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与孔子亦师亦友的那位贤者,“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何也?

与孔子亦师亦友的那位贤者,“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何也?


众所周知,在国家政治关系中,夹在大国之间的小国,往往处境颇为艰难,比如日韩,比如新加坡。


然而,如果这样的小国有一位杰出的领导人,那么局面就会不一样,这就是《大学》里所讲的“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这样一个例子:各诸侯国争霸时,卫国作为小国,在大国夹缝中生存,却仍然能够稳立中原,人民安居乐业。


原因就在于,卫国有一位贤良的大夫,叫做蘧[qú]伯玉。


蘧伯玉(公元前585-公元前484年),生于仕宦之家,是一位年逾百岁的寿星。他自幼聪明过人,饱读经书,能言善辩,外宽内直,生性忠恕,谦诚坦荡。其父无咎,谥庄子,也是卫国名大夫。蘧姓在卫国是名门望族,可谓家族兴旺的典范。


蘧伯玉一生,侍奉卫国献公、殇公、灵公三代国君。他主张以德治国,提倡执政者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去感化、教育、影响人民。所以,卫国虽然几经战乱、内讧,甚至沦为大国的属国,但由于蘧伯玉等大臣的努力,卫国仍能稳立中原,民众安居乐业。


与孔子亦师亦友的那位贤者,“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何也?


伯玉比孔子年长29岁,却与孔子一生为挚友。


孔子在周游列国的14年中,曾多次住在蘧伯玉家,前后达9年。尤其是孔子第二次从外地回到卫国时,蘧伯玉已年高隐退,孔子再次在其家设帐授徒,二人更是无事不谈,充分交流思想。


在卫国的五年中,孔子把自己主要精力投放在教学与治学上,对《诗》《书》《礼》《乐》等六经的删述,就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有不少初稿,都是在与蘧伯玉进行了探讨后撰写而成。


孔子在卫的五年,是儒家学说形成的五年,也是儒学体系成熟的五年。蘧伯玉这位春秋后期的哲人,对孔子以及儒家的影响是深远的。蘧伯玉以德治国的政治理念和实践活动,深得孔子的敬慕与赞许。


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蘧伯玉直接影响和助推了孔子思想体系的形成。


在孔门的三千弟子中,后期的弟子大部分来自卫国,其中不少成为名士。卫国的孔门高足,如子路、子贡等十余人,在七十二贤中都声名显赫,举足轻重。


孔子称赞蘧伯玉是真正的君子:“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国家有道时,蘧伯玉出来做官;国家无道时,把正确主张收起来,辞官隐居。


吴国著名政治家季札也曾拜访过蘧伯玉,并称赞说:“卫地多君子,其国无患。”


让我们看看蘧伯玉都有哪些君子之为?


君子不欺暗室


灵公与夫人夜坐,闻车声辚辚,至阙而止,过阙复有声。公问夫人曰:“知此谓谁?”夫人曰:“此必蘧伯玉也。”公曰:“何以知之?”


夫人曰:“妾闻,礼下公门式路马,所以广敬也。夫忠臣与孝子,不为昭昭信节,不为冥冥堕行。蘧伯玉,卫之贤大夫也。仁而有智,敬于事上。此其人必不以闇昧废礼,是以知之。”


公使视之,果伯玉也。


——《列女传·仁智·卫灵夫人》


当时,卫国的君主卫灵公有一位贤惠的夫人。有一天晚上,卫灵公与夫人坐在屋子里闲聊,忽然听得远处传来车驾的声音,这声音越来越清晰,这马车自然也越来越近,眼看着这车就要从宫门前飞驰而过。可就在这时,马车的声音不见了,车子似乎停了下来。又过了那么一小会儿,马蹄的踢踏声、车轮的辘辘声重新又响了起来,听起来那车已过宫门而去。


卫灵公很奇怪,说这是谁的车啊,怎么这么怪?他的夫人说,这一定是蘧伯玉的车。卫灵公越发奇怪了:“夫人,你门都没出,怎么就知道是蘧伯玉的车子呢?”夫人答道:“我听说,蘧伯玉为了表达对君王的敬意,路过宫门要停车下马,步行而过。真正的忠臣孝子,不仅在光天化日下持节守信,独处暗室时亦然如此。蘧伯玉是我们卫国的贤人,对朝廷尊敬有加,为人仁爱而智慧。”


卫灵公不信,派人暗地查访,才发现昨夜驾车之人正是蘧伯玉。


与孔子亦师亦友的那位贤者,“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何也?

君子不辱使命


公子皙曰:“吾闻上士可以托色,中士可以托辞,下士可以托财,三者固可得而托身耶?”蘧伯玉曰:“谨受命。”


蘧伯玉见楚王,使事毕,坐谈话,从容言至于士。楚王曰:“何国最多士?”蘧伯玉曰:“楚最多士。”楚王大悦。蘧伯玉曰:“楚最多士而楚不能用。”王造然曰:“是何言也?”蘧伯玉曰:“伍子胥生于楚,逃之吴。吴受而相之。发兵攻楚,堕平王之墓。伍子胥生于楚,吴善用之。衅蚡黄生于楚,走之晋,治七十二县,道不拾遗,民不妄得,城郭不闭,国无盗贼,蚡黄生于楚而晋善用之。今者臣之来,逢公子皙濮水之上,辞言‘上士可以托色,中士可以托辞,下士可以托财,三者固可得而托身耶?’又不知公子皙将何治也。”


于是楚王发使一驷,副使二乘,追公子皙濮水之上,子皙还重于楚,蘧伯玉之力也。


——《说苑·善说》


蘧伯玉奉命出使楚国,遇见楚国的公子皙。


通过交流,蘧伯玉对公子皙的学识很是钦佩。临别之际,公子皙对他说:“我听说第一流的人才可以将妻子托付给他;第二流的人才可以让他捎话;第三流的人才可以将财物托付给他。若是一人三者兼备,便可以托付自己的身家性命。是不是这样呢?”


蘧伯玉说:“您不用再说,我明白了。”


两人分手之后,蘧伯玉觐见楚王,完成了出使的使命后,坐下来与楚王聊天,说着说着就谈到楚国人才。


楚王问蘧伯玉:“你说哪个国家的人才最多啊?”


蘧伯玉答道:“当然是楚国。”楚王一听这个高兴,可蘧伯玉接着往下说:“可楚国人才虽然多,但是楚国不会用人。”


这下楚王不乐意了:“你这说的是什么话?!”


蘧伯玉坦然回答:“大王,您先别生气,听我慢慢说。伍子胥,是楚国人吧?结果背井离乡投奔了吴国,在吴国当了宰相,发兵攻打楚国,把楚国兵马杀个大败,最后楚平王被鞭尸示众,真是太惨了。衅蚡黄,也是楚国人吧?一样背井离乡去了晋国,晋国令其治理七十二县,结果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老百姓安居乐业。今天我在路上碰见了公子皙,这也是不世出的人才,如今又要离开楚国,不知道要去为哪一国效力了。”


楚王听到这里,恍然大悟,拉着蘧伯玉的手说:“若无先生之言,楚国又将失去一位贤才。”于是连忙派人快马加鞭追回公子皙,并拜之为相。


与孔子亦师亦友的那位贤者,“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何也?


如果说以上两件事都是蘧伯玉的君子之行,下面这件事就体现了蘧伯玉内心的起心动念,展现了一位君子的格局与境界!


欲寡其过而未能


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论语》


孔子没想到蘧伯玉那么大年龄,已经退休了,还派使者来看他,高兴的神态跃然纸上。“与之坐”三字,就体现了孔子热情地请使者落座的情态。


孔子向来人询问蘧伯玉的近况,来人回答说:“我家夫子天天考虑如何减少自己的缺点,可却苦于做不到。”


来人走后,孔子再三感叹:“这个使臣不简单,不简单。”


孔子的赞叹,不仅是对使者而发,也饱含对蘧伯玉的敬意。


蘧伯玉说自己“欲寡其过而未能也”,并非是蘧伯玉的过失太多,以至于改都改不过来,而是因为蘧伯玉对自己的要求很高,并且观照能力很强,故而才能发现自己有诸多细微的过失。


蘧伯玉每一天都在思考前一天所犯的错误,力求使今日之我胜过昨日之我。他有一句名言,叫做“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出自《淮南子》)——活到50岁,才知过去49年的错误。这份敢于面对自己过失的坦诚,非大贤大勇者,难抵也!


阳明先生在给兄弟们的一封信《寄诸弟书》中,还特意提到了这位卫国大夫:


“本心之明,皎如白日,无有有过而不自知者,但患不能改耳。人孰无过?改之为贵。蘧伯玉,大贤也,惟曰“欲寡其过而未能”。


意思是:每个人都有良知,每个人的良知都明明白白地能够照见自己的过失。所以,没有哪个人不知道自己的过失,只是自己不愿意改过而已。人最可贵的就是愿意改过啊,蘧伯玉,是一位大贤之人,他称自己是想减少过失而做不到。


与孔子亦师亦友的那位贤者,“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何也?


确实,这个世界的本质并不完美,世界上也难寻一个完美的人。一个人在世间行走做事,难免有疏漏、难免有过错,甚至有恶。


然而,有了过错之后,一个人是否敢于承认、敢于面对并且愿意改正,这体现了他的格局与境界、胸怀与心量。


正所谓“君子多过,小人无过”。君子愿意时时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以及言语行为,因而常常发现自己的过失,并且乐于改过。而小人则拒绝面对自己的过错,不肯承认自己心中有诸多不明与贪欲,不肯照见自己的思想与行为的不端,这份傲慢才是最大的罪恶——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


知耻近乎勇!2500年前,像蘧伯玉这样一位学问深厚、身居高位、声誉满天下的君子,每天思考的仍然是如何减少自己的过失,仍然勇于否定自己的前半生!


相比之下,今天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明心净心,开发自己心中的宝藏呢?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朝阳每天升起,每个人的生命都可以焕然一新!

上一篇新闻

王洪钧书法研究

下一篇新闻

驿道乡情-兴宁市兴田街道西郊村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