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巾帼中英林朝素 丈夫是旅菲华侨诗人、书法家 长子是"中研院”院士


巾帼中英林朝素

林树丹

摘要:林朝素是泉南女子教育先行者,其丈夫李根香是旅菲华侨诗人、书法家,长子李亦园是台湾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首任院长("中研院”院士),次子李少园是福建师范阿旭教授。他的家庭被评为泉州教育世家。


正文

1993年7月24日,林朝素女士走完人生历程,安详地谢世,享年95岁。8月1日上午,在泉州培元中学举行追悼大会。灵堂里摆满花圈、挂满挽联和素幛。其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费孝通、全国政协副主席钱伟长、全国台联主席张克辉、泉州市委书记陈营官、市长林大穆、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吴大猷、清华大学校长李家同等人送的花圈,泉州知名人士廖博厚、陈泗东、吴捷秋等撰写的挽联最引人注目。旅居香港的家姐居真电话授意,姐弟也撰写一副挽联:

寿百春秋,尊夫君,培子女,儿孙时绕膝,哀星沉宝婺,今日春蔬怀姑母;

历双世纪,办女学,倡维新,桃李遍南疆,惜驾返瑶池,从兹泉郡失良师。

是日,泉州市市委常委傅圆圆、副市长薛祖亮、华侨大学校长陈觉万以及各界知名人士500多人,参加追忆大会。

朝素女士为何有如此的哀荣呢?

巾帼中英林朝素 丈夫是旅菲华侨诗人、书法家 长子是"中研院”院士

李根香

巾帼中英林朝素 丈夫是旅菲华侨诗人、书法家 长子是"中研院”院士

巾帼中英林朝素 丈夫是旅菲华侨诗人、书法家 长子是"中研院”院士

李根香、林朝素墓藏



她是女子教育先行者

1900年,林朝素诞生于福建晋江滨海的永宁镇(今属石狮市)。其父林登宾乃清末贡生,受宗师林纾开明思想的影响,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在“行实小学”兼收女士。林朝素就是该校女生之一。

在先进思想的熏陶下,朝素女士萌生了追求男女平等的民主思想,倡维新。当她学业有成时,出任“兢新”女学校长。她聘请具有先进思想的女青年刘瑜璧任教师,公演以反对封建礼教为内容的“文明戏”。在20世纪20年代初,这种由女性占领舞台、宣传男女平等的行为,震动了侨乡,也为泉州地区的话剧发展史写下了开篇第一页。

1922年,为追求“新知识、新思潮”朝素女士考入集美女师。在陈嘉庚校主“救亡图存,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感召下,不仅学到了西方先进的教育思想,也建立了新的人生观。1925年,她在女师刊物《女子教育》上发表文章,表示自己的理想是“毕业后把我所有的学识,为吾乡妇女指迷,为儿童启蒙”。是年,“五卅”惨案震动了神州大地,具有爱国传统的集美校园也掀起反帝爱国的学运浪潮,罢课、示威、讲演,张贴标语,学校停课两个月。朝素女士与女友卢文理等组成“晋江宣传队”,奔赴故乡永宁,在兢新女校师生协助下深人各村,连续七夜“讲述五卅惨案之事实”号召民众认清“国与民之关系”“勿用仇货”。各村听众“同情愤激,至有太息垂泪者”。梅林村“船户当场誓不运载仇货”集美档案室珍存着1925年《集美周刊》的原始记录,这成为《泉州妇女运动史》早期的宝贵历史资料。

1927年,林朝素在女师毕业。她谢绝母校聘任,回到陷于经济困境的兢新女校。为挽救女校,她不顾世俗议论,以一个未婚女子,会同女友王清理,毅然奔赴菲律宾,历时一年,踏遍椰岛。在永宁爱国华侨支持下,募得两万多元,返回永宁重建女校。朝素女士的心胸胆识,深受旅菲泉邑同乡会的青年诗人、书法家李根香的倾心爱慕。1928年,永宁兢新女校校舍举行落成典礼。同时也是他俩结婚的隆重仪式。此后,朝素女士把精力倾注在女子教育事业上,在兢新女校任校长十余年,培养了数以千计的侨乡青年妇女,晋江著名的华侨女活动家郑衍藩就是其中佼佼者。

巾帼中英林朝素 丈夫是旅菲华侨诗人、书法家 长子是"中研院”院士

林朝素长子李亦园

巾帼中英林朝素 丈夫是旅菲华侨诗人、书法家 长子是"中研院”院士



她是培养英才的良师

1940年,兢新女学校舍被日寇炸毁,朝素女士仍然坚持在农村和沿海小学任校长,办妇女夜校,开展扫盲活动,在生活条件极为艰苦的情况下默默地把心血和知识献给教育事业。与她在晋江任教的同事,都称赞她为培养英才而钻研业务、革新教学的奉献精神。越两年,她在斗南村紫南小学任教,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抗日宣传活动。村中有各种抗日救亡的漫画和标语,唱抗日歌,演活报剧,举办讲演会,为前线献金献米,自编的活报剧还取得南郊各小学比赛第一名。曾在紫南小学就读而受益成才的同志,对朝素老师热爱教育事业,淳淳教导,启迪奋进的美德赞口不绝。20世纪50年代,林女士被聘为“泉州第四中学”语文教师,继而在泉州培元中学任教,1957年退休。80年代,朝素女士年届八十高龄,仍充满活力。她连续被选为泉州市政协委员“泉州市三胞委名誉主席”和退休教师协会顾问。由于她对教育事业的贡献和她的儿孙三代多人从事教育事业超过百年,1991年,泉州市人民政府授予“教育世家”的光荣称号。

巾帼中英林朝素 丈夫是旅菲华侨诗人、书法家 长子是"中研院”院士



她殷切地盼望祖国河山归一统

朝素女士有三个子女。她节衣宿食,让长女园生、长子亦园、次子少园都受良好的教育,都获得教授、副教授的职称。

最让她牵肠挂肚的是长子亦园。1948年,一个秋风萧瑟的夜晚,她在泉州古渡头为考入台湾大学的17岁长子李亦园送行。母子相约一年后回乡探望,想不到海峡风涛,人为藩离,别后40年,只能相见在梦中。抵台后李亦园不负母望,刻苦自励,台大毕业后又留学美国哈佛大学,成为国际知名学者。然而迟归的游子梦萦魂牵,无时不在怀念故乡的山河和慈母的深恩。50年代,朝素女士喜获长子从台湾辗转寄来的一首诗:“想眺望故乡的山岗,我登上了阿里山,只见到云海茫茫;想寻觅故乡的小溪,我沿着淡水河到海滨,只隔着一片汪洋,一片汪洋。啊,阿里山,我要用你去填平大海,让母亲见到儿子,让儿子见到亲娘。”这首诗亲切朴实,蕴含着儿子思亲真挚之情。儿子是娘的心头肉,朝素女士读着诗心都碎了。她饱尝了夫离子别的痛楚,惦念着儿子。随着岁月的推进,她得知长子李亦园是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首任院长,这是台湾最高学术荣誉职称。

1982年,国际学术会议《现代化与中国文化》研讨会在香港召开,海峡两岸学术界著名人士聚首一堂。大陆代表团正副团长为世界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和雷洁琼教授,台湾的首席代表是李亦园教授,他们都作了论文报告。会后,费孝通受当时尚被禁止回大陆探亲的李亦园之托,亲往泉州寻访林朝素女士。当慈母接到费老捎来的照片和家书,如见亲儿,悲喜交集,思绪激荡。40年的思儿泪,顿时凝集成一首动人的歌吟。

乍通鸿雁慰平生,酬却回头梦里情。

一掬盈盈思母泪,几回款款唤儿声。

卌年生死倚闾痛,数字家书释得平?

何日河山归一统,离人长聚月长明。

这首浸透着离人血泪的诗,除被摄入中央电视台镜头外,还被《了望·海外版》《中华诗词》《每周文摘》《泉州晚报》《温陵乡讯》等报刊杂志刊用。

1988年,泉州市政协和社会贤达,依家乡习俗为女子教育家林朝素女士举行晋九十大寿庆,林女士的长媳刘时莼女士特地从台湾赶来代表李亦园参加。泉州市领导傅圆圆和社会贤达等200多名前来祝寿。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叶飞、台湾清华大学校长沈君山、台大名教授胡佛等赠送贺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费孝通题的贺诗是:

鲤城懿德早喧阗,况复难能母子贤。

桃燕华堂寿九十,春风两岸弟三千。

神龙飞舞弦歌盛,雏凤新声教泽传。

故国车书期一统,萱帏祝嘏喜联翩。

一位受人尊敬的女子教育家,誉扬海峡两岸。

巾帼中英林朝素 丈夫是旅菲华侨诗人、书法家 长子是"中研院”院士

泉州鲤城文史资料第28辑——内有李根香林朝素传略


巾帼中英林朝素 丈夫是旅菲华侨诗人、书法家 长子是"中研院”院士

林树丹先生


作者林树丹先生,1929年11月出生,福建晋江人,1949年9月份参加革命工作,旋参军。曾任总后勤部后字203部队政治部宣传处副处长,六立军功。赴北京参加学习时,光荣地接受毛主席、周总理的接见。任泉州商校副校长,泉州诗词学会副会长,泉州政协文史委员,《比干文研》主编,福建省林姓源流研究会常委,中山文学院客座教授,世界教科文卫组织专家。主编《海内外林姓源流》、《闽林开族千年谱》林树丹与林敬兴合作主编,主编《九牧二房锦马大宗谱》、主编《九牧六房宗谱》、主编《九牧長贡元房敦拿督施里林苍祐家乘》、主编《游洋漳浦路下攀龙林氏宗支世系图》、《游洋林家攀龙旅日宗亲林清池家乘》林树丹、林少川编、主编《柑市大宗谱》、《韩国林氏渊源谱》(中国)林树丹,(韩国)佛心道文大法师林允华主编,等多部有关林氏宗族的专著。倾注十余年心血,广泛联系台胞和海外华侨,竭诚为他们寻根服务,成效显著。成功地帮世界林氏总会监事长林阿仁,文莱国华人甲必丹林德甫(侨领),马来西亚滨城首席部长林苍祐拿都,新加坡教育部長林和合,日本林氏宗亲总会理事長林丕继,旅日名企业家林清池(侨领),台南企业家林庆同,高雄企业家林德星寻到根。最突出的是帮唐未移民新罗国的韩国林氏宗亲寻到根,把泉州海外移民史推进到唐代,谱写了中韩友好往来的新篇章。这在中华民族播迁史上是罕有的。应邀赴菲律宾,新、马、泰、台湾、韩国访问。七次应邀出席世界林氏恳亲大会。《西滨水道整治志》获98年中国作家笔会三等奖,《比干文研》(1一4辑)获福建省林氏委员会学术成果优异奖,《海内外林姓源流》获“国际文学笔会中山图书奖”,名扬亚、美二洲。1999年冬主持召开“弘扬比干爱国精神学术研讨会”,中共中央委员,全国侨联副主席林丽韫莅临指导,会议圆满成功,被誉为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盛会。龙禧千年,出席汉民族国际学术会议,宣读了论文。被评为“泉州市文化示范户”。近年结集出版《求索》专著,其事迹载入《新世纪中华国防专家人才传略》、《中国专家人名辞典》、《世界名人录》等辞书。

上一篇新闻

英国回国,新加坡中转到底火在什么地方?

下一篇新闻

1058岁的湄洲妈祖“减龄”记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