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除了地上,老旧小区绿化还能在墙面做文章
澎湃研究所研究员 赵忞
在新一轮的老旧小区改造中,很多地区的老小区都出现了原本绿化率低,单元密集,难以增加绿化率的状态。同时,更有一些小区还有绿地与停车位之间的矛盾。那么除了增加地面的绿化,老旧小区的绿化改造还能在墙面做文章吗?铺满爬山虎的历史建筑,通常是游客不可错过的打卡点,但为什么历史建筑可以补充墙面绿化,老旧小区改造中就只见倡导,不见落实呢?
墙面绿化,属于立体绿化的一种。立体绿化,是指充分利用不同的条件,选择植物栽植、依附、铺贴于各种构筑物及其它空间结构上,包括立交桥、建筑墙面、坡面、河道堤岸、屋顶、棚架等设施上的绿化。其中坡度几乎到达90度的形态被称为“垂直绿化”,以墙面和立交桥绿化为代表,是立体绿化中占地面积最小,而绿化面积最大的一种形式。它有助于进一步增加城市绿量,还能保温隔热,节约能源,也可以滞留雨水,缓解城市下水、排水压力,是建设“公园城市”、“海绵城市”的重要手段,也是此次老旧小区改造中提倡的方式之一。
面砖逼退墙面绿化
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全国范围内对2000年前建成的老旧小区改造和更新的重视达到了新高度。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内容可分为基础类、完善类、提升类3类,其中完善类主要重视环境的改善,包括小区的节能改造绿化环境改善,增加文化休闲、适老化等设施。
不同省市在早期居住区建设中的差别,导致了这一轮改造中对绿化环境要求的不同。如安徽的重点在于“补绿”,重庆关注的是绿色空间形态的单一、人工护理和物业管理缺乏的问题。武汉则鼓励“见缝插绿”。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似乎并没有省市热衷于“垂直绿化”这一概念。就算是理念最为相近的安徽,其“立体绿化”理念依然是在平地种植多层次植被,达到“立体”效果;而本来就“立体”的重庆,强调的也是“补”而不是高差。对垂直绿化心心念念的,主要是景观设计行业。
这种认知上的差别固然与建设成本相关,但不可否认的是,公众,甚至一些专业人士对垂直绿化的普遍认知,还停留在“爬山虎”阶段,简单地认为垂直绿化的形态应该是攀援植物爬墙,并且分不清触须和气生根的区别,而后便是对建筑立面是否会被破坏的疑问。这也导致了在改造前期的民调阶段就有否定墙面绿化的可能。
刻板印象中的爬山虎类垂直绿化。视觉中国 资料图
对以墙面绿化为代表的垂直绿化的抵触心理,其实与世纪之交住宅区建设的墙面结构转型相关。随着经济的繁荣,住宅区外立面建设越来越多地使用面砖的形态,注重外墙的整洁,但它容易松动脱落,且渗水后极难维修。如果墙面再长植物,就变成了灾难。而过去的垂直绿化往往一旦将爬山虎种下便不再打理,任其包覆建筑,在部分电线外架的小区还会缠绕电线,造成短路隐患,也让人加深了“爬山虎=老破小”的负面印象。
但垂直绿化并不只有攀缘植物一种形态。根据建成空间立面,垂直绿化的做法也可以有非常大的不同。而由于做法的难易差别,部分对策通过居民的参与即可完成,而另有一部分,则需要专业群体的介入以及外来资金的支持。
垂直绿化的不同对策
人尺度的小规模园艺。此处的“人尺度”指的是从地面到成年人抬手臂可以触及的这一段高度,通常与院墙或篱笆的高度相仿。在一些发达国家,这种尺度的垂直绿化属于园艺范畴,可以通过装置设计让景观更有趣味,由各家各户(在中国老旧小区经常为带院子的一楼)打理,不需要动用建设基金,也不一定与墙面产生直接关系。
中等高度的模块化绿化。此处的“中等高度”指1-6层左右的高度,最高处可以通过架梯触及,进行管理,更接近于狭义上的“墙面绿化”。它并不要求采用攀缘植物,物种选择较为丰富,造景上的变化也比较多样。
上述做法均需要在改造设计时留好生长位置和控制位置,让窗户免于被植物骚扰。因此欧洲采用类似做法时会偏好不开窗的山墙。而在新加坡等热带国家,窗户四周有遮阳板,可以阻挡植物的生长。而且实际上植物和框架总计的的厚度也只有5-15cm(因为叶片也有采光需求,不可能层叠得很厚),对于国内一些城市要求加建的占地面积不得超过现有建筑占地面积的15%-20%而言也不失为一种良好的选择。
多种方式结合的墙面绿化。以荷兰为代表的一些欧洲国家对垂直绿化这一概念有着更细致的分类,中国所采用的现代方式全部属于“活墙系统(Living Wall System)”,推荐使用常绿小灌木或草本,而攀缘植物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绿色立面(Green Façade)”。而在“绿色立面”里,又有不同的做法,如应对攀援植物的墙面拉索方式还可以细分为固定在墙面上、固定于地面、固定于悬空花坛、固定于贴地的高位雨水花坛四种,分别可以应用于不同场景,并且可以结合使用。欧洲的墙面立体绿化之所以多样,主要也是因为不同类型和技术的结合使用,以及在设计初期就确定生长区域和管理模式,并不是任由单棵植物简单粗暴地从地面长满整个立面,也不需要一次性补全老建筑的所有短板。
意大利热那亚某地的悬空垂直绿化,通过悬空的金属管排水,立面植物攀援、草本和小灌木结合设计。藏在屋檐内侧,因此不承担排水作用,但降温和保温功能还在,可以选择耐旱植物。图片来源:blogs.springer.com
特殊场景和植被的墙面绿化。普利兹克奖获得者赫尔佐格和德梅隆曾经在早期的一个厂房设计中,有一面墙出现了条码一样的青苔,被当时国内的建筑师认为是现代主义的锋利和植物的柔软的完美组合。但其实是那面墙的排水出了问题,雨水顺流而下“养成”的青苔。后来事务所受到点醒,开始主动研究在墙体不受损害的情况下人工实现和控制效果,更多的垂直绿化作品随之出现。
Ricola-Europe SA工厂和仓库,现在的排水问题已经修复,不再呈现这种景象。图片来源:Archplus
因此国内的老旧小区垂直绿化也可以采用“美化问题”的思路,将本来不利的一些问题通过创意的方式解决。而且在“绿化”上也可以拓宽思路,将苔藓等也纳入考量范围。事实上国内已经有成熟的苔藓苗圃和批发,多用于室内盆景和立体造景,用于外墙还很罕见。它的价位在2000年代后小区常用的真石漆(涂料)和干挂石材之间,作为小面积采用成本并不算高,只是说由于老旧小区改造无法像地产开发一样盈利,这样的“非必要成本”自然能省则省。
并非首选、优选和必选
目前国内对垂直绿化的认识严重不足,其标准和规范也不为人熟悉(2015年即有技术规程,北京早在2012年就有了技术规范并列出了推荐植物)。就国内绿化整体来看,在绿地规划方面虽有涉及垂直绿化,但对城市绿色空间的综合规划仍然不够,特别是垂直绿化的形态布局不够明确。而且由于垂直绿化一般不计入项目绿地率统计,不纳入绿化行政审批,建成的垂直绿化如有被撤销或被占用,也没有相应的法律责任,可操作性不强。
而且全国范围内相当一部分老旧小区的立面整治首先面对的是面砖剥落,不是住建部鼓励垂直绿化时提到的保温需求,因此居民更担心墙体损伤。此外,由于景观绿化过去经常与“面子工程”挂钩,现在往往会被赋予负面意义,认为做绿化不如做防水、改排水等“民生”问题,即使在一些条件适合的小区,接受度也不高。
而受成本、企业实力等因素制约,政府政策性激励机制的缺失,也使得第三方企业和小区原属单位对垂直绿化的热情度不高。
出于以上种种原因,常见的垂直绿化往往用在商业办公建筑上,尤其是学校和一些以环境为卖点的写字楼。它们的特点在于:第一,建筑所有者素质较高,对垂直绿化概念有一定理解;第二, 不同主体间的理念相对统一,对景观优化有兴趣和话语权;第三,资金来源有保障。而这也恰恰是老旧小区缺失的。特别是住建部提出老旧小区改造的投资原则是“居民出一点、社会支持一点、财政补助一点”多渠道来筹集改造资金,明确了老旧小区的改造资金不会全部由政府承担,那么居民的偏好也将强烈影响景观优化的方向。也就是说,垂直绿化可以用来改造老旧小区,但不是首选、必选和最优选。
与增设停车位结合的可能性
那么它真的一点机会也没有吗?并不尽然。在上海2018年“美丽家园”项目中,就有老旧小区居民提出小区绿化“太脏,容易藏垃圾”,并给出了自己的解决建议——少做草坪,多用铺装,又干净又多了停车位。无独有偶,这样的声音在很多城市的老旧小区改造中都出现过,还引发了“保绿化还是保停车”的争论,而后带来了业界“退绿折中”的建议。
如果垂直绿化能够纳入绿化率指标,这时候增加小区停车位,就可以避免与绿化率不可兼得的矛盾。实际上这种做法2013年在杭州有小规模尝试,以围墙高度的植物爬架为主。但最终销声匿迹,很可能因为推而广之会带来对指标的滥用,而且爬架的绿化效果有限,因此格外谨慎,浅尝辄止。
但杭州当年的做法对垂直绿化的理解过于简单。实际上,垂直绿化在城市更新的收益均等性上也可能产生特殊贡献。在现行的老旧小区改造策略中,1-2层的居住者往往不是受益主体。以长江流域的平原地区,尤其华东地区,地下水位高,冬季没有集中采暖,一层阴冷并不宜居,无论是“见缝插绿”还是加装电梯,一楼的收益比顶层都更少,甚至会有明显的负面影响。如果需要居民收益均等化,可能在绿化景观改善上确实需要考虑“绿化上移”“绿化置换”等做法,让高层承担更多的生态功能,为1-2层留出更多的采光机会,促进排湿,改善居住环境。
责任编辑:吴英燕 图片编辑:金洁
校对:丁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