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5月17日 星期五

新加坡的文化教育地标——南洋理工大学学习中心

简介

在新加坡的南洋理工大学,有一座外形奇特的建筑,远看像极了早餐店里层层叠起的蒸笼。这是著名的南洋理工大学学习中心,由Heatherwick Studio负责设计。

新加坡的文化教育地标——南洋理工大学学习中心

建筑外观

〖Heatherwick studio:由托马斯· 赫斯维克创立。托马斯· 赫斯维克:英文THOMAS HEATHERWICK,1971年,生于伦敦,曾就读于曼彻斯特城市大学与伦敦皇家艺术学院;1994年,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2004年,获得了“皇家工业设计”勋章;2006年11月8日,获得“菲利普王子奖”;2010年,击败包括扎哈· 哈迪德在内的一批名师成功设计了上海世博会英国馆;2012年,设计了伦敦奥运会火炬塔。他被英国业界誉为“新的莱昂纳多·达芬奇”。〗

新加坡的文化教育地标——南洋理工大学学习中心

平面图

设计理念:

Thomas Heatherwick说:“这座Heatherwick Studio在亚洲的第一座大型新建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思考传统大学建筑的绝佳机会。在信息时代,校园里最重要的商品是社交空间,可以见面,碰撞和相互学习……”于是建筑师以蜂巢为理念,结合新加坡当地的炎热的气候,塑造出一座能增进师生关系,鼓励丰富的小组教学和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楼。

新加坡的文化教育地标——南洋理工大学学习中心

蜂巢

建筑介绍:

南洋理工大学学习中心被称作“智慧之塔”,也被不少华人戏称为“点心楼”(因为很像粤菜馆或中式早餐店里垒起的蒸笼)。建筑由12座环绕着中庭的弧形的塔楼围合而成。学生可以从360°各个方向进入中庭空间,并与所有塔楼形成路径上的循环。

新加坡的文化教育地标——南洋理工大学学习中心

建筑近景

整个建筑上大下小,层层外挑的楼板,为建筑提供了遮阳的效果。层层叠叠的弧形阳台环抱着中庭,仿佛片片飞舞的花瓣。每片出挑的阳台,结合着栏杆、花池,巧妙的构成学生三五成群闲聊、交流的绝佳天地。

新加坡的文化教育地标——南洋理工大学学习中心

层层外挑的楼板

室内:

建筑分8层,共有56间教室。建筑师打破了传统教室的布局,塑造出没有角落或没有正面和背面的教室。这种灵活的形式能让教授在教学中,不再是站在最前面教学,而能更好的组织学生,加强大家之间的沟通、合作。大家来学校聚集在一起“交流”,通过思想的碰撞,迸发出各种灵感,就如同蜜蜂汇聚在蜂巢里协作酿蜜。这也是该建筑在校园里被称作“hives”的原因吧。

新加坡的文化教育地标——南洋理工大学学习中心

教室


新加坡的文化教育地标——南洋理工大学学习中心

教室平面图

即使教室外的楼梯间或电梯间也都散发着独特的学术气息——墙面上嵌入了700幅特别委托插画家Sara Fanelli绘制的图画,内容包含科学、文化、艺术等主题。这些图案刻意的被重叠起来,显得模糊不清,却是思维的触发器,为想象力创造了环境。

新加坡的文化教育地标——南洋理工大学学习中心

Sara Fanelli绘制的图画

结构、材料:

建筑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其中,众多的斜柱格外醒目。建筑结合至上而下逐渐收窄的形态,采用了像灯笼骨架般的结构体系,从经纬两个方向稳固结构。而层层外挑的结构,外墙上一圈圈高窗,结合中庭的形态,既有遮阳的作用,又能在通风时让空气在塔楼中循环。这一策略在常年维持夏季高温的地区很重要。

新加坡的文化教育地标——南洋理工大学学习中心

结构剖面图

建筑外墙采用有‬10个‬曲‬率‬的‬预制再生骨料混凝土外挂板约‬1000多块‬,每块面板均定制了独特的混凝土饰面和型材。如下图所示,立面上的混凝土板面有着形式不同的凹槽:连续的普通凹槽与凸起部分质感一样,都较为细腻;而内凹的不连续凹槽则是由工人手工贴上小石子制成。

新加坡的文化教育地标——南洋理工大学学习中心

预制再生骨料混凝土外挂板

新加坡的文化教育地标——南洋理工大学学习中心

手工贴小石子

建筑师傅设计‬了11个柱角、10个立面弧度、4种窗户尺寸和1种玻璃板宽度,可‬进行反复无限的排列组合。这样‬的‬材料构件‬‬既能快速生产,又能‬组合成‬具有‬手工制品性质的建筑外墙。另外,为了节约成本,外墙上采光及通风的门、窗均采用了折线形玻璃门窗来替代弧面玻璃。

新加坡的文化教育地标——南洋理工大学学习中心

外立面细节

结语:

南洋理工大学学习中心是新加坡第一个使用着色混凝土的项目,而再生骨料的使用让建筑获得了绿色标志的白金奖。建筑突破了传统教学楼的刻板形态,为新时代的教学方式创造了全新的教学环境。如此,南洋理工大学学习中心便成了新加坡教育、文化的新地标。

新加坡的文化教育地标——南洋理工大学学习中心

建筑夜景

项目名称:南洋理工大学学习中心;

建筑面积:14000㎡;

所在地:新加坡;

建筑设计:Heatherwick Studio

摄影:Hufton+Crow。

上一篇新闻

来了新加坡这么多年,你“成佛”了吗?

下一篇新闻

混乱至有序 | 新加坡国父纪念馆方案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