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3日 星期六

漠阳观察丨冯峥:阳江话是怎样来的?

几千年过去了,为什么阳江话依然是自成体系的独立语种,而不被周围声势浩大的粤语(白话)、客家话、北方话(普通话)同化呢……

前 言

阳江话,在这个世界上,它使用范围虽然很小,但也以一个独特的语言系统,名列我国的汉族语系。在一些权威的汉语著作中,阳江话与普通话、吴语、闽语等大语系是相提并论的。

阳江话是怎么来的呢?有一说,在古代,打仗都用父子兵、同乡军,以保证同心作战夺取胜利。曾有一支北方军队驻守在我们阳江,后来在此扎根繁衍,世世代代都说他们家乡语言,流传下来,这就是阳江话。理由根据是,阳江话里有许多字词的读音和意思都和中原话相似,有的甚至完全一样。这种说法似乎有点道理,但细一想,问题就来了:既然阳江话是从某地方传来,是某地的乡音,那么,全国为什么又找不到第二个说阳江话的地方呢?

一直以来,阳江民间有过“四川或福建、广西某某地方是说阳江话的”传说,后来,经笔者亲自到传说的地方考察,或电话采访该地同行,证实都是一些以讹传讹的道听途说。

“父子军同乡军传播”是地方语言的真正成因吗?各地的方言都是“父子军”“同乡军”传下来的吗?在这些“语言传播部队”来到之前,当地人都不说话了?显然,这种理论是站不住脚的。

阳江话是阳江古代土著(俚僚人)的古语保留,但后来融合了许多语种——我持这种说法。

在古代,阳江大地(古称高凉)上聚居着俚、僚(獠)等多种民族,他们都有自己的语言。古代的俚族没有文字,我们已经无法根究他们的语言。但据民俗学家研究,后来大多数俚僚人汉化了,部分演变为现在的黎族、瑶族和壮族。(从山西文水县出土的3块元氏墓碑可知,现在全国的胡姓,就是历史上的拓跋氏汉化而来)

从现在的阳江话中,可以发现大量的俚语词素(详见下文《俚语》),可见阳江话是以古俚僚土著语言为基础的稀有语言。

历史翻到第六世纪这一页时,这块土地上诞生了一位后来被人称为“岭南圣母”“谯国夫人”的南粤女英雄冼夫人,她就是俚族人。冼夫人与中原南下当高凉太守的汉人冯宝结婚,“历十余州,述上意,谕诸俚僚,所至皆降”,平定岭南,促进了民族的团结。此后的200多年来,冯冼族系一直是高凉地区的统治力量,对当时阳江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改革作出重大的贡献。但,其语音仍未成为主流语音。就像现在一样,外来干部多了,除了在一些正式场合(如开会、作报告,与外地人交谈)都说普通话外,日常生活中,大家仍说阳江话。久而久之,外地人也被同化了,也会说一口纯熟的阳江话。因此,作为冼氏家族的家乡话俚语,仍是阳江地方的“官话”,一直流传下来。

曾庆存院士也认为,“阳江话应该很接近冼夫人治理时期的古汉语。”(见2002年12月9日《阳江日报》)

近年亦有“电白话是冼夫人娘家的俚语”之说,大家都知道,电白通用的“海话”,属于闽南语系,国内福建、潮汕、海南,乃至海外新加坡等地都在使用着,与俚语无关。

汉文字的输入,是阳江话融会中原语的重要原因。

来自文化发达的中原地区的冯氏家族,还有后来因各种原因流寓阳江的中原人,在传入中原语言的同时,也传入了先进的汉文字,“汲引文华,士相为诗歌,蛮中化之,蕉荔之乡,弦诵日闻”。当时俚人没有文字,在接受汉文化的同时,也就不可抵抗地接纳了中原的语音和词汇。尽管这些语音和词汇也不可避免地遭到阳江话的同化,但终以它无可替代的先进地位,在阳江话语系中保留一定的成分。

宋朝结束于南粤,是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二次高峰期,也是最后一次拉近阳江话和中原汉语差别的时期。

这就是阳江话含有一定分量中原古音古义的历史原因。从以“也”代女阴的使用,可知阳江话至少可上溯至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

阳江地处广东水路交通中心,在日常生活交流中,也不可抗拒地吸收了周边闽、客、广府等语系的语言词素。

阳江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对外交流频繁,不可避免地吸收了一些外语。

或许某地纵有俚语保留,但因未经像阳江话这样有过与多种语言结合的过程,所以也不可能与阳江话相同。

几千年过去了,为什么阳江话依然是自成体系的独立语种,而不被周围声势浩大的粤语(白话)、客家话、北方话(普通话)同化呢?

上面说过,对阳江话影响最大的是来自中原的冯氏家族,但冯氏是外来人口,冼氏是本地土著,论人数,冼氏比冯氏多,论地位,虽然冯氏集团代表朝廷,但为了团结岭南的少数民族,它还得采取怀柔政策,依赖冼氏集团的力量,要从政治到经济作出忍让,因此地域语言也就占了优势,奠定了俚语在阳江语言中的主导地位。

另外,阳江独特的地理环境,客观上也起到了保护阳江话的作用。

看阳江的地形(右图):东北西三面是大山,南面是大海,这天然的屏障,把阳江紧密封闭住,古代交通不发达,很长时间这里几乎成了世外桃源,因而外来人员不多,来往也没那么频繁。

在这块土地上,由于地理和气候的关系,物产丰富,农林渔牧盐发达,尽可自给自足,在农耕时代,完全可以在无求外援的情况下独立生存。因此阳江人总自豪地赞美自己的家乡“阳江贵地永无忧”。

在这里特别要指出,盐,在决定一个地方能否独立,是有重要地位的。不产盐的地方,任是深山更深处,都不能不与外地交流。

因此,这就形成了两大人文要素:其一,地处南蛮之地,外来人少,纵有来者,亦非是达官贵人,多为战乱逃难的群民,或者是发配流放路经这里的小官员。他们之于阳江,成不了气候,更未能造成改变语言的威胁。其二,由于阳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环境,造成了阳江人强烈的优越感和自信心。故此在语言上也“为我独尊”,外来语只是“为我所用”。除了对外交流时(类似现在的开会,洽谈生意)偶尔用一下,更多的场合还是使用本地土语阳江话。外来话在这里没有实用市场,因此阳江话在这块独特的土地上能顽固地保留下来。

阳江话是一个独特的稀有语种,是汉语的活化石,很有保留和研究的价值。

总而言之:阳江话=以土著语(俚僚语)为基础+古汉语+周边语(普通话、白话、客家话、潮汕话等)+外语。

下面分而述之。

题图:阳江市区鸟瞰图

袁丹心/摄


漠阳观察丨冯峥:阳江话是怎样来的?


◎ 俚语

俚族和僚(獠)族是阳江人最早的祖先。就算从我们所知的冼夫人算起,至少也有1500多年了。

其实,好多时候,俚、僚(獠)也不是分得很清楚。比如《南史·兰钦传》中说“俚陈文彻”,有时也写作“僚陈文彻”。我们阳江合山镇的里寮村,就是索性俚、僚一起统称。所以,我这里收集的俚语,也一定混杂了僚语。

现在俚、僚族已不存在了,据专家考究,它们已经演变为黎、瑶族。我们现在只能从黎语和瑶语中去挖掘当年的俚语了。但时过境迁,语言变化很大。俚、僚古语大多数保留在变化较少的地名中。

在阳江,比较有代表性的是“那”字(阳江话发音“挪”)。在古俚语中,“那”(或“罗”)是水边田野的意思。如:

罗迈——“罗”为田,“迈”为村,田上建村意思。

罗旺——“罗”为田,“旺”乃金樱树,村建在金樱树的田边意思。

那笃——意为田野的尽头或角落。

那座——即造田,因村址是在垦荒造田的地方。

那扶——为那边或对面田,因村建在那边田处。

那庆——即石头田。

那漠——漠即莫,牛。为放牛的田野。

那旦——河滩田。

那筒——山坳田。

那苏——即熟田。

那洋——即牧羊的田野。

那味——即收成好的田。

那八——即坡田。

那双——即位置较高的田。

那堪——即好田、良田。

那邓——邓姓的田。

那顿——为有石头田。

据不完全统计,阳江“那”字头的地名就有80多处。“而‘那某’等地名的分布,和以冼冯氏家族及其奴隶组成的俚人集团的分布基本相符。”(潘雄:《试论古俚人后裔》载《广东民族学院学报》1983年第2期)

在古俚语中,“华”(麻)是村落的意思。如:

华陈——即陈姓村

华溪——近溪涧的村落。

华表——“表”即黄竹,村建在黄竹林地上。

华濠——也作麻濠。靠壕沟的村落。

麻埗——即马埗,村建在从前牧马的河边。

麻良——“良”即凉,因村边有一眼冬暖夏凉的井。

峒——(也作洞、垌)意为以田野、河流、山岭为界限的地域。阳江有“参洞”等。

——是河边地的意思。如“大”“桥”。

岜——(也作巴)山的意思。

甘——意为洞穴。“北甘”意为北边的山洞。“那甘”即山洞边的田。

六——(也作麓)意为山谷。阳江有地名“那六”“上六”等。

林——(也作滥、临、南、轮)水的意思。阳江有地名“林头”。“车轮”“轮水”。

坑——水渠的意思。阳江地名有“罗坑”、“周坑”

溪——(也作谿、陂、鸡、奇)流入江河去的水。阳江有地名“溪头”

谷——注入溪中的水,有“根源”的意思。

百——(也作博、卜、北)意为河流出口、隘口。阳江有地名“百六”等。

凉——(也作良、梁、粮)意为黄色平地。阳江古称高凉。有地名“良垌”“良朝”等。

高——(也作句、九)藤的意思。阳江有“高垌”等。

兴——(也作町、丁、停、亭)红色的意思。

埗——(也作埠、步、铺、埔、浦)意为水边的村庄、码头。阳江有地名“埠场”“大埠头”等。织镇的石埗乃石头筑成的埗头。

猫——苗语,帽子的意思。阳江人叫竹帽“卖猫仔”

车——阳江音读【尺蔗切】倾斜、斜坡的意思。阳春有地名车田,即斜坡上的田,因村建于此故名。军车,“军”为观音菩萨,因村后斜坡上有一座观音庙故名。

巴——鱼。

米——(也作美、迈、尾、袂、眉、湄、围、乜、咩)母亲。沙扒儒洞等地叫母亲为“米”。

波——父亲。

仔——(也作脚)儿子。沙扒儒洞等地叫仔为“脚”

是——(也作虽、徐、水、仕)祖的意思。

都——(也作倒、刀、道、陶、岛),意为老人、头头、老大、首领、酋长、大佬等意思。

革——年岁大的意思。

莫——即牛。莫村在阳春市潭水镇。因村民以饲养牛为业,故名。

◎ 古汉语

读古诗词,你会发现一个奇怪现象:即用普通话读,是不押韵的;而用阳江话读则押韵。

如吕洞宾诗:“褰裳懒步寻真宿,清景一宵吟不足。月在碧潭风在松,何必洞天三十六。”(转引《舆地纪胜》卷三一)

作为普通话的韵脚,宿(su)、足(zu)明显和六(liu)不在一个韵。但是在阳江话中,宿、足、六则是同一个韵的。

还有,宋/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和唐/杜牧《寄浙东韩八评事》的“一笑五云溪上舟,跳丸日月十经秋”,两句诗中的“跳”字,按古诗平仄格式,都处在平声位置,应念阳江话“眼眉跳”的“tiáo”(条)音,不念普通话的“tiào”(跳)。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里的“流”“楼”,普通话不在一个韵律里,但阳江话是同韵的。

这就是阳江人作山歌,写古诗词比其他地方容易的原因。

阳江话发的是古音,而更多的是原汁原味保留了古意,有的词语在现在规范的语言中,已经绝迹了,阳江话仍在使用。所以说,阳江话是汉语的“活化石”。

下面,举例一些阳江人仍常用的古汉语词语:


漠阳观察丨冯峥:阳江话是怎样来的?

也(篆体)

也——女人生殖器,见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也,女阴也。象形。羊者切”。阳江话粗口骂人“你妈那个也”就等于普通话“你妈的逼”。

这个发现很重要。“也”字作为女性器官的使用,在现代汉语中已绝无仅有,极有可能只存活在阳江话中。许慎的《说文解字》距今近2000年了,这就把阳江话的历史推前了2000年,阳江话不愧为汉语的“活化石”。

耍——玩耍。《西游记》第一回:“一群猴子耍了一会,却去那山涧洗澡。”这“耍”字在阳春市还通用,如“你去乃耍?”等于“你去哪里玩?”

涴——阳江音读【乌过切】不干净,不卫生。韩愈《合江亭》有“愿书岩上石,勿使泥尘涴”。阳江话“涴错”,与普通话“龌龊”同音同解。

薅——阳江音读【轻高切】《说文》:“音蒿,拔去田草也”。阳江话也说“薅田草”。

辱——阳江话意思羞辱、辱骂之意。[元]关汉卿《上马京》:“早忘了咒,不记得低低辱”。阳江话“辱其一餐”

渠——也作“佢”或“其”,作第三人称用,阳江话等于他、她、它。唐宋诗里“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红梅记》第四出:“休怨其,莫怨咱”的“渠”“其”就是“他”或“它”。

笃——动词。等于普通话的“捅”,“笃一笃”等于“捅一捅”,古吴越语。例“弗如寻几个和尚,与渠笃笃倒好。”(清·游戏主人编撰《笑林广记》之《谬误部/庆生》)。翻译成阳江话等于“不如找几个和尚,笃笃她还好。”

个——阳江话的“个”字,放在句子后面,作语气助词,表示结尾、肯定的意思,有时也作【京罗切】发音。相当于白话的“嘅”,普通话的“的”。例如阳江话“其系唝个”,等于普通话“他就是这样的”,白话“其系咁嘅”。

阳江话“个”源于古吴越语。例“吾里苏州人,从来无脑子个。”(清·游戏主人编撰《笑林广记》之《世讳部/借脑子》)。“无脑子个”阳江话说成“无脑个”,同音同义,表示那种不动脑筋的糊涂人。

嘅——“的”,常用助词。阳江话读作“个”,粤语读作“嘅”。《诗经》:“叔善射忌,又良御忌。”意思是,叔是善于射箭的,也精于驾车的。这里的“忌”就是“的”。与“个”和“嘅”同音同义。

姊——阳江话意思姐。古语“阿姊闻妹来”(《乐府诗集·木兰诗》)。“姐”在明清以前只是个方言字,意思是母。“蜀谓母曰姐”(《说文》。段玉裁注:“方言也,其字当蜀人所制。)

酹——阳江话读“赖”,意思斟,洒、泼。毛泽东诗词:“把酒酹滔滔”,阳江童谣“南山酹酒,酹到河仔口”。阳江有的地方姓氏避讳,林姓人不叫“淋菜”,叫“酹菜”。

行——阳江话读“恒”音。意为走。例如走路。古语如“陈胜、吴广皆次当行”。(《史记·陈涉世家》)、《诗経》:“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的“行行重行行”意思是;行一下,停一下,再行一下,又再停下,依依不舍的样子。“行”字的这个用法,阳江话仍保留,如行路、行街等等。普通话用“走”或“逛”,如走路、逛街。

阳江话“行”字有5个读音:①读“恒”,例如“行路”。②读“幸”,例如“品行”“操行”③读“航”。1,多用在铺名,例如“万有行”。2,动词。例“行床”等于摆设床铺。④读【庆钢切】例如“笳路行”(满是荆棘的小路)⑤读“巷”,与“巷”通用。

阳江城十字街有铺名“行行行”,正确读音是“恒幸航”。

走——阳江话意思跑,快行。古语如“双兔傍地走”(《木兰诗》)

企——阳江话意思站。《汉书·高帝纪》:“吏卒皆山东之人,日夜企而望归。”

落——阳江话意思下。下雨叫落水。下货叫落货。古语“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爷——阳江话意思父亲。古语“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禾——阳江话意思稻。收割水稻叫割禾。古语“锄禾日当午”《唐诗》)

昼——阳江话意思午。上午叫上昼,中午叫晏昼,下午叫下昼,日夜叫昼夜。古语“死生,昼夜事也。”

朝——阳江话读“招”。早上或早晨的意思。吃早餐叫“吃朝”。古诗有“朝辞白帝彩云间”。

晏——阳江话意思①中午。例“晏奏”“吃晏”(吃午饭)。②时间太晚。例“还无去,晏得滞罗”(还不去,太晚啦)。《墨子.尚贤》:“蚤朝晏退”。(早上朝见,中午才走)。

面——阳江话意思脸。洗脸叫洗面。古语“满面尘灰烟火色”(唐·白居易《卖炭翁》)。古代表示人的整个面部用“面”。“脸”字在魏晋时期才出现,只表示两颊的上部。

畀——阳江话读【比】,有给予、让的意思。例“我畀个瓜子你”等于“我给个水果你”。“我畀其走头先”等于“我让他先走”。古语“彼姝者子,何以畀之”(《诗·鄘风·干旄》)。“分曹卫之田以畀宋人”(《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攰——阳江话读【劲莱】切,累的意思。例:“今日行得好攰”,等于“今天走路走得很累”。古语“弊攰之民,傥有水旱”(《三国志》)

乌——黑。例“乌口黑面”。古语“身披乌衣,手执耒耜”(《三国志·邓艾传》)。

班——阳江音读【烹】,阳江话“分开它”叫“烹开它”。古语“班瑞于群后”(《舜典》)。“班(烹)”与普通话里的“掰”不同,“掰”的意思在阳江话里说成“拗”或“盎”。

屋——普通话叫房子或房屋,阳江话仍叫屋。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卷我屋上三重茅”

闹——宋元口语,骂的意思。元曲《满庭芳》:“动不动寻人闹,罗织人左错。”。阳江儿歌:“笳蝈蝈,快出来,无打你,无闹你”。

瓯——盛酒菜大碗,阳江又叫大瓯,普通话不用了。[元]康进之《李逵负荆》第一折:“我则待乘兴饮两三瓯”。

钵——较大的陶器厨具。古语有“沿门托钵”,现在已经没有这种容器名称,只有阳江话还保留着,例“几个人吃了一钵饭”。

翼——翅膀。《易经》:“明夷于飞垂其翼”。《山海经》:“其状如狐而鱼翼”。普通话现在叫翅膀,阳江话仍叫翼。如雀仔翼,鲨鱼翅有种叫“白翼”。

炊——蒸,宋元时语。《金瓶梅》:“武大终日挑担子出去,街上卖炊饼度日”。阳江话“炊松糕”、“炊热再吃”。现在普通话叫“蒸”。

转——阳江话读【战】,例:“你去却屋战战,看看有没有消息”,这“战战”即“走动走动”的意思。宋人称“走动”为转。《渑池会》:“咱今夜便出秦关,暗转间道”。

蛤——青蛙。阳江音读【激辑切】。苏东坡:“岭南呼虾蟆为蛤”。

争——唐朝口语。差在、在乎的意思。[唐]杜荀鹤《自谴》:“百年身后一丘土,贫富高低争几年”。阳江话“无争果试辰”等于“不差在这会儿”。

斗——拼合,凑的意思。韦庄《和郑拾遗秋日感事》:“八珍罗膳府,五采斗筐床”。阳江话说木匠的活儿叫“斗木”。四川话也有这个用法,盖“湖广填四川”时带去的粤语。

数——阳江话读【蔬好切】。骂。例“我数其一餐”等于“我骂他一顿”。《左传.昭公二年》:“郑公孙黑将为乱,子产使吏数之曰……”

掇——阳江话读“铎”音。相当于“摘”。例“掇地豆”“掇豆角”。唐陆龟蒙有《偶掇野蔬寄袭美有作》

睇——阳江话“看”的意思。《说文解字》:“睇,目小袤视也。”,就是近距离地看。

谂——“想”的意思。出自《诗经·小雅》:“岂不怀归?是用作歌,将母来谂”。这句诗的意思是:我不想家吗?(是忙得脱不开身啊)。我就作首歌,用它寄托我对家里母亲的想念吧。

髀——阳江话腿或脚的意思。例“拍大髀,唱山歌”。《战国策》:“先王以其髀加妾之身”意为“先王把他的腿放在妾的身上”。

揀——选择。《三国志·袁绍传》:“博爱容众,无所揀择”。意为“袁绍胸怀博大,谁来找他都可以,不择人而交”。阳江话有“揀下揀,揀个烂灯盏”。

肥——苏轼诗中:“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中的“食”字和“肥”字,阳江话仍使用,如:食餸、食嘢、好好食。肥仔、肥佬、肥腾腾。而普通话不是用“食”,而用“吃”。不是用“肥”,而用“胖”。

樽——李白诗:“人生得意需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中的“樽”字,阳江话仍使用,如:“买一樽豉油”,而普通话用“瓶”,如“一瓶”“瓶子”。

冻——杜甫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中的“冻”字,阳江话仍保留,如“好冻”“冻得虬虬搜”。普通话则用“冷”。

望——李白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的“望”字,阳江话仍保留,如“唔好四围望”“望乜嘢?”普通话的“望”则用“看”。

鸭——阳江人骂男性,常会骂“鸭”、或“鸭仔”、“鸭头”。用得多了,甚至变成了代名词。比如父亲也会对儿子这么说“果个鸭仔今日去都边?”(这小子今天到哪里去了?)阳江方言中的“鸭”属古汉语保留。《金瓶梅》第五回:“武大道......我的老婆又不偷汉子,我如何是鸭?”《水浒传》第25回也有这意思。“鸭”的此意,别处已无。

衫——衣服。古语“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自家——阳江话自己的意思。《三国演义》 (第三回):袁军见是自家旗号,遂不疑惑”。

多得——宋人语,现作多亏。《合同文字记》:“到如今十五余年,多得张秉彝十分看顾。”。阳江话仍作“多得”,例:“一路上多得有他照顾”;有时也作反语用,例:“我多得你无少罗!”

麻查——唐人语,模糊看不清的意思。李涉《题宇秀才樱桃》:“今日颠狂君莫笑,趁愁得醉眼麻查”。现代汉语已经不用,而阳江话仍用,例:“晚黑晚流,麻麻查查看不见。”

伶俐——关汉卿《救风尘》第一折:“但见俺有些不伶俐,便说是女娘要哄骗东西”。这儿“伶俐”作“干净”解,和阳江西部用语同意。例“果碗水伶俐个”等于“这碗水干净的”。

司头——主人、老板。宋人叫“使头”《警世通言》:“不去向你使头借三五百钱来做盘钱?”阳江话又叫“事头”,“使”和“事”同音。例“跟得无好司头饿死伙计”。

均之——反正一样,总之是一样的意思。宋人语。林同《孝》诗:“谨勿悲生女,均之有至情”。现代汉语已经没有“均之”这个词,而阳江话还保留着,例“去无去均之都系一样。”

夫娘——《辍耕录》:“苗人谓妻曰夫娘”。唐.法琳《辩证论》:“阁内夫娘,悉令持戒”,夫娘即谓夫人娘子。普通话现在称妻子,阳江仍叫“夫娘”。

通同——阳江话是暗里勾通的意思,和成语“通同作弊”同解。宋陈元靓《事林广记》卷八:“及有晓者又与之通同作弊”。

知得—— ① 阳江话等于“知道”。例:“叫你下午去她家喝茶呢。”“知得咯。”《水浒传》23回写西门庆和潘金莲通奸:“不到半月之间,街坊邻舍都知得了,只瞒着武大一个不知。”② 阳江话还等于“早知”。例:“你去她家喝茶呀?”“咳,她是推销产品,知得无去咯。”(早知她是推销产品我就不去了。)

大虫——阳江话等于“老虎”。《水浒传》楔子写洪太尉上山遇见老虎:“扑地跳出一只吊睛白额锦毛大虫来。”

计较——阳江话“办法”的意思。例如“他那个人好多计较”,等于“他好多办法”。《水浒传》第一回写王教头母子要摆脱高俅的迫害:“儿子寻思,也是这般计较。”

路数——阳江话“门路”的意思。例“深圳那边你还有什么路数?”等于“深圳那边你还有什么门路没有?”。《水浒传》第1回写董将仕要打发高俅“董将仕思量出一个路数”。

终归——宋朝口语,作“终是”解。 阳江话“其终归系死”等于“他终是要死的”。宋《景德传灯录》:“看君只是撑渡汉,终归不是弄潮人”。

颠倒——现意为“倒置、错乱”。明清民间口语意为“反而”,(见《清平山堂话本》之《快嘴李翠莲记》)。阳江话也作“反而”, 发音为“颠到”。例“问其借钱无紧,颠到蚀了餐晏”(向他借钱不到,反而蚀了顿饭)。

班辈——明清民间口语,意为“同辈”。(见《清平山堂话本》之《快嘴李翠莲记》)。阳江话也作“班辈”,或辈份排列。 例“我和其同班辈”等于“我和他同辈份”;又“你村班辈怎样? ”等于“你们村子辈份排列顺序是怎样的?”

声口——“先生声口是楚人了,但不知尊居何处?”(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一卷《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原意为“口音”。阳江话作“口气”。例“他去打听过,声口唔系几好。”等于“他去打听过,听他口气,情况有点不妙。”

籴米——买米。“籴”阳江话读【敌】。卖米为“粜”,阳江话读【跳】。古语“你来籴(di)米,将银子来我秤”(《陈州粜米》)。

倾偈——聊天。与佛教有关,因为佛门中经常倾谈佛偈。正字应为“謦欬”。《庄子·徐无鬼》:“昆弟亲戚之謦欬。”

隔篱——旁边。苏东坡《浣溪沙》:“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杜甫诗:“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诗中的“隔篱”,阳江话仍使用,如“隔篱屋二叔婆”、“饮酒看隔篱”。普通话则用“隔壁”或“邻居”。

几多——唐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唐杜荀鹤《自遣》诗“百年身后一丘土,贫富高低争几多?”的“几多”。阳江话至今仍保留使用,如“几多钱?”“几多个?”,普通话则说“多少”。

呵呵——是阳江人冷笑,或言不由衷应酬时常用的词。比如“呵呵,今日记得我啦?”“呵呵”最早出自《晋书·石季龙载记》:十六国时期,后赵皇帝石虎的太子石宣妒忌弟弟石韬得宠,派遣刺客杀了石韬。临葬前,石宣“乘素车,从千人,临韬丧,不哭,直言‘呵呵’,使举衾看尸,大笑而去”。 上味——阳江话食盐的俗称。煮食品时,若无盐则索然无味。调加适量的盐,则成上等之味。语出南梁萧衍《断酒肉文》之一:“此非正真道法,亦非甘露上味。”《楞严经》卷三:“酥酪醍醐,名为上味。”

托大脚——阳江又叫“擦皮鞋”,巴结权势人物的意思,普通话现在叫“抱粗腿”。[元]《粹范叔》:“放鹰的则不如去放雕,调大谎往上躜,抱粗腿向前跳”

车大炮——元明口语。车作丢、扯、掷解。【元】《墨娥小录》:“说谎,扯炮”。阳江话有“碌水鼓,车大炮”。

滴滴地——明清民间口语,意为液体连续不断地滴下来。(见《清平山堂话本》之《快嘴李翠莲记》中“愁得苦水儿滴滴地”)。 阳江话读作“耷耷渧”,例“外母见女婿,口水耷耷渧”。

打边炉——吃火锅。元代诗人吕诚《来鹤亭集》:“十月暖寒开小阁,张灯团坐打边炉。”

冇厾桶——厾【读督】意为没底子的水桶。比喻说话毫无根据,不足为信。古语叫“无量斗”,例“正是媒人之口无量斗”(见《清平山堂话本》之《快嘴李翠莲记》)

志志诚诚——真心实意,认认真真。也叫“志诚”。例“其志志诚诚坐下来,说了他半天”,等于“他认认真真坐下来,教育了他半天”。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36卷:“于是两个志志诚诚,吃了十来日斋。”

似这样的字词还有很多,如:吠(狗咬)、细(小)、着(穿)、曝(孵)、渧(滴水)、岳(抬头)、食(吃)、饮(喝)、似(像)、亦(也)、除(脱)、颈(脖子)、憎(讨厌)等等。

周边语言

普通话:“抓坏人”“抓革命”的“抓”字,60 年代之前都读“找”音,可是现在大家都读成“揸”音了。“一泓秋水”的“泓”字和“宏扬”的“宏”字原来都读[逢轮]切音,可是现在大家都读成“红”音了;“胡锦涛”的“涛”字原来都读“图”音,现在读成“滔”音了;“人参”变“人森”……

白话:阳江话受白话(粤语、广州话)影响最大,含白话的词素最多。有的是逐渐演变,有的是直接引入,乃至有人把阳江话划为广府话系列。

例如“塑料”的“塑”原来阳江话读“素”,现在也基本改读为“追溯”的“溯”音。

更有许多词语,受白话的影响,演变生成:

阳江话“拗事”含两个意思:一,为一件事情争论。二,违反常规,处事不公。

阳江人为加重语气、加深表达程度,往往会在动名词组的动、名词之间加上一个生殖器的名词进去。(见《阳江话中的性崇拜》),因此,“拗事”就派生出“拗够事”。

“拗够事”如用粤语(广州话、白话)发声就是“拗狗屎”,因此阳江话“拗事”粤语音变为“拗屎”。“拗够事”音变为“拗狗屎”。由“拗狗屎”简化为“狗屎”,繁衍出“狗屎无生禾”。又由“狗屎”谐音成阳江话“够屎”,再由“够屎”繁衍出“够够屎屎”。

但是衍变为“够屎”和“够够屎屎”后,其词意已不再单是“拗事”原意。“够屎”表达在对别人的装腔作势的反感。例“其那身够屎!”意为“他那个鸟模样!”。“够够屎屎”则表示对“这样、那样、这个,那个”等诸多挑剔的反感。例“他这次回来,这也不是,那也不是,够够屎屎。”意为“他这次回来,这也不是,那也不是,这个那个的,真叫人讨厌!”

“会”字,普通话有两个读音,我们这里说的是助动词的“会”,不是“开会”“会计”的“会”。

作为助动词的“会”,阳江话说成“委”。例如“会不会”,阳江话说“委无委”。“他会讲普通话”阳江话说“他委讲普通话”。“他委打篮球”等于“他会打篮球”。

“会”与“委”,非音近,亦非形近,更非意近,普通话的“会”,是怎么变成阳江话“委”的呢?

我们看,在普通话中,与“会”hui同音的字还有“毁、惠、讳、慧、秽”等,而在粤语中,这些字都发“委”wei音:如“毁灭”读“伟灭”,“优惠”读“优位”,“避讳”读“避韦”,“智慧”读“智卫”,“淫秽”读“淫尉”。

你看,这“伟”“位”“韦”“卫”“尉”,都在阳江话“委”音范围,所以,阳江话的“会”演变成普通话的“委”,走过“普通话——粤语——阳江话”这过程,源于粤语。

闽南语;阳江话米汤称“饮”、花生称“地豆”、绳子称“索”等皆是闽南语。儒洞、上洋、沙扒、新墟等地尚有7—8万人讲“海话”(闽南话)。

客家话:称星星为“天星”、公牛称“牛牯”、下雨称“落水”、早餐称“朝”等皆与客家话相同。至今阳江西部塘口、新墟和东部新洲等地仍有2—3万人讲“f话”(客家话)。

四川话:“鞋子”读“孩子”音,说“整理材料”为“斗个材料”,这些读音都和阳江话一样。四川话含粤语元素,源于“湖广填四川”的历史人口大迁徙。

外 语

阳江话中的外语,多是古代丝绸之路时传来。我们日常说的“土”话,有很多就是“外语”。比方:

炣——阳江话“煮”的意思。例如“炣饭”等于“煮饭”。“炣朝”“炣晏”“炣晚”分别等于“煮早饭”“煮中饭”“煮晚饭”。源于英语COOK,(阳江话发音为“炣”)。英语原意为烹调,煮烧、或炊事员、厨师。这个“炣”字作“煮”的使用,只有在阳江才有。

罅—— 【叻亚切】。罅隙的意思。出自阿拉伯语(音LA)。

冚——意为盖,相当于捂。故有“遮盖”和“捂他一巴掌”的“捂”两个意思,这也是阿拉伯语的音译。

污糟——肮脏的意思。源于阿拉伯语(音胡租)

邋渣——肮脏的意思。源于阿拉伯语(音那渣)。

有的则是后来国门开放后,与外国人交往时留下。如:

仙(古铜板硬币。源于英语“仙令”)、士胆(邮票)、士伯拿(扳手)、畅(源于英语“兑换”)等等。

有的为了区别土洋,就直接在土物前冠个“洋”字。例如“洋遮”“洋钉”“洋铁桶”等等。


原载丨阳江日报 作者丨冯峥

编发丨汉清工作室

上一篇新闻

干得漂亮!轰出两个21-11,国羽新秀30分钟横扫日本组合锁定8强!

下一篇新闻

餐饮大调查:这些品类将迎来发展热潮丨WinshangData研究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