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兴诚乌镇说“美”:美感是本能、直觉的,艺术不等于美感
近日,知名企业家、收藏家曹兴诚在乌镇文化讲堂开讲,以他多年来的收藏经历和体验讲述《以科学看美感和佛学》,曹兴诚以丰富的例子和美术史上的名作为例,阐述他眼中的美感和艺术。“澎湃新闻·艺术评论”特节选其中部分予以刊发。
“乌镇文化讲堂”设在浙江乌镇雅达国际健康生态园,由张永和、李大钧、杨葵等人发起。致力于艺术的生活化、致力于艺术传播, 此前已经过三讲,第一讲由王鲁湘讲《一代大师黄宾虹》,第二讲由白岩松讲《道德经》,第三讲是日本大地艺术节创始人北川富朗讲大地艺术节的传说。
曹兴诚在乌镇讲堂,曹兴诚是新加坡籍华人企业家,联华电子前董事长,为中国台湾地区科技界与收藏界名人之一
美与美感
美感很多人在谈,朱光潜谈美很著名。他对美没有直接定义,有的时候把艺术跟它混在一起,所以有些观念是不清楚,就像我说把科学和技术弄在一起,观念不清楚,把科学和技术分开来,我们对科学就比较了解了。同样,美感跟艺术要分开来,这样我们对这个事情就有更深入的了解。
那么我对美感的定义是什么?美感很简单,我们看着舒服就是美。当然我的美讲的是视觉艺术,大家觉得看着舒服很没学问、很笼统、很直觉,其实不是这样的。
在讲美之前,要比较科学地了解美感,首先要对这个眼睛功能有点了解。眼睛不是来欣赏美丑的,我们眼睛是演化来的,是帮我们生存的,眼睛的主要目的是判读环境。判读什么?我们危险在哪里、机会在哪里,这是眼睛的目的。眼睛演化历史超过5亿年,我们大脑皮层,我们认为最聪明的头脑演进历史大概只有1000万年。所以我们眼睛有它自己的想法,有它自己的智力,这个是科学给我们讲的。
所有眼睛看东西都遵循同样的规律。什么规律?大致五项:
1、接近律。比如六个直条条,我们不会看成六个单独的直条条,我们会看成三对直条条。下面六点看成两组各三点。这叫接近律,接近的东西我们把它归类。
2、相似律。相似的东西归类,而且这个归类是直觉、快速的,不经过我们分析就归类的。
3、简单律。(图)你像A图形,圆跟方叠在一起,你会把它想成B一个圆和一个方叠加在一起,不会想成C,就是两个残缺东西叠在一起,也不会想到三块东西叠加在一起,只会想简单的叠在一起,这叫简单律。
4、连续律。看下面图形(图),每个人想成一个直线和点的交叉,这叫连续律。
下面(图)也很有意思,左边圆不是封闭的圆,基本我们把它当成一个圆,这当然也是连续的一种,也不会分裂两个弧线。
右边这个(图)更有意思,每个人清晰看到白色三角形,可是有没有白色三角形?没有。你大脑说白色三角形没有,可是眼睛说有。眼睛对不对?眼睛对的,因为如果事先没有三角形绘本,不可能画出这个图形,所以眼睛说现在没有但是刚刚存在的。这个很有意思,你的眼睛会思考。
5、封闭律。(图)这个也很有意思,一个正方形往三角形里边推,这个正方形已经扭曲了,有点变得两个直边长短不一了,是不是看到这个现象?再往里边一推,这个更明显。你看往三角形张嘴这个地方,他正方形那边变短了,靠这个三角形尖端的直边变长了,是不是这样?你大脑跟你讲,明明正方形怎么变成梯形呢?为什么这样?眼睛会调节,让图形看起来比较协调。一边三角形放大,一边它会把正方形那边缩小,使它取得比较平衡,这是眼睛在适度调节。
因为眼睛有这些规律,其实我们可以根据一些规律来探讨,什么东西为什么觉得美、为什么觉得丑,可以探讨一些规律出来。
单独看,我们看东西没错是主观的,一比较,变成客观了。所以美就是,我们眼睛很会比较,比较的时候是很客观。美没有最美还有更美,很不幸的是说,丑没有最丑还有更丑,美丑是相对比较的。
美感十要素
透过比较,可以看出,我们眼睛对什么东西觉得美、什么东西觉得不美。所以我归纳出美感十要素。当然不是很全面,给大家做一个参考。
1、第一个叫秩序。秩序什么意思呢?秩序是不乱的意思。比如下图台湾台南孔庙和京都的天皇御所,一看不用说,大部分觉得下面这个美。它美在何处?比较简单,简单看起来庄重,台南孔庙太杂了。秩序感上,两个是有差别的,下面这个比较秩序,上面那个比较乱。
台南孔庙
京都天皇御所
讲到秩序我们要提到,我们视觉上看造型,主要三种造型,有几何造型,比如三角、四方、圆柱、圆锥等等;另外是生物造型,花鸟、树林等等;另外一个重要的是动态造型,动态造型通常我们用曲线来体会和感觉的,风动、水动等等。
动态造型为什么重要呢?刚才讲过,眼睛它是实时观察环境,我们的机会跟威胁在哪里。环境有什么一动,我们环境基本就变了。所以如果眼睛对动物不敏感的,很快被淘汰了。很多动物对动的看得见,对静的看不见,觉得它不重要,青蛙就是这样。所以动态非常重要。任何艺术或者美让人吸睛,你要有动感,动感不一定是人来动,可是它有一个感觉,这种感觉同样用曲线表示。
这三种造型我们要融在一起,才有秩序,融为一体互相呼应协调。比方说我们中国青铜器,它其实处理这三个造型非常有水准,每个青铜器都是一个几何的东西,它里边有龙、凤生物造型,也用很多动态造型,可是它结合在一起,庄重而不乱,所以青铜器艺术造型是很高的。
台湾有一种外销瓷叫珐琅瓷,花花绿绿,一般人觉得有点俗气。为什么俗气?这三个造型,动物、植物和几何造型没有办法融在一起,没有创造秩序感,所以看起来很俗气。
我们生活中讲雅通常跟淡、素连在一起,土通常跟花、艳、乱连在一起。现在城乡差距很小了,以前城乡差距比较大的时候,乡下人进城特意打扮,到城里以后,每个人说你是乡下人,为什么?他穿得过度了,城里人穿着一般来讲比较淡雅,这个观念就是秩序的观念。
比如永乐青花和乾隆的瓷器,大家一致会觉得永乐时期的青花漂亮,为什么?淡雅,不乱,有秩序。
很多乾隆时的东西都是失掉秩序。清三代东西,雍正东西最雅,乾隆是1735年就位,到1760年以后,乾隆东西就很俗气了,为什么?我的推测,雍正时那些做瓷器的艺术家老臣凋谢了,换来了乾隆帮,就做的很俗气,因为他可能不晓得秩序的重要。
2、比例。比例很神秘,我们一般知道的有黄金比例,世界上有名的建筑,它的长跟宽都是按照黄金比例。黄金比例不是只有我们人共同认可的一个比例(刚才说了,我们共同认可是眼睛看了直觉就好,我们眼睛有思考),动物也很多是黄金比例。在自然界,很多螺旋状都按照黄金比例,比如鹦鹉螺,鹦鹉螺成长就是按照黄金比例长出来,这也是大自然一个奥秘。这种比例不光是我们看着舒服,虫子也都看着舒服,长成黄金比例。这很有意思。
3、对称。美丑跟对称有关系,一般说帅哥跟美女一定是对称的。
4、对比。(图)像左边图,你单看也不是有什么不好,右边丰富,就好看得多,为什么?它有对比,里边有倒影跟正影的对比、白云蓝天的对比、明暗的对比,所以它就丰富得多、好看得多。对比是让我们画面产生活力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
5、动感。动感是让画面生动、吸睛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6、力感。我们在生存过程当中,对力量大小的敏感度要求很高。实际上大家知道,我们的大脑,有三层脑,从脊椎上来,脑干这个部分,跟爬虫类是一样的,叫爬虫脑;脑干再往上,脑边缘系统,它是哺乳鸟类的脑。爬虫类的脑只有两种反应,看到小的东西吃它,看到大的东西就跑,两个选择,Fight或者Flight。你在决定吃或者跑的时候,对力量的感觉就很重要。事实上我们平常很多第一反应,都是依靠我们爬虫类的脑,后来有脑边缘系统,就缓和了爬虫类脑,开始有感情、有联想。当然我们现在三层脑,人类大脑盖在所谓脑边缘上边,那就更复杂了。但基本上我们情绪的反应,大部分还是决定于我们爬虫类脑和鸟类哺乳类脑,所以很多东西可以觉得直觉力量那么强大,是因为我们脑本来有点动物性。
比如我收藏的一件唐三彩,天王踩着鬼,踩得哇哇叫,我觉得它很有力,一方面它是锐角,另外一方面它肌肉一块块凸出来,给你很大的力感。我们看到凸出来的,就会感觉力从里边鼓出来,是产生力感一个重要的因素。
有一年我在香港买了一个很大的铜雕,将近两米半,比人都高,是法国当代艺术家皮埃尔·马特作品。我觉得他能够把生物造型,比如狮子,跟用过的机械零件,很冷硬的,融为一体,产生整体秩序,非常有趣。
7、稳定感。稳定感是美感非常重要的要素。比如两个方形给你感觉很稳定,菱形本来不稳定,看着随时会倒下来,可是你加上方形,就达到稳定感。这边本来方形稳定,加一个菱形就不稳定。我们看到不稳定的东西会产生紧张的感觉,就不美,所以稳定性是美感很重要的因素。
《草地上的圣母》 拉斐尔
比如拉斐尔的名画《草地上的圣母》,拉斐尔为了画这幅画,画了很多草图,研究三个支撑点怎么摆,最后研究出这个构图,用了三个三角形,构成超稳定性的结构。这幅画现收藏于奥地利维也纳艺术史美术馆,你可以从众多圣母、圣子画中一眼看到拉斐尔的画,因为它是超稳定的,会跃然眼前。
西周大克鼎 上海博物馆藏
我们商周青铜器很早就掌握稳定感,比如鼎,三足鼎立,超稳定,站在那边一动不动。
8、韵律感。画面有没有韵律感也很重要,韵律是什么东西?韵就是一个音重复出现。比如甘肃四千年前的马家窑彩陶,它上层的平行线规律地出现,就是韵律;曲线也是规则出现,看到韵律感,韵律为什么是美感的要素,这个四千年前中国人就已经展示出来,懂得韵律跟美感的关系。
旋涡纹彩陶罐 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距今4500年前) 甘肃博物馆藏
9、含蓄。美感上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含蓄,这个含蓄是什么意思呢?朱光潜曾经讲过,你能够欣赏美,同时等于参与美的创造。含蓄就是讲话话不全部讲满,讲一部分,引导你去用想象完成剩下那部分,就叫含蓄。
通常含蓄创造非常高的美感,你比方说司马迁,司马迁的《史记》为什么是伟大的文学作品?因为它含蓄。大家读《史记》,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感觉,很有力气,很短,他留下很多东西,含蓄。大家看《史记·晋世家》,说有一次晋国跟秦国打仗,打输了,晋军败,士兵就败逃,走河,走河争渡,大家抢着渡这个河,逃命嘛。船中人指甚众——船里边掉了很多手指。什么意思?上船人拼命想跑,上不了船的人拼命扒着船不让跑,船上人就拿剑把手指都砍掉了。你看这几个字,“兵败走河争渡,船中人指甚众”,就这么几个字,你想那个场景,兵荒马乱,大家争先恐后奔逃,荒乱,剩下都是你想象。
《史记》含蓄,让读者参与大量他的创作,所以我过去认为,中国历史上最钦佩两个人,一个是司马迁,《史记》写的太好了。另外就是郑和,七度下西洋。
比如西汉木雕,一个西汉武士俑,含了很大的蓄势在里边,非常含蓄,含蓄当中蕴藏非常大的力量,这是很好的雕塑。所以我们常常讲美跟艺术,科技是越来越进步,美不见得在进步,美常常在倒退,这个从汉朝到清朝,好大的倒退。
10、新奇。另外美感很重要的因素我们叫做新奇。朱光潜谈美的时候讲到,新奇的地方一般都比熟悉的地方美,他认为是距离的关系,他认为距离远会美,近的话感觉不美。其实在我的解释,它不是这样,我们对看熟了的东西眼睛会失去兴趣,因为眼睛要找资讯,没资讯可以找,眼睛就疲劳了,我们到了新奇的地方很多资讯,眼睛就更兴奋就活动起来,所以会感觉不熟悉的地方就美,其实跟眼睛搜集资讯的功能是有关的。
印度泰姬玛哈陵
上面这个(图)大家都知道,印度泰姬玛哈陵,泰姬玛哈陵是世界三大建筑之一,另外两个建筑有哪位回答一下……标准答案是雅典神庙、巴黎圣母院。泰姬马哈陵怎么看怎么漂亮,因为它包含我刚才讲的十个美感要素,它都有。这是18世纪很伟大的建筑,结合全世界的智慧创造出来的。
巴黎圣母院
艺术≠美感
刚才讲的是美感。我们常常说艺术,艺术跟美感不是一样的,就跟科学和技术不是一样的东西。美感可以说是本能的、直觉的,它是感觉性的东西,可是这个感觉里边实际上还有大量的思考和智慧,不要轻浮说我们的感觉。艺术不等于美感,艺术是什么东西,你问艺术家你追求美吗?现在艺术家追求的是恰当。
大家像王安石写“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字考虑很多次,推敲推敲,最后把形容词当动词最好、最恰当,所以写诗词或者作曲的,一直在追求怎么样是恰当的。怎么样恰当?基本上就是说你这个能不能符合美感要素,有没有新奇、创意,能够创造出各种力感、动感等,要经过非常多的推敲,才能达到恰当。
大家讲艺术,一定念过《艺术的故事》,贡布里希写的,学艺术入门要念的,《艺术的故事》第一句话讲什么?“世界上只有艺术家,没有艺术”。什么意思?因为现在这个艺术啊,每个人都是我有艺术你也是艺术,不知道怎么定义它。像杜尚,把马桶倒过来也说是艺术。后来没有办法,那就这样——艺术是什么我们不知道,可是我们知道艺术家是什么,所以你定义艺术家,艺术家产出就是艺术,不是艺术家产出就不是艺术。这有没有道理?非常有道理。什么叫艺术家?艺术家第一个他以这个为终身职业,他的成败得失、喜怒哀乐、甚至生死存亡都靠艺术,这个艺术家,他创作出来的艺术,因为只有艺术家能够遵循什么是得当,一般人画画,像小孩子画画,父母来了哎呀好看好看,中间是不是恰当不考虑,所以艺术追求的是恰当,并不是美。
像毕加索画的《公鸡》,你说美不美?不美,可是他表达一个公鸡色厉内荏、神经兮兮非常传神,是很好的艺术品。
《公鸡》毕加索
比如埃及壁画每个人脚丫子朝一边,脸朝一边,身子朝一面,几乎千篇一律,你看觉得很别扭,每个画为什么不灵活一点,很别扭。可是这个画风在古埃及流行三千年,为什么?因为这样画法,当人物多的时候,最能够表现它的秩序、看上去最有庄重感,所以个体美可能造成整体丑,这样表现恰当,它是很高级的艺术。
18世纪荷兰的画家(图),画写实已经登峰造极跟照相一样了,可是这个时候也是西洋写实画走向死巷子的时候,它没有办法突破了。
伦勃朗自画像
毕加索画的《格尔尼卡》(图),大家知道这是1936年西班牙独裁者弗朗哥叫空军把格尔尼卡炸为平地,死伤很多人,毕加索西班牙人,生气,画了这幅控诉弗朗哥暴行。他只用了黑白灰三个颜色,把西洋文艺复兴以来强调的东西统统扔掉了,什么对比、光影、明暗、彩色统统扔掉,变成一个很象征性的、很激烈的图形。非常大的画,看了以后感到震撼。这就是说,现代艺术不是追求美,也不是追求写实了,追求什么?恰当。用这样的表达把当时被轰炸鬼哭神嚎、人神共愤的氛围表现出来,恰当。
《格尔尼卡》毕加索
我收藏的一件青铜器距今三千年,晚商的枭卣,跟毕加索的陶器作品风格非常相近,到底谁模仿谁的?也不是,中国古艺术开始为了祭祀用的,走写意、创意、抽象的路子,它不走写实,写实没神秘感。等到欧洲美术从写实主义走出来的时候,要走创意、写意的路子,像毕加索,他的作品就碰到中国古代的艺术。中国三千年前多么现代,这个很有趣的。
今天来讲,美,如果把它扩大解释,什么叫美,应该讲它是恰当、得当的意思。英国人讲绅士,绅士什么定义?你跟他在一起的时候,每个人都觉得很自在、很受尊重,那这个人就是绅士。如果一出现每个人很紧张、很尴尬、或者每个人觉得自惭形秽,就不是绅士。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