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您关注“永大英语”!
当前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学的十大误区
包天仁
今天,我想就外语教育教学这个层面来谈谈我国中小学外语教学改革的一些反思,也就是谈谈一些主要的热点、难点的问题,或者叫做十大误区。凡是我所谈到的十个误区都从负面来探讨的多,因为是“误区”。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在座的中小学外语校长和外语教研员、教师普遍所面临或关心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就是,中国的基础外语教学,也就是中小学外语教育的政策问题。它的定位如何?教学目的是什么,或者说是什么政策?政策是由政府决定的,当然也有专家参与。外语政策也是根据我们国内的发展、国际的发展,社会的需求来确定的,外语教育政策,不是孤立的,而是有一个延续,有一个和现在教学的结合,也有前瞻性的联系,整个外语政策是很严肃的事,但是也要保持一定时间的稳定。制定政策方式主要是通过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目前我国中小学阶段通过课改在各方面已经做了很大的调整,这是非常必要的。因为社会发展了,对人才发展的要求有变化,甚至不断产生新的行业,特别是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知识经济的发展,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无论是经济建设还是人民生活。因此,我们的教育要满足和保障提供人才资源。如果课程太陈旧,或者是结构不好,或者是要求不对,要求过高或者过低,教育就会影响整个国家、社会的发展。课改是在素质教育理念下进行的,素质教育是高质量的教育。素质教育之初是外语教育引起的。而且,目前的课改也主要是外语科来牵头。有人说,我们现在是普及教育,是普及外语教育,特别是英语教育,这个说法有待商榷。可以说外语是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不见得是要求每个人都要有外语素质。外语教育也是受教育者的一种权利,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随着经济全球化,特别是 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后,外语,特别是英语的国际地位得到提升。中国人民想要在全世界有一席之地,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在学好母语——汉语的同时,学好外国语。所以我从一开始就极力支持大面积开设外语课,也大力支持在小学开设外语课。目前一个问题是,许多人认为我国的外语教育教学是为了培养外语的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这是错误的。就交际能力这一提法,在中国英语作为外语教学,而且没有语言环境,课时还非常有限,是达不到的。英语的课时仅仅是汉语的三分之一,在九年义务的新课程里面占6-8%。虽然很多英语科的教师非常敬业,总是抢课、补课,但是毕竟没有母语的学习环境,课时又少。因此汉语在中国可以培养出交际能力来,但是英语不行。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交际能力都不应作为教学目的,也不应成为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教学目标。我国的教学大纲、课标等政策性文件里面,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包括外语专业,包括大学本科的,从没有培养交际能力这种说法。因为交际能力和语言能力是两个层次不一样的目标。语言能力只是掌握“双基”以后的比较好的语言运用能力。但是交际能力是在语言能力基础上的更高的能力,它包含四种能力或要素。一是语法能力,grammatical competence;第二是语篇能力,discourse competence,就是能够分析(口头、笔头),能根据上下文看懂很长、连贯的对话或者文章;第三是社会语言学能力,social-linguistic competence,就是会应用。不能光懂得运用语言知识,还得运用(use)。要懂得目的语国家的文化,懂得它的历史背景,这样才能应用。而大多数中国学生只是在中国学习英语怎么能够了解、掌握国外的生活、文化和习惯?我们接触到的只能是课堂这种假设的语言环境。第四个要素是,必须有很好的学习策略,叫learning strategies或者叫learner strategies,学习策略。什么叫学习策略呢?学生必须有自主学习的能力,不能只靠老师教,学生能根据自己的风格和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或者也叫掌握学能。而上述所说交际能力的这四个要素,目前在中国是达不到的。所以交际能力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国内既没有任何文件规定过, 实际上也根本达不到。另外,“交际能力”这个说法本身也有问题。Communicative competence,可以翻译成沟通能力或者是交流能力,利用英语进行沟通。在香港、台湾或海外华侨都这么叫。所以交际法(The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在港、台地区都称为“沟通法”或“交流法”,而不叫“交际法”。因此,我们的外语教学目的不是交际能力而是语言能力,这是第一个误区。
第二个误区是我们的教学路子。既然我们的教学目的不是交际能力,那我们的路子就不是二语习得。最近十年来,中国英语教学受到二语习得理论(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简称SLA)的巨大影响。什么是二语习得呢?笼统地讲,在中国学习语言除汉语之外的语言都属于第二种语言,它所采用的教学类型一般统称为二语教学。但是值得我们探讨的是,第二语言学习里面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第二语言学习(ESL),一种是外国语学习(EFL),这两种情况大不相同。作为语言教学类型,二语和外语完全不同,它们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无论是理念、方法、内容和目的都不一样,差别极大。目前国际上的英语教学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英语作为母语的教学,如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她们可以被称之为英语语言国家。这些国家原住民学习英语属于母语教学(Teaching English as a Native Language,TENL)。第二种是巴基斯坦、印度、坦桑尼亚和新加坡、斯里兰卡等国家。这些国家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英语被作为官方语言之一或作为工作语言在这些国家使用。这些国家的大部分学校英语还是教学语言。因此,他们的英语语言教学就属于二语教学(Teaching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TESL)。对于这些国家的学生来说,他们学习英语可以习得(acqusition)。什么是习得?母语可以习得,二语可以习得,因为学生有自然的语言环境。学生会无意识的,不通过正规教学,不通过指导的,自然浸入式的,不知不觉地掌握这种语言,特别是口头语,这叫做母语和二语的习得。但中国是属于第三种,是把英语作为一门课程,在正规教学中开设,学生主要通过教师授课等正规途径来学习、掌握这种语言。因此,英语作为外语教学和作为母语以及二语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不能等同对待。它们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乃至教学方法上也有极大的区别。在国内语言学界有关英语学得与习得目前有四种看法。第一种,有人认为,中国人学英语也要习得,比如说双语教学;第二种说法是主张以习得为主,学得为辅,学得是次要的;第三种说法主张以学得为主,习得为辅,主要靠教学;第四种观点则认为在中国这种国情背景和文化下,只有学得,习得基本上没有。我赞成第四种主张,因为中国学生没有机会浸入到英语的语言环境和文化,没有用英语进行生存、生活和受教育的必要,不必把它当作必需的语言工具来使用,所以没有任何的习得的条件。因此二语习得假说在中国不适用。但目前,中国大部分英语教材,尤其是小学英语教材,都是以二语习得甚至是母语习得理念编写的教材,教学法也大都是习得为主的教学法。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的英语教学效果不佳,造成费时较多,收效甚微的关键原因之一。我们在一些重大的理念、原则和政策性问题上没有搞清楚。
第三大误区是教学方法。现在国内很多英语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任务性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TBLT),正在实验的《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也提倡使用任务性教学。但该法在中国是不适用的。任务型教学是交际法的一种极端产物,是强交际法的理念,是新世纪强交际法的替代方法。它产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曾在印度南部进行试验。此法从诞生至今,一直受到语言教学界多方质疑。此法提倡在目的语环境中真实地使用目的语。尤其强调语言材料和使用环境的真实。而中国目前根本不具备这种语言环境。教材中语言材料也是经过改编的,并不真实。同样,任务型教学法提倡的“在用中学”也是令人置疑的。学和用应该是有顺序的,有先有后。如果过分地强调使用和实用,会导致无意义地大量占用了课堂时间,但又严重的输入和理解不足,会使外语教学,从小学到大学,普遍的费时费力。外语教学的课堂就应该以输入型教学(input-based instruction)为主,这是一个真理。课堂可以创造一些语言使用情景,但绝对不是真实的。这是我们对基础教育的理性认识。外语教学也一样,一定要以输入型为主,或者叫传授性为主,接受型为主,有老师的传授,学生接受,有教有学,教学相长。素质教育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如果把输入型为主变成了输出型为主,本末倒置,就会严重违背外语教学规律。这说明课改在执行时走入了误区,没有真正理解课改的理念。这是第三个误区。
第四个误区是中国的“双语教学”。有人说在中国进行双语教学是“三赢”。第一,可以更好地学会外国语,这也是双语教学的主要目的。第二,还可以学好汉语。第三,还可以学好一个专门课程。因为双语教学就是利用外语来教学其他学科,如社会课、数学课、语文课等等。在这里,我们需要明确一下双语教育或双语教学的概念。有专家提出,所谓双语教学是指用非母语进行部分或全部非语言学科的教学。我国目前开展的双语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教授专业课的学科内容,为学生创造与英语接触的环境。双语教学绝不是简单地指用外语上课,更强调的是师生之间用外语进行课堂学习的交流和互动,更强调的是“双文化”。我国目前不仅从课时方面,在教材、师资等方面也均不具备进行双语教学的条件。我们可以在教学条件较发达地区小面积地进行双语教学试验,但是要大面积推广,可以说根本不具备条件。我们目前正在进行的所谓中国“双语教学”根本不具备条件。而盲目地采用或推广双语教学,不仅学不好外语,也会影响了其它学科的学习。我们应该在不影响其它学科的情况下把英语学好,这是要切记的。
第五个误区是目前国外版本英语教材在我国泛滥。有人认为教材就要用国外的,认为自己国家没有国外专家、学者专业,而且毕竟是外语,国外研究的更透彻。这种想法和做法都是错误的。国外的教材轻易地进入了中国市场,虽然使用别人的教材似乎很方便,但是我们应该了解这些教材是否真正适合中国使用。这些教材的内容都是立足于国外的研究,其中词汇、语境、文化都和我国的文化背景不同,不切合中国的实际。有些人鼓吹的所谓“全球化的教材”更是无稽之谈,用一套教材打遍天下行不通,根本就没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材。中国使用的教材一定要符合中国的三情:国情、学情、教情,还要符合中国学生的年龄、学习特点等等。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这样的外语教材。学习外语多接触“原汁原味”的材料是有益处的,但并不是只有国外编的教材就是原汁原味。且不说真正原汁原味的英语语言材料是否适合学习,教材编写过程中本身就需要对素材进行加工,那么加工后的材料是否还适合中国的教师和学生是值得探讨的。一些所谓中外合作编写的教材所贯穿的教学理念也是值得推敲的。国外的教材在语言素材上要比国内新、丰富,但是教材编写者并不熟悉中国的教师和学生和中国的教学情况,他们几乎没有深入到中国教学实际,仅凭一些介绍和粗浅的了解就据此编写中国教材,难免疏漏。至于直接引进的国外教材就更需要反思了。国外原版教材的教学理念和具体内容都与我国的国情、教情和学情相距甚远。所以说现在教材的问题极大,教材给我们提供了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如果不做彻底研究,拿来就用,会给中国的英语外语教学带来极大的灾难。所以希望我们有教材使用决定权的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校长能够选择真正适合自己学生的教材。外研中心目前也在编初一起点的英语教材,是与英国教材专业机构合作编写。英方负责教材框架的建构、资源提供和语言审订等工作,中心资深教材编辑负责教学理念研究和具体编写工作。这套教材是小学、中学、大学系列“一条龙”教材。先从初中开始编辑,然后是小学、高中、大学。我们是非常慎重的,经过了几年的潜心研究,所有负责编写的专业人员到英国进行了数次专业培训,也邀请了国内外知名的语言专家和教材编写专家负责审订工作。这套教材自2006年开始实验,之后逐步向全国推广。我们希望能编出本土化的、适合我们中国师生自己的教材,教材编写是一项艰苦的工作,我们也不一定能做的最好,但我相信我们会做的更好,而且我们将尽全力来做。
第六个误区是我国的英语教学中心是什么。有人认为,英语课堂教学应该以操练为主,课堂上教师要少讲。老师多让学生做presentation,多让学生分组讨论、小组活动。这是个重要问题。到目前为止,课标并没有提出要以学生为中心,只是要以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可教师也是人,以人为本,并不排除教师的主导作用。基础教育中,教师的作用很大,不像高等教育,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自立能力。越是基础教育越需要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不主导,学生怎么为主体?学生怎么知道学什么?英国著名学者Peter Strevens就说过初学者要以教师为中心,而高年级时可以学生为中心,这一点有原著可鉴。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说法最好不提,而是要提以学生为主体。外语教学既然是以输入为主,那么教师的作用极大,特别是东方的文化。像伊斯兰和我们的儒家文化,主要都是以背诵、记忆为主。中国人相对外国人来说比较内向,东方人比西方人的记忆能力强,我们的学生也有不同的风格。有些内向的学生,可能在课堂上不喜欢表演,但是有的时候他们的成绩往往还比那些外向的学生好。在初中的前两个阶段可能外向的学生表现好一些,但是坚持到最后,还是内向的学生可能更占优势,发展得更快一些。课堂教学怎么进行,需要我们进一步再思考。教育部也提出了一些课改中存在的偏差,一些实验区忽视了教师的作用,教师培训不到位,所以现在要抓教师培训、认证。现在的外语教师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质量差,一个是数量缺,特别是小学,英语教师还有一些转岗的。现在还存在一个问题,在全国两千多所大学中,其中有1/3是师范院校,英语专业的学生一百多万,相当于现在在职中小学英语教师的总数,这样下去会出现今后大量的英语师范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而现在的岗位上的教师又不能下岗。不是没有英语教师,而是很多新毕业的英语教师上不了岗。外语教师实际上是不缺的,主要就是现在的教育人事制度上有问题。
第七个误区,现在有一个热点话题是在教学上教师对学生要“抓两头、带中间”。众所周知,目前英语教学中最主要的一个矛盾就是学生“两极分化”严重,尤其是小学开设外语课以后,两极分化的现象出现的越来越早。如果不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会致使很多学生在“起跑线上”的时候就放弃了英语学习。这是各级教育部门、校长、老师们应该重视的问题。一个好的校长要保证学生都有受到好的教育的权利,特别是学好英语的权利。一个班级基本上是由少数学习好的学生、少数成绩较差的学生和大多数成绩一般的“中间地带”学生组成的。许多教师认为只要把“两头”——少数好学生和少数差学生抓住,中等学生就会被带动进步。恰恰相反,我认为只有抓住中间地带的学生,把他们的成绩提高上来,才能促动好学生更好,差生也积极要求进步。我所创立的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方法就是一直采用“抓中间、带两头”这种教学方法。是一个不让差生掉队,让好学生更好的方法。这个教学法已经实验了近三十年。2005年12月,教学法研究所在济南召开了第九届全国教学法研讨年会,大量实验数据表明,这个方法是有效,而且高效的。因此,我认为中小学英语教学应该是“抓中间,带两头”,而不是“抓两头,带中间”。
第八个误区是有一些课堂教学方法不适用于我国的英语课堂。比如,目前一些地区采用的“分层教学”、“走班上课”等。这些方法在教学管理上违背素质教育精神,也违背课改精神。也许有人认为这种教学方法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实际不然。把学习好和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分到了不同班级上课,容易造成差生心理悲观,更影响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动机。这种做法很容易造成两极分化,等于直接放弃那些学得不好的学生。因此,我还是要强调上面提出的“抓两头,带中间”,反对“分层教学”。还有学校在搞“走班教学”,这其实也是变相的分班。我反对这么做。这种做法不符合中国的国情。我们的班级规模大、学生多是改变不了的事实。在英国、芬兰等西方国家,我们可见到过很多“分层教学”的例子,还有老师与学生一对一面对面教学的。但是在他们的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比例要求不能超过1:5,一旦超过1:7或1:8的比例,就没有人去上学了,国外学校收费相当高。在国外,一个留学生一年学习要花费30万人民币,差不多是一所中国的200人小学一年的开销。在中国是不可能实现的。一个3000多名学生的学校只有3、40名英语教师,怎么搞分班、分层呢?因此,我们要脚踏实地地研究如何不加班加点,不占用学生学习其它科目和休息的时间,如何不分层、不分班而能将学校的大班外语教学搞得更好。
第九个误区是“优质课”,有人认为“优质课”是最优秀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说法是错的,这是极大的误区。2005年10月12日《中国教育报》的第五版提出了课堂教学的十种“流行病”,其中对各种竞赛课和优质课提出了质疑和批判。同年12月9日《中国教育报》上又刊登的一篇文章中谈到,“优质课”是教育教学的腐败。这种“优质课”要制止,因为教学实效需要实实在在地进行课堂教学工作,而不是过多把精力放在“表演”上。在一些所谓的“优质课”上,大家看到的往往是教师采用了很多花哨、时髦的课件,展示一些非教学内容或实质的东西。而学生们往往不教就已经“会”了,提问什么知道什么。课堂上教师不教,只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完成某种任务,或是进行无实际意义的讨论。这样的课堂上,语法、词汇的讲解,听、说、读、写的训练都是机械的,事先预演好的。试问学生到底能学到什么?一节课老师安排了十五、六个步骤进行,非常复杂,节奏非常快,可是课堂只有四十五分钟,老师连粉笔都不用,学生也不写。这种上课方式是在误人子弟。像“优质课”这样的形式都是很极端的,我们应该批评,应该制止。
第十个误区是“题海”。许多教师认为大量的做题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考试成绩。这种想法和做法是错的。适当做题可以提高学生的应试技巧,帮助他们熟悉考试流程,掌握考试的应对策略。但是大量做题,使学生陷入“题海”只能使学生疲于应付,对英语学习最终产生厌倦心理。做题不可能提高英语成绩,一般在中考和高考之前一个月,做做模拟题就可以了,其它阶段还是要复习以“双基”为主,知识梳理和技能的训练是必要的,然后上升到运用能力,要分阶段复习,这也是英语“四位一体”中、高考复习方法所倡导的。自2005年,我国将高考命题权下放到大部分省,中考也一直下放到各市。这种做法有待商榷。我认为有些权力还是应该由最高行政机关掌握,命题权不应该下放。泰国就是这样,教学模式各地可以多种多样,但考试要抓在教育上级行政部门手里,否则谁知道你教学效果能怎么样?命题不是儿戏,必须由专业人员操作,而中国目前研究考试、懂得的专业人士还不多。如果把考试的权利都下放,如果由不懂考试的人在命题,这对教学的反拨作用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我国的各种考试需要改革,不仅从命题、操作、应试及复习技巧和策略上,更要从理念上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更新。
考试的改革首先是要改考试的题型。笔答试题基本上划分为三种:一种是Closed-ended tests,比如多项选择题、判断对错题、配对题等。第二种是Open-ended tests,开放式的,可以以口答或笔答的方式进行。还有一种是Restricted-response tests,如填空题等。而目前我国的考试中大量采用单一的选择题,教师在各种考试中也都沿用并带领学生大量的做选择题。而这种不正确的引导和练习会使得学生们疏于动脑、动笔,而靠猜和“蒙”来应付大量的习题和考试,千万有悖于素质教育的应试题海另外,在考试的类型上,由于中考和高考的选拔“指挥棒”作用,使得教师现在总是用中考、高考的题型来代替所有的考试进行应试练习。考试按其不同的过程和目的,可以分为进展考试、成绩测试、学能测试、诊断测试和水平测试等等。单一地以中考、高考这种水平选拔考试的代替其它考试,用中、高考考试的题型代表平时的考试题型不仅不科学,达不到选拔人才的作用,也会使考试失去对教学的积极反拨作用。
以上我主要从实践层面讲了自己对目前我国基础英语教育的一些看法,这些看法源于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法的理念,仅代表我个人的观点,大家可以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本文首次发表在《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6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