禄来HFT 50/1.8镜头+索尼微单实拍北京天坛的春光
昨天一位老师告诉我天坛的杏花开了,于是决定今天(3月30日)前往天坛并进行我的镜头测试工作。可惜今天北京的天气不如昨天那样好,据说是因为被北风刮过去的沙尘又被南风刮着杀了个“回马枪”。
今天测试的镜头是一枚在新加坡生产的德国禄来镜头,Rollei HFT Planar 50/1.8标头。HFT是英文High Fidelity Transfer的缩写,高保真传输的意思,在这里特指德国禄来公司的一种多层镀膜技术。
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所有的相机镜头都是用单层或双层镀膜来防止反光和耀斑。在那之后,镜头制造商们在镜头上应用了一种新的分层镀膜技术:多层镀膜技术。
Carl Zeiss卡尔-蔡司把它的版本称为Multi Coating T*。在与蔡司的合资公司中,禄来开发出了自己的Multi Coating的版本,并将其命名为HFT。德国生产的Made by Rollei镜片,以及新加坡生产的镜片,都是HFT镜片。除了多涂层镜片的正面镜架上有HFT标志外,HFT镜片很容易识别,因为它们会发出红色和/或深绿色的光芒。我手里这个应该算是红色的光芒了吧?前后镜片的镀膜倒是非常讨人喜欢的!
要知道,最初的蔡司双镀膜的镜头已经有了非常好的防耀斑保护,据一些玩家说,HFT镀膜的镜头相信会画出更柔和的画面。当然这种说法肯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各位可以我下面这些实拍图片,自己进行判断。
这枚Rollei HFT Planar 50/1.8镜头为六组七片结构,光圈从F1.8到F16共7档,最近对焦距离为0.45米。
我看到的资料称,这枚镜头Planar 50/1.8镜头从1972年开始生产,一直持续生产到1994年,连续生产了20多年!我手里的这枚已经是在新加坡生产的了。
这枚镜头为QBM接口,是和我手里一台Rolleiflex 35ME单反一起来的。QBM是英文Quick Bayonet Mount的缩写,中文的大意就是“快装接口”。因此这枚Rollei HFT Planar 50/1.8镜头需要QBM转NEX转接环转接到Sony A7上使用。
相机自然还是那台Sony索尼微单A7了,实拍时设置为A档光圈优先模式,手动峰值对焦。近景为最大光圈F1.8,远景则是F8。因为是10-12点这个时间段测试的,所以大部分情况下ISO我都设置在了50。
不过我手里这台Sony A7的测光系统好像慢慢地出现了问题,光圈优先模式调整光圈时,测光给出的快门速度有时候会没有变化,估计快“寿终正寝”了。
最后说一句,那个祈年殿形状的冰激凌真心不便宜!
我的想法是我只实拍,但不会给出我对某个镜头的评价。因为所有的评价,都是带有个人主观性在内的,容易对他人产生可能的误导。所以,具体的评判,各位还是自己根据图片自己做出吧。当然也有可能各位觉得我拍的照片实在是太烂了,我只能说声抱歉,那是因为我的水平还有待提高,并不是某个镜头的问题。
作者:张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