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门泽佳:长时间使用N95口罩后可能会出现不良皮肤反应是真是假
为应对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戴口罩已经成为了一项必要的个人防护措施,而N95口罩则因其较好的功能性备受推崇。
N95口罩其实在很多年前就开始应用,例如2003年的SARS时期,受影响国家和地区的医护人员便需要佩戴个人防护装备(PPE),如N95口罩、防护衣等。
有研究调查并报道了SARS爆发期间新加坡医护人员对个人防护用品(PPE)的不良皮肤反应的流行率。采取对医护人员问卷调查形式,在被要求参加的340名医护人员中,其中322人(94.7%)同意接受问卷调查。
14.3%的调查对象为医生,73.0%的调查对象为护士,12.7%的调查对象为其他医疗辅助人员。受访者的平均年龄为32.4岁,其中大多数是女性(85.7%)和中国人(53.7%)。
在定期使用口罩的307名工作人员中,有109人(35.5%)报告使用N95口罩导致痤疮(59.6%)、面部瘙痒(51.4%)和皮疹(35.8%),所有有皮肤反应的人平均每天使用N95口罩8小时,平均使用时间是8.4个月。
而只使用外科口罩或纸质口罩的工作人员并没有报告任何不良皮肤反应。
痤疮
据报道,N95口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痤疮,至于具体的机制尚不清楚,但推测有如下原因:首先,长时间口罩覆盖的面部区域形成潮湿的“热带”环境,容易引发痤疮。
其次,由于口罩对皮肤的局部压力,导致毛发皮脂腺导管闭塞,也可能导致痤疮加重。当然长期佩戴N95口罩并不是导致痤疮的唯一或直接的原因,毕竟痤疮和年龄、作息、压力、体内激素水平等因素也都是相关的。
(27岁女性,位于N95口罩覆盖的区域存在粉刺、丘疹和结节)
关于究竟如何治疗,可按一般的痤疮治疗原则来处理,症状比较轻的,可外用抗生素和(或)维a酸类药物,如果症状比较重,可在医生的指导下口服药物,如米诺环素或者异维a酸。
皮炎
瘙痒和皮疹也经常有报道,大多数情况下可能是由于口罩成分引发的刺激性接触性皮炎。
至于真正的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可能发生在口罩或口罩部件的粘合剂上,如橡皮带或金属夹子。
另外Donovan报道了两名医护人员SARS期间经常佩戴N95口罩后出现了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其对季铵盐-15和乙基脲三聚氰胺甲醛有共同的阳性斑贴试验反应,其中一人对甲醛检测也呈阳性。
后一名患者的N95口罩进行了游离甲醛分析,发现是阳性的。但生产厂家公布的配方清单并未提及甲醛或相关树脂,可为什么口罩中仍存在甲醛。
可能是由于无纺布聚丙烯N95口罩生产过程中存在游离甲醛的释放,但效率并不是100%,口罩中可能会残留微量的甲醛,这可能是导致甲醛敏感患者出现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原因。
另有3例患者出现的口罩反应符合接触性荨麻疹表现。聚酯面罩可能会给FTR(甲醛织物树脂)敏感的患者带来好处,因为在熔化过程中不会放出甲醛。值得注意的是,非织造布产品中可能存在游离甲醛和FTR。N95口罩是由无纺布制成的一次性产品。
非织造布是不经织造的;通常,聚丙烯、聚酯等类塑料材料是通过机械、热或化学的方式结合在一起的,而不是通过传统的编织。类似非织造布产品包括一次性尿布、卫生巾、医疗领域使用的无菌帽子、口罩等。
如果瘙痒、红斑的症状比较明显,可短时间外用弱效、弱强效激素药膏或者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可迅速缓解或改善病情,但如果反复发生必要时可行斑贴试验,尽可能避免可疑致敏原。
由N95口罩(呼吸器)引起的面部皮炎
N95口罩(呼吸器)
至于报道使用口罩导致色素沉着的8例患者,可能由于是炎症后色素沉着,甚至可能是色素性接触性皮炎(一种真皮黑变病)。治疗包括尽可能避免可以过敏原,注意防晒,使用化学剥脱剂可加速色沉消退。
少数人还受到使用口罩的压力相关效应的影响,轻则出现压痕,但数小时可自行消退,如果佩戴时间过长,口罩压力过大可能会导致鼻梁部位和面颊部近颧骨骨性部位出现压迫性组织肿胀、损伤。
皮肤干燥、脱屑
因为口、鼻腔会呼出较多水分,再加之长时间佩戴口罩,理应口罩所覆盖部位的皮肤是比较潮湿的。
但正因为局部皮肤长期接触水分,会导致角质层肿胀,细胞间生理性脂质受到破坏,以及皮肤对刺激物的通透性和易感性增加,所以皮肤会呈现干燥脱屑的外观,另外由于未能及时涂抹保湿面霜和唇膏,症状将会更加明显。
主要是注重保湿,但由于不便于多次涂抹保湿产品,建议涂抹保湿效果比较好的保湿面霜和保湿唇膏。
虽然有这么些皮肤不良反应会可能会发生,但实际上大多数不良反应是比较轻的,并不影响继续佩戴,也不至于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
当然不排除极少数可能症状要更严重一些,这一般是指长时间佩戴口罩的医务人员,这时候就需要寻求专科医生的帮助了。
疫情当前,不少医护人员都奔赴一线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些可爱、伟大的前线医务战士不是铁打的,是人,而不是神,再次对他们表示敬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