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4日 星期日

「原创」生产分割与制造业国际分工——以苹果、波音和英特尔为案例的分析


「原创」生产分割与制造业国际分工——以苹果、波音和英特尔为案例的分析

「原创」生产分割与制造业国际分工——以苹果、波音和英特尔为案例的分析


刘戒骄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北京

[摘要] 本文提出并结合案例分析了生产分割后制造业的4种基本组织方式。分析表明,制造业企业根据市场竞争强度权衡技术和成本,选择生产分割方式和程度。在竞争强度较低的产业,企业优先考虑维持技术优势,倾向选择内部一体化生产组织方式,自己投资建造工厂。在竞争强度较高的产业,企业优先考虑营造成本优势,倾向选择外购,最大程度利用第三方设施。竞争强度提高将推动企业在更大范围寻求更有效率的制造地点、供应商和合作伙伴,采取更加开放的组织方式。只有科学把握制造业组织方式演进规律,创造并利用制造业开放程度不断提高的有利条件,才能改善中国这个发展中工业化大国的产业国际分工地位。

[关键词] 生产分割;制造业;苹果公司;波音公司;英特尔公司

JEL: L22

生产分割使企业从集权、垂直一体化和单一地点制造转向地理上分散的网络,产品研发、制造、营销以及制造的不同环节可以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专业化地完成,其对制造业组织方式和国际分工的影响越来越大。近年来,不少文献对生产分割及其新发展进行了进一步研究。一些文献如Jones, Ronald W.(2005)和Bonham, C.(2007)等强调生产分割的产生与比较优势密切相关。传统上,比较优势理论是分析国家层面的贸易理论,主要用于分析最终产品贸易而不是零部件等中间产品贸易,但这并不是说该理论不适合分析中间产品贸易和生产分割。


如果一个产品生产阶段可以被分割,每个国家和地区专业化地生产和出口最具有比较优势的零部件等中间产品才能实现福利最大化。因此,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可以解释为了获得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比较优势,跨国公司如何把生产过程分配到不同国家和地区,国内企业如何通过海外采购即中间产品贸易提高最终产品竞争力。一些文献如Hanson, G.(2005)和Desai, M. (2009)等提出国际生产分割的可能性和程度取决于技术,只有在生产技术允许将某些生产环节与其他生产环节相分离,且比一体化更能节约单位产品成本时,企业才可能选择生产分割方式。对于生产在技术上可以被分割的产品,零部件制造和最终产品组装可以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由企业独立完成。


上述文献侧重从国家和地区层面对生产分割的产生和发展进行解释,没有深入到产业和企业层面。虽然一些文献注意到技术对生产分割可能性和程度的影响,但没有综合分析企业如何根据产业竞争强度权衡技术和成本两个因素,无法解释不同产业生产分割和外购在方式和程度上的差异。本文采取案例研究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力图深入到企业和产业层面研究生产分割问题,揭示影响制造业组织方式选择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市场竞争强度,分析企业如何根据竞争强度进行生产分割和外购决策及其对制造业国际分工的影响。本文的一个基本结论是,随着竞争强度提高,依靠技术垄断维持竞争优势的难度越来越大,企业将偏好选择扩大外购等有利于降低成本的组织方式。


一、生产分割与制造业组织形式


生产分割是指企业将产品研发、制造和营销等连续活动分解成若干个可以相对独立进行的阶段,这些阶段可以布局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企业可以根据生产要素消耗结构和价格以及不同场所的生产协调、质量控制、产品运输条件等因素决定生产地点,产品制造由越来越薄、越来越专业化的多个阶段构成。作为一种制造业组织形式,生产分割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节约生产成本。一是在给定生产要素成本情况下,采用生产分割方式能够通过提高生产专业化水平,节约生产要素消耗数量。二是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生产要素差异,把一些活动转移到成本较低的国家和地区,通过利用低成本生产要素以更低成本从事至少一个环节的生产活动。在生产分割条件下,制造业企业通过外购决策选择产品基本组织方式。企业既要确定是否外购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外购,也要确定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将业务转移到国外。


根据以上两个决策的不同选择,理论上制造业可以形成4种基本组织方式(图1)。第一种方式是企业坚持不外购,仅在本国自行建设制造工厂等生产设施,产品设计、研发、制造等各项工作全部集中在本企业内部。第二种方式是企业坚持不外购,但可以根据需要同时在本国和国外自行建造工厂等生产设施。第三种方式是企业选择在本国外购,仅由本国第三方制造企业参与产品设计、研发、制造等活动,企业与国外企业之间没有直接分工协作关系。第四种方式是企业可以选择向本国和国外外购,由本国和国外第三方制造企业参与产品制造等活动。以上4种方式,第一种最有利于防止技术扩散到其他企业,保持企业技术垄断,但最不利于使用低成本生产要素和降低成本,专业化协作水平最低。第二种有利于控制技术扩散到其他企业,维持技术垄断,有利于利用低成本生产要素,降低成本,不利于提高专业化协作水平。第三种有利于在一定范围内控制技术扩散,可以在本国范围内优化生产要素组合,提高专业化协作水平。第四种不利于防止和控制技术扩散,但有利于最大程度利用低成本生产要素,提高专业化协作水平。

「原创」生产分割与制造业国际分工——以苹果、波音和英特尔为案例的分析


在实践上,以上四种生产组织方式并非泾渭分明,一个企业可以在研发、设计、零部件和子系统制造、组装、测试、营销等不同环节采取不同组织方式。随着生产分割和全球化推进,纯粹采取第一种、第三种组织方式的企业并不多见,第二种、第四种组织方式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在以下部分读者会看到,苹果、波音和英特尔三家美国公司虽然在产品设计、研发和营销环节主要采取第一种方式,但制造环节外购程度不断加深。苹果公司所处市场竞争强度高,更强调成本因素,产品制造完全采用第四种方式,开放程度最高。波音公司虽然担心技术扩散损害自己竞争力,但迫于竞争压力也从第二种方式转变为第四种方式,采取更加开放的组织方式,但程度上与苹果公司有较大差异。英特尔公司虽然面临一定程度的市场竞争,但核心产品微处理器仍然采取第一种组织方式,谋求通过持续技术创新和保持技术垄断提高竞争力。迫于竞争等因素考虑,英特尔公司芯片组等重要产品生产原来采取第一种方式,现在已经转变为第二种方式,对于微处理器以外的部分非核心产品也开始采用第四种方式。


上述第二、第四种组织方式的重要特征是将生产活动扩展到本国以外,即将先前一体化生产活动分割和扩散到一个国际生产网络,从而导致了国际生产分割和全球生产体系的深化。全球生产,也就是生产在世界范围的再组织,已经存在很长时间。几十年前美国、欧洲、日本等国的跨国公司已经到国外投资办厂,产品在当地销售,当时其主要目的是越过关税壁垒,生产分割和利用廉价生产要素的特征不突出。但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由于更多国家更加开放的经济政策和贸易自由化,产业竞争强度显著提高,全球生产分割体系得以加快推进。运输和通讯领域技术进步显著降低了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成本,使得经济一体化不再受地理局限,企业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实行生产分割,更大范围内选择生产地点,进一步推动了全球生产体系发展。


二、苹果、波音和英特尔的组织方式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以技术为基础的产品面临激烈的国外竞争,技术优势和低成本优势成为决定竞争结果的主要因素,发达国家一些企业开始利用生产分割方式组织生产,在世界范围优化生产力布局。苹果、波音和英特尔是其中影响力很大的三个跨国公司,其生产分割和外购方式选择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说明制造业组织方式选择。


1. 苹果公司


苹果公司(Apple Inc.)总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库比提诺,主要从事计算机、移动通讯和传播设备、便携式音乐播放器及相关软件等产品的设计、制造和销售,在设计和开发自己的操作系统、硬件、应用软件和服务领域形成了核心能力。根据苹果公司2010年年报披露的情况,苹果公司选择了第四种组织方式,所有产品及其零部件均由第三方企业制造,产品运输和后勤管理也采用外购方式。公司最终产品组装目前分布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德克萨斯州和中国、捷克、韩国。关键部件制造和供应分布在美国、中国、德国、爱尔兰、以色列、日本、韩国、马来西亚、荷兰、菲律宾、中国台湾、泰国和新加坡,其中苹果计算机、iPhones、iPads和iPods装配在中国完成(Apple Inc., 2010)。可见,苹果公司产品制造企业位于美国以外,分布在亚洲、欧洲等地区。


iPhone的成功与苹果公司采取的生产分割及专业化生产方式密切相关。20世纪90年代,绝大多数手机仅有几个基本零部件,如外壳、小屏幕和标准按键,没有大规模外购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最近几年,手机在功能和结构上发生了较大变化,随着功能增多硬件数量和多样性显著增加,如触摸屏、标准键盘、数码相机、录像、音乐播放、屏幕均成为手机的组成部分。这对移动装置的软件提出了更高要求,软件必须适应多种硬件并存的环境。与硬件可选择性增多一样,移动通讯装置的软件也在增多。最初,手机制造公司以硬件为中心,将软件视为销售成本,手机硬件制造公司一般自己开发软件,软件功能受到限制。尤其是移动通讯专用软件发展很快,手机使用者可以自己安装程序、浏览互联网、收发电子邮件。软件和用户界面使iPhone像一部掌上电脑,给客户带来独特利益,成为苹果公司核心竞争力之一。这使手机专用软件市场发生根本变化。一些硬件制造企业如苹果公司已经开发出自己的手机操作系统,一些硬件制造企业采用第三方的操作系统。结果是软件多样化,两个用户使用相同手机但可以使用完全不同的驱动和操作系统,手机用户可以像给计算机安装软件类似的方式给手机安装软件,促进软件的竞争。


硬件和软件多样化为手机制造业采取生产分割方式通过外购组织生产提供了可能。在竞争激烈和需求快速变化的市场,苹果公司较早放弃了传统上集设计、制造、营销于一体的经营方式,而是集中打造自己的专利、商标和版权,iPhone的设计、制造、组装最大程度地采取生产分割和外购的方式进行。iPhone由苹果公司拥有,并负责产品设计和营销。除软件和产品设计之外,iPhones生产制造主要在美国之外进行。依靠海外采购,零部件在多个国家和地区生产,所有iPhone部件运输到富士康在深圳的工厂组装成最终产品,然后再出口到美国和其他国家,苹果公司有效地控制了产品成本。iPhones制造涉及多个国家的多家公司,分别位于中国(包括大陆和台湾)、韩国、日本、德国和美国,主要生产者和供货商包括日本东芝、韩国三星、德国英飞凌、美国博通等企业,详见表1。在iPhone供应链中,每个生产者购买上游原料或中间产品,经过加工提高附加值,经过加工的零部件销售后转化为下一生产阶段的成本。所有生产阶段的附加值加在一起等于该最终产品价格。


从经济学角度看,苹果公司采取比较彻底的分割和外购方式一定有其内在动力。一是手机行业竞争强度高,逼迫苹果公司寻找成本更低的制造地点和协作企业,把组装等劳动密集型环节转移到劳动力富集国家。否则,成本和价格难以控制在合理水平,会因为销售量过小或边际利润过低无法维持生产。另一个原因是企业利润最大化行为。即使把一些零部件放在美国国内生产可以实现利润,但只要海外外购能够实现更多利润,企业在利润驱使下将采取外购方式。由表1可见,iPhone主要零部件多已转移到美国以外,美国国内生产零部件价值占比较低,产品价值链由多个国家的多个企业共享。


「原创」生产分割与制造业国际分工——以苹果、波音和英特尔为案例的分析

「原创」生产分割与制造业国际分工——以苹果、波音和英特尔为案例的分析


2. 波音公司


波音公司(Boeing Company)总部设在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是世界最大的航空航天制造企业,在商用喷气式飞机、军用飞机、导弹、空间飞行器等产品的设计、开发、制造、销售和服务领域居世界主导地位,目前产品包括737窄体客机和747、767、777和787宽体客机。波音公司主要业务在美国完成,但合作伙伴和供应商遍布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


飞机制造业包括机身制造、发动机制造、航空电子设备制造、零部件制造及飞行管理、控制等系统研制。该产业要求高水平设计和工程创新能力,几十年来一直是美国出口的重要产业,其开发的先进制造技术已经被成功地应用到包括汽车、电子、金属制品等产业。大型民用飞机供应链由世界数千家公司构成,这些公司提供制造飞机和发动机的材料和零部件。但从地理分布看,大型民用飞机及其零部件制造高度集中在美国、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加拿大、日本、中国、韩国、俄罗斯等少数几个国家。


尽管西方国家过去几十年在商用飞机制造领域一直拥有很强的竞争优势,但这种优势面临巴西、俄罗斯、中国等国家竞争压力越来越大。20世纪60年代制造的波音727飞机设计、开发、制造均依靠波音公司自主投资,独立完成,按价值计算进口零部件只占2%。20世纪70年代为了顺利出口飞机,飞机制造企业开始将一些零部件生产转移到国外,进口零部件比重逐步提高。波音飞机外购从747机型的简单结构部件发展到777机型的复杂中心机翼。波音787梦想飞机的零部件和子系统依靠全球采购,主要部件供应企业包括澳大利亚、加拿大、中国、意大利和日本。按价值计算,波音787飞机90%的设计和子系统依靠外购,进口比重提高到70%。中国对波音飞机供货不断增加从一个侧面说明飞机制造业生产分割和外购不断加深(表2)。


波音787飞机采取的系统集成和全球采购生产组织方式,表明波音公司商用飞机制造已经放弃完全自主投资方式,不再独立承担新型客机的设计和制造,而是根据新型飞机和零部件的复杂程度,在全球范围选择风险共享伙伴,采取与风险共享合作者共同承担研发和生产成本的方式减少投资。波音公司从企业内部一体化生产(第二种生产组织方式)转变为向本国和国外外购(第四种生产组织方式)。


在这种方式下,商业飞机制造业采取系统集成的方式研发和制造,研发、设计和制造过程由风险共担伙伴合作完成,新机型的投资和成本由各风险共享的参与企业共担,关键零部件和子系统设计和制造委托给澳大利亚、加拿大、意大利、日本、中国等国家的外部供应商,建立了全球合作的新方式。波音公司主要作用不体现在内部生产能力上,而是体现在外部生产活动管理和最终产品销售,注重培育品牌、设计、研发、生产网络等,寻找能够以较低成本提供高质量产品的合作伙伴。波音公司位于金字塔顶端,做出关键决策,商用飞机研发、制造高度依赖外购和风险共享伙伴,关键部件和子系统将由外部供应企业设计和制造。采用这种方式波音机公司可以较少投资开发新机型,比完全依靠自己独立投资和研发新机型的传统方式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


「原创」生产分割与制造业国际分工——以苹果、波音和英特尔为案例的分析


3. 英特尔公司


英特尔公司(Intel Corporation)总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克拉拉,主要产品包括主板芯片组、网络卡、闪存、绘图芯片、嵌入式处理器以及通信与运算相关产品的研发和制造。20世纪90年代之前,英特尔业务以SRAM与DRAM的存储器芯片为主,20世纪90年代之后发展重点转向微处理器设计与制造,迅速发展成为PC微处理器的领导者。


与苹果、波音公司不同,英特尔公司一直采取公司内部垂直一体化生产方式,对外购和利用第三方生产设施采取谨慎和严格限制策略。英特尔公司有数千个供应商提供各种材料和服务,也委托第三方制造公司承担一些制造工作,但主要限于网络和通讯产品。对于其核心产品微处理器、芯片组则不外购任何重要环节,包括研究、开发和制造。例如,苹果和波音两个公司自己从事研究和开发,却委托其他企业制造产品。英特尔的研究、开发和制造全部集中在公司内,制造工厂均由英特尔自行投资建造。仅少数几家芯片组制造工厂位于国外,其余工厂均建造在美国国内。公司年报可以清晰地佐证这一点。


根据公司年报,截止2009年12月底,Intel公司64%的晶片制造包括微处理器和芯片组在美国国内制造,制造厂主要在亚利桑那州、俄勒冈州、新墨西哥州和马萨诸塞州。其余36%晶片在美国以外制造,制造工厂位于爱尔兰、以色列和中国。组装和测试主要在马来西亚、中国、哥斯达黎加和越南进行。为了提高生产能力,部分芯片组、网络和通信产品组装转包给其他企业(表3)。


英特尔采取一体化而不是外购方式组织生产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微处理器制造的特点。英特尔公司产品服务对象,如音乐、电影、视频电话、信息创造和信息消费基本上属于数字制品。上述产品很大部分发生在互联网上,人们通过计算机使用互联网,而互联网的内容变得更复杂,要求更强的计算能力。可见,英特尔公司所处市场具有一个显著特点,即企业可以通过持续技术创新使计算机内的集成电路片功能与这种需求保持同步才能取得竞争力,单纯依靠降低成本取得的优势有限。


微处理器制造是资本密集生产过程,制造过程复杂,专业化程度高。一个新的集成电路芯片设计、测试到准备生产,平均需要200人全职工作2年。为保障产品质量、保护思想和知识产权、满足投产时间,英特尔认为必须自己建造工厂而不是利用第三方设施。英特尔不惜耗费数十亿美元建设最新的微处理器制造工厂,使用复杂机器人和遥控装备制造产品,确保产品质量和精度。为最大限度节约成本,英特尔使用复制技术建造工厂,无论工厂建造在哪里都采用同样方式。这对高精度和高复杂产品制造十分重要。


「原创」生产分割与制造业国际分工——以苹果、波音和英特尔为案例的分析


三、生产组织方式差异及原因


前述分析表明,苹果、波音和英特尔三个公司均对产品设计、研发和制造等环节进行了生产分割(表4)。这三个公司共同之处是将设计、研发、品牌、营销等环节保留在企业内部,并将其作为企业核心业务。原因在于,在全球竞争中,制造业企业是发明者、创新者、全球供应链管理者和服务提供者,研发、设计和服务的增值能力超过生产的增值能力。


但这三个公司制造环节采取的组织方式存在较大差异。苹果和波音公司产品制造均采取较高程度的外购方式,零部件制造和产品组装、测试等环节均由第三方企业完成。苹果公司几乎所有产品零部件和产品制造环节均依靠外购解决,美国国内供货所占比重相当少,说明苹果公司生产分割和外购程度高,采取的是比较完全彻底的生产分割和组织方式。波音公司外购领域不断扩大,但飞机组装和测试仍主要在美国国内进行。英特尔公司产品制造不是采取外购而是企业自行建厂制造的组织方式。其中,微处理器制造完全在美国国内进行,英特尔美国国外仅有三个制造厂,这三个制造厂主要从事芯片组等产品制造。


由于这三个公司生产组织方式差异,其对产品制造过程的控制也具有不同的特点。苹果公司主要采用合同和技术手段管理生产过程,协调与供货商的关系。波音公司虽然也主要采取合同和技术手段管理控制生产过程,但可能比苹果公司更强调技术手段。英特尔公司对制造厂拥有完全所有权,主要采取企业内部手段管理控制生产过程。


「原创」生产分割与制造业国际分工——以苹果、波音和英特尔为案例的分析

「原创」生产分割与制造业国际分工——以苹果、波音和英特尔为案例的分析

现在我们来分析公司生产分割和外购决策。在第一种生产组织方式下,公司采取纵向一体化结构,零部件均由自己生产而不进行外购。对于规模收益递减的环节,公司可以采取内部一体化方式。对于规模收益递增的环节可以采取外购方式,将其交给专业化企业生产,以便获取规模收益递增的利益。在技术允许进行生产分割条件下,外购程度主要取决于该产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市场竞争强度。


在竞争强度较低的产业,外购压力较低,企业可能选择自己从事这些环节的活动。随着竞争强度提高,外购压力加大,企业倾向将成本曲线类似于的某些环节交由其他企业去生产。最初,专门承担某个环节生产的专业化企业可能是垄断者,但制造业活动所处的市场一般价格需求弹性较高,它对的定价不能高于放弃的企业自己生产的平均成本。随着产业的继续扩张,提供的企业数目会逐步增多,该产业可能因而成为寡头垄断或竞争性结构。此后,该产业内可能会继续上述专业化过程,把的一部分交给新的专业化企业去经营。相应地,对于放弃了的企业,其成本线也会发生变化,即被一条在有效领域内低于的水平线所替代,企业的平均成本线会向下移动,如图2中的虚线所示,成本最低点的产出也将向左移动。因此,随着竞争强度提高,企业将首先把平均成本随产出增加而递减即规模收益递增的环节分离出去,并向从事这些环节生产的专业化企业去购买,而把另外一些环节保留在企业内部。


当然,在部件之间关系变得稳固和市场变得足够大以前,采取第一种、第二种方式的一体化制造企业占主导地位。标准化和规模经济给垂直分离和专业化创造条件,提高了高技术供应链某些环节的可竞争性。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压力迫使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更有效率的供应商和合作伙伴,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如果市场竞争对手多、技术容易扩散、产品容易被模仿,即使具有比竞争对手更强的产品和服务创新能力,企业也会迫于竞争压力寻求低成本生产组织方式,以外购方式剥离规模收益递增的环节,推动产品制造由更加专业化的众多企业共同完成。否则,就无法享受规模经济利益。如果市场竞争对手少、技术扩散难、产品不容易被模仿,具有比竞争对手足够强的产品和服务创新能力,可以通过创新而不是过分依靠降低价格维持竞争力,企业就可以采取内部制造而不是外购的生产组织方式。苹果、波音和英特尔三个公司组织方式选择可以很好地诠释这一点。


苹果公司产品和服务处于高度竞争的市场,所有业务领域面临激烈竞争。该市场有多家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参与,竞争者可以选择成本更低的硬件、软件,甚至模仿iPhone等产品,产品边际收益和价格不断降低,这逼迫苹果公司不断扩大外购的范围和程度,寻求成本更低、更具有效率的生产组织方式。大型喷气式飞机市场由波音和空中客车两家公司垄断,波音公司市场份额领先于空中客车,但空中客车市场一直致力于提高市场份额,两者差距逐步缩小。尽管该市场具有双寡头垄断特征,但商用喷气式飞机和航空工业市场竞争激烈。苹果和波音公司所处市场具有持续研制产品、设计方法和技术不断变化、竞争者可以跟进、消费者和用户价格敏感等特征。竞争导致边际收益不断降低,能否持续地、及时地以有竞争力的价格将新产品和服务投放市场是决定公司竞争力的主要因素。竞争压力迫使这两个公司最大程度采取利用国际生产分割和依靠外购的生产组织方式。


以上分析可以在相当程度上解释苹果和波音公司的组织方式选择,但对于英特尔公司为什么基本不采取外购方式则需要进一步分析。显然,英特尔微处理器及芯片组等产业已经度过初期阶段并达到足以移交给专业化企业去经营的规模,该产业生产过程所需要的某些产品或服务容易从市场上稳定地获得,从这个方面看无需自己生产。其实,英特尔公司专业化程度高,核心能力专一,依靠自己的制造设施和组装、测试设施构成的网络,可以比竞争对手更好地捕捉客户需求变化,既能更快地设计和研发新产品,也能更直接地控制产品制造过程,包括质量、产品成本、产量和交货时间控制。与英特尔公司不同,其许多竞争者不自行建造生产设施,而是利用第三方设施从事产品制造、组装和测试,或者与第三方公司联合建造生产、组装和测试设施。从经济学角度看,英特尔所以继续采取严格限制外购的生产组织方式,一个重要动机在于其可以通过一体化来垄断关键投入品供给,通过垄断关键投入品供应来加强公司垄断势力,保持和提高垄断利润。问题在于,英特尔能够这样做,为什么苹果、波音不能这样做呢?这涉及到公司所在市场的竞争强度及自身维持垄断的能力,竞争激烈到一定程度才会逼迫企业采取外购方式。英特尔公司虽然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但目前竞争对手还无法依靠低成本威胁其技术优势,没有成长到迫使英特尔采取外购方式降低成本的程度。


四、几点结论


苹果、波音和英特尔公司的案例表明,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压力促使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更有效率的供应商和合作伙伴,制造业网络合作、分权和组织内一体化的性质逐步强化,并对制造业组织方式和国际分工带来深刻影响。只有科学把握制造业组织方式演进规律,创造并利用制造业开放程度不断提高的有利条件,才能改善中国这个发展中工业化大国的国际分工地位。


1. 竞争推动制造业开放程度不断提高,有利于发展中工业化国家制造业发展


市场经济是现代世界各国配置资源的基础手段和普遍采用的经济制度。经过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恢复、完善和七八十年代以来的调整,世界主要经济体逐步形成了既具有自己特色又能发挥竞争作用的市场经济体制,正是这种体制带来的竞争压力逼迫美国等发达国家将一些制造活动转向海外,采取开放程度较高的组织方式。竞争程度较低时,一个国家和地区倾向采取垂直一体化方式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从事从上游到下游整个生产阶段的生产。竞争程度较高时,跨国公司根据需求和成本变动选择生产地点和协调生产,通过海外投资为母国市场生产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发达国家制造业企业必须与其国际伙伴合作才能完成新产品开发并将其推向市场,每个企业按其能力和贡献取得相应价值,具有创新能力的发展中工业化国家的企业可以获得更多参与国际制造体系的机遇。这导致制造业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制造业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进出口都在提高。尤其是部分高中技术制造业迫于竞争压力可能采取开放程度更高的组织方式,为中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制造业向产业链高端环节转移创造了条件。


这就好像一个阶梯,各个国家都在攀登这个阶梯。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处于质量阶梯的顶端,制造高质量产品。发展中国家处于质量阶梯的中下端,并向顶端攀登。发展中国家所以能够向顶端攀登的原因在于,高中技术产业产品复杂程度较高,单一企业很难掌握所有专业技术知识和制造能力,很难自己承担所有投资和成本,只能寻求外购。


从价值分配看,制造业产品一般含有少数高价值零部件,这些高价值零部件含有知识产权、成本高,构成最终产品总增加值的很高比例。随着技术进步和竞争加剧,这些零部件迫切需要采取外购方式。在这个背景下,中国等发展中工业化虽然可以继续从事劳动密集型、低技术制造阶段,但也可以利用生产分割体系积极发展高端制造,掌握先进技术,积极培育从事知识密集、高技术产品制造、更加专业化的企业,提高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移的能力,实现产业升级。


2.核心企业主导组织方式选择和价值链分配,专业化成为制造业竞争力更加重要的来源


作为现代产业组织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新趋势,生产分割使最有效率且布局在有竞争力地点的制造业企业得以发展壮大,这促使制造业向竞争力强的中间产品制造企业和最终产品组装企业集中,向综合条件较好尤其是成本较低的地点集中。结果一个国家和地区不再可能包揽制造业产品设计、研发、制造、营销的所有活动,制造业国际分工不再简单地按着水平方式区分为高技术产品和低技术产品,而是采取垂直专业化方式划分为产业链低端环节和高端环节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公司参与一个产品的生产过程,集中于某些具有比较优势的生产阶段,从事给定产品部分阶段的生产。生产分割和外购导致垂直分工和专业化不断深入,就其经济学本质看是在位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企业通过专业化协作和分享规模经济、范围经济来提升产业竞争力的经济现象。


生产分割的实质是产业链不同环节各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包括从事研发、设计、营销、品牌管理的核心企业,从事中间产品制造和最终产品组装的专业化企业。在这种组织方式下,核心企业通过掌控产品设计、研发和营销等活动主导组织方式选择和价值链分配,专业化企业通过提升技术能力和制造能力提升话语权。只有打造一批在供应链顶点掌控知识产权、在生产分割体系和全球价值链形成中具有主导作用的核心企业,不断深化产业分工与协作体系,才能国际分工地位有利的制造业,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


3. 成本尤其是劳动力成本仍是驱动制造业国际分工的重要因素


资本、技术流动将各国劳动力置于国际竞争之中。低成本劳动力和大量FDI流入,使中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在产品制造领域形成了较强的优势。今后一个时期,资本、技术和商品的跨国流动将更容易,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但劳动力跨国流动困难,企业还将通过在劳动力成本较低地区建厂获得成本优势。虽然面临来自低成本国家制造的高附加值产品竞争,但发达国家不大可能在工资和福利成本敏感的产业取得竞争优势,成为低成本制造国。尽管中国劳动力成本在提高,但只要综合成本(劳动力、土地、税费等成本)低于发达国家,这种成本优势将一直存在,成本尤其是工资成本仍是驱动跨国生产体系的重要因素。为保持成本优势,政府必须采取更多措施,减少制造业负担,使中国对世界制造业更具有吸引力。


美国政府正在采取的一些降低本国制造业成本的措施值得我们注意。这些措施有:降低美国制造业的税收负担,并使暂时性减税措施永久化,以提高美国制造业吸引资本和投资的能力;改革医疗保险,降低医疗保险成本;减少管制和司法诉讼成本;实施节能计划,降低能源成本;鼓励创新投资,促进技术扩散,降低开发新技术的风险,确保美国企业致力于设计和生产技术含量高且为世界客户所需要的产品。在降低人力成本方面,美国采取了加强教育、培训和减少使用人力的措施。联邦政府重视支持基本教育和职业教育,强调职业培训需要适应未来产业发展需求,使学生无需长时间再培训就可以胜任制造业岗位。一些企业采用机器人实现无人化加工,加工中心和机器人所组成的柔性单元在制造车间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每周7天,每天24小时不间断运转,高效率和高可靠性有效地降低了制造企业成本。


4. 国际竞争逼迫发达国家制造业加快转向高端、高技术领域


过去几十年美国经历了持续的去工业化过程,制造业增加值和就业人数占GDP及总就业人数的比重持续降低。去工业化给美国就业和经济发展带来不少突出问题,引起朝野各界对再工业化问题的广泛讨论。经过这次金融危机,美国等发达国家主张发展制造业,改变经济过分依赖服务业特别是金融服务业的呼声不断高涨,政府已经重新将制造业视为解决就业和经济问题的措施。可以肯定,美国的制造业虽然面临不少的问题和困难,但它毕竟是全世界最先进的制造业。美国拥有世界最高技能的劳动力和最先进的装备,是世界上制造业最发达的国家和先进制造业发展最快的国家,一百多年来一直是世界制造业的引领者。随着制造业开放程度的提高,美国越来越担心尖端、高端产品制造向海外转移,使相关知识和技术从研发阶段成为参与各方的“公共产品”,本国企业由此会失去知识产权。


最近几年美国国内对大型喷气式飞机外购可能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广泛讨论。在波音公司商用飞机制造中,国外风险共享合作者控制二、三级供货,掌握复杂子系统设计、制造、组装等关键技术。一些人担心美国飞机制造技术扩散到外国公司,提升外国企业包括其他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企业的竞争优势,损害美国企业独立创新能力。


上述担忧反应一个倾向,即美国已经着手实施再工业化。美国等发达国家虽然不具备成本优势,但其劳动力普遍受过良好教育和拥有较高技能,具有知识、技术和无形资产优势,可以从事更复杂、更先进的制造领域,发展技术密集程度更高的制造业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克服劳动力成本高的劣势,成为更有效率的制造国。可以预见,美国等发达国家制造业将以高技术和高端为重点,进行更加专业化地生产,更集中于制造研发和技术能力要求较高的复杂产品,尤其是别国无法制造的产品,谋求提高产品质量、创新能力和差异化竞争能力,其结果可能进一步提高美国尖端制造业相对其他经济体的优势。




《中国经济学人》(China Economist)创刊于2006年3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是一本中英文双语出版的经济类学术期刊,宗旨是向全世界宣传能够代表中国人民根本利益诉求的最先进的中国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研究成果,聚焦中国重大经济思想与重大经济问题,增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中国经济学人》被美国经济学会EconLit收录,并进入EBSCO、 ProQuest和Scopus等世界重要数据库。2018年底,《中国经济学人》(China Economist)被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目录评为“代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英文刊最高水平”的9本期刊之一,2020年被评为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
在线投稿系统:http://ceji.cbpt.cnki.net



上一篇新闻

全球首个水上苹果店落户新加坡,抢先一睹实景图

下一篇新闻

昆仑表不去巴塞尔表展,在北京面向亚洲市场发新表,海军上将镂空有看头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