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千说:有些画家舍本逐末,专在技巧上讲求,却不知道要多念书
摘要:萍踪海外30余年间,张大千坚持致力于中国传统绘画的继承与创新、探索与实践,这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艺术作品不论是题材和技法还是气韵,都具有浓厚的中国画传统特色;二是在世界各地介绍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三是以古为基础,开创泼墨泼彩技法。张大千在海外时期对中国画传统的坚守与创新,成功开创了中国画现代变革的新形式,在国际上宣扬了中国传统文化。张大千的成功之道对当今中国画学习者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张大千;坚守;创新;中国画传统;影响
张大千(1899一1983)名爰,原名张正权,法号大千,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县国学和艺术氛围浓厚之家,是20世纪中国画坛最负盛名的艺术大师,在国际上与毕加索一同被誉为“东张西毕"。他一生都根植于传统,又不断创新。20世纪50年代初萍踪海外之前,通过“师古、师造化、师心"精研中国画传统,学习并继承了中国千余年历代名家绘画笔墨技法和精髓,成为中国古代美术传统之集大成者,被徐悲鸿赞誉为“五百年来第一人"之后,张大千虽身处西方世界,饱受西方文化和艺术思想浸染,但他不仅在日常生活中保持着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而且在艺术中始终执着地追求传统,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创新,他不仅将其艺术创作推向了又一个顶峰,而且也将中国绘画艺术与传统文化推向了世界,使中国画在国际国内皆产生了深远影响,对我们当今中国画的学习者也有着重要启示。
一、张大千海外时期坚守与创新中国画传统的表现
寓居海外后,张大千仍不断致力于中国传统绘画的继承、创新、实践、研究与探索。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张大千海外时期的艺术作品,不论是题材和技法还是气韵,都具有浓厚的中国画传统特色。中国画从题材来讲,般分为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从技法来讲,通常分为工笔画和写意画。在海外时期,尽管长期浸染在西方艺术思想和文化环境中,但张大千先后创作的内江《资中八胜图》《秋海棠》《蜀江图卷》《青城山全图》、六屏巨幅通景《荷花》《幽谷图》《山园骤雨》《秋山图》《雨过崭新》《山雨欲来》《杏花春雨图》《泼彩青绿雪景》等大量作品,不论是使用传统技艺技法还是使用张大千开创的泼彩画风,其意境上都富有浓厚的民族艺术气息,而且比其国内时期的创作更臻熟甚至有所超越。如其采用在传统基础上开创的泼墨泼彩技法创作的《长江万里图卷》,“不但统合了职业画家与人文画家两种不同的绘画风格,更将泼墨泼彩画风的现代新技法,完全消融于传统中国艺术精神之表现中。(1)
第二,张大千在世界各地介绍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一是在世界各地举办高品质中国画展览。寓居海外期间,张大千在印度、阿根廷、美国、日本、法国、瑞士、巴西、德国、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等欧美亚地区和国家举办了60余场高质量高规格画展,如:1956年,受邀在法国巴黎卢浮宫博物馆举办画展后,获得极高赞扬和关注,法国一位著名美术评论家撰文道: “批判家与爱好艺术者及汉学家,皆认为张大千画法变化多端,造型技术深湛,颜色时时革新,感觉极为灵敏。他在接受中国传统下,又有独特的风格,他的画与西方画风对照,唯有毕加索堪与比拟"闊口972年,在美国举办的“张大千四十年回顾展览"获得巨大成功,在世界艺坛受到高度赞誉口974年,先后在美国洛杉矶、纽约和日本东京等地举办声势浩大的画展,展出了其在国内和国外创作的代表性作品,如其早年的仿古作品中年的创作、国外时创作的泼墨泼彩画,等等。二是在国外出版高质量画册。如:1954年,张大千从自己大量的收藏中精选出从唐至清初的名画巧8幅,编成《大风堂名迹》,在日本正式出版后,成为世界各大博物馆、美术馆和图书馆的必备书籍。
1974年,张大千将其四十年回顾展览作品出版成中、英、日文画册,在国际艺术市场备受青睐。可以说,这些举措着实地向世界宣传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
第三,以古为基础,开创泼墨泼彩技法。深知艺术贵在创新的张大千,以其前半生聚集的中国绘画功底和淳厚的传统绘画技法为基础,在海外时期特别是眼疾后,谨记石涛的“夫画者,形天地万物者也。笔墨当追随时代一一"锲而不舍,不断创新,一直致力于探索艺术的新途径和新的表现手法与形式。在西方艺术的触动下,20世纪60年代,张大千开创了独特的泼墨泼彩新技法。该法是张大千在中国古代已有的破墨法基础上,糅入西方绘画的光色效果,创造出的以古为基础而“直造古人不到处"的一种山水画笔墨技法,是一种基于传统而又不囿于传统并将传统发扬光大的创新;
该法创造出的绘画始终保持中国画的传统特色,呈现出一种半抽象、墨彩交辉的特殊意境[3] j68,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现代感,深受国内外画坛的推崇,为中国画的现代变革开拓了一条成功之路。1959年,张大千在巴西以泼墨法作出的《山园骤雨图》,与其之前的作品相比,从结构到笔墨都有渊源,但又有新意,拉开了其晚年创新中国画技法和表现形式的序幕。对此,他说:“在此之前,我完全临摹古人,一点也没有变。从这张画之后,发现了不一定用古人方法,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来表现"。此后,张大千大胆革新,把泼墨技法向泼彩技法发展,其创作的《幽壑鸣泉》《长江万里图》《山雨欲来》《瑞士雪山》等均体现了该技法。
二,张大千海外时期坚守与创新中国画的影响
张大千后半生寓居海外30余年,尽管广泛地受西方文化和艺术思想熏陶,但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中却始终执着地追求中国画传统,并创新之,在中国绘画史上是独一无二的,这对中国绘画艺术和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国内皆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是成功开创了中国画现代变革的新形式。泼墨泼彩法是张大千在海外时期的重要变法,为沿袭千余年的中国画坛吹来一股清风。泼墨泼彩法所创作品在画面上大面积墨彩湿润流动、色彩对比强烈,使传统的中国画技法同当时国际流行的艺术风格绝妙地融合在一起,丰富了传统中国画的表现形式,成功地处理了绘画创作中传统与现代、集成与创新的关系,为中国画的更新开辟了一条新路径,实现了中国画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也将中国绘画推向了国际化的发展空间[3]169;同时,也使中国绘画艺术屹立于世界艺坛之中。正如当时众多的资深艺评家所说, “张大千发明的破墨、泼墨、泼彩和泼墨兼施的新技法是中国当代美术史上的一次大革命,更是他对中国绘画艺术做出的又一大发展和贡献" [4]。
二是借着中国书画艺术,在国际上宣扬了中国传统文化。寓居海外30余年的张大千,坚持用中国传统笔墨技法创作具有中国神韵和民族气息的绘画,通过巡回世界举办中国画展览,坚持中国式传统生活方式和住所,一方面对在20世纪中西文化激烈碰撞中中国传统文化遭到怀疑和排斥的背景下的传统中国画在现代中国人心中找到新的支撑点,并证明了中国传统绘画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际上都享有一席之地;另一方面,向世界宣传了中国文化。
20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末,在国际上,恰是冷战正酣之时,这一期间,除了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有交流外,中国与西方世界的交流基本上处于封闭状态。张大千在中国绘画乃至中华文化被世界弱化而处于边缘之时,足迹踏遍欧美亚,以弘扬中国文化和艺术为宗旨,举办画展、出版画册,展现了中国传统艺术魅力,彰显了中国文化底蕴,让世人知道了“艺术在中国",使世界认识了中国,认识了优秀的中国文化和艺术。此外,张大千的艺术作品在展览后,获得了各方高度评价并成为世界多国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著名财团、名收藏家的必藏之物,作品在艺术市场供不应求,等等,为中国文化贏得了荣誉,提高了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的普及程度。张大千兑现了选择漂泊海外的一大承诺一一一“我要到没有中国文化的地区,去宣扬中国文化"。
三,启示
中国画是一种以既定的纸张材料及笔墨工具样式为基本载体、既有强烈的本土风格及精神属性又具有广阔的本土化发展空间的独特艺术样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张大千在旅居海外30余年的时间里,坚持将自己的艺术创作根植于中国画传统,并从传统中发掘、产生出新的艺术生命力,是传统继承与创新的光辉楷模,其绘画思想和绘画成功之道值得当今中国画的学习者学习和借鉴。
首先,学习者对中国画要有发自内心的兴趣并由衷地喜爱。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张大千受家庭环境影响,从小就对绘画有着浓厚的兴趣;在走上绘画职业之道后,更是热爱绘画,视绘画“犹如性命",把绘画作为了自己一生的事业、一生的理想、一生的追求。他曾多次说,“我的画笔不会停,我会一直画到死的那天"。事实的确如此。在年已花甲,张大千仍不顾老迈和眼疾,继续热衷绘画、追求绘画,绝无任何罢休之意,在海外坚持中国画创作并开拓创新了泼墨泼彩技法,带头冲刺在中国画改革创新的最前沿。可以说,最初的浓厚兴趣是张大千能将绘画作为一生追求的牵引力。用他自己的话说,“有人以为画画是很艰难的,又说要生来有绘画的天才,我觉得不然。我以为只要自己有兴趣,找到一条正路,又肯用功,自然而然就会成功的"。可见,对中国画是否有兴趣是中国画学习者须具备的首要前提。
其次,学习者要有一定的人文素养。因家庭环境影响,张大千自幼就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专研于诗文、书、画,成年后又拜师国学修养深厚的曾熙、李瑞清为师,加之受朋辈影响及其个人读书渊博,汲取了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营养,这些铸就了其诗、书、鉴、印样样皆行的本领,这些本领为张大千领悟中国绘画的精神提供了文化环境,也为张大千深入探究中国画最终成为一代大师奠定了坚实基础。所以,从张大千成功的艺术创作来看,对当今的中国画学习者来说,不仅仅是学习画技,更重要的是还要能领悟、学习中国画的精髓。而当今许多中国画学习者,更多地去注重画技,疏忽了画所体现的精神实质,不少严重匮乏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这样成长起来的国画者,作出的画就神韵不足,意境不明。而要领悟中国画精髓,则需要有一定的人文素养。读书是中国画家摄取人文素养的必备条件。张大千研究专家巴东先生将读书列为张大千艺术创作成功最重要的三个因素之一。张大千曾说:“有些画家舍本逐末,专在技巧上讲求,却不知道要回过头来多念书,才是根本变化气质之道"。因此,他教导后辈作画如想脱俗气、洗浮气、除匠气,第一是读书,第二是多读书,第三是须有系统、有选择地读书 “中国画是多方面的,不仅要求线条美,也要注意到色彩的调和,更要顾到画面的结构。如果希望成为一个中国画画家,诗、书、画务必样样精到才行"。
再次,学习者要学习传统但不囿于传统的藩篱,以实现创新。绘画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但要创造,就必须先师承传统,以传统为基础,再结合现实开展创新性的工作。张大千的老师李瑞清曾告诫他说:“不论是书家还是画家,学习前人的目的,都只不过是为自己打基础,扩见识,提高自己的水平而已,绝非只是为学习而学习,归根结底,还是要在学习前人、学习别人的基础之上,创造出自己的风格、特色与面目"。在经历“师古、融古"阶段后的张大千对老师的谆谆教诲有了独到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他说:“学习传统极为重要,我国有悠久的绘画艺术传统,有历代大家遗留下的许多名迹,他们在不同的社会里,用了一生的精力,积累了许多经验,我们要把这些丰富的经验学到手,再在艺术实践中运用,加以发展,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这是一生的事,不下苦功夫不行";学习古人,“要进得去出得来,师古而不泥古。
要不落前人窠臼,要有个人风格 “大抵艺事,最初纯有古人,继则溶古人而有我。终乃古人与我俱亡,始臻化境"。张大千的这些画论清晰地说明了传统的重要性,但强调学习传统的最终落脚点是内化传统后,跳出传统的框架,结合现实,探索出独具个人特色的绘画风格与形式,亦即在传统基础上做出创新。国际艺坛赞颂的泼墨泼彩即是张大千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既具中国画传统特色又具强烈的时代气息。可以说,如果没有深厚的传统功力,就没有泼墨泼彩的问世。
最后,学习者要始终坚持勤奋和用功。 学习、学习、再学习!用功、用功、再用功"是张大千一贯的座右铭。在青年时期走上绘画之路后,张大千为了攀登艺术高峰,就努力学习、读《审美与艺术学》,他向古人学习,向时贤学习,向大自然学习,以从中汲取精华;通过勤奋读书,提升人文素养;通过不断学习绘画、琢磨绘画、钻研绘画,探寻在绘画上如何更上一层楼。最为典型的是,他临摹了几乎全部自己所见所闻的古画,是中国近代史上临摹古画最多的画家之一。对此,其老友、著名画家叶浅予曾感慨地说:“在中国画坛上,张大千堪称是最最用功的第一人!”即便是在1957年患眼疾后,张大千仍然是一以贯之其座右铭,从未动摇。虽然眼睛看不清,但他仍坚持绘画。由于张大千不断地勤奋创作,一生中用废了的毛笔不计其数,而他又舍不得丢掉他们,便建起“笔冢",把他们埋起来以示纪念。张大千曾说:“ 从前的人说:三分人事七分天,这句话我却极端反对,我以为应该反过来说:七分人事三分天才对,就是说任你天分如何好,不用功是不行的"。可以说,张大千的勤奋学习和用功,是他能够冲破种种藩篱,在诗、书、画、印等各项艺术上取得成功的奥秘所在。
张大千在国内时期对中国画传统的学习和探寻及在海外时期对中国画传统的坚守与创新告诉我们,学习中国画应努力做到眼到、心到、学识到,淡泊名利,向历代名家学习,向大自然学习,最后融于心中,铸就自我。诚如张大千对其弟子所说: “学习绘画,一定要专心致志,刻苦钻研。不可求速,不可取巧,不可任性,不可追逐名利,要深探前贤技法奥秘,要深人自然要多读书,多借鉴时贤的优秀画法,不可拘泥于一家之学。因此,学画者就须师法传统,师法自然,最后融合心中意境,以成一家之画,立一家之言"。作者:刘德会
参考文献
[1]巴东集中国古典画学传统大成的张大千[A],高玉珍无人无我,无古无今一一张大千画作加拿大首展[ C].台北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 2000 · 32 ·
[2]白一笔贯东西:张大千[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6,277.
[3]唐璐大千的世界张大千的生活与艺术[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4]李永翘张大千[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4:
[5]罗宗良博大精深张大千,纪念张大千先生职业艺术生涯90周年[J].爱尚美术,2015(8).21一31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