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4日 星期二

粽子为啥不能像汉堡一样成为日常饮食?饮食文化起到了重要影响

今天是端午节,下午接到一个国外朋友的视频电话,他说:“今天早晨在超市买来了粽子,剥开粽子后加了夹了牛肉,生菜,结果自己还是吃了个汉堡。”

我无奈地回复了一句:“汉堡的魅力太大了吧。”

粽子为啥不能像汉堡一样成为日常饮食?饮食文化起到了重要影响

看似一件小事,却引起了我的一段思考。也许,国外对粽子认同不高,与两种食物背后的饮食文化、饮食哲学观和饮食的等级制度有关系。

古代的节日饮食文化和饮食哲学锁定了粽子的传播

中华大地最热闹的三个节日,一个是春节,一个是端午,一个是中秋。2千年前,月饼和粽子用于祭祀,一般人可吃不到的。中华大地盛大的节日背后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其中包括在农耕文明下诞生的祭祀文化。

农耕文明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农民耕作需要“靠天”吃饭。我们的祖先坚定地认为一定要在生产上自给自足,在此基础上家族势力才能不断扩大,形成凝聚力。在农耕文明的影响下,古人更重视人与人的关系,讲究礼节、崇尚传承。

作为家族里最珍贵的食物通常要用于祭祀,作为贡品的食物被赋予了延年益寿的价值,能吃到这些食物的人在当地也有一定的身份,他们也可以把一些食物赐给下属,至此饮食的等级制度也就产生了。

粽子虽然出现的比饺子、月饼要早,但是它的传播范围并不大,因为粽子一开始是祭祀的用品,食用得少。其次,水稻在我国虽然产生的早,其中水稻的饮食文化也很深厚,形成了我们独有的饮食哲学,而这种饮食文化的融合性较差,不如像英美的海洋文明文化侵入性强。

粽子为啥不能像汉堡一样成为日常饮食?饮食文化起到了重要影响

2004年,中美联合考古队在湖南道县玉蟾岩挖出五粒古稻谷,人类栽培水稻的历史推进到了1.2万年前。7千年前 《神农本草经》就记录过水稻的药用价值:“甘,温。消食和中,健脾开胃。”,我们祖先认为药食同源,所以这本经典著作也展示了中华饮食文化最早就开始注重烹饪宇宙理论,这个理论涉及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把人的年龄、身体与自然的季节、方位、动植物的颜色和其他世界环境物品进行对照,形成有关自然的饮食哲学。

中国古代从《黄帝内经》到《神农本草经》,还有儒家和道家的作品。诗集中,都有关于食物和烹饪的复杂理论。而这些理论认为每个阶段的生命有着与其对应的自然条件下产生的食物,而贵重的食物一些被统治者作为身份的象征,一些用于祭祀的交易,明确哪些是贡献给自己家族神明的食物,哪些是指定人类可以食用,哪些食物是可以作为贸易的。这样也就形成了儒释道的饮食哲学。

这样一来,譬如粽子这样的祭祀食物就受到了饮食哲学和祭祀等级的影响形成了一个严格的等级食用制度和贸易制度。

随着古代君主制的发展,等级制度也由原有的烹饪宇宙论进化为以君主为宇宙中心的理论。君主通过祭祀的制度来管理人民的精神力,利用饮食的等级来平衡与人民的关系。

虽然在春秋战国时期粽子就出现了,但是直到南宋时期,杭州作为首都大力发展水稻种植,粽子才被普及到国外。此时,游牧民族切断了丝绸之路的通道,贸易的发展开始转向南方和东方。

粽子为啥不能像汉堡一样成为日常饮食?饮食文化起到了重要影响

宋朝,儒学思想进一步优化,人们在庆典中普及“祭祀食品”,烹饪和艺术的作品开始逐渐下沉,普通老百姓不仅可以欣赏贵族的舞蹈,还能读到经典的小说,尽情地享受美酒和粮食。

新的社会生活模式在城市里涌现出来,餐馆、酒家、茶楼孕育了美食。同时佛教与道家的发展,使得穷人也对饮食哲学有所体会,哪怕在偏远的村落都会请和尚或者道士举行重要的节庆仪式,宣传不同的饮食文化。

随着城市和宗教的发展粽子从国内沿海开始普及并且一路影响到了朝鲜、日本、越南、缅甸、新加坡、拉丁美洲等地区。这些吃水稻的国家围绕中国的饮食哲学来“创造”自己国家的粽子。朝鲜用艾叶煮后捣碎掺加在米粉中做粽子,越南用芭蕉叶包粽子,新加坡用来花汁浸染的粽子。

作为一种以水稻为主的饮食哲学,这些外国的粽子也是端午前后时节的食品,人们吃它更利于在梅雨时节补充身体热量和营养。

此间,一位叫做玛丽·夏的基督教徒由佛教饮食了解到中国的食物,1956年她在自己的烹饪手册中写道:“中国佛教徒将吃肉的行为与人的兽性联系在一起,认为由素材组成的饮食更具有精神性。”她又说:“按照中国习俗,新年第一餐要吃素,这叫做佛宴或者斋菜。”

20世纪,由于受到战争的影响,又受限于当时信息的沟通方式,西方学者调研东方饮食多半都是简单的记录,大多数都与宗教食物有关,所以并没有更深入的介绍,从而丧失了更广泛传播的基础。

同时,粽子、饺子、月饼的传播也错过了经济腾飞的工业革命发展时期。

世界饮食变革的一百年粽子为啥不能像汉堡一样成为日常饮食?饮食文化起到了重要影响

1947年,印度宣布独立,当时他们掀起了一场关于“拿什么作为民族饮食”的论辩。甘地先生曾说:“共同的全面饮食,是对我们国家福祉和统一不可缺失的。”同样,非洲的领袖们倡导用非洲人自己的食物来替代西方饮食。

“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这句经典台词讲述了100年前苏联的物资短缺时代,他们则采用了集体用餐的方式解决这些问题。

20世纪,除了英美等大力发展工业的国家外,其他国家都在想办法维护自己民族的饮食文化和解决当前人民的饥饿的问题中。类似印度和苏联都实施了不同的方法,但是他们的方法由于投入成本大,资金链容易断裂等情况出现了时好时坏的现象,导致实施的时间很短。

印度社会在倡导民族饮食以后,他们的中产人群的数量也在不断上升,这些中产收入者更愿意抛弃严格的种族制度规范来尝试本土以外的食物;苏联人民虽然可以吃到大锅饭,但是一部分人认为自己的选择性较小,所以对其他食物的需求变得强烈。而能马上满足的他们的食物居然是一个小小的汉堡。

粽子为啥不能像汉堡一样成为日常饮食?饮食文化起到了重要影响

此时,美国社会学家分析了城市人群的发展趋势,利用了小麦的普及,开始尝试在本国建立汉堡快餐店,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新闻记者查尔斯·库拉尔特曾说:“你只要凭着一个汉堡店,就能走遍美国,就连五角大楼都有一个五角汉堡。”

美国商人借助国内的成功开始推进他们的全球化战略,他们把快餐店做到了美国的盟友、全球租界地区、军事基地、盟国港口,同时他们又在美国大片和时尚杂志上宣传面包和牛肉是增强体质和促进健康的最好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来源。

20世纪末,美国汉堡店和美国大片占领了全球各大的重要城市街区,韩国首尔的韩式烤肉汉堡;东京的全麦天贝汉堡;泰式九层塔的麦香猪肉汉堡;爱丁堡的面包汉堡。汉堡店的灯点得比历史上任何国家君主的御膳房还亮。

美国《经济学人》以巨无霸汉堡的价格来衡量世界货币的价值,社会学家还利用“麦当劳化”一词来预测当地商业圈的发展。

实际上,汉堡的推广成功不仅是因为跟上了好时期,为中层收入者的增加饮食的选择。还因为美国社会本身的海洋文明的发展优化所缔造,作为一个依靠交易的海洋文明,美国人更注重信用,所以很早开始组建全球战略,但是资源问题仍是他们面临的最大竞争。无奈,大部分资源他们依靠实体战争、货币战争、文化战争进行掠夺,并且利用他国并不健全的信用和知识产权体系进行“辅助攻击”。从而获得大量的金钱和投资扩张机会。

20世纪的100年里美国汉堡、咖啡、可口可乐、糖果就这样来到我们的身边,美国的许多食品厂利用知识产权漏洞收购中国食品厂。虽然各个国家都在发展自己独特的饮食,但是来自西方的工业革命后的饮食哲学、跨国企业的力量跨越了国家的界限,建立一整套以西方饮食哲学为主导供应链网络。

21世纪,我们跟紧了互联网的发展,引领了智能通信技术的创新,随着这次的时代发展,像粽子这样的饮食是否能一举推向世界呢?

我们更注重每个“家人”都能吃上饭

人类是会煮饭的动物,把原材料转变为食物,对于这一点,每个国家都有一个烹饪的技巧。

在中国,我们的饮食的供给更注重个人身体的平衡和家族血脉的延续。

粽子为啥不能像汉堡一样成为日常饮食?饮食文化起到了重要影响

有国才有家,有一些人一辈子都在为所有人都能吃饱饭而努力,世界水稻之父袁隆平曾说过:“让人类摆脱饥荒,让天下人都吃饱饭。”

袁隆平这句话正是说出中国未来饮食哲学发展的方向。我们的饮食,包括粽子走出国门的目的,是希望能帮助更多人自由地选择对自身有利的饮食。

上一篇新闻

中拉标准舞/拉丁舞国锦赛18日横琴开赛

下一篇新闻

据报Lalamove拟将上市地点由美国转至香港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