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新闻出版,有哪些创新点?
□本报记者 尹琨
“当重大公共应急事件来临时,传统报道方式受到的每一个挑战,都是为VR慢直播‘量身定做’的机会。”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频VR专家、央视频先进影像团队负责人姜华介绍,《两神山建医院》VR慢直播得到超144家海内外媒体或平台转发报道,让“云监工”成为2020年十大网络热词之一,在国际社会发出抗疫信息战的最强音。
10月20日,由2021世界VR产业大会组委会主办,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承办的VR+传媒主题论坛在江西南昌举办。《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从论坛上看到不少包括《两神山建医院》VR慢直播这样VR+新闻出版的新探索、新实践。
VR新闻:不断拓展传媒边界
在姜华看来,与传统报道方式相比,VR慢直播的机会体现在用户量大、关注度高、不分“黄金”和“非黄金”时段。VR慢直播主体作业面宽、作业时间长,不分“主要”和“次要”。VR直播采用高清拍摄设备进行动态实时采集和编码输出,智能压缩画面补偿算法,实现VR机内实时全局HDR(高动态范围图像),降低传输压力,打破工作条件的严格限制。总之,VR介入大型公共事件新闻直播的门槛被降低,让新闻拥有更美好的未来。
在封面传媒,VR带来的重要变化既体现在新闻报道中,也体现在数字文博技术的运用,如今年深圳文博会上,封面传媒现场展出“云上交互展览”和“数字文物沉浸式展览”,引发业内外关注。
据封面新闻副总编辑崔燃介绍,《华西都市报》在转型第一年就招聘了100多名懂虚拟引擎、三维建模的软件工程师、产品经理等专业人才。依托技术队伍,以新型主流媒体作为定位,把传媒边界拓展到泛文化领域。
“VR带来新闻报道全场景、可视化的体验,借助虚拟引擎、VR技术,让三维数字化报道成为新闻生产的标配。VR同时在数字文化传播上成为数字文博产业链的组成部分。”崔燃表示,VR和先进视频技术的应用让封面传媒在VR和沉浸式展览中提供包含数字文物采集、数据库建设、线上数字展览在内的完整解决方案。通过数字文物采集的成果,借助三维动画、创意动画在海外社交平台传播中国文化;通过数字展览、沉浸式展览让文化走出国门,让科技+传媒+文化的新型主流媒体成为数字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VR出版:丰富读者阅读体验
今年世界VR产业大会上发布的《2021年江西省虚拟现实产业发展白皮书》显示,2020年全球VR行业市场规模约为620亿元,预计2024年将达到2400亿元。与此同时,VR内容数量依然偏少,缺乏高品质内容生产供应,内容制作成本较高,面向消费者的VR开发内容缺乏变现渠道等,成为当前我国VR产业发展面临的内容困境。
从优质内容供给的角度,国外出版人线上分享见解。
“当书与数字结合,不仅可以调动多种感官,还可以呈现各种想法,同时丰富读者的阅读体验。”英国Winged Chariot公司所有者、融媒体发展顾问尼尔·霍斯金斯与小说家杰弗·阿舍分享了VR出版领域的思考与机遇。
他们表示,图书出版商从根本上从事纸制品销售业务,将数字元素货币化对他们来说是很难转换思路与建立信心的。此外,在数字元素上本身就需要投入比纸书更多的资金。为此,出版社要根据多个要素为每一本书制定营销策略,寻找营销点。比如在博物馆或电影院中将VR图书和场景应用结合起来,创造新的体验和传递思想。
新加坡Aristia.io公司总裁、知识产权授权专家、电影/电视制作人陈贻曻结合数字时代的IP战略,从如何讲好融媒体故事的角度指出,在传统的叙事模式中,故事以线性的模式讲述,且以不同的载体呈现同样的内容。现在,新的故事讲述模式是非线性的,依托包括VR设备等在内的不同媒介,多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故事共同作用,组成故事叙述的一部分。同时,消费者也不再是被动阅读,而是参与故事的互动元素之一。
“超媒体叙事将不同世界汇聚起来,并将真实的生活和真实的人加入进来。一部电影、一个游戏和一本书会在同一主题下,将不同故事相互嵌合,为观众增加互动的机会,也使得IP可以跨越其他媒介平台,并产生收益。”陈贻曻说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