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妖怪到土财主,好莱坞银幕里的华人总是一个样(1720期)
源丨破词儿 文丨夭夭酒
我一直以为《摘金奇缘》讲的是奥运健儿的爱恨纠缠。直到昨天,看完后的我呆若木鸡,浑身上下每个毛孔都在震惊。
占地望不到边的私人府邸,看个昙花都要搞个盛装派对,心情不爽的时候买酒店,爽的时候包个岛。这群新加坡老钱圈的华人,怎么能这么有钱。下意识看了眼银行卡余额,泣不成声,同样是黄皮肤,我真是拖了种族后腿。
©《摘金奇缘》里骄奢淫逸的生活
近些年,好莱坞银幕上涌现不少华人大款,这群新加坡贵族无疑将这一形象推向了极致有人不喜欢,觉得这是误读,是变了味的偏见。
其实纵观历史,每个年代的好莱坞都对华人充满了刻板印象。不过,同样是黄皮肤,再往前推个百年,银幕上的他们比起现今,简直地下天上。
黄白爱情
爱而不得
电影刚来到北美大陆,银幕上就有了华人,那时影像只负责记录,谈不上感情色彩。
1894年《华人洗衣店场景》算是开山之作,片名亦是内容,时长不及一分钟。
©《华人洗衣店场景》
片子里虽然没有偏见,但那年是美国政府通过《排华法案》的第12个年头。
先前由于鸦片战争打开晚清国门,大量涌入美利坚淘金的中国劳工严重挤压本地资源,美国主流社会对华人的印象早已山河俱下。后来影像发展出了叙事,歧视也开了始。
一开始,华人多见诸爱情片,他们和白人相爱,却不得善终。比较有代表性的是1919年大卫·格里菲斯的《残花泪》,华人男子爱上白人少女,少女父亲百般阻挠,两人最终双双殒命。
©《残花泪》,尽管是男主,却因为是华人,还是被格里菲斯贴上吸食鸦片,颓废懒做的标签
也有修成正果的,不过,最后华人却摇身一变成了白人。
©1916年《砸碎的脚镣》,白人男子和华人女孩终成眷属,所谓“华人女孩”身份最后反转,其实是中国富商收养的白人
且不论是《残花泪》还是后者,该时期的银幕上的华人主角全由白人扮演,他们涂黄了脸,如同早年在单口喜剧里模仿黑人那般。
直到《红灯笼》上映,好莱坞终于出现了第一个华人女星黄柳霜。
©《红灯笼》,中国姑娘(黄柳霜饰)被美国传教士所负,终服毒自杀
黄柳霜生长在洛杉矶,父亲是第一代中国劳工,其称得上是美国人心中首位华人女神。
虽说如此,地位仍十分卑微,演艺生涯几乎全是爱而不得凄惨死去的角色,而最终在一起的总是两个白人。
《海逝》里她跳了海,《唐人街繁华梦》中被恋人失手开枪打死。更过分的是1937年的《大地》,这部聚焦两个中国人爱情的电影,最后竟是两个涂黄的白人卿卿我我,而她想要出演却遭拒绝。
©《大地》,拿下同年奥斯卡女主角
黄柳霜几乎是那个时期电影里黄白种族爱情隔离的缩影,且偏见不止在电影里,也在银幕外,本人亦是因加州法律禁止白人和华裔结婚而孑然一生。
没多久,这种行业默认准则同样被写进法律条文,即后来臭名昭著的《海斯法典》。法典明确规定银幕上的黄白种族不得通婚,无论白人假扮还是华人本色出演,必须尊崇演员本身的肤色。
电影里爱情的不对等满足了好莱坞对东方异国情调的幻想,但也无不传达着一种白人对华人自上而下的优越,是歧视,也是偏见,直白又赤裸。
不过,还不算最糟,和妖魔化比起来,这些都是小儿科。
黄祸红祸
洪水猛兽
19世纪末兴起的黄祸论,催生英国人萨克斯·罗默创作了傅满洲。
这个身着清朝官服、面目阴险,眼睛细长,八字胡永远超过下巴的博士,几乎完美契合西方世界对黄种人外貌的所有劣质臆想。
©1913年,萨克斯·罗默创作的小说《傅满洲博士之迷》里,其首次亮相
没几年,这个带有浓郁种族歧视的角色漂洋过海来到好莱坞。
1929年,《神秘的傅满州》上映,当华人还在银幕上苦苦争取一份跨种族的爱情时,好莱坞对其的妖魔化已然开始。
©《神秘的傅满州》,电影里的傅满洲依然由白人出演,为力求真实,还用胶水将眼睛粘成细长
片子中的傅满洲,神秘邪恶、学识渊博却颠覆毁灭,爪牙遍布世界,更夸张的是长生不老,且每次电影结尾被消灭,又在下一部开场时满血复活。
强大且“东方特色”十足的反派一次次被白人杀死,无疑满足了美国人的意淫。虽然华人并不捧场,却丝毫不影响白人们趋之若鹜。
其影响也异常深远,直到60年代末,好莱坞的傅满洲电影已多达十余部,连黄柳霜都着了道,在1931年《龙女》中演起了傅满洲的女儿。还启发了后来的漫威。
©1964年漫威创造“满大人”,钢铁侠的死对头,原型便是傅满洲
除了黄祸,二战结束后的冷战,让华人在电影里的形象更是雪上加霜。
50年代盛行的McCarthy主义激发了全美对无产阶级的恐慌,同时也催生出银幕上新的华人反派,来自红色阵营,没有固定形象,却有个统一的称呼——红祸。
1951年的《北平快车》,中国一方成了最大反派。
©《北平快车》
1952年的《决不撤退!》讲的则是抗美援朝的故事,不过从美国立场出发,电影里的华人形象可想而知。
而到1954年的《喋血战俘营》里,来自我国的间谍密谋在朝鲜引爆核弹嫁祸美国,虽然阴谋最终被戳穿,但着实加深了美国社会对红祸的恐惧。
©《喋血战俘营》
政治需要掀起的红祸思潮,不仅是对国人的污蔑,也将银幕上原本捉襟见肘的华人形象越推越远。黄祸红祸双管齐下,华人真正成了好莱坞电影里的洪水猛兽。
这种尴尬一直持续到7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自那时开始,银幕里华人终于有了更多积极的可能。
功夫土豪
越来越好
好莱坞编剧教父罗伯特·麦基曾言——
在一个理想的世界里,艺术和政治绝无任何瓜葛。但现实中,它们彼此不可能相安无事。
电影也是如此,70年代初,伴随中美关系改良,好莱坞的银幕上出现了一个叫李小龙的硬汉。
李小龙的电影里,华人形象一反从前,总是以惩恶扬善的正派形象出现,无疑是质的飞跃。
更重要的是,美国观众也开始接纳了这种设定,《唐山大兄》和《精武门》票房的接连爆棚,奠定了李小龙巨星的地位,也让功夫深入美国人内心。
©《唐山大兄》
可惜的是,1973年李小龙的突然离世,给正值巅峰的功夫狂潮画上了短暂句号。
七年后,成龙以一部《杀手壕》闯荡好莱坞,算是接过李小龙的火炬,不过奈何前辈影响力太大,反响平平。
©《杀手壕》,成龙第一部好莱坞电影
直到94年《红番区》的成功,好莱坞才慢慢认可了成龙。再加之90年代末从成龙手上接棒的李连杰,三代人的努力,终于让电影里华人的主流形象和功夫大师锁死,不再是洪水猛兽。
同时,进入新千年后,中国不断崛起,伴随奥运会召开,全世界看到了一个综合实力非凡的华人族群。
这种强大在好莱坞电影里也得到了直观体现,华人的个人形象变成了群像,他们无所不能,甚至拯救世界。
《2012》中,世界最后的避难所在中国,喻意显然。同样的桥段还有《地心引力》,中国的国际空间站成了桑德拉·布洛克最后的救命稻草。
此外,得益于经济实力提升,更多国人大款涌入美国,这些年银幕上华人的土豪形象也愈发清晰。
《环太平洋2》里,景甜坐拥民间最大的机甲公司,让美国观众见识到了中国资本的力量。《华华尔街:金钱永不眠》中,潘石屹妻子张欣在里面客串了一个中国女商人,绝对算得上是本色出演。
©《环太平洋2》,女大款景甜
而《摘金奇缘》里,则成了一群有钱华人的狂欢,电影里他们壕无人性,作为看客的我亦是惊叹连连。
其实,不论是功夫大师,还是土豪,虽然表面看来越来越好,但实际上和最初爱不得的哀怨女郎,又或是早前黄红双祸并无不同。他们无不单一扁平,饱含西方对华人的固定与刻板,只不过时代更迭,偏见也在与之俱进。
黄柳霜曾说过这样一句话“银幕上,我已经死过一千次了”。个中全是无奈,亦有不甘。
遗憾是,每个年代好莱坞银幕上的华人何尝不是如此,他们奔跑了百年,却也仍未跑出美国人狭隘的视界。
责编 | 随芳芳
主编 | 刘江平
E N D
往日精彩内容
▽
影视宣传、转载联系 ◇ bianjubang002
编剧经纪、剧本经纪业务联系 ◇gangqinshi01
已同步入驻以下平台
今日头条 | 搜狐自媒体 | 一点资讯
界面 | 企鹅媒体 | 微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