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新加坡很多行动不便的老人还在工作
在世界各大发达经济排行榜中,新加坡一般都名列前茅,这让许多外国朋友,对这座城市以及新加坡人,流露出羡慕的神色。
不过,前往新加坡旅游的旅客,经常会问的问题则包括:“新加坡退休以及养老制度是不是不好啊?为什么到处能看很多年级大,而且行动不便的老年人,仍在工作?为什么快餐厅、茶馆、计程车司机,都是老年人呢?”。
解答一:社会收入两极分化
日本著名管理学家,被誉为“策略先生”的大前研一,2006年在其著作《M型社会:中产阶级消失的危机与商机》,提出了M型社会的概念。
M型社会是以日本社会为研究背景,阐述了1990年代日本经济进入衰退周期后,社会脱离了中产阶级时代,呈现了收入两极化的现象,转变为富裕与贫穷两个极端。
在劳动人口中,收入阶层的分布,只有两个阶层,底层和社会上层,俗称屌丝和土豪两个阶层,形成顶峰和低谷的“M型社会”。
根据新加坡统计局数据显示,新加坡居民的每月工作总收入中位数为4437元(指新元,约2万元人民币),比2017年的4232元多了205新元。不过,在全新加坡拥有工作收入的大约215万4900人当中,有超过一半(56.2%)的人,月收入没有达到平均数4000元,不属于中等收入群体。
简单的说,就是穷人更穷了。
解读二:45岁以后,收入开始下降
新加坡统计局显示,45岁则是月入的分水岭,踏入45岁后,每月工作收入,将随着年龄增加而递减;这意味着那些没有属于中等收入群体在步入45岁后,可能再也没有机会晋升到高收入群体中,而是逐步把他们推向低等收入群体。
类似的情况,在日本也正在发生,人到中年了就不吃香了。至于中国,大家都知道,很多单位明文规定,不招45岁以上的人。
再者,新加坡男女越来越迟婚,男性首次结婚的年龄中位数为30.2岁,女性首次结婚的年龄中位数为28.5岁,他们45岁在面临薪水逐年减少的情况下,子女大概还在上初中和高中,子女教育费以及照顾父母的负担,势必进一步将他们推向低等收入群体。
这也引申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为什么45岁会是新加坡人月入的分水岭,换个说法就是,新加坡经济结构是否出现了问题?
解读三:老人只能成为自由职业者
虽然新加坡人的薪水逐年增加,但相应的生活成本却快速上涨——新加坡的奶粉价格从2007年至2017年之间就涨了120%,但薪水却仅涨了53.8%。
老人被逼无奈,只能从事送餐服务,或者成为计程车司机,这类工作,大多属于自由工作者,薪水不稳定,福利方面不如一般的上班族,长远下去,不仅扩大与一般的上班族之间的工资差距,更无望赶上“超高收入者”。
选择从事送餐的服务或者成为计程车司机,或许是迫不得已的选择,而非自愿,毕竟“有头发既,边个愿意做癞痢”(粤语,比喻:迫不得已的选择)。
目前新加坡有约4万1000名私人计程车司机执照持有者,以及约9万9900名持执照的公司计程车司机,此外,新加坡目前约有2万名从事送餐的服务。这里面,就有很多游客看到的白发苍苍的老人了。
白发苍苍老人还要工作,会在中国发生么?
其实M型社会并不可怕,极端化屌丝和土豪的社会,美国在1980年代也能经历类似的情况,并最后成功摆脱这问题。
而较令人害怕的是新加坡的普通白领,还“浑然不知”或者根本没有这方面的危机意识,仍然还以为可以升值、加薪,走上人生巅峰,不知道公司HR人力部门,已经对于45岁以上的中年人,举起了降职降薪、辞退的大刀。
很悲哀,一个人工作到了45岁,工作能力丰富,经验老道,却面临个人薪水的最高峰,随后就要走下坡路了。
因此,中国的正在打工的人,必须首先认清这现实,改变认为自己是中产,或有一天会成为中产的念头,管理自己的生活形态,再制定符合实际状况的人生规划。
这样一来,即使你面临职业困境,也已做好准备,生活也不会手忙脚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