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4日 星期二

摆花台赛巧手 广西乡村演绎“赛巧节”迎七夕

中新社南宁8月4日电 题:摆花台赛巧手 广西乡村演绎“赛巧节”迎七夕

作者 黄艳梅 黄升模 滕忠

8月4日(农历七月初七)是一年一度的“七夕”。在壮乡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邕宁区蒲庙镇孟莲村那莲街,“七夕”被唤作“赛巧节”,成为传递乡愁的纽带和糅合了视听与味蕾的民俗盛宴。

摆花台赛巧手 广西乡村演绎“赛巧节”迎七夕

精美的手工艺品琳琅满目。 滕忠 摄

当天一大早,走进那莲古街,家家户户在门口摆上“花台”赛巧手。“花台”展示有各式手工技艺制品,包括惟妙惟肖的瓜果雕,精美的绣品、编织品以及“点米成画”、“瓜子砌画”等作品,吸引了附近乡邻及游人前来观赏。

其中,堪称一绝的“点米成画”是流传于那莲街的民间传统手工技艺,即以大米、黍子、小麦、高粱、豆类等为主要原料,在素描好的图纸或白绢上,蘸胶水一粒一粒粘上,最终作出造型别致、五彩斑斓的米画,这些画作多以“鹊桥相会”“五谷丰登”为主题。

今年58岁的曹文碧自6岁起就跟着奶奶、母亲和老艺人学习刺绣、丝带绣,点米成画,手工香包等,练就了一手精湛技艺。今年“七夕”节,曹文碧新创作了一幅“牛郎织女”点米画作品,画面精美生动,色彩丰富,极具艺术感。她还指导学生进行创作,经其“指点”,寻常米粒化作荷花、锦鲤、喜鹊等,跃然纸上。

“点米成画讲究色差和立体感,制作人必须沉得下心好好琢磨。”近年来,作为这一技艺传承人的曹文碧潜心专研,不断对作画技艺进行创新,同时开设培训班,送课进校园、进社区,累计培训学生近万人。她还应邀赴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展演,传播“点米成画”技艺。

除了赛手工艺品,当地民众还制作了糍粑、粉虫、双色糕等品类多样的传统美食,为“七夕”节营造浓浓的仪式感。同时,村民举行拜祭“七姐”、“挑七仙水”仪式。孩童们在大人带领下,到莲江边挑“七夕”水,寄托民众对吉祥安康的美好憧憬。

据悉,那莲“赛巧节”最早出现于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至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被纳入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当地官方积极推动非遗传承,促进文旅融合,赛巧这一古老民俗在今天愈加焕发光彩。(完)

上一篇新闻

她把童话穿在身上,花5年时间做出上百套仙女裙,美翻全世界!

下一篇新闻

旧卡带新生命 “音乐面料”编织成精美饰品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