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厦之门”开启春天的故事
原标题:厦门,长风破浪勇立潮头——礼赞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
台海网12月18日讯 据厦门日报报道 历史,总以高光的画面定格时代的风华。
2018年11月13日,国家博物馆,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
习近平总书记驻足停留在一幅老照片前:1984年,邓小平同志欣然挥毫为厦门经济特区题词“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些”。他的思绪回到30多年前,“我是1985年去厦门工作的,倍感时间紧迫啊!”
在人民领袖的深情回顾致意中,时光隧道的闸门在历史洪流的涌动下打开——
40年前,神州大地,冰河解封,鹭水闽山,风扯云动。
一场前所未有之大变革,开启了泱泱华夏高蹈宏阔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崭新一页。
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下一个圈。那是春天,依然春寒料峭的滨海岛城厦门,已经听到太平洋浪涛澎湃汹涌拍岸击礁的轰响。
共和国的“大厦之门”,在时代的劲风中率先觉醒了!
这座先锋之城,以“先”的使命,“闯”的担当,裹挟世纪风云飒爽气度,以“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气概,在体制改革的“试验田”追风踏浪,在对外开放的“窗口”放歌逐行,以中国改革开放排头兵的角色,毅然承担起中国首批四个经济特区的历史使命,加入了共和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
厦门干部群众的思维在扩散,观念在更新,行动在提速,效率在提高,这座城市拥有了从未有过的驰骋世界的辽远。
作为厦门经济特区初创时期的领导者、拓荒者、建设者,习近平同志在这片充满激情的创新创业热土,与广大特区建设者并肩奋斗,直接参与领导和主抓了经济特区建设初期一系列开创性工作,特别是他主持编制了《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开启了厦门改革创新开放融合的生动实践,取得丰硕成果。他用洞穿时代的睿智思考、饱含人民情怀的一日万机,为这座城市确立了科学前瞻的全域性发展理念,注入了敢为人先、敢闯敢试的改革基因,树立了久久为功、接续奋斗的生动典范。
这部中国地方政府最早的纵跨15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为厦门擘画了全球站位的战略宏图,始终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历届厦门市委、市政府秉承习近平同志倡导的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清晰的路径梯次展开、深度推进经济特区改革开放伟大事业。
40年,一代又一代特区人,中流击水、勇立潮头,以敢为天下先的胆略勇闯能试,为中国改革开放“摸着石头”探索道路、积累经验。
40年,厦门一路领跑,用一次次“第一”一个个“范本”谱写共和国改革开放恢弘史诗的亮彩音符,辉映折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芒。
40年,厦门实干实效,用巨变谱写波澜壮阔的变革图新历程,实现了历史性、根本性、全方位的跨越,正从“小而美”向“美而强”大步前行。
“海风海浪依旧,厦门却已旧貌换新颜”。习近平同志亲自推动、亲身见证了厦门“脱胎换骨、凤凰涅槃”的沧桑巨变,他向世界盛赞厦门的“高素质、高颜值”,他向世人夸赞厦门人民的“勇敢坚毅、吃苦耐劳”。
——全市生产总值比1978年增长280倍,财政收入增长817倍,城市人口增加300余万;
——从匮乏落后的弹丸之地变成繁荣富裕的海上花园;
——从偏居东南的海岛小城变成现代化国际化的开放都市;
——从两岸对峙的海防前线变成融合发展的共同家园;
厦门经济特区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我国改革开放,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实现历史性变革和取得伟大成就的一个精彩缩影。
朝夕潮涨的鹭江,承载着国际社会惊奇与赞叹的目光,她以大气磅礴之势在南中国这片沃土奔湍飞泻,涌入大洋风涛——
它向世界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行政水平;
它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勃勃生机和光明前景。
今日之厦门,行进也迅疾,承载也浩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协同推进——创新型产业体系建设成果丰硕,城市发展系统性协调性显著增强,以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为引领的绿色发展成效显著,开放发展新格局加快形成,共享发展让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昨日的荣光辉耀着今天的热望,跫音声声回荡着厦门人再起新航的坚毅与梦想。
从历史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再出发,走前头——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以新思想凝聚共识汇聚力量,以新战略谋划特区跨越发展,厦门人民正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猎猎大旗,一路高歌,朝着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示范区、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服务国家战略的示范区目标,大踏步前进,以实际行动奋力当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排头兵。
走过万水千山的厦门,仍在不断跋山涉水。
奏响浩叹长歌的厦门,续写新时代新乐章。
1 时代使命
从鹭江水道回首北望,祖国的万里江山绵亘不绝;凭海临风向东南展望,越过台湾海峡,浩淼太平洋连接着五大洲的风涛。共和国的大厦之门——历史注定她将演绎和见证中华民族前所未有之大变革!
厦门,因海而兴,以海筑城。
这座岛城在波涌潮推的岁月中,吐纳生息,翘首企盼着一个风云际会的历史性契机。
1978年,一曲时代的大风歌在中国大地嘹然回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华民族的艨艟巨舰,以雷霆万钧之势,于历史迷思中拨正航向,高扬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风帆,劈波斩浪驶向浩瀚大海,开启中国改革开放的新纪元。
改革需要试验区,开放需要突破口,中国的创新发展需要试验田、排头兵。
历史,如此选择了厦门——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睿智的双眼,穿越时代迷雾,瞰过大江南北,望向南中国的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创造性地提出建立经济特区的伟大构想。
改革开放的东风迎面吹拂。一场伟大试验开始了,一种新型城市出现了,它的名字叫“经济特区”。
激情燃烧,万物苏醒。解放思想的潮水,掀起了打破框框套套的巨浪,挺立换道超车浪尖上的厦门,用一声“开山炮”的雷鸣,撬动了城市命运轨线的改变,撞击了无数厦门人希望和梦想的萌生初发。
1981年10月15日,湖里。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一块寸草不生、被当地人自嘲为“厦门的西伯利亚”的荒芜山地。一声工业区开山炸石的炮响,声震八方,唤醒了这片沉睡多时的土地,掀开了厦门经济特区建设的崭新一页。
世界经济学家曾预言:全球经济中心将向亚太地区转移,21世纪将是太平洋世纪!
厦门,正处于西太平洋环形经济带上,这座城已分明感受到全球经济浪潮呼啸推背的强劲势能。
世纪的大门一旦打开,深深镌刻着海洋特质的厦门人民,便以热情、开放、敢拼、包容的气度,延揽八面来风,驰骋于大海长空之间。
这一年,厦门95%的农村实现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锅饭”平均主义就此革除,农民们放开了手脚,被赋予生产经营自主权,粮油糖畜牧水产大丰收,农村经济前所未有地活跃。
这一年,在中山路卖了36年花生汤的黄则和,签下一纸合约,尝试承包下一度公私合营的黄则和店,开始自己经营管理,明证了个体经济的合法地位,引领了下海经商的热血豪情。后来,这家小店成为中华老字号。
这一年,湖里一阵鞭炮响,厦新电子有限公司设立,成为福建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开始生产当时国内还极为罕见的电视机、摄像机。
这一年,27岁的厦门小伙子郑兰荪,放下在工厂握了多年的钳子,和26岁的田中群、19岁的孙勇奎、27岁的孙世刚一起,在厦门大学同个系同窗苦读了四年。77级,恢复高考后的首届大学生,成为他们身上的历史标签。他们并不自知,四人日后都会成为院士,但他们那时都憋着一口气,要为改变国家的落后面貌发奋读书。
这一年,从厦门走出去的40岁钢琴家殷承宗,正在北京准备他的钢琴独奏,几个月后,他在大陆首演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重新唤醒很多人的耳朵。而鼓浪屿岛上,一名从厦门灯泡厂走出的29岁女工,已接连发表诗歌《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也是一切》,“一切的现在都孕育着未来/未来的一切都生长于它的昨天/希望/而且为它斗争/请把这一切放在你的肩上”。在打破精神枷锁的号召下,这样的句子为压抑已久的人们吹去清新的风也带去憧憬,朦胧诗迅速传扬。这名女工就叫舒婷。
这一年,32岁台商吴序侬听到厦门的动静,念着大学老师余光中的名句“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特意到香港成立宝顿投资有限公司,准备从香港绕道特区创业。后来,他办起第一家外资公司驻厦代表机构、建起厦门第一栋24层高楼海滨大厦、第一个商品房项目。
这一年,15岁少年陈智松,卷着棉被草席,带着绿色的梦想走进厦门大学物理系。后来,他在这座城市随风起舞创业17年,打造出SIP话机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的厦企亿联网络,完成上市梦想。
所有光辉的岁月,都由有志向的人书写。
越过时空隧道回望,谁都无法忘记,一代代人在这座偏僻小城里,在激情燃烧的大时代中的跃跃欲试、热切企盼与自强不息、快马加鞭。
厦门率先领跑,肩负着党中央、国务院的信任与厚爱,在江河入海的轰鸣中,在敢闯敢试的奋进中,“共和国的大厦之门”,以使命必达的信念,确立起经济特区先行先试的“试验田”的角色定位,纳黄钟大吕之气,蓄海潮磅礴之力,追风逐浪,勇立潮头,革故鼎新。
从最初的2.5平方公里到131平方公里,再到1699平方公里的经济特区范围;从批准厦门为计划单列市,到确定厦门为副省级城市;从先后批准设立海沧、杏林和集美3个台商投资区,到象屿保税区,再到厦门自贸片区的建立;从赋予厦门市立法权,到实施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
自厦门经济特区诞生的那一刻起,党中央、国务院始终心系这片热土,站在战略和全局高度为特区发展明晰道路、指明方向,在特区建设的每一个关键时刻给予巨大支持。
40年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中央领导,对厦门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出新要求,寄予新期望,在一个个重要时期,持续为厦门发展坚定信心、创造条件、注入力量。习近平同志更是亲自推动、亲眼见证着这座城市的沧桑巨变,在经济特区初创时期,与广大特区建设者并肩奋斗、探索实践;在经济特区进入全面深化改革阶段,为特区发展把准时代脉搏、明晰方向路径。
历届厦门市委、市政府,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顶层设计之下,在省委、省政府擘画的蓝图下,带领数百万厦门人,用40年的接续奋斗、顽强拼搏,向世界展示出高素质创新创业之城的风采和高颜值生态花园之城的魅力。
2 时代风采
一个伟岸身影,就此隽永烙印在厦门经济特区建设发展的时代历程中,就此始终引领着这座先锋城市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航向,激励着数百万特区建设者不忘初心、迈开铿锵步履勇闯改革深水区。
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杀出一条血路来”!
党中央的声声嘱托,言犹在耳,这是厦门经济特区责无旁贷的使命。
全世界都在注视,全中国都在助力:
厦门经济特区,如何承担起为中国改革开放探索道路、引领先行的使命?
这是时代交给厦门的世纪命题。没有现成经验,没有现成路径,没有现成答案。
1984年2月,80岁高龄的邓小平,一路风尘仆仆从深圳、珠海走来,踏上厦门这片土地。在厦门,老人家意味深长地挥毫留下著名题词“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些。”
翌年,国务院批准将厦门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岛。这年夏天,习近平同志从河北南下赴厦履新,担任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他此番到厦门来,“就是想尝试对改革的实践、对开放的实践”。
彼时,四大经济特区建设方兴未艾,与另外几个经济特区相比,厦门的步子还略为迟缓。多年后回忆峥嵘岁月,习近平同志直言“倍感时间紧迫啊!其他经济特区都跑起来了,厦门要赶紧追上去。”
到厦门后,习近平分管体制机制改革,直接领导推动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探索。
“经济特区的任务就是改革,经济特区应改革而生,我们要承担起这个责任”,“改革,先走一步有风险,但国家需要有人去趟路子,搞好了,为国家以后的改革提供经验,起纲举目张的作用”。习近平在不同场合不断阐述改革的要义,铿锵之语、肺腑之言,穿云破雾,声声敲打在特区建设者的心坎上。
一场对经济特区未来畅想的梦之旅引发全市性大讨论,一场思想大解放席卷经济特区的每寸土壤,一场场改革开放的创新举措开始引领全国。
在全国率先出台税利分流措施,推动“放水养鱼”政策,激活许多身处困境的国企;
牵头研究制定推动经济特区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在全国率先建立经济特区金融体系;
在全国率先实行大部委制,简化企业审批、放权给企业;
在全国首次提出“小政府、大社会”原则,建立精简、高效、廉洁、团结的政府;
推动厦门实现计划单列,为厦门长远发展争取有利条件;
率先开始对探索实施自由港某些政策的研究。
习近平同志在厦门推动的一系列富有时代特色的探索实践,涉及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环境保护、文化遗产保护等各方面,许多思路和举措在全国具有开创性和前瞻性,为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注入磅礴活力。
他主持编制的《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是中国地方政府最早一部纵跨15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对厦门发展起到了奠基性、全局性的深远影响,凝结于其中的科学理念和宝贵经验,至今仍具有重要战略指导价值,让这座城市长久受益。
——在全国大局中梳理厦门的战略地位、特色优势,为这座城市确立了站位全局、科学前瞻的发展理念。
——以《发展战略》为蓝本开展的一系列改革探索,为这座城市注入敢为人先、敢闯敢试的改革基因。
——留下“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为这座城市树立了久久为功、接续奋斗的生动典范。
得益于习近平同志当年在厦门探索研究的自由港政策,以及他推动的“放水养鱼”政策,厦门建发、厦门国贸、厦门象屿等一批国企被激活崛起,在改革开放中不断闯不断试,迅速成长壮大。
得益于习近平同志当年筹来的资金、借来的飞机,厦门航空从地无一寸、房无一间,到拥有200架飞机、运营航线350多条、连续31年盈利,它的发展被视为中国民用航空体制改革和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相结合的成果与创举,为经济特区的对外开放插上了翱翔的翅膀。
“提升本岛,跨岛发展”。一代又一代特区人牢记嘱托,勇于探索、真抓实干,敞开胸怀、拥抱世界,用双手书写出实现城市化动力结构转型发展的壮丽史诗。
“如今,海风海浪依旧,厦门却已旧貌换新颜。”2017年9月,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习近平总书记如数家珍地介绍、宣传、点赞厦门的演讲,款款深情地讲述在厦门工作的燃情岁月,引发了热烈反响。英明领袖真挚的情感、美好的寄语,深深打动感动厦门干部群众,激发了全市上下铁心向党,拥戴核心的无限忠诚与坚定。
航向中国梦辉煌彼岸的厦门,处处闪烁着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光芒。总书记那份深沉而温暖的牵挂,激励着数百万特区建设者不忘初心、勇闯改革深水区的铿锵步履。
3 时代答卷
40载砥砺奋进,这座胸中藏海的城市不负时代未辱使命,以雕鹗腾风之势,扶摇直上,在风云际会中勇夺先声,积极主动迎对世界经济潮向变幻,让时代更加生动,让城市更加不凡。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
聆听时代的召唤,鹭江两岸,五老峰下,有一种使命,先行先试;有一种出发,不忘初心。
厦门广大干部群众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在风起云涌、风动中华的大时代乐章中,奏响出吞吐时代气息的恢弘旋律。
40年风雨兼程,今日之厦门,让中国梦的万丈光芒照亮“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的康庄大道,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大旗的壮阔征程,长卷般徐徐铺开——
一台台桥吊伸向蓝天浩海,143条集装箱航线通达全球,集装箱年吞吐量超千万标箱居全球第14,与129个港口直接往来,一幅大航海时代的现代化国际化都市图栩栩生动铺开。
一批批国内甚至世界细分行业“单项冠军”企业,聚集高新区产业园,自贸片区在国内首创49项制度创新,203家市级众创空间云集,彰显出高素质创新创业之城的蓬勃活力。
一群群白鹭掠过筼筜湖的荡漾碧波,倏忽而上云霄,与欢快跃出水面的白海豚相嬉戏,全国74个重点城市排名第4的空气质量,展示出这座高颜值生态花园城的绿色发展之路。
一条条跨海通道让天堑变通途,厦门大桥、海沧大桥、集美大桥、杏林大桥、翔安隧道、BRT……或横卧海面、或在70米海底深处穿越,海湾型城市路网结构基本形成。
一座座现代化岛外新城,环绕生态海湾崛起,铺展开容纳国际资本扩张和产业转移的绿色工业走廊,岛外规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71%,铸就系统性协调性显著增强的城市发展新篇。
一个个秀美富裕的乡村,再不见穷乡僻壤粗莽闭塞,走出一条条生态建设和脱贫致富结合的发展路子,用一幅幅云海缭绕中的世外桃源画卷,宣示出乡村振兴战略的强大生命力。
联合国人居奖、国际花园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中国十大自主创新城市、中国十大低碳城市、最具创新力国际会展城市、国家旅游休闲示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一项项殊荣加冕,这是厦门交出的答卷。
从1978年到2017年,厦门全市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财政总收入年均递增15.6%、18.4%和18.8%——这座城,跑出特区发展的“厦门速度”。
城市建成区从1983年的38.5平方公里,拓展到2017年的348平方公里——这座城,不断拉开城市空间布局。
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425家,约占全省一半,比改革开放初期翻了119倍,全市各类人才突破80万人——这座城,创新活力不断增强。
地区生产总值2017年达到4351.18亿元,比1978年增长280倍;全市财政总收入增至1187.5亿元,比1978年增长817倍——这座城,经济总量迅速扩大。
工业增加值2017年增至1547.3亿元,比1978年增长721.4倍,从量变到质变,从“厦门加工”到“厦门制造”——这座城,工业经济正走向“厦门创造”。
经济外向度达133.7%,外贸综合竞争力居全国百强城市第7,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2017年增至858.4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1049.9倍——这座城,经济外向度大幅提升。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超70%,集成电路产值全国第5,平板显示、金融服务、旅游会展、航运物流、软件信息等5条产业链产值均破千亿——这座城,新动能蓬勃生长。
建成全国最高等级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营商环境竞争力全国第2,与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经贸联系,2017年出入境旅客吞吐量全国第7——这座城,通达五洲融入世界经济大潮。
全市累计批准台资项目6106个,厦门口岸台胞出入境约2000万人次,居大陆首位,建成近30个两岸青创基地,超3000名台湾青年在这就业创业——这座城,已成为两岸同胞融合最温馨家园。
每平方公里的土地,创造出2.56亿元GDP,比1978年增长256倍;户籍人口人均生产总值19.36万元,比1978年增长111倍,2017年生产总值密度全国第5,经济可持续竞争力入全球百强——这座城,从高速度到高质量、从“小而美”向“美而强”大步前行。
历史年轮,书写腾飞的轨迹,留下一个个“春天的故事”。
出自鼓浪屿医学世家的厦门人钟南山,已是院士,一句“祖国正需要我”毅然在改革开放初期回国,在全国抗击“非典”时成为骁勇战士与死神争夺生命,成为中国抗击非典型肺炎的领军人物。
郑兰荪和同学田中群、孙勇奎、孙世刚一块,也全部当选院士,一系四院士成了厦大77级化学系的佳话美谈,也成为改革开放众多传奇故事中的一个。一如当年他们都憋着一口气读书,后来的日子,他们从国外学成回国、回厦大,或创业,或做科研,为厦门、为国家、为世界的科学事业作出重要贡献。
台商高新平,在新加坡找上厦门访问团,以30万美元的投资,开始了第一家台商独资企业“三德兴”在厦门的创业,并在这里成为著名的上市公司和行业中的世界前列。
印尼华侨陈应登,办起厦门第一家外资企业,成为厦门外商独资第一人记录史册,他依然记得当年站在湖里荒滩野岭为印华地砖厂培下第一锹土的画面。
62岁的厦门人陈清水,常常会想起29岁那年,和村里5个朋友一块凑了3万元,自己挖水井、修路、牵电线,办起一个罐头厂。日后,这个村里的小作坊,成了食品业巨头,全国最大的罐头、饮料生产基地之一,有了个响当当的品牌“银鹭”。
在互联网空间,杀出一条阳光大道,著名天使投资人、美图公司董事长蔡文胜,视厦门为故乡。他在这里将创业版图向外无限延伸,打造出拥有全球十亿用户、产品矩阵覆盖全球15亿台设备的美图,生意和投资的眼光遍布全球。
“机遇不会等着我们,问题也不会等待我们”。这是史无前例的思想观念革新,这是闯关夺隘的体制机制创新。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厦门广大干部群众深信,有更坚定的信念,才有更光明的未来。
40年,从匮乏落后的弹丸之地变成繁荣富裕的海上花园,从偏居东南的海岛小城变成现代化国际化的开放都市,从两岸对峙的海防前线变成融合发展的共同家园,这座小城华丽转身,奇迹般蜕变,实现了历史性、根本性、全方位的跨越。
40年,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在这座城市协同推进——创新型产业体系建设成果丰硕,城市发展系统性协调性显著增强,以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为引领的绿色发展成效显著,开放发展新格局加快形成,共享发展让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厦门经济特区,这个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牢牢把握历史方位、扛起时代使命,用先行先试砥砺奋进,交出不负重托、无愧历史的答卷。
厦门经济特区,用精彩嬗变和巨大成就,向世界彰显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行政水平,展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勃勃生机和光明前景。
4 时代密码
历史的机遇永远属于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行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的厦门,以“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胆略、智慧与担当,证明改革开放就是制胜之道,只要守正创新、驰而不息,全面深化改革的道路就会越走越宽。
一个默默无闻的偏僻小城,何以在倏忽40年间,实现如此惊人的沧桑巨变?
2017年9月,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国际社会的高光热切聚焦于厦门这片兼容并蓄的东方热土。
全球的目光被惊艳,世界在这里,读出了万紫千红满园春,读出了锦绣前程无穷意,读出了一座中国沿海城市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华丽崛起的璀璨不凡。来自全球80个国家的3000多名记者,纷纷探寻这座城市蝶变的密码,探寻中国改革开放洪流中的“特区样本”。
一年多来,海内外媒体不断发出这样的询问:厦门,为何这般“美而强”?
肩负中国改革开放试验田的使命,厦门的巨变崛起,毫无疑问,具有历史价值。
这40年的上下求索,无论对于厦门,对于中国,还是对于世界,都是一次壮行,一次关于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未来学意义的探索。
一个个第一,一个个率先,一个个“厦门速度”,开始从时空的纵深处涌现——
在全国第一个利用外国政府贷款建成机场;
组建全国第一家地方航空公司——厦门航空;
成立全国第一家中外合资银行——厦门国际银行;
成立全国第一家中外合资卷烟企业——华美烟草公司;
在全国率先推进税利分流改革;
率先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率先开放市场,取消计划供应;
率先引进国外资本、技术、人才和先进管理经验;
率先实现从出口加工区、保税区到自贸试验区的迭代升级;
在全国最早推出住房公积金制度;
在全国首创保障房建设管理与立法;
……
党的十八大以来,厦门又相继承担了自贸试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多规合一”等国家级改革试点任务,率先在国内对标世界银行开展营商环境建设并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评估体系,在全国率先推行“多规合一”并拓展应用于审批流程再造,在全国率先实行环评审批告知承诺制,率先形成知识产权综合保护体系……
时间见证改革的历史飞跃,也向世人亮出深厚的谜底——
这座先锋之城崛起的背后,始终沿着正确方向笃定前行的信念与勇毅,是敢闯、敢试、敢拼、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胆略、智慧与担当。
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始终坚持人民立场,一茬茬特区建设者勇立时代潮头,接续奋斗,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一步一个脚印把美好蓝图变为现实。
机会女神稍纵即逝,厦门经济特区建设者深知“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
特区使命,冲锋探路。厦门经济特区建设者明白“改革难字当头,更需敢字为先”。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唯有“杀出一条血路来”,没有退路!
改革伊始,百业待兴。白手起家的厦门经济特区,遭遇第一个棘手问题:没资金,中央只给了5000万元。发展需要钱、基础设施建设也要钱。拓荒者们大胆探索:借钱办特区。机场,向科威特借钱;港口,向世界银行贷款;通信,向日本融资;湖里工业区建设,向香港中银集团筹款……
21世纪即将到来时,厦门这座城市又面临自己的世纪之问。厦门很小,城市面积1600多平方公里,厦门岛更小,仅131平方公里。上世纪末,本岛与岛外虽同属厦门,发展落差却很大,“岛内城市、岛外农村”的二元结构,庞然横亘在迅跑中的特区人面前。怎么办?唯有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做出“提升本岛、跨岛发展”的科学论断,为厦门城市建设破题,打开了厦门势如破竹的岛内外一体化建设之势。特区人立说立干,说干成就干成,厦门的发展拉开框架,海湾型大厦门的时空,由此到来。
没有好走的路、没有好蹚的河,这40年,一个个难题横呈、一道道难关拦路。
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旧俗与习惯的挑战和超越;每前进一步,都需要敢于承受新、旧体制胶着、摩擦、碰撞的阵痛,需要有敢于第一次吃螃蟹的壮举。
应时而变,因势利导。既鼓励创新,又宽容失败;既从机制上激励,又从考核上约束;既与法治相向而行,又与发展相辅相成。
1984年,厦门引进外资第一人、56岁的厦门卷烟厂厂长刘维灿,和省里54位厂长经理一起,联名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呐喊,提出废除企业干部终身制,搬掉铁交椅,试行厂长经理负责制。这成为中国企业改革发展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一石激起千层浪,全国范围掀起为国企松绑放权的大讨论,由此打响国企改革第一炮。
1985年,厦门在全国率先取消粮食统派购制度,在全国最早放开农副产品、水产品价格,曾经无比紧俏吃香的布票粮票肉票从此成为历史。翌年11月10日,厦门叉车总厂在内部发行股票,这家国企的一次试水,使得厦门成为最早进行企业股份制探索的城市之一。
1988年6月30日,“厦门土地第一拍”落槌。这一槌,盘活了特区土地,拉开了公开竞投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序幕,率先在全省敲响了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钟声。3个多月后,厦门大同五交化公司以内部员工集体持股形式改制为股份制有限公司,揭开了股份制试点的帷幕,彼时,很多人还不知道股份制和股票是何物。
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驱动,全面融入这座城市的血脉。新技术、新成果加速转化,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全球每100枚LED球泡灯中,就有30枚由厦门制造。全球第一支戊肝疫苗,世界第三支、国内第一支宫颈癌疫苗,世界上第一支获准正式用于临床的神经生长因子,均出自厦门。从模仿到创新、由制造到创造,改革创新催化无穷生机。
置身于社会变革、社会转型之风暴中心,厦门广大建设者激荡新时代最活跃的改革因子,解放思想、打破樊篱、突破禁区。只有闯、只有试、只有拼。没有捷径!
厦门人的闯,是回应时代期盼的闯,是实事求是、蹄疾步稳的闯;是摸着石头过河,遵循国际规则,在顶层设计下,改革法治同步推进的作为。
40年来,中国改革开放的每一次重要创新探索,厦门都力争成为率先试水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阔步迈进的浩荡队列中,总能在第一方阵看到厦门矫健的身影。
在体制改革中发挥“试验田”作用,在对外开放中发挥重要“窗口”作用,在服务祖国和平统一中发挥战略支点作用。厦门,这座英雄之城怀揣大海的波澜和腾飞的梦想,以只争朝夕的精神风貌,在挑战中应变求新,在实践中发展丰富,下好破局开路的先手棋,为中国改革开放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经验。
奔腾鹭江浩荡向前的改革洪流,汇入雄沉大海,回赠予这座城市建设者一个崭新崛起于世界东方的厦门。
5 时代气质
对新生事物的敏锐与接纳的热忱,对爱拼敢赢的崇尚与褒奖的张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的执着,是海洋文化与闽南文化碰撞下的厦门人独特的性格特质,在改革开放大变革的精彩进化与演进中,传统积淀与时代嬗变互相打磨、互相淬炼、互相成就出更加与时偕行的厦门城市禀赋。
厦庇五洲客,门泊万里船。
百年前的厦门,便以海为天地,开门纳潮,呈现出商贾云集航运之盛的繁茂气象。
不断有作家学者,上探远古,下接当下,叩问这座城市融通全球的特质,探寻这座城市奇迹巨变背后敢闯、敢试、敢拼的性格基因究竟从何而来?
或许,这万里海疆知道答案。
历史上五口通商口岸之一、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中国面向海洋最早开放的城市之一,厦门,自古依海而生、与海为伴、因海而兴、借海而强。
厦门名字的传说,归结为一个“门”字。这扇门,既是中原文化走下海洋的源头,又是闽南文化沉淀流变的源泉。打开这扇门,为渡口之要道,为海洋之要冲,其地理方位之显要,被史家陈寅恪称为“以一隅系全国之轻重。”
曾经,海上丝绸之路从这里扬帆起航,多少华夏儿女筚路蓝缕一路向南、向南,从这里迈过最后一道“门”走向南洋。
如今,这扇门,被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窗口,毅然开启大时代奔流入海的雄阔大势。
千百年来,海洋带来的惊涛大浪、浩瀚无际和那律动的不竭力量,庇护、涵养着一代又一代厦门人,又熏陶了厦门人开放包容的胸襟、海纳百川的气度、敢为天下先的品格和锐意进取的精神。
厦门人熟知,只有在飞舟遏浪的进取中,才有激情与畅怀的充盈流溢;只有愈难愈进,逆流而上,方显改革者的品格。厦门人渴望挑战,崇尚奋斗,却也追求搏浪斗风后的宁静与安享,厦门人的性格里,有着不安于现状,敢闯、敢试、敢拼的魄力,也有着不骄不躁、从容内敛、实干至上的沉稳;有着永不停息的锐意创新,也有着精打细磨的工匠精神。
于是,这座城市,在改革开放的风雷激荡中,既有爱拼敢闯的先锋做派,也有进中求稳的踏实务实;既讲究秩序、制度与规范,又讲究创新、开拓与融合。这座城市,拥有四成以上的绿化覆盖率和森林覆盖率,随处有休闲之地,却也一直有着时不我待的紧迫感、高节奏与活力,不断对标国际融入世界经济大潮,容不得等靠要,容不得拖泥带水,容不得无所事事。
40年来,厦门人和这座城,胸中藏沧海,却从来不让自己行走在虚无缥缈的云端,举棋与落棋的每一个决策,抬脚与落脚的每一步,必然都是脚踏实地地稳步向前。厦门市图书馆人均借书量曾连续四年全国第一,10个公共图书馆600万册藏书对外开放,厦门人和这座城深知学习与实践如同发展与改革一样,无止境、无穷期。
厦门人自古就被称为无畏无惧的耕海者,以船为车、以楫为马、以海为田,他们获得大海的丰沛馈赠,他们也深知人类在浩瀚大海面前的渺小,他们对大海、对自然有着深沉的爱和敬畏之心。
于是,这座城市,无论决策者还是建设者,都有一个共识: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求得经济的发展。厦门人不愿为了眼前的一点利益,破坏自己的家园。肯为白鹭留下一座岛,肯为白海豚将跨海大桥改成海底隧道,美丽的环岛路上,笔直大道常常会拐个小弯,为一棵苍老的榕树让道。
40年来,这座城市,到处飞红流翠、燕舞莺歌、天澄水碧、鸥翔云飞。全市近六成土地面积划作生态屏障区,全面推行生态文明建设“一票否决”,厦门人一边婉拒破坏环境的项目,一边在节节拔高的水泥、钢筋森林之中,给大自然留下足够空间,留下成片绿色。他们从不将自己视为这座城市的“占有者”,他们追求与自然、与万物的和谐共生。
祖上来自中原大地、有着长途迁徙历史的厦门人,凭海临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上迅跑,创造了不同于当今中原文化的另一种文化——
与厦门市区隔海相望,有座被习近平总书记誉为“女王皇冠上的宝石”的小岛——鼓浪屿。19世纪中叶,厦门被开放为通商口岸,这个小岛便成为各国居民居留地,开始了与世界的联结。一百多年间,多元文化不断融入原有文化,各种价值观念交汇、碰撞、融合,形成无可替代的世界家园,也使它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文化遗产。这份多元文化与开放包容,从鼓浪屿逐渐熏陶到厦门岛,进而弥散往整个厦门,并在改革开放的大浪中不断升华淬炼。
于是,这座城市,既积聚了中西文化的冲击、碰撞、融合,又镌刻了河洛民俗的承袭、演变、传播;既浸润华夏文明之灵气,又独领改革开放之风骚。传统与现代、往昔与未来,天衣无缝的糅合。一头挑着中原古风,一头担着大海的性格,其人文光华不仅照亮了厦门的历史,也作为中华文化的一支,辉映了华夏文明的星空。
40年来,这座城市,每寸肌理都写着开放包容、兼收并蓄。厦门人对于新鲜事物,有着处变不惊的沉稳,又有着极快的接纳包容能力,他们乐看百花齐放,他们又坚守自己独特的城市品位,让个性不被城市化大潮所消解。在这里,极少有狭隘的地方观念,他们热情接纳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才,他们珍视每一位勤劳勇敢善良的建设者,最美外来工也成为这座城市的靓丽风景。
40年来,这座城市,立己达人,追求共谋共进,追求多元和谐的高质量发展。厦门人追求的高质量,是新老厦门人与这座城市共同的丝丝入扣、心心相印,是老宅旧屋的乡愁融入现代国际都市,是经济社会、城市建设、生态环境、民生共享的协同推进,是经济高素质与城市高颜值的齐头并进,是城市内外兼修的“强”而“美”,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6 时代家园
“厦门是我家,文明靠大家。”厦门人对这一方山水爱得深沉,他们视这座城市为共同家园,迅跑于这个吞吐天下的激情年代,他们用文明的风尚,厚植城市的人文底色,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新型的人际关系,俯仰生姿、共生共荣,成为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从厦门摘获第一次全国文明城市奖牌开始,许多社会学家都在关注一个厦门特有的现象——家园意识。
视厦门为第二故乡的“学术明星”易中天感叹道:“厦门人无论是在建设自己的城市,还是在维护自己的城市时,态度都十分自在、自如、自然,就像是在装修和打扫自己的小家和住房。这种从容乃至安详,无疑来自只有厦门人才有的对自己城市的‘家园之感’。”
一幅曾让厦门人热泪盈眶的照片,用更生动直观的画面,诠释了什么叫“家园之感”。
2016年,半个多世纪以来登陆闽南的最强台风“莫兰蒂”正面袭击厦门。大面积停电停水,通信中断,林木倒伏,满城疮痍。一位背微驼的老奶奶,看到路边街巷一队队解放军战士和厦门人民一起抗台救灾,修复家园,战士们一个个汗流浃背,老奶奶含着泪花走上前,踮起脚尖,用手中崭新的毛巾给战士擦汗。这一瞬间被摄影记者定格,在后来的很多展览场合,见者无不动容。
那场灾难面前,厦门人不等不靠、同舟共济、互帮互助,走上街头,恢复家园。仅3天,城市干道、高速公路恢复通行;5天,145万停水户正常供水;6天,62万停电户全部恢复供电;10天,65万株倒伏树木完成清理、植活……
这,就是厦门人深沉的家园情怀。他们视这座城市为共同家园。
厦门会晤筹备和举办期间,厦门人,人人都称自己是东道主,人人以实际行动支持着厦门会晤的筹备。计划招募金砖志愿者2000人,结果3万多名市民报名。
埃及ONLING电视台记者艾哈迈德感慨道,“这座美丽城市的文明氛围和滨海景观一样让人耳目一新,刷新了我对中国的印象。”葡萄牙籍记者Carvalho Andreia也由衷赞叹,“这是一座高度自觉的现代文明城市,厦门人对自己城市的热爱,让他们展现出非同一般的文明素养。”
中外媒体惊讶地发现,改革开放40年,这座华丽蝶变的中国城市,崛起的不仅有高楼大厦,腾飞的不仅有经济物质,改变的不仅是城市外形,还有不断沉淀的城市文化、城市品格、城市力量。
为何厦门人对这座城市爱得如此深沉?
谜底,藏在这40年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这座城市带来的有机提升和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中。
面积很小的厦门,找到自己的核心优势——从景致到人,内外兼修的美,有形与无形之美凝聚成的城市底色。在这片底色里,有文明,有大爱,有包容,有奉献,有力量……
所谓家园,有家的温馨暖心,有园的清新雅致;有物质的丰裕富足,有精神的充沛满足。
这座城市,40年领跑于改革开放潮头,始终不忘来路,始终不忘“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人民幸福不幸福,成为这座城市检验改革发展成效的标准。
40年来,一系列厚植民生、以人为本的生动实践,在这片热土如火如荼地展开。
制定“十三五”规划时,首次将人类发展指数(HDI)作为重要的核心指标之一;城市规划建设中,坚持把山边、海边、湖边、水边等最好的公共空间留给老百姓;全市固定资产投资额从1981年的1.7亿元增加至2017年的2381.5亿元,基础设施投资占比近40%;以实施民生补短板等重大工作为抓手,努力推动发展指数和幸福指数同步提升——这座城市的一切发展,均为了人民。
从“要我做”变为“我要做”,从感受发展带来的实惠,到主动融入、自觉参与、形成合力,一代代厦门人以高度的自觉与自愿投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用心血和汗水浇灌出共同家园改革开放40年的巨变之路——这座城市的一切发展,依靠人民,归依人民。
让改革开放成果更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厦门把为市民群众谋幸福作为检验改革成效的标准:在全国率先实现医保制度全覆盖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率先建立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制度;率先在全国对城乡贫困家庭学生免收学杂费、课本费、簿籍费和住宿费,并补助生活费,成为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地区;在全国率先探索形成了一整套符合本地实际的分层次、全覆盖的住房保障体系;建成267家社区书院,推动基层宣传文化建设和社区治理创新,促进文明城市与文明市民共同成长……
城长,成长。
这40年,这座城和城里的人,共同成长,相互哺育,相互提升。
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加冕于身,这座城市,实现特区现代化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同步提升、市民文明素质与城市文明程度同步提升。人文素养之美,为家园的高颜值添加了更富内涵的注脚。
文明城市测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入户随机抽查老百姓对文明城市创建的满意度和支持率。2005年,首批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恰抽到厦港街道一个最困难的社区,下岗工人很多,当时许多人都有顾虑。结果出来,厦门分数第一名,其中,老百姓满意率很高。
全市共有65万名注册志愿者和3000支志愿团体,参与超过1.4万个志愿项目;201家社区书院的课程,大多是居民自荐当老师,52万多人次从中受益。老人摔倒众人扶、斑马线前礼让行人等文明行为已内化为习惯,体现在厦门人的举手投足间。
村民颜志洪,在同安五显后塘村办起爱心餐厅,接待老人免费用餐。知道颜志洪在做好事,许多村民主动请缨当义工,61岁的村民叶过每天过去掌勺。
市民谭和平出门倒垃圾,见一辆汽车失控冲向邻居3岁小女孩,冲上前推开女孩,自己却被撞飞,右脚跖骨粉碎性骨折。事后,他说:“用一条右腿,换孩子一条命,怎么都值了!”
63岁的市民游文晃,有400多个孩子,大家都叫他“游爸爸”。他是个普通人,卖了店面,把平时收入的90%都节省下来,22年如一日,资助了400多位贫困孩子,从不想回报,只希望他们能像普通孩子一样学习生活。
易中天在长时间观察后,得出这样的结论:“正是由于厦门上上下下的同心同德和齐心协力,厦门变得更美丽、更温馨、更可爱了。这又反过来使得厦门人更爱厦门。于是,厦门市的精神文明建设就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这种循环一旦形成,就有一种自运行功能,而无待于外力的作用。所以,厦门的经济建设和城市建设虽然成就斐然,厦门人却并不累。厦门人在奋斗的同时,活得悠哉乐哉。”
这里总让人想起生活。最美厦门人,正与这一方最美的家园共生共荣。
7 时代新航
大海作证,改革开放的40年,这片瑰丽热土上演的每个故事,都散发出中国梦想的温度与力量。大海为证,站在新的历史方位,这座致力于打造美丽中国典范城市的“海上花园”,已经蓄满再出发的力量,她长歌浩叹挺立潮头奋进新时代。
放怀于创新与创造,执着于进取与开拓。
时代的指针,迎向2019年新年钟响的美好时刻。
冬日的暖阳让厦门岛内外洋溢着勃勃生机,椰风蕉影的环岛路海滨人车如织,度周末的游客和市民把“最文艺的小渔村”曾厝垵的民宿挤爆。据彭博新闻社报道,2019年全球最受欢迎的19个旅游目的地,中国的厦门排名第二。
时光改不了飞逝,初心矢志不移。
64岁的院士孙世刚,仍在厦大实验室埋头电化学能源研究,带领学生攻克越来越难的挑战。他犹记得恢复高考那年走在厦大芙蓉湖畔的青青菜地,暗自立下的“学好本领,为国家富强做出贡献”的初心。64岁的院士郑兰荪由衷说出的那句“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我”,成为很多依然忙碌奔波在特区建设一线的老科技工作者的心声。
“鼓浪屿的孩子”钟南山今年已经82岁,花白了头发。他刚刚“加盟”厦门医学院,成为附属第二医院名誉院长、呼吸疾病研究所名誉所长,并在中山医院设立名医工作室,他要为家乡医疗事业再出力。
中山路黄则和花生汤店里,市民和游客熙熙攘攘。黄则和老先生已逝,作为第二代传人,从小目睹父亲呕心沥血经营这块牌子的黄荣华接过父亲的班,要把这块中华老字号发扬光大。
海归博士叶英在厦门定下新目标:不仅做国内领先的创新制剂龙头企业,还要在国际市场占得一席之地,以低价格、高质量的药品造福人类。6年前,她带着海归博士团队开始在厦创业,短短时间,6个品种入选国家十三五“重大新药创制”专项;一种缓释制剂产品,获美国FDA生产批件。
40年风雨兼程,无数的特区建设者,都在激荡洪流中看到了自己的身影,还有定格在风华岁月里的拼搏印记。
40载栉风沐雨,厦门以坚实的步伐,始终走在发展前列,用翻天覆地的变化和举世瞩目的成就,回应这个大时代的嘹亮诗意,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勃勃生机。
时代的列车高歌猛进,改革开放的步伐永不停歇。
中国改革开放的“厦门样本”又一次证明:党中央兴办经济特区的战略决策和部署是完全正确的,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的“关键一程”,是发展厦门的“关键一招”。
中国改革开放的“厦门样本”又一次昭示:中国共产党开辟、引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光明之路,顺应了中国人民要发展、要创新、要美好生活的历史要求,也契合了世界各国人民要发展、要合作、要和平生活的时代潮流。
穿越滚滚的历史风涛,改革开放这场艰苦卓绝的伟大实践,为厦门积淀起继往开来的成功经验: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坚持党中央对改革开放的集中统一领导;
坚持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特区精神;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坚持实事求是,走符合厦门实际的改革开放路径。
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制高点,新觉醒、新思想的鼓点,又一次擂响,回荡在新世纪的天幕下。
经济特区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成为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改革开放的试验平台、改革开放的开拓者、改革开放的实干家。习近平总书记掷地有声、隽永深长的话语,越过历史的峰峦,为站立新时代的经济特区,发出了“永不停步”的时代强音。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厦门市委、市政府取势谋远,顺势利导,在更高的起点上谋划长远发展,在更深层次上优化产业结构,在更大力度上建设民生工程,在更广大平台上汇聚要素资源,以锐意进取的势头奋力当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排头兵。
特区人深深明白,如果说经济特区过去一定程度依靠政策红利,今天则更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持续创新释放发展活力。唯有不停闯、不停试,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创造新优势。
蓝图已然绘好,未来铺展眼前:
——奋力当好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示范区。围绕探索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城市治理制度体系,持续推进营商环境建设,力争率先为全国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深化自贸试验区改革,努力把厦门打造成开放层次更高、辐射作用更强的对外开放新高地。
——奋力当好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加快构建以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深入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进一步打造文明城市新标杆;积极推进闽西南经济协作建设,更好发挥厦门对建设新福建的引领带动作用。
——奋力当好服务国家战略的示范区。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打造两岸融合发展先行示范区;加快打造“一带一路”建设支点城市,打造与沿线国家互联互通枢纽和经贸、海洋、人文合作枢纽,为国家构建开放发展新格局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这是厦门,对新时代新长征的庄严承诺。
这是厦门,抓住大有可为之机的再出发。
从波澜壮阔的伟大变革中汲取力量,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创造新时代改革开放的荣光。
厦门,正以直视无前气贯长虹的探索实践,向世界讲述美丽中国的厦门宏大新故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