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0070 木木山高日记(21-30)

0070 木木山高日记(21-30)

这是作者@木木山高 的第70篇文章欢迎转发、转载,但请保留全部完整的信息,包括这一部分。

(21)

生活逐渐步入正轨了。


刚回墨尔本的那20多天,是有点慌乱的,一边担心疫情、一边担心租房、一边担心工作、一边担心收入。


最近,这些问题都不再是问题了。


关于疫情,我在回墨尔本之前是一直关心澳洲每天的疫情变化。


那个时候,北京几乎没有疫情了,每天就零星有几个人确诊,但是基本离我家和我的生活半径都很远,所以根本不用担心,对于一个2000多万人口的大城市来说,这么点人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我在大街上走路都不戴口罩了,只有乘坐公交车和地铁的时候,因为公交系统的强制要求,才戴上口罩。


口罩已经成为出门搭乘公共交通工具的标配,如果没有口罩或不戴口罩,会被拒绝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全中国其他城市也都没有什么很大的情况出现,总体状况是非常平稳的。


我关注澳洲疫情,1月、2月的时候,澳洲放开限制和管控,全澳每天新增确诊人数10万左右,维州最高的时候一天确诊人数也有5万多。


因为当时北京的新增人数很少,维州这个数字和北京对比一下,简直太高了,所以我当时很担心,如果疫情这么严重我还能顺利返回澳洲么?


如果返回澳洲,感染了新冠怎么办?我不想让我的家人为我担心。


我知道家人们都很在意我,不愿意让我冒着这么大的风险去到另外一个城市开始工作和生活,但是没办法,我得继续赚钱啊。


好在澳洲的情况逐渐好转,维州的新增确诊人数从最高峰的每天5万,到现在的每天1万以内,低的时候5000-6000人。


从疫情爆发到2022年春节,我都没打疫苗,因为我不喜欢打针,总想着等疫情过去就好了。


但是为了返回澳洲,为了满足PR入境澳洲的要求,我在2022年春节期间也去接种疫苗了,打完两针疫苗,核酸检测为阴性,就基本满足了所有要求。


我到了墨尔本之后,才发现这里对于疫情的管控确实比国内、比北京宽松太多了。


我在飞机起飞之前办了一些证明材料,这一路辗转的过程中,都是航空公司在查验我的疫苗和核酸检测证明,到了澳洲之后,说是海关也会检查,其实根本没人检查。


出了机场,住酒店的时候也没人检查。


我感觉澳洲老百姓还是和疫情之前差不多,没啥太大变化。


尽管室内很多地方和公共交通工具上还是有要求戴口罩的标识提醒,但是真正戴口罩的人大概也就50%,走在街上,戴口罩的人就更少了。


虽然澳洲对于疫情的管控比较放松,以维州为例,平均死亡病例好像一直保持在个位数以内,算是很低的比例了。


我身边有些朋友之前也感染了,检测结果为阳性,在家里休息几天就恢复了,基本没啥太大情况。


我现在经常和他们见面,见到他们身体也一如既往地健康。


这些因素让我感觉现在奥密克戎这个病毒,对人们健康的影响已经没有之前那些病毒那么恐怖了。


在澳洲生活的老百姓,已经基本恢复了以前正常生活的80%,疫情已经不再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了。


大家更关注的是自己的生活、学习、家庭和事业。


我现在回头再看中国和澳洲对于疫情的控制真的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模式,两种模式都是为了人民的利益。


中国像个大家长,事无巨细的操心,一定要让每个人都远离病毒,不被病毒伤害。


澳洲像家庭监护人,保护你,也把事情的利弊都告诉你,如果你执意不听建议,那就后果自负。


我作为普通老百姓,出于保护自己,保护家人,不让家人担心的原则,我只能遵守并配合规定。


在北京我遵守北京的防疫规定,在墨尔本我遵守墨尔本的防疫规定。


去到人流密集的区域、公共场所、搭乘公共交通工具的时候,我都积极佩戴口罩,同时希望疫情早点结束。


住的方面,3月十几号的时候就搞定了,目前一切正常,就是想再观察一下除了房租之外的其他的一些成本支出,比如水费、电费等等。


我还在等待水费、电费的账单,所以现在不得而知。


工作和收入,这两方面是有直接联系的,我已经开始做销售金融产品的工作了,目前还在积累阶段,还没有正式开发客户。


我也想尽快度过这个积累阶段,也在积极推进我的业务,但是有些事情还是得按照公司流程来进行,所以暂时还没有直接面对客户。


作为一个销售来说,主要的收入来源还是依靠自己的销售业绩,就是客户越多,业绩越好,收入就会越高。


但是对于我这个刚入行的销售,积累、开发客户需要至少3-6个月的时间,在这个阶段要做好没有收入的准备。


为了度过难关,我又找了另外一份兼职工作,同样也是销售产品,在商场里面卖衣服、鞋子等商品。


这份工作时薪30多澳币/小时,周末和节假日有加班工资,每小时可以拿到40多澳币。


对于不要求什么专业技能的工作岗位来说,这个时薪算不错了。


我每周做几天兼职,一个月的房租和生活费就解决了,还会有一些零花钱。


工作内容就是接待客人、帮客人选购商品、收钱、然后发货。


在这份工作中,我会接触形形色色的客人,要和五花八门的各类客人打交道,无形中提高了自己待人接物的能力,锻炼了语言能力,也加强了我自己作为销售人员的心理素质,这也为以后正式面对客户销售金融产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除此之外,还有时间的话,我就去给朋友帮帮忙,算是打零工吧,也会有一些收入。


总体来说,目前的情况是稳中向好,朝着我的目标持续前进。


(22)

今天复活节假期第二天,出来逛逛,顺便帮朋友个忙,到LV买个包。


今天的天气和昨天一样好,特别暖和,所以到处游人如织。


我先到赌场那家LV店铺,这家店不是很大,人也不多,逛了一圈,没看到我要买的包,就直接问店员,一位看起来像印度人的男店员说你要的这个颜色我们这里没货,Collins大街那家店有现货。


然后我就去到Collins那家店,这家店人满为患,居然还要在门口排队,我是最讨厌购物和吃饭排队的,如果不是答应了帮忙,就绝对不会过来排队了。


在门口等了大约20分钟,直接进店,有销售顾问过来接待,我直接打开手机找到图片,销售在手机上查了一下,说有货,然后带着我直接上二楼。


我在二楼沙发上休息了一会儿,销售拿着我要的包过来了,我看了看没啥问题,然后就付款。


我用中国信用卡,走银联通道付款,没有手续费,没有货币转换费,按照实时汇率以人民币入账,到时候我就直接以人民币还款就好了,非常方便。


买完包之后我还在店里逛了逛,感觉LV的运动鞋还不错。店员服务态度挺好,一直陪着我逛完,然后送我出门。




(23)

回到墨尔本后,有件事情一直在我心里萦绕,就是去教会。


回头看看这么多年,我和教会一直还挺有缘分的。


18岁的时候偶然机会接触到教会,后来就一直都和教会保持联系,无论是在墨尔本、悉尼或北京,我都经常去教会参加活动和做礼拜。


有一次,我从国内回到墨尔本,刚下飞机,坐大巴从机场回到市区,从Sourthern Cross车站走出来,就有一个传教士追上我要和我分享圣经。


有一次去日本旅游,在京都伏见稻荷大社的街道上,游人如织,突然碰到一群传教士和我打招呼。


还有好多次,都是在路上偶然碰到传教士。


虽然一直没受洗,但是我还是经常去教会,我还蛮喜欢教会的氛围。


现在经常去的这个教会,就在墨尔本市区。


十年前的时候,我在Melbourne Central Station碰到一个来自美国的白人传教士,他主动和我打招呼、交流。


一开始我们用英语聊天,聊了一会儿,他问我是不是中国人,我说是,然后他就要用普通话和我交流。


一个美国白人用普通话和我分享圣经,而且普通话讲得还不错,真是让我感到非常惊讶。


尽管那个时候我对圣经已经不陌生了,但是还是听完了他用普通话分享的圣经故事。


他邀请我去他们教会,我也没有拒绝,后来我就一直去这个教会。


哪怕后来搬到悉尼去住了一段时间,然后又回到北京,我也在网上找到了这个教会在悉尼和北京的分会,也经常去教会看看。


这次回到墨尔本,找了一个周日,我又去到熟悉的教会了。


这里面的布置还和以前一样,没啥变化,只是教会里面的人都不一样了。


原来的会长去了其他地区,现在的会长是新上任的会长,他告诉我因为疫情原因,很多传教士都回美国了,可能疫情之后才会回来。


在这个教会,我前前后后一共接触了20多位传教士长老和姐妹。


他们大部分来自美国本土,也有一些来自英国、新西兰、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中国大陆和其他太平洋岛国的传教士。


我们在一起分享圣经里面的故事,他们也给我讲一些经文和课程,有时候一起祷告,每次见面都很充实,也很喜悦。


这次来到教会,墙上贴了很多传教士和教友的照片,我很仔细地看每一张照片,想看看里面有没有我熟悉的面孔,可是都没有看到认识的人,毕竟太久了,已经过去十年了,早就物是人非了,传教士和教友都换了一波又一波。


在这十年期间,教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以前只有一个分会,英语和普通话的礼拜都在一起。


现在已经有三个分会了,早上的礼拜是纯英语,中午的礼拜是越南语,下午的礼拜是中文普通话。


中国有句俗语叫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这句话用来形容教会的情况再合适不过了,铁打的教会,流水的传教士和教友。


无论如何,我和教会的缘分肯定还会继续,我喜欢这个地方,也乐意看到教会人丁兴旺。



(24)

从2020年开始,我就坚持公开写作,而且是写长文章,每篇文章几千字到上万字那种长文章。


2020-2021这一年,我一共写了几十篇长文章,一共大约是25万字。今天我又写了一篇长文,就把它当作今天的工作生活全记录吧。


这篇文章是从上一篇,我去奢侈品店购物延伸开的一篇文章。


《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销售人员?那些奢侈品牌教我的事》


前几天,我去某著名高端奢侈品牌在墨尔本的门店购物。


因为我自己现在从事销售岗位,所以在购物的同时,我也仔细观察了一下著名奢侈品店里的销售人员是如何工作的,想看看他们有哪些销售模式和待人接物的技巧,有哪些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首先讲店铺选址。


这类高端奢侈品门店,对于店铺的选址绝对是有讲究的。


我首先去的是皇冠赌场那家店,店铺开在皇冠赌场一楼,显然是看中了赌场客人的消费能力。


过来赌个博顺便买个包,或者,过来买个包顺便赌个博。


在赌场赢钱了,买个礼物回去送给老公/老婆。在赌场输钱了,买个礼物回去补偿老公/老婆。


男人在赌场消费,女人在商场消费,简直是完美搭配。


我要的货品,因为赌场这家店没有合适的颜色,所以我又去到另外一家连锁店。


去的第二家店,在墨尔本市中心的柯林斯大街Collins St。


说到墨尔本市区的柯林斯大街,那可是大有来头的。


柯林斯大街位于墨尔本(Melbourne)市中心,是一条长2公里,东西走向的主干道,是澳大利亚建成以来最古老的街道之一,伴随着这座城市走过了将近200年时光,拥有澳大利亚保存最为完好的一些维多利亚时期建筑。


道路两旁,维多利亚时期的古建筑与玻璃幕墙的现代写字楼交相辉映,显示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建筑风格和设计特色,搭配在一起相得益彰,营造出独特的城市风景线。


柯林斯大街也经常被认为是澳大利亚第一街,不仅是因为它是墨尔本文化的中心,还因为柯林斯大街在伊丽莎白街(Elizabeth St)和国王街(King St)之间的一段,是墨尔本的金融中心。


各大银行总部、保险公司、投资公司、证券公司、五星级酒店都聚集在这里,堪称澳洲版的“华尔街”。


除此之外,还有南半球最为著名的奢侈品购物一条街,几乎汇集了包括Armani, Burberry, Cartier, Chanel, Gucci, LV, Prada, Rolex, Ralph Lauren, Hermes, Dior, Tiffany在内的众多奢侈品牌的店铺,无论是购物还是游览,都值得过来逛一逛。


根据这些现有的信息判断,可见奢侈品牌店铺,在选址方面最主要考虑两点:

①客流量大。

②客户群体有足够高的收入以满足相应的消费需求。


这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在闹市区,保证了客流量大,但是只有这一个条件还不足够。


如果只看客流量大,那完全也可以在维多利亚女皇市场(Queen Victoria Market)旁边开一家奢侈品店,那里每天进进出出买菜、买生活用品的人群络绎不绝,相对于柯林斯大街,绝对有过之而无不及。


那为什么不能把奢侈品店开在维多利亚女皇市场旁边呢?


除了满足第一个条件,还得满足第二个条件,客户群体有高消费能力。


很显然,在“澳洲华尔街”工作的金融精英们,他们的收入和高端消费能力显然比每天光顾菜市场购物的大爷大妈们强很多。


奢侈品店开在柯林斯大街,有足够多的高收入人群,才能保证了有足够数量的高消费群体来供养这些高端奢侈品牌。


正是因为柯林斯大街在墨尔本的地位,如同北京的金融街,上海的南京路,巴黎的香榭丽舍大道,新加坡的乌节路,象征着奢华及无与伦比的生活品味,吸引各大品牌蜂拥而至。


1981年,Louis Vuitton入驻墨尔本一幢维多利亚风格的建筑,并开始让这栋经典建筑物焕发出新时代的魅力。


另外,我在店里和销售人员的接触中,还注意到一些细节:


①店里的销售人员,无论男女,长相并不十分出众,意思就是想在奢侈品店里上班,并不需要每个人都是俊男靓女。


在中国,某些行业,例如航空公司空乘行业,对于从业人员长相和身材的要求是极高的。


几乎找不出其他任何行业,对于从业人员的长相和身材要求高于航空公司招聘空乘的要求了。


这也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有些航空公司空乘,辞职后可以无缝衔接进入大牌奢侈品店做销售工作,因为长相、身材、气质都直接符合要求或超出要求。


虽然不需要是俊男靓女,但是需要长得不难看,面部干净一点,不能满脸痘痘,然后女销售在工作期间再化点妆,就挺美了。


可以染发,我就注意到有染了银白色头发的亚裔销售人员,还有其他一些西方人面孔的销售人员染了纯亮金色的头发。


高矮不重要,体型不能太胖。


学历方面,无从得知,但是估计这些销售学历都不会太高,估计就是高中毕业读一个相关的文凭(Diploma),或者本科毕业之类的。


因为招聘要求上没有学历要求,只要求有2年零售业相关的经验,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交流能力。


②销售人员从穿着打扮上来说,绝不花哨,或者直接说就是很朴素,很素雅。


这里的销售,无论男女,普遍都是黑色着装。


男士就是黑色衬衣,黑西裤。


女士就是黑色衬衣搭配黑色裤子,或者直接就是黑色齐膝连衣裙,加黑丝袜。


鞋子的话,大家并不统一,有的是黑色正装皮鞋,有的是黑色休闲皮鞋,有的是黑色平底鞋,还有黑色厚底皮鞋。


口罩统一也是全黑,全身上下唯一的亮点可能就是胸前或领口上那个LV字母的胸针(品牌标志Logo)。


这样做的原因可能是为了突出店里的商品,让进店消费者的注意力完全集中于店内商品,而不是身边的销售人员。


尽量淡化销售员对于店内陈列商品的影响,避免了喧宾夺主的效果。


③服务态度绝不过分热情。


奢侈品销售人员的服务态度和传统行业倡导的服务态度截然不同。


传统行业可能强调顾客是上帝,一定要给顾客热情周到的服务,让顾客感受到销售人员热情洋溢。


举个例子,海底捞作为最知名的火锅连锁品牌,在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已经开设连锁店。


在北京的时候,我每次路过海底捞门店,哪怕不进去吃饭,只是在门口多停留几秒钟、多看了几眼。


海底捞的服务员都会过来主动打招呼,咨询用餐需求,以便迅速锁定顾客,然后提供服务。


如果到海底捞吃饭,那服务就更热情了,笑脸迎客、端茶倒水、店员统一喊口号、送零食小吃都只是最普通的。


帮客人涮菜、帮客人系围裙、帮客人唱生日快乐歌、哄小孩、送玩具、临走时送点小礼物都是家常便饭。


关于海底捞服务到位,网上有一个流传甚广的段子:有客人在海底捞门口排队吃饭,在马路对面突然有一伙人打起来了,顾客好奇地向马路对面不断张望。


这个时候,海底捞服务员马上搬来凳子,送上酸梅汤,对客人说:“您稍等,坐下休息一下,吃点零食,我们已经派人去打听那伙人打架的原因去了。”


虽然这只是一个段子,但是海底捞的服务,全中国独此一家,你再也找不到第二家餐饮品牌有如此出色的服务了,标准化的产品,高质量的服务,所以海底捞做成了最大的餐饮连锁和上市公司。


但是高端奢侈品绝不这样做。


我先去的是皇冠赌场一楼那家店,只是在进门的时候有店员让我登记了一下姓名,说等会儿销售顾问会过来接待我。


进店之后就纯粹是自己看、自己逛,没有店员主动上来问候打招呼,因为复活节的关系,店里顾客很多,每个店员都在忙着接待顾客或做自己的事情。


大约15分钟以后,一位男店员过来找到我,主动问我是不是林嵩先生,然后问我今天有什么消费需求,需要购买什么产品。


因为这家店的产品没有我需要的颜色,店员帮我查了一下,在墨尔本市区柯林斯大街Collins St那家店有我要的颜色,所以我就离开这家店,去往市区那家店。


到了柯林斯大街LV Collins St这家店,因为疫情和客流量大的原因,限制进店人数,店门外排起了长队。


平时吃饭和购物,我是最讨厌排队的,因为太耽误时间了,这次是帮朋友买东西,没办法,所以也加入了等待的队伍。


好在排队时间不久,大约等了15分钟,直接进店。


我这里说的“绝不过分热情”那这里的“过分”如何界定呢?


从对待排队客人的态度就能看出来。


还是以海底捞举例,海底捞平时生意很好,节假日生意更好。


如果不提前预约,在就餐高峰期到店吃饭,99%以上的概率肯定要排队,排队时长从30分钟到3小时不等。


海底捞每家门店,在入口处都划出了专门的等待区域,摆放了很多桌子、椅子就是招待等位的客人,有专门的服务员服务这些等位的客人,并且还提供免费的小吃、水果和饮料。


哪怕客人不在海底捞消费了,在等位期间吃饱喝足后离开了,也感受到了海底捞热情的服务。


反观奢侈品店,正门是一个分界点,所有的服务从跨进店门之后才开始。


在进门之前,顾客的排队都是自发的,店里的人员不会出来维持秩序,不会出来嘘寒问暖,更不会帮忙拿椅子端茶倒水。


在这方面,我觉得奢侈品公司和苹果公司有共同点。


苹果公司每年发布新产品的时候,都会有一些狂热的苹果铁杆粉丝,提前几天到苹果店门口排队,甚至是扎帐篷排队,就为了第一时间抢到新鲜上市的苹果电子产品。


在这些铁杆粉丝风餐露宿排队期间,苹果店也不会对这些露宿街头、蓬头垢面的铁杆粉丝有任何优待,哪怕一杯水都不会给他们。


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你能说奢侈品和苹果公司的服务不好么??也不能。


这些奢侈品店铺和苹果公司只是把握好了那个尺度,即“不过分热情”。


对于进店的客人提供优质服务,对于还没有进店的客人就保持克制。


这就是大品牌的腔调。


等我进店以后,有销售人员过来给我一对一提供导购服务。


这个时候销售人员把和我的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无论我在店里到处逛、随便看,销售人员永远保持合适的距离跟在侧后方,不多说话。


如果我有问题,就直接问她,她就会给我一些回应,如果我不问,她就绝不多话,一句介绍和推销的话术都没有,保持合适的距离跟在身边。


我把这样的情况,总结为认真细致、不卑不亢的基本销售原则。


这个不卑不亢,直白一点说就是:无论你多富,我也不当舔狗去主动舔你;无论你多穷,我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服务好客户。


这种不卑不亢的原则非常好,保持了品牌的腔调,保持了作为奢侈品有点高冷的姿态,但是又不会丧失对于客户的高品质服务。


作为销售人员,每天面对来自五湖四海、各个阶层的各种客户。


在见到客户第一眼,经过简单判断后。


如果仅仅因为客户有钱,我就当舔狗,费尽心思去舔你,去巴结客户,这样真的很贱。


如果仅仅因为客户很穷,我就摆出一副爱搭不理、高高在上的样子,这样也太装X了,有点过分了。


况且,通常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对客户的情况判断失误。


我们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明明很有钱的客户外形非常低调,明明没啥消费能力的客户又装作富得流油的土豪。


如果真的100%以貌取人,但因为判断失误,这就可能导致一个哭笑不得的后果,销售在富人面前装X,得罪了有消费能力的客户,销售在穷人面前当舔狗,费尽心思舔了买不起货的客人。


如果造成这样悲惨的局面,就是一个极其失败、不合格的销售人员。


而且,每天面对不同的客户,如果要做到千人千面的话,自己也会非常辛苦。


所以,最保险、最高效的基本工作原则就是保持不卑不亢,千人一面。


这样一视同仁的态度,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客户,都不用做出任何调整。


销售人员自己活得不累,处理客户关系轻松又愉快,客户在店里的购物体验也会非常舒服,不会感觉压抑,更不会对销售人员颐指气使。


传统买卖关系中,客户一般所处的地位比销售人员高一些,所以客户往往会向销售人员提出各种要求,你帮我做这个,你帮我做那个,出于交换,我付出的费用中包含了购买你服务的费用。


在奢侈品牌的销售关系中,销售人员保持自己所处的地位和客人是平等的。


说白了就是,你买了,我开心,你不买,我也没啥损失,反正我不求着你买。


③店里的装修风格呈温暖的金黄色,除了货架就是物品陈列,没有其他多余的元素,显得干净、整洁、优雅,让人感觉在这样的环境中购物很舒服。


④接待我的销售是一位越南人,不会说普通话,所以全程我们都用英语交流。


结账的时候,我拿出信用卡,因为我的信用卡是银联和VISA双币信用卡,我特别要求通过银联通道付款,因为这样消费的澳元可以按照实时汇率转换成人民币入账,节省了时间。


如果通过VISA渠道付款,因为在非美元地区消费,所以澳元会先转换成美元,然后美元再转换成人民币入账,这中间就得等待几天时间。


虽然两种付款方式都没有手续费,也没有货币转换费,但我还是更倾向于银联的实时入账功能,所以我就选择银联付款方式。


我在其他地方购物,也会和收银员说好用银联付款,但是有时候收银员经常敷衍了事,满口答应我的要求,让我刷了卡,但是事后我一查,实际付款通道还是从VISA渠道付款了。


但是这次,LV这家店员就特别细心,我刷卡付完款之后,她还拿出小票和我核对,让我看到确实是通过银联渠道付款,让我放心消费。


从这里可以看出,店员对于消费者合理的细节要求一一满足,不会随意敷衍顾客来引起消费者的心存芥蒂。


最后结完账,我看到她手机上有WeChat(weixin英文版)就问她:“你也用这个么?用这个搞促销?”


她说是的,但是不搞促销,就是宣传一下店里的产品。


然后我们互相加了weixin,我看到她的朋友圈果然发了一些推荐LV商品的信息,有图片,有文字介绍,但是没写价格。


我估计这样就是为了筛选客户,目的就是为了引流,让那些有兴趣的客户看到图片之后主动来问价。


她发朋友圈的频率不高,大概每个月发3-5条朋友圈,每条朋友圈搭配2-3张图片,绝对没有9张图片占满九宫格霸屏。


图片都是一些包包、鞋子等单品的图片,也有本人和单品的合照,然后再配上一些文字说明,就是简单明了的介绍产品。


这样做的好处是不会让客户反感,再次证明高端奢侈品都保持克制,有自己的腔调。


不像很多电商或微商,简直是把生意做到让人讨厌的地步。


我相信每个人的weixin里,都有一些做微商的朋友,这些微商每天发10-20条朋友圈,每条朋友圈都是9张图片发满,而且图片质量极差,模糊到根本看不清楚。


图片搭配的文案也是千篇一律,几十个、几百个微商发的内容都一样,这样的东西简称weixin朋友圈的信息垃圾,让其他朋友看了之后感觉非常恶心,只有两个选择:1删除,2屏蔽。


我不知道这些奢侈品的品牌方对于销售人员在做社交媒体方面是否有培训,但是很明显,这个店员的weixin朋友圈维护得很不错。


既推广了自己店里的产品,也不失风度,保证品牌方应有的定位,和其他那些低质量内容拉开差距,获得潜在客户的认可和欣赏。


(25)

上周在网上认识了一位新朋友,他叫Max,我们在宇宙中心Box Hill见面了。


好多年没见过网友了,今天在墨尔本又恢复了网友见面的活动,有点兴奋。


他在墨尔本东区的一家本地房产中介公司工作,挺忙的,刚刚帮助一位海外客户签完合同,匆匆赶来和我见面。


虽然见面时间比约定时间推迟了20分钟,他以客户为重,把客户放在第一位,迟到可以理解,这一点没啥可说的。


我们第一次见面,在Box Hill购物中心,因为在网上看过照片,我一眼就认出他了,并且喊出了名字,他也挺惊讶。


我们找了一家咖啡店坐下,他点了一杯卡布奇诺,我其实不喜欢咖啡苦苦的味道,别人怎么想的我不知道,我觉得生活已经很苦了,我不愿意再额外花钱买苦吃,所以我就点了一杯Chai Latte。


Chai Latte这种东西我在北京的时候几乎很少见到。


柴拿铁(Chai Latte)是热饮,气味略带芬芳,在墨尔本的咖啡馆中很普遍,尽管它是在咖啡店中售卖,并且以拿铁咖啡命名,但实际上它不包含任何咖啡原料,就是一款加了异域香料的奶茶饮品。


热饮,闻起来有香味,喝起来淡淡甜味,感觉还不错。


这次回到墨尔本,我感觉中餐馆的价格比以前上涨很多,以前吃个盖饭、越南粉10澳币就够了,现在都要15-16澳币才能吃到了。


但是咖啡涨价并不多,以前喝一杯Chai Latte 4.5澳币,今天点的卡布奇诺和Chai Latte,两个中杯都是4.9澳币。


落座后,我们从录视频打开了话匣子。


Max说看过我在网上的视频,夸我做得不错,话题包罗万象,我也挺高兴,并解释说,最近太忙了,专注工作和写长文章,都没时间录新视频,以后会继续更新。


他在网上做了很多关于和澳洲本地新闻的视频,给很多新人普及了常识,积累了一定的口碑。


我们在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共同的体验就是做自媒体真不容易,剪辑视频是个极其让人崩溃的事情,例如剪辑视频非常耗费时间,录视频可能就几分钟,剪辑要花几小时。


还有就是剪辑视频的时候最怕电脑死机,剪辑到一半,电脑死机了,等于前功尽弃,就又得重头再来一遍。


好在我们都还在坚持,不管结果怎么样,都是在为广大网友们服务。


我是2010年到墨尔本上学的,来了十几年,也算很久了,后来一问才知道,他2005年就到澳洲留学了,来得更早。


我们一边喝咖啡,一边聊天,分享了对于当下一些事情的看法,也聊了投资、生活、创作等方面的话题。


他是上海人,我说澳洲这边上海人很多,上海人会讲上海话,对于拓展业务是很大的一项优势、有很大帮助,他也同意我的说法。


今天我们网友见面,聊得挺开心的,美中不足的是一开始我们说等会儿要拍一张合影,可是离开的时候有点着急,就忘记拍照了。


没事,我们来日方长,下次肯定还有机会见面,到时候记得拍一张合影。


(26)

最近的生活真的比较充实。


在商场的工作,一周工作3天左右。


我接触的客人,99.99%都是澳洲本地人。


在销售商品的过程中,发现了澳洲人的一些支付习惯,和中国人的支付习惯有很大差别。


首先,中国在移动互联网方面是弯道超车的模式在发展,所以发展速度极快,已经超越其他国家,这是毋庸置疑的。


在中国的城市,移动支付早就非常普及了,所以大部分人生活消费和购物支付的时候几乎都选择移动互联网的支付方式。


受众群最广泛的两个软件,就是支付宝和微信支付。


我之前在北京生活的时候,90%的支付和购物场景都是使用支付宝,另外10%用微信支付,因为我个人更偏向于支付宝。


我知道其他人可能用微信支付比较多一点,因为微信作为社交巨头,已经占据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付款的时候打开微信,扫码支付就是顺手的事情。


在北京生活,几乎已经不使用现金了,为了以防万一,我钱包里放了300块人民币,将近一年多了都没花出去,因为手机支付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


银行卡支付也极其少见了,虽然我钱包里也装着信用卡和储蓄卡,但是几乎都不拿出来使用,因为把银行卡绑定到支付宝或微信后,可以直接从储蓄卡或信用卡里扣钱,相应的积分都有,而且可以参加银行促销活动,赢得更多优惠。


这样还省事了,可以不用天天带着银行卡到处跑,也不用担心银行卡丢失的问题。


在澳洲,我貌似也看到过扫码移动支付的广告,但是现实生活中几乎没见过。


只有在Chemist warehouse的收银台见过支付宝扫码支付,那也还是中国的移动支付系统。


来我店里购物的客人,80%是刷银行卡,就是把银行卡片直接插入实体POS机或贴在POS机上几秒钟,完成支付。


在这些刷卡购物的客人中,我观察了一下,大多数人使用的都是Visa Debit(Visa储蓄)卡,可见Visa公司在澳洲市场占有率极高。


另外一部分就是使用Master Debit(Master储蓄卡),市场占有率第二。


刷卡购物的客人,主要还是使用储蓄卡,使用信用卡的都不多。


这和我的判断基本一致,澳洲的信用卡好像并不怎么流行,信用卡市场好像也一直是不温不火,网上讨论澳洲信用卡的话题也不多,因为翻来覆去就没啥值得讨论的话题。


在使用信用卡的客人里,最常见的就是CBA联邦银行的信用卡,偶尔有NAB的信用卡,其他小银行的信用卡,几乎没见过。


我知道美国的信用卡市场极其发达,甚至衍生出很多专门的网络社区来讨论如何使用美国信用卡,网友们蜂拥而至,在社区里讨论如何获取更多积分,分析如何实现用卡利益最大化。


在中国,信用卡市场也足够成熟了,我自己就有好多银行的信用卡,因为每家银行的额度、活动、福利都不一样,综合对比一下,哪家银行近期活动好,就刷哪张信用卡。


刷卡消费后的福利我也享受到了很多,例如免费体检、免费洗牙、出门旅游的时候机场高铁贵宾休息室、接送机、主题乐园门票、购物返现、加油卡、手机充值卡、酒店自助餐等等。


国内也有很多网络社区,网友们在里面热烈讨论如何高效使用信用卡。


除了银行卡支付之外,在我接触的客人里,有三分之一的人还是喜欢现金支付,这里面尤其是老人居多。


我在工作的时候最不喜欢收现金,不是因为担心假钞,就是怕收错钱。


如果收现金的时候搞错了,导致账目不对,那就得自己赔钱进去了。


所以我每次收现金的时候都极其认真,仔细核对数目。


另外我注意到公司的收银系统里有一个afterpay的支付工具,但是没人用过,也没有客户来要求使用这个支付方式,我了解这个afterpay其实就是一个分期付款的系统,但是真的没人用这个。


除了商场里的工作,我的金融销售工作也步入正轨了,我每天都在不断学习新知识,充实自己的大脑,想要尽快为我的客户们提供优质服务。


其他的时候,如果有时间我还做一份零工,算是赚点零花钱了。


公开写作的任务,我一直在坚持,2020年到2021年,我一共写了25万字。


现在,除了写3000字以上的长文,我还把自己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感想,用文字记录下来。


为什么要记录呢?


因为我怕以后会忘了。


日子每天过得这么快,未来的某一天回首的时候,真的不记得之前发生过什么。


人的记忆,真的会被时间磨灭,我只有以这样写文字的方式,把生活内容记录下来,保存在互联网上。


未来的某个时间,给自己一个机会,可以回忆过去,回忆过去的那些人和那些事。


(27)

①对的,国内的移动互联网支付,确实是把钱转到支付宝和微信支付这样的第三方网络平台。


安全性可能确实没有银行好,但是老百姓们还是愿意这样做。


为什么呢?因为还是能收到好处和实惠呀。


以我自己举例,把钱放在支付宝,不担心安全问题,因为有账户保险,如果出现盗刷,保险公司就可以理赔。


实际上,基本没出现过支付宝被盗刷的情况,反而经常听澳洲的朋友说自己的银行卡在其他城市被盗刷了。


另外的好处就是,把钱放在支付宝,比如余额宝这种灵活的理财产品,有利息收入,而且利息比银行给的高。


意思就是不用钱的时候拿高利息,用钱的时候也可以用来直接消费或直接支取现金,都不耽误。


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把支付宝或微信支付和银行信用卡绑定,等于是一次消费获得两笔积分。


以前直接刷卡,就只有银行的消费积分。


现在通过支付宝或微信刷信用卡消费,消费完成后,获得1笔银行的消费积分+1笔支付宝消费的积分。


这些积分在年底都可以用来兑换代金券、加油卡、手机充值卡等等一些礼品,在银行兑换一份,支付宝兑换一份,何乐而不为呢?


②澳洲这种手机支付,就是用手机钱包接触POS机的支付方式我觉得确实比较快,一般叮一声,1-2秒钟就完成支付了。


中国的移动互联网支付,拿出手机扫码支付,可能需要3-5秒钟才能完成支付。


在实际生活中,两种技术的使用场景可能就有差别了。


手机接触式的NFC支付和移动互联网的二维码支付相比,还是扫二维码的运用场景更广泛一点。


手机接触式的NFC支付,需要收款人安装银行POS机才可以完成,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手机接触式的NFC支付,只能是个人付款给商家。


假设是10个人要付款的话,就只能排队一个一个来付款了,因为商家可能只有一个POS机。


但是二维码支付,不用安装POS机,在软件里自动就会生成一个收款码,这个收款码可以是个人收款码,也可以是企业商家收款码。


可以个人转账给个人,不用POS机,直接扫码转账。


也可以个人向企业付款,或者企业向个人收款,而且不用排队,10个人同时扫商家的二维码付款都没有问题,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移动互联网的二维码支付还有一个极其普遍的应用场景就是,看看墨尔本市区那些在街头表演的艺人。


很多街头艺人都在自己的摊位前摆个二维码来接受过路人的小费和打赏,而不是放个POS机在那里收款。


可见移动互联网的二维码支付,无论是在企业对企业之间,企业对个人之间或个人对个人之间,运用都是极其普遍的。


(28)

我几乎每天都和家人打电话。


最近和家里人通话,妈妈告诉我,北京的疫情控制措施又严格了。


几乎每2-3天就要做一次核酸检测,现在出门坐公交、地铁也得持有7天之内的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了。


中小学、幼儿园都停课了,商场、餐馆等等很多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都停业了。


我以前工作的行业,属于人流聚集型的,每次碰到疫情恶化,都是最先停业的地方。


疫情之前,我的工作都很好、很顺利,我对工作情况和薪资也挺满意。


因为疫情影响,我的工作计划被全部打乱,整个行业受到极大冲击,收入以过山车的速度下滑,跌入谷底,这一等就是2年。


2年多了,疫情也不见好转,低收入的日子真的很难熬,特别是对于男人来说,没收入或低收入几乎就是原罪。


还房贷、投资理财、关爱老婆、养育孩子、孝敬父母、改善家人的生活,处处捉襟见肘。


让我很感动的是,这2年,尽管工作和收入一直处在最低谷的状态,我的家人们从来没有给我什么压力,他们也没有逼我做任何事情,我知道他们是爱我的,帮我分担了很多。


我回到墨尔本后,迅速开始工作,就为了摆脱这种困境。


以前在北京的时候,时薪如果折算成澳币,几乎可以拿到50-60澳币/小时,虽然有时候不稳定,有小幅度波动,但是完全可以接受。


在北京,有了自己的房子,其他生活成本并不高。


回到墨尔本后,尽快找到一份兼职工作,虽然时薪没有那么高,但是可以接受,我也不计较那么多了,有工作先做着,总比没有收入强。


兼职打底,保障生活,再继续拓展自己的主职业务,持续积累经验,稳步向前推进。


我还有很多计划要去实现,再买更多的房子,在中国和澳洲都买。


买个好车,我喜欢业余时间开车到处去逛一逛,多长点见识。


去郊区徒步、爬山,多看看自然风景。


这些事情都等着我去做,我渴望尽快实现,不是因为我有多着急,而是我懂得时间太珍贵了,要好好珍惜。


(29)

作为一名前奥迪车主,一直对奥迪全时四驱SUV颇有好感。


昨天看到奥迪和刘德华合作的广告,感觉太赞了,很久没有看到这么优质的广告宣传片了。


奥迪小满的新广告刷屏了。


单看这个广告,从文案、拍摄手法、制作水平、演员发挥、市场推广的时间节点和推广渠道,其实都极其成功。


昨天我的微信朋友圈里,哪怕平时对汽车、对奥迪无感的朋友们,都开始纷纷转发这一则视频广告了。


我想主要是两个原因:

(1)广告文案结合中华传统节气,应时应景、深入人心,最后的一首诗更是画龙点睛之笔,把整个广告的B格推到最高点。


(2)作为几代人心目中的优质偶像,刘德华先生的亲情演绎,更是让广大老百姓对于奥迪这个品牌有了亲切感,拉近了用户和品牌之间的距离。刘德华先生从艺几十年,几乎没有什么负面新闻,更容易让普通消费者对奥迪这个品牌产生好感。


但是,奥迪作为一线豪华车品牌,本来不应该出现这么低级的失误。


广告代理公司抄袭网络视频的文案,绝对是不能原谅的行为。


奥迪花天价广告费请来刘德华拍摄广告,花巨资在网络上推广这支广告视频,结果最后被全网痛骂,这绝对不是奥迪想要的结果。


我估计最后的结果可能是这样的结果:

(1)奥迪出来道歉,撤下广告视频。


(2)虽然这个错误不是刘德华造成的,但是刘德华可能也会发表致歉声明。


(3)奥迪起诉广告公司,走正常索赔程序,并给文案原作者一定的赔偿。


(30)

分享今天遇到网络电子邮件诈骗


今天早上,工作邮箱收到这样一封邮件,我看了第一眼就感觉是骗子邮件,但是我还是好奇,想看看他们诈骗的套路是什么?


于是我就回复了这封邮件。


骗子马上就再发一封邮件过来,说自己在开会,让我帮他买一张200澳币的苹果礼品卡给他,还说他会还钱给我。


这个诈骗套路极其简单,并没什么技术含量。


但是骗子伪装成同事,发邮件到工作邮箱,直接喊出你的名字,请求帮忙,如果稍加不注意,很容易就信以为真了。


所以,无论何时、何地,收到同事、朋友的求助,都必须先核实对方的真实身份,确认无误之后,再做后面的事情。


如果碰到这样的情况,真的上当受骗了,报警估计是没用的。


警察也只能帮忙做个笔录,留个报案通知,这钱大概率肯定是追不回来,只能自认倒霉了。

上一篇新闻

住在美国城市和农村,是怎样截然不同的体验?

下一篇新闻

新加坡——最容易被忽视的电子商务热土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