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月12日 星期日

学术头条:新加坡新生男婴自带新冠抗体,华龙一号全球首堆并网成功,深海4000米发现新物种

学术头条:新加坡新生男婴自带新冠抗体,华龙一号全球首堆并网成功,深海4000米发现新物种

新加坡女子诞下携带新冠抗体男婴

新加坡《海峡时报》29日报道,一名新加坡女子3月和家人赴欧洲度假后感染新冠病毒,确诊时已怀孕10周。这名女子当时症状轻微,住院治疗接近20天后康复。她本月7日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医院生下一名重3.5千克的男婴。医生检查确认,这名男婴没有感染新冠病毒,携带新冠病毒抗体。按世界卫生组织的说法,暂时不清楚感染新冠病毒的孕妇是否会在孕期或生产时把病毒传染给胎儿或婴儿。医务人员迄今没有在羊水或母乳样本中检测出活性新冠病毒。

治疗痛风的秋水仙碱或对新冠炎症有效

据报道,用于抗炎治疗的秋水仙碱已被列入正在接受测试的药物清单,作为RECOVERY试验的一部分,由牛津大学运行。英国约2500名住院的Covid-19患者将获得这种药物,与之相比,2500名未接受治疗的患者将获得这种药物。初始剂量为1000微克,随后每12小时注射500微克,持续10天。研究人员主要关注这种治疗痛风的药物是否能降低28天后死亡的几率。

英国将批准新冠疫苗,预计周一开始注射

据英国《金融时报》消息,英国将成为第一个批准新冠疫苗的西方国家,独立监管机构将在几天内批准美国辉瑞(Pfizer)和德国BioNTech公司共同研发的mRNA疫苗。英国已订购了4000万剂辉瑞生产的mRNA疫苗,这些疫苗将在批准后数小时内开始交付。该疫苗需要注射2剂,第一剂注射可能于12月7日(下周一)就能开始。按照欧盟的管理条例,在12月31日英国脱欧过渡结束前,疫苗通常需要由欧洲药品管理局统一批准。然而,在公众迫切需要的情况下,英国的药品和保健产品监管局有权暂时批准产品。

英国NHS系统再出错,1311人被误诊为新冠阳性

当地时间上周六,英国卫生与社会保健部告诉路透社,由于英国国民保健制度(NHS)的测试和追踪系统出现实验上的失误,使用了一批有问题的检测试剂,1311 名在 11 月 19 日至 23 日之间进行新冠检测的英国人被误诊为阳性。自从今年 NHS 测试和追踪系统启动以来,因一系列引人注目的失败遭到了严厉的批评。此前在 9 月,由于使用的 Excel 的行数限制,该系统在 9 月连续几天累计漏报将近 16,000 个阳性病例记录。

多篇论文揭示新冠病毒变体D614G可能更具传播性

今年3月之前,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分离并测序的大部分SARS-CoV-2基因组编码这种病毒刺突蛋白(S蛋白)氨基酸位点614上的天冬氨酸(D)。到了4月,大多数SARS-CoV-2基因组序列发生了一个突变,将这个位点的D转化为甘氨酸(G)。目前,在全球范围内,这种病毒的614D变体已经全部被614G变体所取代。这些来自8月发表在Cell期刊上的一篇论文的发现以及来自其他研究团队的确凿的证据,使得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们开始调查流行的病毒毒株的快速转变是基于一群移动的建立者的随机引入(即建立者效应),还是表明614G提供了某种选择性优势,比如使得它更具传染性。

Nature:构建出SARS-CoV-2感染的人远端肺类器官模型

远端肺(distal lung)包含终末细支气管和促进气体交换的肺泡。体外三维人体远端肺培养系统将极大地促进对间质性肺疾病、癌症和SARS-CoV-2相关的COVID-19肺炎的病理研究。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以成人肺泡上皮细胞II型(AT2)或KRT5+基底细胞为来源,培育出长期不含饲养细胞的化学限定性远端肺祖细胞培养物:远端肺类器官(organoid)。相关研究结果于2020年11月25日在线发表在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Progenitor identification and SARS-CoV-2 infection in human distal lung organoids”。

新冠病毒可利用细胞内在胆固醇代谢增强感染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北京)的钟辉及其同事研究发现,新冠病毒可能利用细胞的内在胆固醇代谢增强感染。相关研究成果11月26日在线发表于《自然—代谢》。该发现或有助于解释为什么患有代谢疾病(如糖尿病)或心血管疾病的新冠肺炎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并且提示了潜在治疗干预手段的新靶标。

基因转录的关键阶段首次被准确描述

11 月 26 日在线发表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的一项研究首次准确描述了基因转录的一个关键阶段。最新研究指出,细菌蛋白 Rho 在转录期间搭上了 RNA 聚合酶的“顺风车”,与其他蛋白质合作,诱导 RNA 聚合酶发生一系列结构变化,使其转变为非活性状态,释放 RNA。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使用低温电子显微镜拍摄了 RNA 聚合酶在大肠杆菌的 DNA 模板上工作的图像,并揭示了Rho 诱导 RNA 聚合酶发生变化的各个阶段。

科学家发现一种新型细胞,可促进中枢神经系统再生

近期,俄亥俄州立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Nature Immunology期刊上发表研究成果“A new neutrophil subset promotes CNS neuron survival and axon regeneration”,该研究发现了一种新型的免疫细胞,不仅可以挽救受损神经细胞免于死亡,还可以再生和修复受损的神经细胞。此外,研究人员还确定了具有类似特征的人类免疫细胞系,可促进神经系统修复。

5-羟色胺可刺激大脑特定区域来促进“耐心”

近期,一项发表在《科学·进展》上的研究发现,大脑特定区域能通过释放5-羟色胺来促进耐心。研究人员利用小鼠模型构建了过表达携带光敏蛋白的5-羟色胺神经元,并通过光照刺激神经元在特定的时间释放5-羟色胺。他们发现在小鼠等待食物时刺激该神经元会增加其等待时间。在这一过程中,若不定时给予小鼠奖励,它们愿意会等待更长时间。研究还显示,伏核、眶额皮质和内侧额叶皮质对5-羟色胺的反应存在差异,只有眶额皮质和内侧额叶皮质的5-羟色胺释放会增长小鼠的等待时间。

线粒体缺陷是导致太空旅行中许多健康问题的关键因素

为了让空间探索取得成功,必须了解并设法解决在长时间离开地球的宇航员身上观察到的健康问题的根本原因。这些问题包括骨骼和肌肉质量损失、免疫功能障碍以及心脏和肝脏问题。在一项新的研究中,利用从许多不同资源收集的数据,一个多学科研究团队报告了发现导致这种损害的共同因素:线粒体功能障碍。这些研究人员使用系统方法来研究影响生物功能的广泛改变。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20年11月25日的Cell期刊上,论文标题为“Comprehensive Multi-omics Analysis Reveals Mitochondrial Stress as a Central Biological Hub for Spaceflight Impact”。

动物群体中的民主决策

鹫珠鸡(vulturine guineafowl)是生活在东非的大型鸟类,一般15至60只组成一个社群,人们一直认为其中占优势地位的社群首领(alpha male)会领导并决定群体的下一步行动。但一项《科学·进展》上的研究发现,当社群首领占据一片资源丰富的区域并赶走其他成员,使它们无法获得足够的生存资源时,被排挤的成员就会”用脚投票“离开,当达到多数时,整个群体就会随之移动,迫使社群首领放弃其垄断的资源。这一通过民主决策保证每个成员都能获得资源的行为在狒狒群体中也存在。

鳄鱼尾巴也能够再生

最近,《科学报告》上的一项研究发现,鳄鱼也会像壁虎一样发生断尾行为,并且尾部同样能够再生。研究中的鳄鱼是美国短吻鳄(Alligator mississippiensis),它们的平均身长约350厘米,能大约脱掉尾部长约23厘米的部分。通过成像和解剖,研究人员发现鳄鱼尾部会通过再生的结缔组织替代掉脱下的骨骼肌,这个过程有点类似伤口修复。不过,鳄鱼的这种断尾再生无法像壁虎那样随意自行发生,更可能是其他肉食动物的攻击或者人类机械造成损伤后产生的,而再生过程需要付出大量资源和能量,这对鳄鱼来说代价可能过大。

研究人员开发出耐用电子皮肤

新电子皮肤原型可以感知20厘米外的物体,在不到1/10秒内对刺激做出反应,当用作压力传感器时,还可以区分上面写的笔迹。它在经历了5000次变形后仍能正常工作,每次恢复的时间约为1/4秒。研究人员表示,电子皮肤在反复使用后还能保持韧性,这是一个惊人的成就,它模仿了人类皮肤的弹性和快速恢复力。

科学家研制纯相二维层状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近日,《自然—能源》在线发表南京工业大学、澳门大学与西北工业大学合作成果。科研团队首次成功实现了纯相的二维钙钛矿薄膜及其高稳定性太阳能电池。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柔性电子前沿科学中心首席科学家黄维、南京工业大学先进材料研究院教授陈永华和澳门大学应用物理与材料工程研究院教授邢贵川,首次报道了通过前驱体离子间配位作用、分子间相互作用调控获得近单分散的钙钛矿前驱体胶束粒子中间相,通过溶剂挥发获得不同量子阱宽度的纯相二维钙钛矿薄膜。

质子半径的最精确结果

氢是宇宙中最常见和基础的元素,但它的质子半径大小仍是一个谜团。据一项发表于《科学》的新研究中,马克斯普朗克量子光学研究所的科学家通过利用高精度的频梳技术(frequency comb technique),在高分辨率的氢光谱中激发原子,使得对量子动力学的测试精确到了一个全新的水平,达到了小数点后13位。此外,他们进一步靠近了质子半径大小的答案,其测得的质子半径大小的结果为0.8482(38)飞米(1飞米=10^-15米),精确度是此前所有测量结果的2倍。

地球早期大气或像金星的一样有毒

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网站25日报道,瑞士科学家的一项新研究指出,地球年轻时,其表面可能被岩浆海洋覆盖,而从沸腾的海水中升起的气体构造的大气层可能与如今金星上的大气层一样有毒。研究指出,在地球诞生初期,被一颗火星大小的天体“撞了一下腰”,产生了这些岩浆海洋。此外,撞击产生的热量也将年轻行星的不少地方融化并创造了月球。此后,随着岩浆海洋逐步冷却,一些化合物从熔融混合物中凝结出来,形成大气层。

中国科学家发现双黑洞吞噬恒星罕见现象

安徽师范大学舒新文教授研究小组与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国内多家研究机构和大学科研人员合作,通过分析卫星观测资料,在一个距离地球约 26 亿光年之遥的星系中,成功发现一对互相绕转的超大质量双黑洞吞噬恒星的观测证据。恒星运动到过于靠近黑洞的位置时会被其强大的潮汐引力撕裂瓦解,进而被黑洞吞噬,同时释放出短暂的剧烈电磁波辐射。该事件极为罕见,难以被观测到。这是天体物理学家迄今为止在正常星系中发现的第二例超大质量双黑洞绕转系统。该成果于 11 月 18 日发表在《自然-通讯》上。

交叉科学部如何建?基金委:要做好这4点

11月29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交叉科学高端学术论坛在北京召开。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名誉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指出,交叉科学部成立正当其时,发展空间巨大,但任务艰巨,必须正确定位,务求实效,团结协作,稳步推进,推动我国交叉科学繁荣发展。

嫦娥五号探测器组合体成功分离,将择机实施月面软着陆

据新华社报道,11 月 30 日,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飞行控制团队按计划实施嫦娥五号探测器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与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分离。凌晨 4 时 40 分,在科技人员精确控制下,嫦娥五号探测器组合体顺利分离。截至目前,探测器各系统状态良好,地面测控通信正常,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将继续在平均高度约 200 公里的环月轨道上飞行并等待上升器交会对接,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将择机实施月面软着陆,进行自动采样等后续工作。

我国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全球首堆并网成功,中国正式进入核电技术先进国家行列

27 日 0 时 41 分,我国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全球首堆——中核集团福清核电 5 号机组首次并网成功。《科技日报》报道指出,“华龙一号”创造了全球第三代核电首堆建设的最佳业绩,这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核电技术先进国家行列,对我国实现由核电大国向核电强国的跨越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华龙一号的信心。

中科院空天院发布2020年全球30米地表覆盖精细分类产品

从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中科院空天院)获悉,该院刘良云研究员团队近日对外发布2020年全球30米地表覆盖精细分类产品,该数据集已在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数据网站免费共享。中科院空天院介绍说,作为全球首套2020年全球30米精细地表覆盖产品,刘良云团队最新完成并发布的数据集,及时反映了2020年全球陆地区域(除南极洲)在30米空间分辨率下的地表覆盖分布状况,为地表相关应用提供了最新的数据支撑,对于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分析以及地理国情监测等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霍金”金展鹏院士逝世 发明金氏相图测定法曾轰动国际

11月27日,我国著名相图与热力学专家、“金氏相图测定法”发明人——金展鹏院士在长沙因病逝世,享年82岁。金展鹏教授长期从事相图计算以及相变动力学研究,同时也任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被誉为“中国的霍金”“材料科学的活地图”。其潜心钻研,将传统材料科学与现代信息学糅合,首创了三元电子扩散偶——电子探针微区成分分析方法,实现了用一个试样测定出三元相图整个等温截面。这一方法,轰动了国际相图界,被誉为“金氏相图测定法”。

日本开发治癌新技术 携药微胶囊直达脑瘤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日本川崎市产业振兴财团“纳米医疗创新中心”和东京大学联合开发出了恶性脑瘤的集中治疗技术。可使极其微小的胶囊携带药剂进入癌细胞,让药剂集中于患部。该技术已在小鼠实验中证实了治疗效果。目标是几年后开始进行临床试验。其治疗对象为脑瘤中恶性程度最高的胶质母细胞瘤。这种肿瘤并非从其他器官转移而来,而是在脑部产生的。

深海4000米发现新物种:又Q又弹像果冻

近日,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NOAA)的科学家首次仅根据在海底拍摄的高清视频片段,正式确定了一种新的海底生物。据报道,这个新物种被命名为Duobrachium sparksae,属于栉水母动物门(又称海胡桃)。栉水母约有100至150种左右,全部都是肉食性,主要以小型节肢类和各种海中动物的幼体为食。

上一篇新闻

新加坡海事和港务局将大规模燃料污染爆发归咎于中东供应商

下一篇新闻

售价约60元一颗!首批仙居东魁杨梅打“飞的”销往迪拜 还将出口新加坡、加拿大

相关新闻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