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生活了三个国家后,我深刻感受到了西方真实社会无处不在的“歧视”文化

生活了三个国家后,我深刻感受到了西方真实社会无处不在的“歧视”文化生活了三个国家后,我深刻感受到了西方真实社会无处不在的“歧视”文化

文 | Shasha

From 留学全知道

微信号:EduKnow

美国是友善,还是偏见的?这是每一个拥有跨洋儿女的家庭,都不会放弃追问细节的问题。

每当美国人领养中国弃婴的文章刷屏,国内几乎一边倒的赞扬美国的友善与博爱

而当中美两国发生分歧,评论又会指责美国的虚假与傲慢

前不久我们转发了一篇文章:华裔教授感慨:中美贸易战下“尴尬”的华裔处境——永远的“外国人”,其中美国华人精英组织百人会的会长吴华扬,回顾了自己在美国长大,亲眼目睹亚裔群体遭遇的歧视、暴力、和美国国内的民族情绪。文章一出,引起很多家长担心。

如今,距离吴华扬长大的那个美国,又过去了几十年。现在的美国社会什么样?我们对它的了解完整吗?

今天,就从“种族”说起,我们来看看一个真实的美国社会。

无处不在的“微歧视”

如果你身处美国校园,你一定听说过这个词:Microaggresive (微歧视),它可能存在于以下一些场景:

  1. “你是哪里人呀?”

    “嗯??你的问题什么意思?我长了一张黑人(or亚洲)面孔,你就以为我和你不同吗?微歧视!”


  2. “你是中国人,应该数学很好!”

    “谁让你给我归类的?我只是人类而已,数学好不好很难说!微歧视!”


  3. “你的英文真好!”

    “听你的意思,我是一个外国人咯?微歧视!”

去年一位美国的高中生跟我感慨:“这事挺敏感的。我们在学校问一句:你是哪里人?也可能被骂的。我们首先是人类,其次才可能是白人、亚裔、黑人……后面这些都不重要,重点是我们都是人类。

生活了三个国家后,我深刻感受到了西方真实社会无处不在的“歧视”文化

亚裔学生举牌抗议询问“你是哪里人?”

她的意思是,那些可能引起少数族裔误会的语言是不恰当的。除了少数族裔,其他涉及弱势群体的偏见,也可能引发“微歧视”的冲突。比如:

  1. “恭喜你生了一个女孩子!她怎么没穿粉色呀?”

    “你说什么?女孩子就应该穿特定颜色吗? 微歧视(女性)!”


  2. “这是你的男朋友啊!你们什么时候办婚礼?”

    “你的意思是,我们现在还没结婚,所以才要办婚礼?没结婚有问题吗?谁说我们一定要结婚?微歧视(未婚人群)!”


  3. “哦,你是同性恋?我有一个朋友和你一样。”

    “什么意思?我只是喜欢同性,不代表我跟其他喜欢同性的人一样。你难道跟其他人都一样吗?微歧视!(LGBT)”

生活了三个国家后,我深刻感受到了西方真实社会无处不在的“歧视”文化

年轻人抗议说他和同族人很像

当当当,你get到一些点了吗……?

微歧视这个词,最早是70年代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在学术研究中使用的,用来描述日常生活中的种族攻击和偏见。到了2007年,它开始在美国的校园里火起来了。去年,英国的《牛津英语词典》首次把“微歧视”列入了词条。

它指的是针对少数族群或边缘人群的间接的、微妙的或者无心的歧视言行。比如对 LGBT 人群的“理解但不支持”的表态,可能不含恶意,但仍然出于不尽理解、不能共情而导致的区别对待,比显而易见的歧视更普遍。

之所以叫“微歧视”,重点是无心的、不明显的;而不是有意的、大规模的。

而如果你身处美国社会,你很有可能无心的、微歧视了别人,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而我身边华裔青年人和他们的父母,也会因为这个问题而爆发家庭内战。老一辈父母的观念,被年轻人认为“不友好”、“偏见”、“狭隘陈旧”。

生活了三个国家后,我深刻感受到了西方真实社会无处不在的“歧视”文化

在学校里,年轻人受到新的、政治正确的教育。比如,美国很多大学发布了“微歧视预防手册”,系统列出了微歧视的场景和语言,指导学生去学习和避免。

这其中还包括:不能说“美国是一个充满机会的国家”。为什么呢?因为它可能被理解为:少数族裔不够努力,而美国充满机会,所以他们应该努力工作来争取机会。这种想法就是一种微歧视。

但这些手册和新闻报道一出来,还是引起了美国人的热烈评论。舆论妥妥的分为两派,反对者认为美国对少数族裔和外来移民太好了,所以才导致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

而支持者认为:人类之所以进步,正是因为互相的理解和尊重,而美国精神也正是如此。

所以,当你身处美国社会,你会看到以上两种人都是真实存在的,而他们都在太阳底下公开表达着自己的观点。

被歧视,你可以挥着小旗呐喊

在美国,如果你找到被歧视的证据,是可以投诉的。

最近的新闻大家都看到吧:美国连锁餐饮奶昔王开除了两个员工。这两个人因为对一名非裔美国顾客和一名亚裔美国客户“不敬”,被辞退了,还导致餐厅暂时关门整顿……

“不敬”的证据是什么?亚裔客户在脸书上说:他和孩子们点了奶昔,然而,店员没问他姓啥,就草草在排号订单上写了“成龙”的名字,取代他的名字。这位顾客是韩国人啊,觉得岂有此理,难道长了亚裔脸就应该是成龙吗?这妥妥的种族攻击啊!一怒之下,一通投诉,公司赶紧道歉,关门整顿,还上了媒体。

生活了三个国家后,我深刻感受到了西方真实社会无处不在的“歧视”文化生活了三个国家后,我深刻感受到了西方真实社会无处不在的“歧视”文化

也许,有的人觉得这只是一个玩笑而已,顾客何必这么认真?然而在美国,每个个体的identiy (自我认知)非常强大,孩子从小被教育拥有自我意识,任何挑战自我意识和个体权利的玩笑,都可能遭到投诉,甚至导致失业和人身攻击。

身处美国,你一定要了解对方的边界是什么。而对于边界的认知,中美之间也存在着文化差异。比如,何谓尊敬女性?

前不久,《华盛顿邮报》刊登了一篇文章,是一位美国公司中层的30岁女性经理写的。她举例说,她在公司里被人称为Girl(女孩),这是严重的microagreesion(微歧视),说明美国职场对待女性不够友善。

在中国,女性希望显得更嫩,被当做Girl看待;而美国女性的审美却恰恰相反,她们认为“嫩”代表着naive(无知)、缺乏思想。这对受过良好教育的美国女性来说,无异于一种羞辱。所以在美国,尊敬女性意味着,你要肯定并欣赏女人的智慧、思想、以及作为人类一份子的冒险和探索精神,而不是把她们当做男权的玩物,称赞她们多纯、多嫩。

生活了三个国家后,我深刻感受到了西方真实社会无处不在的“歧视”文化

前两天上海电影节的展映纪录片《她的使命》感动好多人。被ISIS迫害性侵的21岁女孩纳迪亚(左下图),代表族群勇敢来到联合国人权法庭呼吁。

给她辩护的人权律师艾莫 (图一黄色衣服),看上去像好莱坞明星么?但人家是牛津大学毕业,冒着生命危险在做人权辩护工作!妥妥的美貌与智慧并存!艾莫嫁给了好莱坞男神乔治·克鲁尼,西方媒体一致称赞的,并不是女方嫁给明星,而是,乔治多么幸运,有这样智慧、美丽、勇敢的妻子为伴。

价值观的差异,给社交打上了文化烙印。

在美国,任何语言上的不尊重,包括父权对女性智慧的蔑视,你都可以大声表达出来。而你在无意中的言谈,也可能引起对方不舒服,遭遇投诉,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

真正的悲伤,却是喊不出的

有人说,这样的美国社会,说明我可以自由地做自己!

恐怕,也没有那么简单。

先不说美国,我举一个新加坡社会的例子。那是华裔文化强劲、却与西方接轨的地方,你会觉得似曾相识。

前不久,新加坡媒体刊登了一组microagression(微歧视)的案例,坡式英语配上我们耳熟能详的华人对话场景,差点笑晕。

这些微歧视包含对于不同收入、教育背景、婚姻状况、职业、宗教等等差异的“不尊重”。我们来欣赏一下(新加坡英语四级考试时间到):

  • Can’t find Boyfriend yet? Better set your standards lower, you are almost 30.(还没找到男盆友吗?把标准调低点点啦!你都要30岁啦!)


  • Why you date foreigner? You mean Singapore got no more guys/girls around huhhhh? (你怎么约会外国人啊?新加坡没有男\女人了吗?)


  • “You’re 30 already, so when are you getting married? Need uncle help you find matchmaking services?” (你已经30岁啦!你什么时候结婚啊?需要叔叔帮你找婚介吗?)


  • So you still working as a nurse? Nurse where got good? You see ah girl she work in bank now very good leh. (你还在做护士?护士哪里好嘞?你看看人家在银行做,很好嘞!)


  • My son drove us here in his new car, very hard to find parking you know. (我儿子开着新车来送我们呢,哎呦很难停车嘞,你懂的)


  • Huh why you want to study for 5 years? Don’t la you girl don’t engineering just find good boyfriend。(哎呀为什么要读五年书啊?不要让你女儿读五年工程学啦,先赶紧找男友啦!)


  • Liberal arts? Is what? Got painting???? Drawing??? (学文科?那是干什么的?画画的??干美工的???)

从这些话里,你可以看到新加坡社会一些传统的“偏见”:要有钱、要买新车、30岁前必须结婚、除了高薪(通常是银行律师和医生)之外的专业,都是在耽误人生……

挺熟悉吧?能改变么?

当媒体谴责这些观念,把它们归类于“微歧视”,你会看到一个社会在尽量变得更加包容和友善,不要让不同教育背景、收入、婚姻状况的人,感到不舒服。

然而,我们都知道习惯与传统的力量有多强大。你可以得到年轻人的支持,你也可以借助媒体发声,然而,你能抵抗来自至少你爹妈的不理解吗?

真正让人难过的“偏见”,可能是喊不出来的,喊出来也是伤的;它是身处一个社会,日复一日面对的有形或无形的压力。

生活了三个国家后,我深刻感受到了西方真实社会无处不在的“歧视”文化

而这样的情况,也同样存在于美国社会。在那里,社会的偏见与亚洲不同,个人在婚姻、专业选择和收入方面,的确可以得到更多的自由。

然而,偏见依然是存在的,它可能针对的是人种、文化、以及独特的行为习惯(比如笑话中国人爱吃鸡爪子)。

在英美,你会看到几类华人留学生。其中有两种容易见到的,一种是“我的中国心”,他们混中国城,整天和中国朋友们抱团在一起,别人很难插进来,他们比在国内时更加爱国,一听到关于中国负面的评论,往往跳起来反击,尽管他们从前并不怎么关心时事;

还有一种是“我不做中国人”,他们讲英文、穿低胸、很开放大胆、不爱去中国餐厅,比起华人,更愿意和西方人约会。

在留学的某个阶段,我们或多或少,扮演过其中的某一类人。而之所以这样,往往正是我们的内心,在默默抵抗当地社会把我们区别对待。要么反叛、要么融入,目的都是一样的:想找到自己的Identity(自我认同);

我到底是谁?我该在这个社会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为什么我和周围世界不太一样?我该如何在另一种价值体系里,被看到、被重视?

当你有这些感受,存在这些疑问,就说明那个社会的“偏见”仍然是存在的。那些微歧视,可能来自你的同学、同事……而你却没有办法像投诉商店一样,去投诉他们。

生活了三个国家后,我深刻感受到了西方真实社会无处不在的“歧视”文化

也许,学校里大部分学生不去问:你是从哪里来的?然而,他们可能问其他的问题,做其他的评论。

这些日常的“微歧视”,正是你感受得到,却可能喊不出来的。

我曾听到一群白人孩子背后议论一个亚裔孩子:“亚洲人懂得什么叫野营?哈哈真是笑话!他们连森林都少见。”

你觉得,那个亚裔孩子会感受不到自己被孤立和嘲笑么?

上个月,英国媒体报道说:英国的有色人种孩子,正在试图漂白他们的皮肤,让自己变得更像白人,来抵抗来自外界的歧视。

这些歧视有的是微歧视,有的是人身攻击,而一岁以下的孩子,也遭到人身攻击。

其中,一个在英国土生土长的11岁华裔孩子说:她在学校遭到同学们的霸凌,人们嘲笑她是黄种人,她希望改变自己的长相,但她不想把遭遇的一切告诉父母,不希望他们难过。

生活了三个国家后,我深刻感受到了西方真实社会无处不在的“歧视”文化

报道截图

穆斯林的孩子更惨,她们被当做恐怖分子,尽管她们什么都没做。一个16岁的穆斯林女孩说,她只好把头低下,不去理嘲讽她的人,但她每天都害怕遭遇更严重的暴力。

那些充满火药味的言论,不仅在学校里,还存在于网络上面。孩子们面对无端的指责、来自小伙伴的孤立,往往不知道该怎么办。即便告诉老师,老师警告一下,之后情况如故。

国际政治、文化冲突,在某一个时代节点上,冥冥中影响了个体的命运。

而欺人者和被欺者,他们都在捍卫自己的权力。在一个冲突又融合的世界中,他们都在寻找一份安全感。

两边都需要时间,只有当双方互相理解,同时找到一份平衡和安全感时,冲突才可能归于平静。在此之前,任何的规范和行为干预,都只是一小步。我们都明白,比起法律修订,观念的改变在任何社会都是更缓慢的。

生活了三个国家后,我深刻感受到了西方真实社会无处不在的“歧视”文化

你看到这里,也许会说:那谁叫她们要移民呢?待在母国不就没事了?

嗯,真的是这样吗?

回看中国,当炫富已经被美国校园定义为“微歧视”,而我们却在比拼名车名包,甚至害怕孩子在学校因此受到歧视时;

当我们的孩子门门优秀,却不愿意帮助处在弱势地位的他人解决问题、也不愿意冒险时;

当中国孩子在西方遇害,当地人纷纷默哀,而中国微博上却在谩骂:“死得好!活该,谁叫你要到国外去?”,没有基本的人道同情时……

你知道,西方人是怎么看我们的吗?当他们带着另一种价值观看到这一切时,他们是怎么想的吗?

冲突与对抗,并非事出无因。

人类相互理解的时代,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打破偏见的尊重与理解,沟通与合作,才会让这一天早一点到来。

走向世界的中国孩子,愿你们有勇气、有见识,愿你们可以为了更好的人类未来而站台!

本文系授权发布,By 留学全知道观察员Shasha,From 留学全知道,微信号:EduKnow。欢迎朋友圈,未经许可不得转载INSIGHT视界 诚意推荐

本期推荐阅读:

微信公号后台回复关键词【四年】 ,获取《留学四年后,我没有家了》

微信公众号又双叒叕改版了…

为了让大家第一时间看到优质的海外内容

千万!千万!千万!

生活了三个国家后,我深刻感受到了西方真实社会无处不在的“歧视”文化生活了三个国家后,我深刻感受到了西方真实社会无处不在的“歧视”文化

上一篇新闻

常用英语日常交流口语8000句精选(八)求助、求救

下一篇新闻

亚洲留学正在崛起!花费少离家近,教学质量不输欧美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