山堂书画录》,第 146-149 页,中华书局,2011 年。
此幅作于 1945 年,时大千已从敦煌归来,居于成都,除举办临摹敦煌壁画的展览之外,即隐居青城山,专心绘画。此时画松下高士,或许正可表现其心境。图中高士一身素衣,双手合十,盘腿作于山林之间,神情静穆,似在叨念佛经,又似在聆听松风水声。画法上,人物造型近于宋人,除面部和巾帻略施淡赭、花青外,基本上为白描画法。衣褶运用细劲圆润的铁线描和行云流水描,锋正势圆,精谨秀润,在飘逸流利中蕴涵着轻重、疾迟、虚实、浓淡的微妙变化,衣纹内侧均用淡赭复勾,以加强衣纹的凹凸效果。坡石采用斧劈皴,以简劲方折之笔勾勒轮廓,正面先用赭石打底,再填石绿,侧面略施赭石。草丛以淡墨画出,作为点缀,亦层次分明,水纹以几笔流畅的线条画出。从色彩和笔线的运用上可以窥见敦煌壁画对大千的影响。古松以细笔写出,盘曲斜出,虽然图像源自石涛,但经过大千的整理,造型简洁,笔墨疏朗,多干笔皴擦,焦墨点苔,更加突出了高士的超逸气节。整幅章法巧妙,笔墨精到,高士的姿态、衣着与眉目无不刻画工致生动,敷彩力遵古法,清雅精丽,在重现唐宋人物画的高华风采的同时,又融入文人水墨画的清逸气息,乃大千盛年人物画佳作。
傅抱石 百事如意
纸本立轴
1944 年作
44×56cm 约 2.2 平尺
款识:甲申三月十四日,商吾兄、辛爱学嫂结婚双十纪念,敬写百事如意图为祝,重庆西郊金刚坡下山斋,新喻傅抱石。
钤印:傅、其命维新
著录:
1.《傅抱石 - 上古衣冠》名家翰墨,第 108 页,1995 年。
2.《傅抱石大典》第 111 页,古吴轩出版社,2004 年。
3.《傅抱石年谱》第 117 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 年。
来源:佳士得香港,1988 年 1 月,Lot.299。
说明:
1. 上款人为王商一。王商一(1905-1972),名展云,字商一,号鲁斋。广东中山人。1935 年曾与傅抱石、张书旂、陈之佛等发起组织畸社书画会。
2. 此作曾由新侨船务有限公司用于制作 1979 年年历卡。新侨船务有限公司为张庆重兄弟于 1967 年创办,公司拥有千吨、万吨级位货轮 46 艘,远航四大洋,系新加坡 3 大船务公司之一。张庆重 (1910-1992),字希川,福建南靖县塔下村人。新加坡著名爱国侨商、收藏家。
丰子恺 春日游
纸本镜心
34.5×27.5 cm 约 0.9 平尺
款识: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颖南先生雅赏,子恺。
钤印:丰子恺
鉴藏印:颖南珍藏书画
说明:周颖南旧藏。周颖南(1929-2014),原名周国辉,生于福建仙游,新加坡公民。1950 年随父南下印度尼西亚,后创办“同丰贸易公司”。1970 年移居新加坡从商,业务拓展至纺织、塑料、提炼、进出口等多个领域。周氏乃知名儒商,生意之余,笔耕不缀,曾于《新报》等数家印度尼西亚华文报刊发表作品,亦担任《火炬报》特约记者。喜结交文艺界人士,与俞平伯、叶圣陶、巴金、刘海粟、丰子恺、吴作人、谢稚柳、启功等友善。出版著作有《颖南选集》、《南国声华》、《映华楼随笔》等。
出版:《丰子恺书画集》,第 18 页,余分色制版公司,1976 年。
蒋兆和《春光》,绘一女孩侧影,正全神贯注地盯着手中抖动的空竹。胸口扎着红领巾的女孩留着齐耳短发,粉色头花仿佛蝴蝶一般在头顶跳跃,女孩垂睑,嘴角微微上扬。她身穿碎花上衣,蓝布裤子,虽朴素却充满朝气。一枝迎春花从左上角穿入画面,点出“春光”之题。
整幅作品着力描绘女孩,背景几乎留白,而画中的唯一人物,留给大家的却是一个近乎背影的侧脸,不得不感叹蒋兆和作画之胆大、自信、独特。女孩的脸和手几乎不着墨色,但色彩的浓淡已使其凹凸浑然分明,头发和衣服的处理则要粗放许多,以线代面,线条的转折韵味十足,衣物的花纹乃十足写意,点到为止,裤子的处理更为简略,几乎以色彩平涂而出,再添几笔浓淡墨色便是起伏阴影。人体结构把握精准,转折恰当,整体画面虽简洁却不单调,丰富而不凌乱。
程十发,原名潼,室名步鲸楼,斋号不教一日闲过之斋、三釜书屋、修竹远山楼,上海松江人。擅人物、山水、花卉、鸟兽及连环画和书籍插图。人物画取法于梁楷、贯休、陈洪绶、任伯年诸家,并吸收民间艺术营养,融会贯通,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被誉为“程家样”。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上海中国画院院长、西泠印社副社长等职。
新中国成立后,海派绘画在人物画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最大,其代表者自然首推程十发。其人物画贴近生活,时代特色显著。运用西洋透视及传统绘画虚实处理,线条匹配形象,已与传统人物勾线拉开距离,古人云,笔墨当随时代,可为此下一脚注。
他南下云南、广西采风,异乡的风土人情,刺激着他的灵感,创作出大量反映云南、广西少数民族民间生活的优秀作品,其艺术手法影响了整整一代画风,被称为“程家样”。在人物、花鸟、山水画三大门类中,程十发善于通贯其中融为一体,具有纵横挥洒,浑厚、古朴、生机盎然的艺术效果,并在实践中总结出表现现代生活的绘画技巧,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民歌诗意》是程十发1958年的创作,紧扣历史进程,鲜明的时代气息扑面而来。
此图为程十发先生中年杰构,大笔纵横而得细腻明媚神彩,无论在用色,构图乃至笔墨运营上,都匠心独具,绝非晚年应酬之作可比拟。画中牧童用墨笔勾勒,转折顿挫,逆涩方钝远胜图畅流转之笔,观之意趣无穷,是画家参用民间其它艺术如皮影、剪纸、年画等优秀造型元素为国画所用,故能别开生面。笔墨时或壮如椽梁,或细若游丝,变化无穷。构图上实下虚,没骨花卉点缀有致,左下方压角,意犹未尽。十发先生五六十年代游历西南边陲采风,归来画风丕变,此幅即自云南归来后的新格新貌。
叶浅予女性绘画的色彩,并不同与传统中国画中的仕女画。 比起林风眠满幅的色彩,叶浅予的人物图中可见其画面中的色彩基本是表现在少数民族人物的服饰上。其色彩有着民间文化的特点,以平涂为主,设色艳丽,对比色的大胆运用,带有民间美术的装饰性意趣,并加之一定文人画特征的墨色审美有雅俗交融之妙处。《苗族姑娘绣花图》即很好的展现了叶浅予独特的色彩趋向。除颜色以外,线条是叶浅予造型的最重要手段。富有话语权的徐悲鸿曾言:“若有十个叶浅予,便是中国文艺复兴之大时代来临时。”在笔者看来,徐悲鸿对于叶浅予之所以赞誉有加,很大程度上是在于对叶浅予造型能力的认可。《苗族姑娘绣花图》简练严谨的造型,即体现了叶浅予高度简练成熟的造型能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