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海军又撞啦!这次是刚服役的军舰,到底是人不行还是船不行?
深海区工作室特约撰稿人 华章
据美国《大众机械》杂志网站6月26日报道称,美海军今年刚刚入役的“比林斯”号濒海战斗舰(“自由”级),在加拿大蒙特利尔港不慎撞上了一艘加拿大名为“罗塞尔·德斯加涅斯”号的干散货船。这次撞击造成了美舰右舷舰体受损,也致使加拿大货船上层建筑轻微受损,但未造成人员伤亡。美媒认为,事故发生前“比林斯”号正在拖船的协助下驶入港内,可能是由于失去控制的缘故,才突然撞上港内处于停泊状态加拿大货船的。这个突如其来“不大不小”的事件,使刚刚从近年来“连撞连捷”阴影中艰难走出的美国海军,又陷入到了“灰头土脸”的尴尬境地。
“比林斯”濒海战斗舰被撞现场
为什么连“比林斯”号这样技术先进的濒海战斗舰都免不了DuangDuangDuang?这是不是意味着美国海军2019年“X连撞”即将开启?这些安全事故背后,又折射出了美国海军哪些“难言之隐”?
“自由”级濒海战斗舰——无法摆脱厄运的“先进舰艇”
濒海战斗舰是21世纪美海军“由海到陆”、“前沿存在”战略调整的产物,集中体现了美国海军隐身化、模块化等最新装备技术水平,兼顾了濒海反舰(尤其是敌方小型舰艇船)、反潜、反水雷作战,以及情报侦察监视、海上临检拿捕、特种作战等多样化作战功能。在濒海战斗舰采购中,美海军开创性的采取了竞争性采购的模式,在众多竞标企业中,同时选择洛马公司和通用动力两家企业,分别设计生产“自由”级、“独立”级两型濒海战斗舰,在满足基本需求的基础上,保留了各自设计专长,既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性能,又为未来舰艇技术发展探索了更多可能性。
“自由”级濒海战斗舰
“自由”级濒海战斗舰采用高速单船体(“独立”级采用颇具科幻色彩的“三体船”构造),全长115米,最大宽度17.5米,标准排水量3000吨,平均吃水4.1米,最高航速47节,续航力3500海里,抗风力12级,满足全球大部分海域航行条件(包括各国沿岸海域)。高机动性、高隐身性、多任务切换灵活性是其显著特点。该级舰具有“超乎寻常”的高机动性,通过采用双燃/柴联合动力和喷水推进方式,动力十分强劲(功率36MW),47节的最航速使其成为“一辆巨大的水上摩托车”,可在230米距离内从30节航速完成“急刹车”,以30节航速在345米距离上完成转向,可在800米距离全速完成360度旋回(相当于自身舰长的7倍)。同时,其转向推进极为灵活,不需拖船即可自行完成快速进出港作业(“伯克”级进出港时经常需要拖船协助)。
但就是这样一款被美海军给予厚望,集“高大上”、“高精尖”、“高富帅”于一身的“三高”战舰却在服役至今的11年中饱尝尴尬、饱受争议。“自由”级濒海战斗舰的首舰“自由”号,2007年9月在马里内特船厂建造时,就曾突发火灾,后经专家勘察分析判定为上层建筑结构存在问题;2013年3月间,在太平洋上航行的“自由”号5天内连续发生3次断电事故,都与柴油发电机组故障有关;同年7月首次部署新加坡樟宜基地到中国南海宣誓“航行自由”,在接受直升机垂直补给时,突然又“旧病复发”失去动力,处于“自由”漂泊状态;2016年7月,因海水渗漏和锈蚀导致发动机报废,时任舰长迈克尔·翁海斯被解职。“自由”级除了“心脏不好”“大病常犯”之外,还“小病不断”,例如:内部网络信息系统存在安全漏洞,舰体腐蚀严重,推进装置经常出现严重“渗漏”等。一时间,令美国海军和舰艇制造商们焦头烂额、疲于应对。
“比林斯”号舰艇
这次出事的“比林斯”号,属于“自由”级的8号舰,也是最新的一艘,但依旧无法摆脱“自由”级挥之不却的厄运,在两艘拖船协助离靠码头时,竟然直挺挺地与“纹丝不动”的挪威货船发生了正碰。
“气糜技惰兵弛”——这是“X连撞”的开始吗?
自从特朗普政府宣称“重返亚太”以来,宣誓“航行自由”似乎已成为美国海军的常态化“保留剧目”。最新提出的“印太战略”计划表明,最终美国海军60%的主战舰艇将集中于这一地区。广袤的海域、漫长的航线、星罗棋布的岛屿、密集的商船都是这一区域的重要特征,也意味着与之前相比,美国海军将面临着兵力使用强度更大、人员装备疲劳度更高、潜在安全隐患更复杂等一系列难题。
首先,“低落的士气是走出困境面临的最大难题”。2017年以来,“菲茨杰拉德”、“麦凯恩”号等一系列恶性撞船事故,让原本已经处于超负荷运转的美国海军更加不堪重负。在经历了2018“作风纪律整顿”、“宣传公关年”之后,美国海军通过强化官兵安全操作意识、提高兵力运转效率、营造文化氛围等手段,使整体状况略有好转(不管大家信不信,反正美国海军自己信了)。
“麦凯恩”号撞船事故现场
但“船少事多”、“疲劳驾驶”的基本情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观。就在2019年农历大年初一,隶属于“林肯”号航母打击大队的“莱特湾”号巡洋舰与“罗伯特·皮尔里”号弹药补给船在佛罗里达外海又发生了碰撞,造成两舰受损,也实现了“2019撞船事件开门红”,严重影响到了刚刚走出阴影的美国海军士气提升。以“马前卒”第七舰队为例,作为美国“重返亚太”的“先遣队”,近年来经过频繁的跨区航行,兵力使用强度已无可附加,疲惫的水兵、失修的舰艇、失控的情绪,再加上接二连三连发生的重大事故,都对军心士气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以至于有的水兵公开宣称:在军舰上服役就像被困在“漂浮的监狱”。
此前被撞的“莱特湾”号导弹巡洋舰
其次,“欠缺的基础训练是最直接的安全隐患”。“贴近实战的科学训练”一直是美国海军领跑世界的标志,更是其强大战斗力生成的根基和源泉。但是随着主战舰艇总数的不断递减和热点地区任务总量的逐年递增,在海军军费总量和舰船建造周期大体不变的情况下,美国海军只能“打肿脸充胖子”,“勉为其难”地将一线战备舰艇和训练水平不佳的指挥操纵人员,一而再再而三地投入到热点地区的前沿游弋和联合演习当中。虽然2018年以来,美国海军试图通过推行“海上技能培训计划”,推广基于人工智能(AI)的模拟器,对海军军官和士官进行装备使用、司令部工作等方面培训,“将舰桥训练(指挥)与作战信息中心训练融为一体,强化军官、士官、水兵的团队作战能力”(美国海军水面力量主管理查德·布朗中将原话)。但是,光是实现这一目的最重要条件——经费就无法获得可靠保证,因为在军费捉襟见肘的大环境下,当五角大楼面临预算削减时,维修和训练经费经常是第一个遭到削减的;即使不考虑经费问题,人的状态也是一个无法忽视的因素,因为在高强度战备执勤之后,“精疲力尽的舰员们既没有足够时间来训练,也没有机会去通过关键航行资格认证”,这也是制约战备安全、训练水平提升的重要“瓶颈”。
再次,“压抑怠惰的文化氛围是事故频发的思想根源”。早在事故频发之前,美国海军就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文化氛围塑造和激励机制,在日常礼仪、内部管理和凝聚力培塑等方面等各个环节都体现出独特的军事文化,其坚持的“以人为本”思想理念也为各国海军所吸纳借鉴。但近年来,随着其战略欲望的极度膨胀,在军事手段使用上不得不“涸泽而渔”,正是在这种急功近利的驱动下,原有“军事文化氛围”遭到了严重破坏。事故发生以来,美国海军为摆脱军纪松弛、疏于管理、精神低迷的现状,广泛听取部队反馈并不断采纳来自工业界、学术界的最新成果,不断营造“基于任务的指挥”的军事文化环境,力求保持指挥官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清晰度的执行能力,指导广大官兵提高疏缓压力、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水平,通过“团队文化”来提升整体工作绩效,通过加强“嵌入式心理健康”(EMH)专业力量来消除长期精神压力带来的负面影响。尽管美国海军声称从近年的恶性事故里充分汲取了教训,但其对于事故的反思往往流于表面, “政出多门”的管理体制和只顾及部门利益的官僚主义风气,则是导致恶性事故频发的制度根源。
355艘船,每年200亿——“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
伴随着美国国内“大国竞争”呼声的“日益高涨”,美国军事力量建设呈现出跑步前进的态势。2019年3月,美海军发布了《2020财年海军舰艇长期建造计划》(通常称为《30年造舰计划》),积极回应了该呼声。该计划对2019财年的计划进行了较大调整,使得美国海军在2034年即可实现355艘的舰队规模目标,同时还加速了大型无人系统、水雷战装备、后勤与战略海运装备的发展,全面建设可应对“大国竞争”的具备强大制海作战能力的舰队。
355艘舰艇——这一“伟大的目标”是奥巴马政府末期(2016年)由时任美国海军部长马库斯发布的,将海军舰队的长期目标规模从2014年评估的308艘增加至355艘,这一目标也成为特朗普竞选总统时承诺的“355艘大海军计划”的核心组成部分。但是,承诺归承诺,现实归现实,在美国军费总盘子不变的基础上,海军军费也只能“按部就班”地增长。在美海军2019财年“造舰计划”中,虽加大了造舰力度,但舰队规模直至2048年依然无法达到355艘的规模。为了尽快实现“称霸世界”所需的舰队规模,在一时间造不出更多新船的前提下,只能“向老船下手”,通过对所有“伯克”级驱逐舰和部分“洛杉矶”级攻击型核潜艇实施延寿改造,大幅延缓相关舰艇退役进度,来使舰队规模从当前的289艘增至2024年的314艘,再到2034年的355艘。“355艘船”——这一“造舰计划”不禁使人回想起上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时期,为与苏联海军“争洋霸海”而提出的 “600艘舰船计划”,但是仔细品味“船是怎么来的”之后,颇有些“演员不够群众凑”的味道。一句话:“355艘船的大海军计划是掺了水分的”!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掺了水分的庞大计划”实施起来也将是困难重重。首先,国会第一个就不认帐,即使勉强通过,但在每年的国防预算“审查过堂”时也会遭到“百般刁难”,不排除会出现“讨价还价妥协”后“短斤少两”的可能。其次,该计划仅仅考虑到可以承受每年的造舰费用:2019年为197亿美元,2020-2025每年203亿,2026-2034将达到每年260-280亿美元。考虑到美海军过去30年每年平均造舰经费是158亿美元(按2018财年美元计),2020年的造舰预算远远高出历史平均水平,也高出2019财年实际拨付的242亿美元。那么问题就来了:这些钱从哪里来?即使不考虑这些钱“是否真的会从天上掉下来”,还要考虑到每年新增舰艇以及延寿后舰艇的维护费用,根据“2020造舰计划”,2024、2034财年,年度运行与维护费用将从当前240亿美元分别增至约,这也将是美国海军可能难以承受的。
这一“伟大的造舰计划”和海军“船少兵疲”现象,折射出的是美国“地主家也没有余粮”的真实窘境。美国海军百年征战史表明,与纸面数据虚幻的表象相比,士气高昂的水兵和状态良好的武器装备,才是一支海军真正的灵魂。美海军2020财年预算为2056亿美元,2019财年为1961美元,增幅为4.8%,略高于美海军通常采用的2.8%的复合通胀率。在美海军预算已然很高,难以有跳跃性增长的情况下,支持年度高达260-280亿美元的造舰支出存在难以回避的现实困难,更别说每年300-400亿美元的运行与维护费用了。美国军费在B-21轰炸机、“哥伦比亚”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福特”级航母等一系列“吞金兽”造成的巨大“黑洞”面前,将继续“入不敷出”的尴尬局面,不仅得不到 “争洋霸海”所需足够数量的舰艇,而且日常训练及装备维护经费将继续遭到“挪用和挤占”,“撞船频出”的情况很可能“经常上演”,“日暮西山”的局面也将不可逆转。
(文中图片来源GJ)
责编 杜雨敖
实习生 陈志豪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