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木·知识」木雕流派之上海木雕

上海是我国木雕工艺品重点产区之一,按所用材料分为白木、红木和黄杨木雕三大类。海派木雕种类多,品种全,匠人和精品辈出,同时作品以高度机械化和出口导向著称。


「木·知识」木雕流派之上海木雕


海派白木雕

「木·知识」木雕流派之上海木雕


起源|白木雕刻工艺源于浙江东阳、金华一带,明清期间传入上海。产品以神像、佛像、庙宇和民宅建筑装饰和陈设为主,以后逐渐发展到木雕家具。


「木·知识」木雕流派之上海木雕


特色|上海白木雕讲究构图丰满,层次丰富,刀法精细,富有变化,具有精工华贵的装饰特色。产品有插屏,屏风等高档陈设品,还有家具、啤酒橱、台灯、果盘等实用和装饰相结合的制品。


「木·知识」木雕流派之上海木雕


原料|白木雕刻品所使用主要原料是木材、胶合板和油漆。木材选用香樟木、银杏木、黄杨木、椴木、秋木、黄波罗、水曲柳、榆木、松木、桦木和进口柚木。


「木·知识」木雕流派之上海木雕


简史|由于木雕工艺品具有浓厚的东方色彩和较高的艺术价值,一些外商在上海专事收购或加工定制,以转销西方市场获取厚利。这时位于斜桥的贫儿院和土山湾孤儿院的工艺院都设有木器、木雕工场,制作木雕圣像和西式雕花家具。工艺院除收容孤儿学艺外,还招揽浙江东阳、金华一带木雕艺人从艺。20世纪初,上海已是中国木雕品出口的集散地之一。


民国12年(1923年),在工艺院学艺的李鸿福与其兄合办双鸿泰木雕古玩店,营业颇佳。民国13年,王盛记雕刻木器号开业。至民国25年上海白木雕刻业已有30多家,从业人员400余人。主要产品有雕花的大餐台、大插屏和樟木箱等,题材以花鸟、山水和古装人物为主。


抗日战争开始后,外销中断,从业人员剩下20余人。抗日战争胜利后,英美等外国商人及海员、水手等来到上海,对雕刻精致的樟木箱、啤酒橱和火炉凳等产品竞相争购,当时外白渡桥以北的大名路一带成了白木雕刻品的集散地,营业一度恢复起来,从业人员最多时达600多人。


建国前后,白木雕刻工艺品销售锐减,雕刻工人大多回乡种田或自谋出路。1951年,曾于20年代在土山湾孤儿院工艺院学艺的李森茂和志同道合的26位白木雕刻的手艺人,在虹口南浔路284弄17号自发组织木器雕刻生产小组,专为南京路徐海记和大名路原利木器商店加工白木雕刻制品。


1956年,在此基础上,成立上海第一木器雕刻生产合作社,人员增至43人。同年成立的还有上海第三十九木器生产合作社。


1958年,2社分别转为地方国营上海木器雕刻一厂和地方国营金星木器厂。业内老字号王盛记雕刻木器号也于同年转为公私合营王盛记木器厂。


1966年,上海第一木器雕刻生产合作社兼并虹口区群艺雕刻街道工场,改名为上海艺术品雕刻一厂。王盛记木器厂和金星木器厂分别于1963年和1965年从上海市竹木用品工业公司划归上海市工艺美术工业公司,并于1966年分别改名为上海艺术品雕刻五厂和上海艺术品雕刻六厂。这期间上海白木雕业主要品种仍为雕刻樟木箱和啤酒橱,从业人员320人,1966年产值89万元。


1970年以生产雕刻樟木箱的上海艺术品雕刻五厂改做电子产品,1973年并入上海钻石厂。


1973年后,上海白木雕刻业在扩大樟木箱、啤酒柜等传统产品出口的同时,发展了白木雕刻台灯、落地灯、吊灯和壁灯等品种,1975年产值达到119.8万元。


1976年后,行业发展较快,上海艺术品雕刻一厂除生产白木雕刻产品外,为殡葬业生产白木雕刻骨灰盒,1976年产值达到157.6万元,1980年增加到211.3万元。


80年代初,由于大批知识青年返沪,结婚户增多,樟木箱需求量增加,上海艺术品雕刻六厂采用阴刻工艺生产的樟木箱应市,花纹图案简洁,生产效率高,属普及型产品,1981年生产1.65万只,年产值83.2万元。80年代,随着国内宾馆兴建和旅游事业的发展,上海白木雕刻业发挥传统技艺的特长,为室内建筑装饰服务,先后为无锡太湖仿古游船、福建海山宾馆、上海宾馆“嘉会堂”等处设计制作白木雕刻工艺品。


1982年由上海艺术品雕刻一厂高级工艺美术师屠福其设计的木雕“龙船”,长2.4米,高1.5米,宽0.5米,船上雕刻了《红楼梦》中120名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龙船上层舱亭的门窗均可启闭。该作品1982年被评为中国工艺品优秀创作设计奖。这期间上海白木雕刻行业在技法上吸收西方木雕技艺,采用了重叠复合立体雕、圆雕、拼雕、浮雕、镂空雕、镶嵌雕、阴雕、漆绘雕和拉梭贴花雕等技术,使上海白木雕刻产品具有层次丰富、构图饱满、繁而不乱的海派艺术特色。


1990年底,上海工艺美术公司生产白木雕刻产品的企业有上海艺术品雕刻一厂和上海艺术品雕刻六厂2家,职工492人,年产值297.3万元。其间,上海艺术品雕刻一厂高级工艺美术师张孝周和该厂木雕艺人为北京人民大会堂上海厅制作了由上海画院画家陈秋草设计的大型“白玉兰”木雕屏风,屏风长4.5米、高2.4米,作品采用传统手法悉心雕琢,并运用最新科技在木质上进行仿象牙化学处理,使朵朵白玉兰如冰似玉、素洁高雅。


海派红木雕(家具)

「木·知识」木雕流派之上海木雕


起源|清同治元年位于上海直隶路(现名石潭弄)的张万利木器号是上海早期生产红木家具作坊之一,当时主要生产传统的厅堂家具(八仙桌、太师椅等)和卧房家具。



「木·知识」木雕流派之上海木雕


特色|上海红木家具雕刻制作工艺精细,常采用浮雕、深浮雕、镂空透雕和阴刻镶嵌等技法。雕刻线形有逆角线、浑弧线、碗口线、鳝肚线、阴线、阳线、竹爿浑、芝麻杆和大刀轮等。


上海红木家具的木工工艺保持传统的榫卯结构,有直榫、靠边榫、钥匙榫、平肩榫、来去榫、格角榫、插榫、夹榫、燕尾榫、马牙榫、扎榫和抱脚榫等10余种,这些榫卯过去都用人工锯凿而成,50年代后部分改用机械加工。


上海红木家具漆工采用天然生漆涂饰的传统工艺。经过手工打磨白坯、批面漆、上色和揩漆后,用留沙叶将通件红木家具磨得十分光洁,如此经过15道工序反复髹磨,而每一道工序完成后都必须进阴房干燥,使家具表面色泽一致,光亮可鉴。


上海红木家具最早的质量标准包括产品款式设计、规格公差范围、木材含水率、雕刻图案纹样、产品结构的翘曲度、平整度、邻边垂直度、平行度和漆面光洁度等。产品质量检验方法采用木材干燥测试仪以及直尺、角尺等计量工具进行测试。


「木·知识」木雕流派之上海木雕


原料|红木是紫檀木、瘿木、酸枝木、花梨木(又称老红木)和香红木等名贵材种的统称。产于印度、泰国和越南等地。15世纪初,红木原料由越南传入中国。20世纪起由泰国运入中国广东等地后再运抵上海。50年代后,上海红木家具的原料以花梨木和香红木为主,由上海市工艺品进出口公司从国外进口。


「木·知识」木雕流派之上海木雕


简史|清光绪元年(1875年)创立了红木折(旧)料公所(地址在福佑路)。到清宣统二年(1910年)前后,上海红木家具业已有相当规模,当时在紫来街(现名紫金路)聚集了张元春、乔源泰、沈荣泰和王顺泰等大小红木家具店15家。此外还有同孚路(现名石门一路)的尊古斋、山东路的华新、南市新北门、老北门及城隍庙一带的森源昶、何万泰等近10家红木家具店。其中以张元春最负盛名,为该业巨擘,在紫来街有4层楼4开间门面,职工30多人,业主张福康时任红木家具同业公所主席。


20年代始至30年代中期,是上海红木家具业兴盛时期,仅红木作坊就有40多家。当时以修理红木家具为主的蒋良生也于民国26年开设蒋荣兴木器店,生产红木香几、套几和琴桌等销往英、法、新加坡、香港等地。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出口受阻,上海红木家具厂店大都停业,工人四散。


抗日战争胜利后,上海红木家具一度销售骤增。由于红木家具用料讲究,做工精细,使用多年仍能整旧如新,在旧社会多为殷实富户竞相购置,其价格用黄金计算,不仅显示主人身份,还可用以保值。


民国35年经上海社会局批准,成立上海中式木器同业公会。当时这些会员单位都是前店后工场,红木、白木兼营。


建国前夕,继续经营红木家具的仅10余家。


1952年,中式木器行业893家大都随着市场变化转为制作白木家具。


1956年,在南市福民街上的蒋荣兴、张永泰和程泰兴等10家专营红木器的作坊合并成立公私合营蒋荣兴木器商店,归口上海市商业一局,从业人员60人,生产品种有香几、套几、琴桌、写字台、地屏、书架、元宝橱、大餐台和凳椅等。


1962年蒋荣兴从商业部门划归市手工业局所属工艺美术工业公司,改名公私合营蒋荣兴木器雕刻厂。


1965年改为地方国营上海艺术品雕刻四厂,职工106人。


70年代后,上海艺术品雕刻四厂生产的“奔马牌”红木家具,有适销欧美市场的红木实雕回纹仿欧单床、床边柜、各类大餐台、沙法和茶几等;适销新加坡、香港等东南亚地区的有各类古玩架、写字台、玻璃橱、神台、长台、琴桌和穿衣镜等。其中回纹书房家具、六角玻璃橱、拆装小长台和拆装琴桌等已成为上海红木家具出口的传统产品。该厂1979年职工人数增至288人,年产值144.6万元。建国后,上海红木家具向以出口为主,少数内销产品大都是旧翻新。


改革开放以后,国内一部分人生活水平提高,购买红木家具的不乏其人。1984年,上海艺术品雕刻四厂设计生产的全套12件卧房家具,一时成为市场热销产品。


1987年,该厂先后为锦江饭店、天马大酒家等设计生产了香红木中式客房、客厅、书房、卧室和会议室等系列红木家具产品。在这期间,该厂还先后与江苏省常熟市王市乡、徐市乡和上海市南汇县万祥乡联营办厂,发展上海红木家具生产。


1988年,上海艺术品雕刻四厂与新加坡合资开办上海明艺红木家具厂有限公司,产值由1984年的266.5万元到1988年增至445.2万元。这期间上海市经营红木家具的个体户骤增,打破了长期来由国有企业独家生产经营的格局。到1990年,全市经营红木家具的个体户近50家,大都是前店后工场,以旧翻新。


1990年底,市二轻局系统生产红木家具的企业2家,即上海艺术品雕刻四厂和中外合资的上海明艺红木家具厂有限公司,职工260人,厂房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年产值514.2万元。


海派红木雕(小件)


「木·知识」木雕流派之上海木雕


起源|上海红木小件有瓶座、插屏、摆件、盆架、香几、龙头架、钟架、烟盒和书盘等品种,清末民初,已负盛名。其中以朝阳座子最为著名。朝阳座子是清末画家赵秋方设计,经艺人们不断改进,整个造型对称均匀,线条挺括,如意头玲珑流畅,为上海红木小件的代表作。



「木·知识」木雕流派之上海木雕


特色|上海红木小件吸取和融合明清以来的造型和纹样,设计和制作工艺颇有特色。在造型和纹样设计上,除了运用青铜器图案外,还有刻玉图案、藻井、石刻、汉砖和瓦当等图案,其中较大量运用的有龙、凤、狮子、麒麟和异花瑞草、瑞鸟、祥兽等,显示出浑厚古朴的艺术境界。


红木小件的选料、部件加工和拼接成坯十分讲究。尤其是拼接成坯采用的榫卯工艺十分讲究,用于平面拼接的有槽口榫、企口榫、燕尾榫和穿带榫等;用于横直、弧形不同角度拼接的有格肩榫、双榫、通榫和双夹榫等;用于特殊规格拼接的有托角榫、长短榫、抱肩榫和粽角榫等。各种榫卯都是产品形体构造的“关节”,要求做到“一拍即合”。


「木·知识」木雕流派之上海木雕


红木小件雕刻镶嵌技法多样,有深雕、浅雕、透雕、阴刻和立体雕等。红木小件的上漆修饰工艺,与红木家具基本相同。



原料|红木小件制作的设备、原料与红木家具相同。



「木·知识」木雕流派之上海木雕


简史|民国9年,上海建立红木小件公所。30年代初,制作红木小件的作坊有100余家,分布在南市老西门至新北门一带,其中以福民街的陶永仁、乔源泰等作坊销量最大。上海红木小件从业者以江苏扬州和孟河人居多。当时红木小件作坊大都以单一工种独立出现,木工作、雕花作和漆作各自立门户,生产过程一般由木工作去店家接定货,选料制成木坯后,再发给雕花作、漆作加工,最后由木工作向店家交货。


1954年,上海经营红木雕刻小件的有24家,都属家庭式小型作坊。


1956年由分散的红木雕刻家庭作坊和个体手工业分别组成上海第二和第四十八木雕生产合作社,1958年合并改为地方国营上海第二木器雕刻厂,当时红木小件生产比较多的品种是雪茄烟盒、龙头台灯和各式摆件座子。


1964年,上海第二木器雕刻厂转为上海新艺木器雕刻合作工厂,1966年11月与雕漆屏风厂合并改名为上海艺术品雕刻二厂,并搬迁到上海县朱行路12号,新建厂房4000平方米。


60~70年代,红木小件不仅恢复了一批传统产品,而且创作设计了一批形式多变、富有时代特色的优秀新品。在这期间上海艺术品雕刻二厂设计制作的各类以蔬菜、瓜果和昆虫等为造型的红木小件工艺品,有佛手盒、南瓜盒、白菜花插、秋虫竹节笔筒、三角形嵌螺甸金鱼组合果盒、竹节文房四宝、松竹梅笔筒和仿青铜器等红木工艺品,立意古朴,造型典雅,使人耳目一新,常被选为珍贵礼品赠送外国贵宾。


80年代,上海红木小件在品种上增加了各类中小型香几和花几,以及“凤凰花插”、“天鸡瓶”、“瑞兽尊”等仿青铜器红木摆件。这期间,生产企业几经变动,上海艺术品雕刻二厂在1984年将专门制作红木小件的车间单独成立上海红木雕刻厂。


1987年,上海红木雕刻厂又与上海艺术品雕刻二厂和三厂合并,改名为上海艺术品雕刻厂,职工80人,年产值1981年为70.9万元,1988年为156.5万元,1990年为128万元。


海派黄杨木雕


「木·知识」木雕流派之上海木雕


起源|上海黄杨木雕有近300年历史。在清代作为嘉定竹刻艺人的偶尔之作,产量极少,大多是自赏或馈赠亲友。清康熙年间,嘉定竹刻高手吴之璠以竹刻技法移用于黄杨木雕,雕出人物、山水和花鸟,为时人所喜爱。吴的传世名作黄杨木雕笔筒“东山报捷图”取材于著名的“淝水之战”。作品以深雕和浮雕相结合,层次丰富,刀法圆润,人物神态生动。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



「木·知识」木雕流派之上海木雕


特色|上海黄杨木雕是在我国传统雕刻技法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洋雕塑的解剖、比例、结构、重心、线条等处理手法,以圆雕为主。作品大多取材于儿童生活,和民俗风情,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刀法精细,造型风趣幽默,生动自然,适于案头欣赏,是大家所称誉的“海派”黄杨木雕特色。


原料|黄杨木雕的原料除黄杨木以外,丹塔木和银杏木也可使用。


「木·知识」木雕流派之上海木雕


简史|清同治三年,上海徐家汇土山湾孤儿院设立木雕工场,其所制作的“圣像”等黄杨木雕工艺品在海内外较有名气。由于历史原因,在较长时间里,上海黄杨木雕制作题材大多带有宗教的色彩。



「木·知识」木雕流派之上海木雕


20世纪50年代,曾于30年代在孤儿院从艺的徐庆宝在继承西洋雕塑注重结构的基础上,吸收了中国传统雕刻因材施艺讲究简炼的特色,1952年尝试创作儿童嬉耍题材幽默小品,所作“蹲蹲跳”、“顽皮娃娃”和“五子戏龟”等作品面目一新,造型生动、奏刀明快、富有民俗情趣,开创了“海派”黄杨木雕的独特风格。



1955年,徐宝庆又创作农村题材的“喜送公粮”、“甩稻”、“玉米丰收”和“喂小弟弟”等4件黄杨木雕作品,由上海博物馆收藏。


1958年上海市工艺美术研究室设立黄杨木雕专业,徐宝庆受聘为研究员。



「木·知识」木雕流派之上海木雕


1961年,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开设黄杨木雕班,招收学员17人。



1964年,上海市工艺美术研究室成立实验工场,也培养出一批黄杨木雕学徒。



1970年上海市工艺美术研究室的黄杨木雕专业人员并入上海工艺美术工厂,该厂以此为骨干成立了黄杨木雕车间。专业从艺人员最多时达60多人。在这期间,上海黄杨木雕作品主要以表现工农兵现代题材为主,有“大庆人”、“大寨人”等。


「木·知识」木雕流派之上海木雕


1972年,黄杨木雕产值1.15万元。同年,上海市工艺美术研究室恢复黄杨木雕专业。


1982年,在第二届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评比中,由上海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制作的“炎黄子孙”和“戏金龟”等黄杨木雕作品获优秀创作设计奖。


「木·知识」木雕流派之上海木雕


80年代中期后,由于企业生产机制不适应市场的变化,黄杨木雕生产出现全面萎缩。



1986年,上海工艺美术工厂黄杨木雕车间产值仅1000元。翌年,该厂黄杨木雕车间撤销。



1990年,上海市工艺美术研究所保留黄杨木雕专业,从艺人员仅4人,黄杨木雕年产值为8182元。


木雕的价值


「木·知识」木雕流派之上海木雕


由于机器制造业的高度发展,越来越挤压费工时的手工操作。以往,一件简单的木雕,花上几天时间是很普通的事,而用机器只需数十分钟。同样一件作品,由于成本、价格差异太大,致使手工制作的在市场上占有的份额越来越少。


因为利润空间挤占了民间手工艺品的生存空间,在低成本的逼迫下,粗制滥造的手工木雕品比比皆是。


木雕,实则为一门高超的传统手工技艺,若要精通掌握并制作出别具匠心的精美作品,工匠往往需花费多年的心血用于不断学习和探索。而优质的木雕工艺品,正是在雕刻师付出了宝贵的青春得以掌握的雕刻技艺基础上制作而成,进而保证了其文化价值,收藏价值。


上海市政府在2005年前后启动了一系列非遗项目申报,木雕正式成为海派非遗之一,对一批匠人和技艺进行了抢救性保护,目前木雕在上海的发展正以全新的姿态高速发展,借助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和上海国际都市的品牌继续向国内外诠释东方文化经典。



上一篇新闻

昨晚!著名导演离世,南昌人一定看过他的作品 ……

下一篇新闻

155平米四居室新房,找熟人半包装修才花费8万,大家觉得值吗?-新加坡尚锦城装修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