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生、不敢生”怎么破?省级“两会”代表委员们这样建议
澎湃新闻记者 吕新文 实习生 傅夕恒
“三孩政策”出台至今已有半年多,与之相关的话题一直备受关注。尤其是最新统计数据表明,2021年全国人口仅净增加48万人,“再创新低”,如何完善配套措施鼓励生育显得迫在眉睫。
据新华社1月27日报道,在近期举行的今年省级地方“两会”中,“三孩”成为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高频词。在已公开的30个省区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大都将落实“三孩”生育政策和配套措施列为2022年的重点任务之一。
澎湃新闻注意到,针对“三孩时代”的生育困境,不少省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均从不同角度提出了相关建议。其中包括借鉴攀枝花的“现金发放”方式,建立阶梯式育儿补贴制度;产前检查等费用纳入医保,购房政策向二孩、三孩家庭倾斜,父母退休后发放更多的退休金;以及完善公共服务,将婴幼儿托育纳入义务教育;为企业提高补贴或免税支持,鼓励其聘用已婚女性,等等。
借鉴攀枝花经验,对育儿家庭进行“现金补贴”
1月2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相关负责人回应出生人口下降时提到,这是多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其中包括育龄妇女特别是生育旺盛期育龄妇女规模下降,年轻人婚育观念显著变化,以及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偏高加重了生育顾虑等。
而在同一场新闻发布会上,四川攀枝花市副市长许军峰向外界介绍了当地的“鼓励性政策”,即按政策生育二、三孩的户籍家庭,每月每孩发放500元育儿补贴金,直至孩子3岁。“钱虽然不多,但可以解决部分奶粉钱。”许军峰说。
据攀枝花市有关部门透露,到2021年底,该政策实施近半年,共有701户家庭申报,其中650户家庭符合发放标准,拟于2022年一季度发放补贴金。澎湃新闻梳理得知,在多个省份“两会”中,不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均提到了攀枝花的“独特经验”。
福建省政协委员何燕建议完善福建生育政策支持体系,比如学习四川攀枝花做法,对按政策生育二孩、三孩的家庭发放育儿补贴金。上海市政协委员江山也认为,“经济奖励是最直接的缓解生育家庭经济负担的方式”,因此建议政府出台财政支持政策,向生育二、三孩的本市户籍家庭,给予一次性及每月适度发放补贴。
据紫牛新闻报道,江苏省政协委员、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尹立红同样建议,“参考借鉴攀枝花市等地相关举措”,结合各地实际,制定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的生育补贴制度。
对此,河北省政协委员蔡志强则建议,建立阶梯式育儿补贴制度,覆盖所有生育家庭。“由省、市两级财政筹措资金,按照1、2、3胎全覆盖、递增式补贴、直至3周岁为止的大原则,明确各个等次的补助标准。”蔡志强称,要通过真金白银的直接投入,来解决孩子的“奶粉钱”,减轻生育家庭的经济负担。
产前检查等费用纳入医保,购房政策向二孩三孩家庭倾斜
除了直接的经济补贴,蔡志强还建议,应鼓励各地探索对在乡镇卫生院及以上医疗保健机构分娩的户籍产妇提供住院分娩免费服务,“撬动社会整体生育意愿提升”。
针对这点,据《宁波晚报》报道,浙江省人大代表周国军建议,从第一孩开始,孕妇的产前检查项目包括胎儿基因筛查项目纳入医保报销目录,保证妇女的身体健康。安徽省人大代表谢婷也建议,可将花费较高的无创 DNA 产前检测和羊水穿刺两个筛查项目纳入政府财政补助范围,纳入医保。
“国家二孩、三孩政策出台后,部分女性尽管有生育二孩、三孩的意愿,但考虑到在医院备孕调理需支付的高额医药费,许多工薪家庭只能放弃再次生育的念头。比如做试管婴儿高昂的花费,大部分工薪家庭难以承受。”澎湃新闻此前报道,江苏省政协委员、省总工会一级巡视员马永青称,有生育意愿的女职工因备孕调理费用过高等而放弃生育也是人口资源的损失,希望通过将备孕检查和相应的调理费用纳入医保降低生育成本。
对于生育家庭而言,住房问题会带来很大的压力。河北省政协委员蔡志强建议,应降低青年群体首套刚需住房的税费负担,同时向生育多孩的家庭提供一定的购房补贴。此外,对于婚育旺盛期青年群体和多子女家庭,全省应完善公共租赁住房制度,加大公租房建设在房地产建设中的占比,提高公租房单套面积,优先满足有生活困难的婚育群体或多子女家庭的住房需求。
近日,浙江省人大代表马高祥接受《宁波晚报》采访时称,应加强税收和住房支持,比如房屋的税收,根据孩子的多少进行适当的减免,有差异化地体现。
“建议根据养育未成年子女负担情况,实施差异化租赁和购买房屋的优惠政策。”据黑龙江网报道,该省政协委员李淑梅认为,在配租公共租赁住房时,对符合当地住房保障条件且有未成年子女的家庭,可以根据未成年子女数量在户型选择等方面给予适当照顾。
在购房政策上向多孩家庭倾斜,已有地方进行尝试。据澎湃新闻此前报道,2022年起,宁波市生育二孩或三孩的家庭,连续缴存住房公积金满2年并首次申请公积金贷款购买首套自住住房的,最高贷款额度由60万元/户提高至80万元/户。
另据安徽网报道,针对适龄夫妻认为生育成本高的问题,安徽省人大代表朱红英建议,可以参照独生子女父母退休后增加5%退休金的先例,为二、三孩家庭的父母退休后增加一定比例退休金。同时结合各地实际情况,给予兜底保障和一定比例的补贴奖励。
对此,河南省政协委员冯国鑫也建议,增加企业职工退休后养老、医疗金配比,如适当新增社会专项定向保险种类,为企业职工生育排忧解难。
加强公共服务,“幼托和幼儿教育纳入义务教育”
“生育率低,有生育观念转变原因,有生活成本、抚养成本高的原因,也有相关配套政策、公共服务供给不够的原因。”据上观新闻1月21日报道,上海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当日举行大会发言,市政协委员姜逸青建议,可以借鉴国外低价或免费公办幼托机构等经验。
比如借鉴新加坡等国家支持企业办托的经验,在保障建筑、消防、水电、周边环境安全等的前提下,适当降低相关标准,扩大允准范围,在商业机构、写字楼、产业园区中鼓励设置幼托机构,减免相关税费,实实在在为广大有生育欲望的“打工人”提供便利而高质的幼托服务。
据《南国早报》报道,对于托育难题,广西省人大代表刘咏梅建议,各级政府应将“鼓励用人单位创办母婴室和托育托管服务设施”列为为民办实事项目,支持家庭“敢生能养”。
她还建议大力推进托幼一体化服务模式,统筹规划新建幼儿园资源布局,进一步明确新建、改扩建、迁建以及共建配套的公办幼儿园要按一定比例设置托班数量;对于开设普惠性托幼班的民办幼儿园给予补贴,提高民办幼儿园办托幼班的积极性。此外,整合各级国有资产系统管理的楼宇、商铺等资源,发展非营利性托育点,“让普通工薪阶层、进城务工人员用得上、用得起”。
而据《宁波晚报》报道,浙江省人大代表马高祥建议,可将幼托和幼儿教育纳入基本义务教育,减轻养育子女的成本负担。发展0-3岁的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推进教育公平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降低家庭教育开支。此外,他建议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研究推动将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费用纳入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
延长生育相关假期,对用人单位进行补贴
澎湃新闻注意到,近期,北京、上海、浙江、重庆、青海、河北、安徽等多地密集修订计生条例,许多省份将生育假在享受国家规定的98天基础上,由过去的延长30天增加到延长60天,也有省份延长了90天,并且增加育儿假。
近日多个省份“两会”中,也有部分代表、委员建议所在省份延长生育相关假期。比如,福建省政协委员何燕建议,可以针对生育三孩的女职工出台生育奖励假,此外根据生育孩次,实行递增的男性陪产假,推动男性积极参与育儿;据紫牛新闻报道,江苏省政协委员、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尹立红建议,落实父亲的陪产假制度,鼓励父亲参与育儿,江苏可考虑适当延长陪产假,陪产假期间的生育津贴由生育保险支付。
但舆论普遍担忧的是,相关假期延长后,女性会否在职场上遭受“性别歧视”。
“我们调研过南京、宿迁等多个设区市,发现大家不愿生孩子的原因很多,除了经济负担重、婴幼儿无人照料,还有女性难以平衡家庭与工作的关系。”尹立红称,建议政府尽快形成更专门、更具可操作性的法规,保障女性就业权益,严禁“性别歧视”。
“不过,各地陆续出台鼓励措施,尤其是延长各类假期,给父母更多的时间照顾子女,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企业用工成本上涨。”浙江省人大代表黄丽珍此前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称,“企业不可避免地对招录育龄期女职工,特别是未婚和已婚未育女性有顾虑”。因此,她建议对生育三孩的女职工所在单位进行补贴,如单位的生育女性达到一定比例,可以减免生育保险金。
在河北省政协委员蔡志强看来,通过额外奖励或税收减免等政策,可激励用人单位为孕期、哺乳期女性,以及3岁前幼童的母亲,“提供灵活的工作时间和人性化的工作安排”,并且鼓励用人单位聘用已婚女性。
据中国甘肃网报道,甘肃省政协委员董晓玲认为,“单位的困难确实存在”,政府可以运用财税调解杠杆,平衡各方利益。比如单位一段时间产妇多,可以申请减免税款,政府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给予补助。“这样单位的利益平衡了,孕妇请假休产假也比较方便。”
责任编辑:崔烜 图片编辑:乐浴峰
校对:丁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