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9月20日 星期五

来自鸥汀的非遗文化“潮剧盔头制作技艺”

【传承潮汕非遗文化⑪】初心不改,陈衍庭制作潮剧盔头40年

潮剧是潮汕方言演唱的地方戏曲剧种,也是广东三大剧种之一,距今已有580多年的历史,于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潮剧有着鲜明的风格特色,演员的服饰华丽,各种头饰头帽非常精致,潮剧盔头是潮剧人物帽盔的通称,是传统戏剧人物角色的身份象征,也是构成戏剧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市,有一位从事潮剧盔头制作技艺的手工艺人,也是我市从事这项技艺的唯一一位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剧盔头制作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他就是陈衍庭。近日,记者来到位于杏花桥旁的陈衍庭家中采访,他正和妻子以及两个女儿一家四口围坐客厅赶制盔头,每人各分一道工序,从剪裁镂刻、边缘加固到边线捏凸,大家各司其职配合默契。“潮剧盔头的制作技艺与潮剧一样,在潮汕地区流传已580多年。”记者和陈衍庭的采访话题就此说起。

来自鸥汀的非遗文化“潮剧盔头制作技艺”

▲陈衍庭向记者介绍潮剧盔头的制作技艺

我们先来看看二段小视频,了解陈衍庭和潮剧盔头的故事:



04:43

分门别类

沿袭几百年“衣箱制”套样制作

走进陈衍庭家中,墙上挂着各式精致的潮剧盔头样品,琳琅满目,记者在工作间一角看到,整幅墙面钉满一个个木格子,分门别类整齐存放着各种各样的珠子、布料和纱线等配件,已经完工的盔头整齐存放在房间四周,有包公帽、中军帽、文凤冠和大珠盘盔等,正是这些精致的盔头,为舞台上的演员增光添彩。

挂在墙上的各种盔头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大珠盘盔和文凤冠,色彩鲜艳、制作精美的大珠盘盔由橘黄色的羊毛线球和白珠点缀,“这种配以珠帘的皇帝专用盔头叫大珠盘盔”,陈衍庭接着说,“潮剧中仅宰相的盔帽就有两种,一种是奸臣戴用的‘乌金貂’盔帽,另一种是忠臣戴用的‘耳不闻’盔帽,这个盔帽在所有盔头中重量是较重的。”

来自鸥汀的非遗文化“潮剧盔头制作技艺”

▲文凤冠

“大珠盘盔在潮剧《杨令婆辩本》、《红鬃烈马》等剧目就有使用,是宋朝皇帝身份的象征,制作一个这样的盔头至少要3天。”陈衍庭介绍,文凤冠是皇后、皇妃、诰命夫人及公主等角色专用,其制作最费工夫,由大约70块碎件组成,约3斤重,制作一件至少要花4天时间。

谈起盔帽,陈衍庭如数家珍,他介绍,所有盔头的制作样式都是根据潮剧剧情的需要,严格按沿袭几百年的剧装“衣箱制”传统套样制作的,基本制作流程包括纸板定型、剪裁镂刻、缝线烫熨、帽盔边缘加固、捏凸边线及饰线、贴布、彩绘、帽盔内涂防湿漆、组装等工序。

“每个制作环节都必须细致,要合乎角色身份和剧情的年代感,制作工艺在保留传统手法的基础上融入了新时期的元素。” 陈衍庭说。

承袭家传

从小受艺术熏陶青年随父学艺

说起陈衍庭与潮剧盔头结缘,还得从他父亲陈其盛说起。父亲陈其盛是已故潮汕知名木偶及剧装艺人,9岁就加入当地纸影戏班(即提箸木偶戏)习艺。潮汕纸影戏班与潮剧一样,都需要有戏棚、布景、服装道具、丝竹锣鼓。那时纸影的装束道具大都由本戏班艺人制作,陈其盛就是在这样的民间纸影戏班随师学艺,练出一套纸影演艺技巧,并先后在当时知名的老梅正兴、三正顺、玉梨、怡梨等纸影戏班担纲主演。几十年的演艺生涯使他练就一套娴熟的纸影表演技艺和制作技艺。新中国成立后,陈其盛一直从事这项手工技艺,成为潮汕著名影戏艺人。

昔时,潮剧的剧装一般由戏班艺人制作,民间也有剧装作坊。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汕头市就有剧装作坊,如位于民族路的“合法剧装社”、国平路的“金记剧装店”等。新中国成立后,这些作坊公私合营,成立汕头市剧装工艺厂。后来,企业因老艺人退休、故去,加上“文革”期间古装潮剧停演等原因,已没有专业从事剧装生产的企业了。

陈衍庭承袭家传,自小受到父亲的影响,小学读书时就对手工制作工艺非常感兴趣,“上小学时,我经常把课本偷偷藏在裤兜里,然后逃课到剧装厂的橱窗前看工人制作剧装”,陈衍庭回忆道。

由于从小受父亲的艺术熏陶,自1973年开始,青年时的陈衍庭便随父学艺,开始从事木偶的制作。

私人作坊

我市唯一一家从事盔头制作作坊

改革开放之初,古装潮剧陆续重返舞台,各潮剧团队需要大批古装戏服,陈家父子就开始从木偶制作转向潮剧盔头制作,陈衍庭40多年来一直坚守到现在。如今,陈衍庭的私人作坊是我市唯一一家从事潮剧盔头制作的家庭作坊。

陈衍庭说,制作盔头花费的时间较长,一般有七道工序。记者在陈衍庭家中看到,一家其乐融融制作盔头,紧张而有序。小女儿陈洁正在对画好纹样的纸板进行剪裁,大女儿陈敏将设计定型好的平面图稿放在蜡石上对纸板图样剪裁镂刻,陈衍庭的妻子赵岱丽接下一道边缘加固的工序,只见她用小铁丝顺着刚镂刻完成的纸板背面边缘涂胶粘贴,并用小铁钳钳紧加固定型。赵阿姨说,因为小铁丝表面光滑难以粘胶,所以粘贴前应先将小铁丝卷上一层丝纸。

来自鸥汀的非遗文化“潮剧盔头制作技艺”

▲陈衍庭正在制作潮剧盔头

为增加盔头外观的美感,在盔冠坯外的纸板表面应镶上花纹凸线,这就是最难的一道工序“捏凸”了。陈衍庭告诉记者,“捏凸”是潮剧盔头的艺术特色,应用的原材料是骨胶搅拌大理石碎石粉而成的膏状材料,经过隔水炖控制一定的温度,通过自制的“雪糕筒”形状的器具尖部,用手按压挤出线条形成图案,“手不能抖,走线条要均匀,在控制上还是比较难,操作时要把握好气息,图形线条才会匀称和稳固。”陈衍庭说,在冬天的时候,材料受低温容易凝结,所以“捏凸”的时候要保持一定的温度,“这个工序既要快也要准,主要看熟练程度。”

精工细琢

传统手工制作工艺为潮剧界所公认

潮剧盔头的制作技艺为潮剧的历史沿革、民俗文化,以及民众的审美变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证,同时还反映了潮剧文化艺术沿革的轨迹,蕴含丰富的文化元素。多年来,陈衍庭所制作的盔头以造型准确、工艺精细、用料考究、外观古朴典雅、穿戴舒适,为潮剧界所公认,找上门来请他做盔头的人络绎不绝,除了国内各大潮剧团之外,马来西亚、新加坡等潮剧社团也慕名前来订制。

来自鸥汀的非遗文化“潮剧盔头制作技艺”

▲陈衍庭正在制作中

“由于制作技艺无法机械化批量生产,其制作过程集设计、裁剪、镂刻、彩绘、镶嵌、绣织于一体,手工技艺繁琐。”陈衍庭说,从事潮剧剧装盔头及其工艺制品的制作40多年来,每个盔头制作环节他都要求精工细琢,设计出合乎角色身份和剧情年代感的款式,制作工艺在保留传统手法的基础上,也融入了创新元素,具有很高的工艺价值和文化价值。

说话间,陈衍庭拿出一沓图纸,只见每张A4纸上画着潮剧角色简单的彩色效果图,“接到任务后,我就根据这些图纸,想象设计出符合人物角色行当特点的盔头。”

“军令不如戏令。”陈衍庭经常把这句话挂在嘴上,他回忆道,两年前,“2016年中秋香港彩灯会”需要一批新盔头作为传统手工艺示范,为了不耽误活动排期,陈衍庭连日连夜赶制,“两日两夜没合眼休息,一直到完成所有盔头,才松了一口气。”陈衍庭朴实的话语透着对盔头技艺的执着。

潜心研究

原60多个款式发展至今达千多品种

40多年来,陈衍庭潜心研究,博采众长,渐渐成为这个行当的知名艺人。在创新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陈衍庭熟悉潮剧各个行当的特点,不断创新盔帽品种,由他制作的潮剧剧装盔头品种从传统的60多个发展至现在多达1000多个品种。

为了做出适合潮剧表演的盔头,陈衍庭经常倾听潮剧表演者的意见建议,对盔头的制作进行改进。他制作的盔头美观耐用,为潮剧表演增光添色,受到潮剧名角的肯定和赞扬。例如,潮剧精品剧目《东吴郡主》中的所有服饰盔帽都由上海定制而来,非常别致靓丽,陈衍庭找来剧照图片,仿制创新了剧中孙尚香和刘备的盔帽,还独创了上金粉的手艺,缩短了盔帽制作的时间,大大丰富了潮剧戏曲盔箱的品种。

他的盔头工艺制品不仅为广东潮剧院专用,随着名声逐渐传开,找上门来请他做盔头的人络绎不绝,粤东、闽南以及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的潮剧社团、戏班也慕名前来定制,潮剧盔头制作技艺为潮剧艺术的繁荣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陈衍庭对潮剧盔头制作技艺的热爱与坚守令人起敬,他表示,传统技艺不应消逝,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学习这门技艺,将其发扬光大。

项目传承

倾力相传 女儿接下“接力棒”

俗话说,人靠衣装马靠鞍,靓丽得体的装扮能为人增添光彩,对于潮剧演员来说也是如此,潮剧演员所戴的帽盔统称为潮剧盔头,盔头的制作艺人不单要有熟练的技艺,还必须具备相当的历史文化知识,并严格按照潮剧传统的“衣箱制”套样中规中矩地制作出来。

陈衍庭40多年来日日夜夜坚守着他的制作技艺,毫不放弃。手工制作盔头花费的时间长,需要七道复杂工序,成品在市场上能卖多少钱呢?

陈衍庭说,“一顶最复杂的文凤冠现在的价格近700元,由于制作工艺繁复,价格不高,所以现在的年轻人很多不想学。”虽然收入不多,但凭着一股对传统艺术的执着和热爱,陈衍庭一家依然坚守着。

来自鸥汀的非遗文化“潮剧盔头制作技艺”

“潮剧盔头是潮汕几百年来的传统文化,若丢弃这项手工技艺确实太可惜,孩子们从小在我的熏陶下也愿意学习。”40多年来,陈衍庭制作的盔帽不计其数,他把技艺慢慢传授给下一代,大女儿陈敏、小女儿陈洁从陈衍庭手中接过了潮剧盔头制作技艺这根“接力棒”,让他倍感欣慰。

今年33岁的陈洁在父亲的悉心指导下,已经能够独立完成袖珍型的盔头制作技艺。陈洁拿出几个巴掌大的袖珍盔头给记者看,其中有状元帽、文凤冠等,小巧玲珑,精致有趣。陈洁说,这些小巧的盔头从开始剪裁镂刻到最后组装完工,都是她独立完成。看到女儿拿出新创作的作品,陈衍庭马上上前进行指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随着各地慕名前来订制,陈衍庭制作的盔头经常供不应求,陈衍庭说,“家里一个月约赶制30多顶,一年完成超过400顶的数量,有时还更多,实在供不应求。” 陈衍庭表示,虽然时间紧任务重,但是每一个完成的盔帽都是他们付出的心血和汗水,为了这份坚守,为了潮汕传统文化,他们努力提高工艺技能与质量,让盔头艺术造型更形象化,运用上更舒适贴合。

坚守和汗水换来实至名归的荣誉。2011年,“潮剧盔头制作技艺”项目被列入汕头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陈衍庭也成为该项目的传承人,就像他年轻时喜欢盔头制作技艺一样,小女儿陈洁在他的带动下,如今也成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剧盔头制作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记者手记

因为热爱 所以坚守

在杏花桥附近的陈衍庭家中,小小的客厅就是一家人的工作室。陈衍庭说,时间过得真快,搬来这里居住已经10年了。而相对于陈衍庭40多年的潮剧盔头手工技艺制作生涯,这只是一部分。

潮剧盔头这项纯手工制作技艺与潮剧历史同源,迄今已有580多年的历史,由于制作技艺无法机械化批量生产,集设计、裁剪、镂刻、彩绘等于一体,且都是繁复的纯手工制作。目前,汕头专门从事潮剧盔头制作的只剩下陈衍庭一家。

为适应潮剧艺术发展,40多年来,陈衍庭不断创新盔帽品种,凭着对这门技艺的热爱与坚守,技艺逐渐炉火纯青。然而,这项独特技艺面临着后继乏人的问题,让他十分着急。如今,大女儿陈敏、小女儿陈洁从他手中继承了这门技艺,让他倍感欣慰。

对于一件事情或者一个人,一时的喜欢不叫喜欢,在40多年的热爱与坚守中,只有陈衍庭才知道其中的风雨坎坷,足以见证他对于潮剧盔头制作传统技艺的真诚热爱。40多年来,陈衍庭用耐心和真诚去坚守这份挚爱,无怨无悔。



信息来源 | 汕头特区报

上一篇新闻

1986年新加坡电视剧《绝代双雄》,简陋的拍摄,为何会成经典?

下一篇新闻

杂技之乡夫妻开店卖道具,亲自演示产品用法,江湖弟子约已两千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